鳥類 > 大白鷺
目錄
No. 1
  中文名:大白鷺 拉丁名:egretta alba 英文名:great egret
  別名:白鷺鷥、鷺鷥、風漂公子、白漂鳥、鼕莊、大白鶴、白鶴鷺、白莊、白窪、雪客。
  物種分類: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今顎總目->鸛形目->->->鷺科->->白鷺屬->
  分佈範圍: 分佈於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大群島、聖皮埃爾和密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綫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綫)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洋(包括馬達加斯加群島及其附近島嶼。),中美洲(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危地馬拉、伯裏茲、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達、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盧西亞、巴巴多斯、格林納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傢和地區),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圭亞那、蘇裏南、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福剋蘭群島)),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裏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臺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綫(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釐島與竜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新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全世界有4亞種,中國有2亞種。
  (1) 指名亞種 egretta alba alba (linnaeus) 在新疆、內蒙古東部、黑竜江、吉林、遼寧等省繁殖;在西藏、雲南、廣東、海南、臺灣越鼕。
  普通亞種 egretta alba modesta (j. e. gray) 在遼寧、吉林、河北、北京、湘江、福建、雲南等地繁殖;在西藏南部、廣東等地越鼕,偶見於臺灣、海南。
  動物簡介:
  白鷺中體型最大。體羽全白。繁殖期背部披有簑羽。嘴緑黑色,跗蹠和趾黑色。鼕季背無簑羽,嘴為黃色。
  全身純白色;頭無羽冠,胸前無簑羽;繁殖期背部着生簑羽。虹膜黃色;嘴、眼先和眼周皮膚繁殖期為黑色,非繁殖期為黃色;跗蹠及趾、爪黑色。
  大白鷺棲息於海濱、湖泊、河流、沼澤、水稻田等水域附近,行動非常機警,見人即飛。3月中下旬遷到內蒙古烏梁素海,10月下旬和11月初離去,居留期200~210天(楊貴生等 1988)。在遼寧,7月下旬開始遷走,9月末全部遷出(田榮久等 1985)。5~7月繁殖,營巢於高大的樹上或蘆葦叢中,多集群營巢。巢非常簡陋,由枯枝、幹草等搭成。巢外徑80~108cm,內徑40~50cm,巢高30~40cm,窩深8~14cm。每年繁殖1窩,每窩産卵3~6枚,一般為4枚。卵為橢圓形或卵圓形,天藍色,重66.0g,卵徑平均63.96mm×42.52mm(楊貴生等 1988)。黑竜江大白鷺卵重65.0(58.0~70.0)g,卵徑62.3mm×44.6mm(吳長申等 1986)。安徽、遼寧大白鷺卵重分別為39~40g(薑殿卿 1983),44.29(35~53)g(田久榮 1985),卵徑為42~60mm×36~40.5mm和54.29mm×40mm,都較內蒙古、黑竜江的為小。孵化期26~28天,孵化率95%,育雛期約30~42天。繁殖力為1.995(楊貴生等 1988)。食性以小魚、蝦、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水生昆蟲為主,也食蛙、蝌蚪等。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名稱類別
  大白鷺【中文名稱】大白鷺
  【中文別名】白鷺鷥、鷺鷥、風漂公子、白漂鳥、鼕莊、大白鶴、白鶴鷺、白莊、白窪、雪客
  【拉丁學名】Egretta alba
  【命名時間】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Great Egret
  【科屬分類】鳥綱 、鸛形目、鷺科、白鷺屬
外形特徵
  大白鷺大白鷺是一種大型涉禽,身長94-104 cm,翼展 131-145 cm,體重1000g,壽命23年。是白鷺中體型最大的鳥類。體羽全白。繁殖期背部披有簑羽。嘴緑黑色,跗蹠和趾黑色。鼕季背無簑羽,嘴為黃色。全身純白色;頭無羽冠,胸前無簑羽;繁殖期背部着生簑羽。虹膜黃色;嘴、眼先和眼周皮膚繁殖期為黑色,非繁殖期為黃色;跗蹠及趾、爪黑色。
  嘴長而尖直,翅大而長,腳和趾均細長,脛部部分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後,中趾的爪上具梳狀櫛緣。雌雄同色。體形呈紡錘形,體羽疏鬆,具有絲狀簑羽,胸前有飾羽,頭頂有的有冠羽,腿部被羽。
分佈範圍
  大白鷺分佈圖分佈於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大群島、聖皮埃爾和密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綫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綫)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洋(包括馬達加斯加群島及其附近島嶼。),中美洲(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危地馬拉、伯裏茲、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達、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盧西亞、巴巴多斯、格林納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傢和地區),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圭亞那、蘇裏南、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福剋蘭群島)),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裏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臺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綫(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釐島與竜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新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全世界有4亞種,中國有2亞種。。
生活習性
  大白鷺大白鷺棲息於海濱、湖泊、河流、沼澤、水稻田等水域附近,行動非常機警,見人即飛。白晝或展昏活動,以水種生物為食,食性以小魚、蝦、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水生昆蟲為主,也食蛙、蝌蚪等。常站在水邊或淺水中,用嘴飛快地攫食。遷徙種類。
生長繁殖
  大白鷺每年5~7月繁殖,營巢於高大的樹上或蘆葦叢中,多集群營巢。巢非常簡陋,由枯枝、幹草等搭成。巢外徑80~108cm,內徑40~50cm,巢高30~40cm,窩深8~14cm。每年繁殖1窩,每窩産卵3~6枚,一般為4枚。卵為橢圓形或卵圓形,天藍色,重66.0g,卵徑平均63.96mm×42.52mm。
亞種分佈
  (4種)
  大白鷺 (1)Egretta alba alba 分佈於歐洲東南部、亞洲北部、非洲北部、中國南部。
  (2)Egretta alba modestus 分佈於印度到日本和澳大利亞。
  (3)Egretta alba melanorhynchos 分佈於非洲西部的塞內加爾到蘇丹和南非南部的開普省。
  (4)Egretta alba egretta 分佈於美國南部到巴塔哥尼亞。
保護等級
  大白鷺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
  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包含詞
大白鷺村寧大白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