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种中文名:大王杜鹃
种拉丁名:rhododendron rex levl.
种别名:
国内分布:产四川西南部、云南东北部。生于海拔2 300—3 300米的山坡林中。模式标本采自云 南巧家。
命名来源:(原亚种)[fedde,repert.spec.nov. 13: 340. 1914]
中国植物志:57(2):059
亚组中文名:杯毛杜鹃亚组
亚组拉丁名:subsect.falconera sleumer
组中文名:常绿杜鹃组
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亚属中文名:常绿杜鹃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属中文名:杜鹃属
属拉丁名:rhododendron
亚科中文名:杜鹃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鹃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
|
大王杜鹃介绍
大王杜鹃 (Rhododendron rex Levl.)
科属:
杜鹃花科
别名: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高3-7米;小枝粗壮,嫩时灰白色,被绒毛。叶革质,倒卵状长圆形至倒披针形,长15-25厘米,宽4-8厘米,先端钝,基部钝圆,上面绿色。下面密被灰色至淡黄色绒毛,其上层毛被由碗形或钟形杯状毛组成,使毛被表面出现小凹穴;叶柄长4-4.5厘米,圆柱形,被灰色至淡黄色绒毛。伞形总状花序圆球状,顶生,有花20-30,总轴长2厘米,被绒毛;花梗长1.5-2厘米,被绒毛;花萼小,被绒毛,有8-9三角形裂齿;花冠筒状钟形,长5厘米,粉红色至蔷薇色,基部有深紫色斑,上部有色点,裂片8,边缘有缺刻;雄蕊16,花丝基部有微毛;子房9-10室,被灰色绒毛,花柱无毛,蒴果长4厘米,粗1厘米,微弯,被易脱落的综色粗毛。
分布与习性:
分布于云南景东、大姚、禄劝、巧家及四川西南部马边、石棉、冕宁、木里、盐源、盐边、米易、会理、普格、金阳、雷波和美姑等地。
本种为亚热带高山常绿灌丛,分布区气候温凉,年平均温不足10℃,最热月平均温约15℃,最冷月平均温4℃,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云雾多,温度大,年相对平均温度在80%以上。土壤为黄棕壤-棕壤,土层较薄。大多生于海拔2500-3100米的亚高山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下或高山苔藓杜鹃林和杜鹃灌丛中。针叶林以喜马拉雅铁杉Tsugadumosa(D.Don)Eichler或丽江云杉Picealikiangensis(Franch.)Prita.为主。苔藓杜鹃林湿度特别大,迎风面形成风剪形林冠。杜鹃灌丛湿度较小,因地形等条件变化大呈零星分布。通常4-5月开花,花后从花序侧方抽发新枝,10月果实成熟。
繁殖与栽培:
用种子繁殖。在秋季采收果实,置室内通风处晾干,待果实榨裂,即可收集细小种子,贮存于室内干燥处。次年早春播种于苗床或盆中,土壤宜用经消毒后的腐殖质土,播种后要用覆盖极薄的细土;如果盆播,应将盆浸泡于水中,使水由盆底浸入盆内,或用细喷壶雾状喷散,上盖玻璃,置阴处或室内,约1个月即可发芽,一般发芽率可达50--70%。幼苗生长慢,忌阳光直射和干燥,当真叶长出2-3对时,可分苗移栽,仍置阴凉处。
应用:
本种系杜鹃属中较为原始的种类,是研究该属植物系统发育、进化等的宝贵种类,花色鲜艳夺目,为世界著名的木本花卉,是珍贵的种质资源。 |
|
- lat.: rhododendron rex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