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中國 >山東 >泰安 > 大汶口遺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大汶口遺址投訴電話泰安市旅遊投訴電話:0538-8264469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泰安城南30公裏處的大汶河畔。1959年首次發現並挖掘,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係氏族遺址。“大汶口文化”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等遺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觀的背壺、鉢型鼎、鏤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製精細的石斧、石錛、石鏟、石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竜山文化找到了淵源。1982年,大汶口遺址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o. 2
  在山東泰安大汶口一帶,有一處原始農耕文化遺址.約6000年-4000年以前,一些原始居民在這裏種植粟,飼養豬牛和羊,製作陶器,過着原始農耕生活.
  地理位置:新石器時代氏族公共墓地,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的泰安市大汶口鎮的汶河邊上。 大汶口遺址是中國黃河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著名遺址。
  年 代: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
  發掘年代: 1959年
  在大汶口一帶,有許多古老的墓葬.從已發掘的墓葬看來,早期墓葬彼此差別不大,而晚期的墓葬,無論規模還是隨葬物,差別都十分明顯.當時,人們喜歡用豬頭骨作隨葬物.有一座老年婦女的墓葬,墓穴很大,墓中有很多豬頭骨,還有漂亮的項鏈,玉戒指和玉臂環,精緻的象牙梳,潔淨的白陶鋥亮的黑陶和彩陶等,大大小小100多件.而在同一墓地上,有的墓穴很小,剛剛能放下屍體,豬頭骨和其他的隨葬物很少,有的墓甚至一件隨葬物也沒有.這一現象已引起考古學家的註意,在最近幾年也有許多考古學家在這裏發現一些有價值的
  黑陶 紅陶
  僅供參考 僅供參考
  大汶口文化:
  中國黃河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發現於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而得名。主要分佈在山東省及江蘇省淮北地區。包括北辛文化和竜山文化。主要分佈區是山東、蘇北、皖北和豫東的汶河、泗河、沂河、淄河、淮河下遊的廣大地區。是本區新石器時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化。已發掘的典型遺址有泰安大汶口、滕州崗上、麯阜西夏侯、鄒城野店、兗州王因、邳縣劉林、大墩子、諸城呈子、日照東海峪和膠州三裏河等遺址。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約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有泥質、加砂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並出現白陶、蛋殼陶。手製為主,晚期發展為輪製陶器,燒成溫度900—1000℃。器型有鼎、鬹、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
  大汶口文化於1959年首次發現,進行發掘,考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考古學界即將大汶口遺址及其相類同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其後,於1974、1977、1978年,又先後進行多次發掘。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壺、罐、鉢、盤、杯等器皿,分彩陶、紅陶、白陶、灰陶、黑陶幾種,特別是彩陶器皿,花紋精細勻稱,幾何形圖案規整。生産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而骨針磨製之精細,幾可與今針媲美。墓葬以仰臥伸直葬為主,有普遍隨葬獐牙的風習,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徵財富。
  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竜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綫索。
  特徵:
  (1)以農業生産為主,兼營畜牧業,輔以狩獵和捕魚業。已發現許多大小不等的村落遺址。村落遺址所選擇的地點,有在靠近河岸的臺地上,也有在平原地帶的高地上。農業以種植粟為主。在三裏河遺址的一個窖穴中,曾發現1立方米的碳化粟。還發掘出大量牛、羊、豬、狗等傢畜骨骼。
  (2)房屋多數屬於地面建築,但也有少數半地穴式房屋。在呈子遺址中曾發掘出一座大汶口文化近方形的房屋,房基東西長4.65米,南北長4.55米,房門朝南。築法是先在地坪上挖0.5米的基槽,槽內填土夯實。墻基內有密集的柱洞,室內有四個柱洞。在大墩子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還出土有陶房模型。一件立面呈長方形,短檐,攢尖頂,前面開門,三面設窗,門口及周圍墻上刻有狗的形象。一件立面呈三角形,前面開門,左右及後墻也開窗。另一件橫斷面呈圓形,上有一周短檐,攢尖頂,有五道腎,無窗。這些陶房模型,為我們提供了相當形象的大汶口文化房屋形狀。
  (3)大汶口文化的灰坑有圓形竪穴和橢圓形竪穴,原先的用途可能是儲藏東西的窖穴。也有口大於底的不規則形灰坑。
  (4)大汶口文化的生産工具仍以石器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石器有鏟、錛、斧、鑿、刀、匕首、矛等,有的石鏟和石斧鑽有圓孔。還有一些帶柄石鏟和有石錛。骨器有鐮、魚鏢、鏃、匕首和矛。角器有鋤、魚鏢、鏃、匕首。蚌器有鐮和鏃。另有少量的陶網墜和陶紡輪。石器、骨器和角器都有一些變化,根據它們的出土層位可分早、中、晚3期。
  (5)大汶口文化的製陶技術較前已有很大提高。陶質有紅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類。陶器裝飾以鏤刻和編織紋最具特色。常見的紋飾則有錐刺紋、附加堆紋、弦紋、劃紋和籃紋。彩陶不多。彩陶上以黑彩和紅彩繪平行綫紋、弦紋、葉紋、花瓣紋、八角星紋等幾何圖案。陶器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器形有罐形鼎、鉢形鼎、壺形鼎、背壺、長頸壺、深腹罐、高柄豆等。高柄杯和白陶器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特徵的陶器。在早、中、晚3期中,陶器的陶色、紋飾、器形都略有變化。陶色早期以紅陶為主,兼有一些灰陶與黑灰陶。中期紅陶減少,灰陶增多,兼有一些黑陶和白陶。晚期黑陶大為增多,並有少量紅陶、灰陶和白陶。陶器的製法,早期以手製為主,到了晚期輪製逐漸增多。陶器紋飾,早期有錐刺紋、劃紋和少量彩陶。彩陶上多為黑彩綫條紋和葉脈紋。主要器形有釜形鼎、鉢形鼎、小口帶柄壺形鼎、斂口平底鉢,也有在上腹部飾彩的陶鉢、高柄豆、高柄觚、雙耳壺等。中期又出現了附加堆紋、籃紋、壓印紋和鏤刻紋,以及施黑赭色和紅色的彩陶。彩陶紋樣有直綫、斜綫,弧綫組成的花瓣紋和八角星紋等。中期的陶器器類較早期明顯增多,主要有小口深腹罐形鼎、鉢形鼎、盂形鼎、小口深腹罐、平底盉、三實足鬹、斂口鉢、高柄喇叭形座豆,小口長頸帶鼻壺、圈足尊、高柄杯、盆、簋、勺與漏器等。晚期陶器紋飾有弦紋、附加堆紋、籃紋、鏤刻紋等,彩陶則以渦汶為主。器類有罐形鼎、瘦腹背壺(其中有白陶)、寬肩壺、高柄豆、袋足鬹(有白陶)、三實足盉、高柄豆、帶把杯、長頸壺等。
  (6)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藝品不僅數量多,而且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多數是墓內的隨葬品。雕塑品有象牙雕筒、象牙琮、象牙梳、雕刻骨珠、骨雕筒、骨梳、牙雕飾、嵌緑鬆石的骨筒、雕花骨匕、穿孔玉鏟、玉珠,以及陶塑動物等。這些雕塑品,製作都相當精細,造型優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頗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7)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多埋於集中的墓地。每一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死者頭嚮一致。墓室多為長方形竪穴土坑,有的僅有棺,但也有棺槨皆備的。葬式一般為單身仰身直肢葬,也有二人合葬或多人合葬的。多人合葬,少則三人,多則達二十三人。二人合葬墓有同性合葬,也有異性合葬。且有一次葬或二次葬的合葬墓。此外,還發現了一些無頭葬、無屍葬和“遷出葬”(即將墓內部分骨骼遷移它處,而在原葬墓內仍保留死者的部分骨骼)。葬式有屈肢葬、俯身葬和重疊葬等。墓內多數無任何隨葬品。凡有隨葬品的墓,隨葬品的多少十分懸殊。少者1、2件,多者百件以上。如大汶口M10是1老年女性墓葬。墓坑東西長4.2米,南北寬3.2米,墓底有二層臺和塗漆棺槨。隨葬品有裝飾於頭和頸部的3串77件石質飾品,玉臂環、玉指環各1件,腹部置玉鏟1件,還有象牙雕筒2件、骨雕筒1件、象牙梳1件。陶器達90多件(其中白陶、磨光黑陶、彩陶共38件),還有豬頭、獸骨、鰐魚鱗板等。隨葬品的懸殊,反映了社會上的貧富懸殊日趨嚴重。
  意 義: 大汶口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時期當地居民的埋葬形態。為山東地區的竜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浙江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綫索。
  交通綫路:泰安公交26路直達,或從泰安到麯阜走104國道的車也路過此地。
百科大全
  Dawenkou yizhi
  大汶口遺址
  Dawenkou Site
  中國黃河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鎮衛傢莊村與寧陽縣堡頭村的大汶河兩岸。面積 8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 2~3米。1959年發現並由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和濟南市博物館組織發掘。1974~1978年又由山東省文化局組織發掘。考古學界將該遺址的主要遺存及與其相類同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遺址內涵包括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竜山文化等遺存,其中以大汶口文化分佈最廣,遺存最豐富,基本上反映出大汶口文化的發展過程,確立了同一體係內不同文化的年代序列,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辛文化房基多數為圓形地面建築,面積約 4平方米,斜坡門道,居住面經燒烤,房內有竈,房屋邊沿及門前兩側有柱洞,可復原為尖錐狀房頂。灰坑有橢圓形和圓形兩種,有的底部平整堅硬,坑壁整齊,當為窖穴。墓葬多為竪穴土坑墓,無葬具和隨葬品,仰身直肢葬。出土遺物特徵鮮明,有邊沿經交互打製的圓角長方形和桃形扁平石鏟、琢製石磨盤和磨棒及多量的錐、矛、鏃等骨角工具。陶器質地多為褐色的夾砂或羼蚌末粗陶、泥質紅陶。粗陶以鼎類器最多,型式有罐形、釜形、盆形和盂形,器表常留有颳削痕跡並飾錐刺紋、壓劃紋、劃紋、並列泥條及附加堆紋等。紋飾大多組成正倒三角形、斜柵形、立人形和平行綫形等,畫面繁復。泥質陶代表性器形有深腹尖圜底和大圜底鼎、鏤孔或飾斜柵形劃紋豬嘴形支座、鉢、小口深腹圜底雙耳壺及三足碗。陶鉢中有部分口外呈磚紅色,下部呈灰色的“紅頂鉢”,亦有少量口部內外繪以褐、黑、紅色的單彩寬帶紋。經碳14測定大汶口遺址北辛文化層的年代為距今6600~6100年。與其他遺址相比,應屬北辛文化中期至晚期遺存。
  大汶口文化房屋基址為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建築兩種,均作方形,面積約5平方米。F□前面有臺階式門道,居住面平整,有圓形燒土竈面,四壁和門道兩側有柱洞, 房頂可能為中部起脊四面坡式。灰坑有橢圓形、圓形兩種,深1米多。 H□南有臺階門道,坑口及門道兩側有柱洞,應是一個有頂篷的窖穴。
  墓葬多分佈在汶河兩岸,已發掘 179座,均為長方形土坑墓,少數有木質葬具痕跡,死者頭嚮多朝東,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合葬墓有同性多人合葬,有男女雙人合葬。另外還有二次遷葬。部分人骨上發現枕骨人工變形和上側門齒拔除的現象。墓葬有大、中、小之分。隨葬品多寡相差懸殊,小的墓空無一物,大型墓隨葬品最多可達百餘件,有精美的陶器、玉器和象牙器等貴重物品。多數死者隨葬獐牙和龜甲,有一部分隨葬豬頭,最多的有14個。
  出土器物以陶器最多,多為泥質,手製。晚期器口經慢輪修整,有紅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代表性器物為鼎、豆、壺、背壺、罐、杯、□、瓶等。色彩有紅、白、黑、赭。紋飾以直綫、斜綫、弧綫、圓點勾畫出幾何形紋、花瓣紋、八角星形等圖案。石器均磨製規整,有穿孔石鏟,段石錛、斧、刀、鑿。還有精緻的透雕象牙雕、筒、琮以及鑲嵌緑鬆石的骨雕筒等。
  大汶口文化遺存內涵包括早、中、晚 3個階段。早期代表器型有泥質紅陶的鉢形鼎、圈足豆、單把三足壺(□的祖型)、觚形杯、高足杯等。經碳14測定年代為距今 6100~5600 年。這一時期的釜形鼎、三足碗及小口雙耳壺等的形態與北辛文化層同類器有着清楚的演化關係。中期為實足□、大鏤孔編織圈足豆、圓腹式背壺及側裝鑿形足的各型鼎等。晚期為空足□、小鏤孔細柄雙腹盤式豆、背腹平直式背壺、鏟形刻槽足式籃紋鼎及高柄杯、寬肩壺等。
  多數研究者認為,大汶口遺址反映的當時社會生産有了很大的發展,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手工製作已專業化,並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私有製已經出現,氏族內部已出現了明顯的貧富分化,社會已經進入父係氏族公社時期。從公元前4000年前開始,經歷了大約1500年的發展。
  竜山文化遺存堆積稀薄,遺跡少,出土器物有黑灰色夾砂鬲、鳥頭形足罐形鼎、罐、甕及敞口捲沿大平底盆等。
  大汶口遺址典型陶器圖
  參考書目
  東省文物管理處、濟南市博物館:《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北京,1974。
  (鄭笑梅)
包含詞
泰安大汶口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