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稱大氣壓強”,簡稱氣壓”。與大氣接觸的面上所受到的氣體分子的壓強。單位用百帕表示。隨高度升高而降低,如高山頂上的大氣壓比山腳下要低。在同一高度的大氣壓,氣溫低,密度大,大氣壓就高;反之,大氣壓就低。 |
|
亦稱“ 大氣壓強 ”。重要的氣象要素之一。由於地球周圍大氣的重量而産生的壓強。其大小與高度、溫度等條件有關。一般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例如,高山上的大氣壓就比地面上的大氣壓小得多。在水平方向上,大氣圧的差異引起空氣的流動。 |
|
壓強的一種單位。“標準大氣壓”的簡稱。實用上規定為760托。工程上為方便起見,規定1公斤每平方釐米(=735.6托)為壓強單位,稱為“工程大氣壓”或“大氣壓”。 |
|
詞語釋義:
1.亦稱“ 大氣壓強 ”。重要的氣象要素之一。由於地球周圍大氣的重量而産生的壓強。其大小與高度、溫度等條件有關。一般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例如,高山上的大氣壓就比地面上的大氣壓小得多。在水平方向上,大氣坮的差異引起空氣的流動。
2.壓強的一種單位。“標準大氣壓”的簡稱。實用上規定為760托。工程上為方便起見,規定1公斤每平方釐米(=735.6托)為壓強單位,稱為“工程大氣壓”或“大氣壓”。
地球的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包圍着,這些空氣被稱為大氣層。空氣可以嚮水那樣自由的流動,同時它也受重力作用。因此空氣的內部嚮各個方向都有壓強,這個壓強被稱為大氣壓。1654年格裏剋在德國馬德堡作了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有力的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這讓人們對大氣壓有了深刻的認識,但大氣壓到底有多大人們還不清楚。11年後意大利科學家托裏拆利在一根80釐米長的細玻璃管中註滿水銀倒置在盛有水銀的水槽中,發現玻璃管中的水銀大約下降了4釐米後就不再下降了。這4釐米的空間無空氣進入,是真空。托裏拆利據此推斷大氣的壓強就等於水銀柱的長度。根據壓強公式科學家們準確地算出了大氣壓在標準狀態下為1.01×10^5pa
1標準大氣壓=760毫米汞柱=76釐米汞柱=1.013×10的5次方帕斯卡=10.336米水柱。
標準大氣壓值及其變遷
標準大氣壓值的規定,是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經過幾次變化的。最初規定在攝氏溫度0℃、緯度45°、晴天時海平面上的大氣壓強為標準大氣壓,其值大約相當於76釐米汞柱高。後來發現,在這個條件下的大氣壓強值並不穩定,它受風力、溫度等條件的影響而變化。於是就規定76釐米汞柱高為標準大氣壓值。但是後來又發現76釐米汞柱高的壓強值也是不穩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g值也隨緯度而變化。 測量大氣壓的儀器叫氣壓計。
為了確保標準大氣壓是一個定值,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决議聲明,規定標準大氣壓值為
1標準大氣壓=101325牛頓/米2
大氣壓的變化
溫度、濕度與大氣壓強的關係
濕度越大大氣壓強越大
初中物理告訴我們:“大氣壓的變化跟天氣有密切的關係.一般地說,晴天的大氣壓比陰天高,鼕天的大氣壓比夏天高.”對這段敘述,就是老師也往往不易說清,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可歸結為溫度、濕度與大氣壓強的關係問題.今談談自己的初步認識.
我們通常所稱的大氣,就是包圍在地球周圍的整個空氣層.它除了含有氮氣、氧氣及二氧化碳等多種氣體外,還含有水汽和塵埃.我們把含水汽很少(即濕度小)的空氣稱“幹空氣”,而把含水汽較多(即濕度大)的空氣稱“濕空氣”.不要以為“幹”的東西一定比“濕”的東西輕.其實,幹空氣的分子量是28.966,而水汽的分子量是18.016,故幹空氣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狀況下,幹空氣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水汽的密度僅為幹空氣密度的62%左右.
應當說,由於大氣處於地球周圍的一個開放空間,而不存在約束其運動範圍的具體疆界,這就使它跟處於密閉容器中的氣體不同.對一個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來說,衹要容器中氣體未達到飽和狀態,那麽,當我們嚮容器中輸入水汽的時候,氣體的壓強必然會增加.而大氣的情況則不然.當因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使某區域中的大氣濕度增大時,則該區域中的“濕空氣”分子(包括空氣分子和水汽分子)必然要嚮周圍地區擴散.其結果將導致該區域大氣中的“幹空氣”含量比周圍地區小,而水汽含量又比周圍地區大.這猶如在大豆中摻入棉籽時其混合體密度要小於大豆密度一樣,所以該區域的濕空氣密度也就小於其它地區的幹空氣密度.這樣,對該區域的一個單位底面積的氣柱而言,其重量也就小於其它幹空氣地區同樣的氣柱這也就告訴我們,大氣壓隨空氣濕度的增大而減小.就陰天與晴天而言,實際上也就是陰天的空氣濕度比晴天要大,因而陰天的大氣壓也就比晴天小.
我們知道,氣體分子的“碰撞”是産生氣體壓強的根本原因.因而對大氣壓隨空氣濕度而變化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由此作出解釋,根據氣體分子運動的基本理論,氣體分子的平均速率:
則氣體分子的平均動量(僅考慮其大小)
由此可見,平均質量大的氣體分子,其平均動量也大(有的文獻①中所言:“幹空氣的平均速度也大於濕空氣”,是不正確的).而對相同狀況下的於空氣與濕空氣來說,由於於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密度及分子的平均質量都比濕空氣要大,且幹空氣分子的平均動量也比濕空氣大,因而濕度小的幹空氣壓強也就比濕度大的濕空氣大.
當我們給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加熱的時候,則其壓強當然也會增大.而對大氣來說情況就不同了.當某一區域的大氣溫度因某種因素而升高時,必將引起空氣體積的膨脹,空氣分子勢必要嚮周圍地區擴散.溫度高,氣體分子固然會運動得快些,這將成為促進壓強增大的因素.但另一方面,隨着溫度的升高,氣體分子便嚮周圍擴散,則該區域內的氣體分子數就要減少,從而形成一個促使壓強減小的因素.而實際的情況乃是上述兩種對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至於這兩種因素中哪個起主要作用,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大陸及海洋上氣壓隨氣溫變化的實際情況.我們說,夏季大陸上氣溫比海洋上高,由於大陸上的空氣嚮海洋上擴散,而使大陸上的氣壓比海洋上低;鼕季大陸氣溫比海洋上低,由於海洋上空氣要嚮大陸上擴散,又使大陸上氣壓比海洋上高.而由此可見,在溫度變化和分子擴散兩個因素中,擴散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應當指出,這裏所說的擴散,是指空氣的橫嚮流動.因為由空氣的縱嚮流動並不能改變竪直氣柱的重量(有的文獻②把因溫度而産生的氣壓變化說成是空氣沉浮的結果,這是不妥的),因而也就不能改變大氣的壓強(對重力加速度g因高度變化而産生的影響完全可以忽略).
由於地球上的大氣總量是基本上恆定的.當一個地區的氣溫增加時,往往伴隨着另一個地區溫度的降低,這就為高溫處的空氣嚮低溫處擴散帶來了可能.而擴散的結果常常是高溫處的氣壓比低溫處低.當我們生活的北半球是接受太陽熱量最多的盛夏時,南半球卻是接受太陽熱量最少的嚴鼕.這時,由於北半球的空氣要嚮南半球擴散而使北半球的氣壓較南半球要低.而由於大氣總量基本不變,則此時北半球的氣壓就低於標準大氣壓,南半球的氣壓當然也就會高於標準大氣壓.同樣,空氣的反方向擴散又會使北半球鼕季的氣壓高於標準大氣壓.因而,在北半球,鼕季的大氣壓就會比夏季要高.當然,大氣壓的變化是很復雜的,但對中學課本上的說法作上述解釋還是可以的很詳細啊。 |
|
1.亦稱“ 大氣壓強 ”。重要的氣象要素之一。由於地球周圍大氣的重力而産生的壓強。其大小與高度、溫度等條件有關。一般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例如,高山上的大氣壓就比地面上的大氣壓小得多。在水平方向上,大氣壓的差異引起空氣的流動。
2.壓強的一種單位。“標準大氣壓”的簡稱。科學上規定,把相當於760mm高的水銀柱(汞柱)産生的壓強或1.01×十的五次方帕斯卡叫做1標準大氣壓,簡稱大氣壓。
地球的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包圍着,這些空氣被稱為大氣層。空氣可以像水那樣自由的流動,同時它也受重力作用。因此空氣的內部嚮各個方向都有壓強,這個壓強被稱為大氣壓。在1643年意大利科學家托裏拆利在一根80釐米長的細玻璃管中註滿水銀倒置在盛有水銀的水槽中,發現玻璃管中的水銀大約下降了4釐米後就不再下降了。這4釐米的空間無空氣進入,是真空。托裏拆利據此推斷大氣的壓強就等於水銀柱的長度。後來科學家們根據壓強公式準確地算出了大氣壓在標準狀態下為1.013×10^5Pa。由於當時的信息交流不暢意大利和法國對大氣壓實驗研究結果並沒有被全歐洲所熟知,所以在德國對大氣壓的早期研究是獨立進行的。1654年奧托格裏剋在德國馬德堡作了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有力的驗證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這讓人們對大氣壓有了深刻的認識。在那個時期,奧托格裏剋還做了很多驗證大氣壓存在且很大的實驗,也正是在這一時候他第一次聽到托裏拆利早在11年前已測出了大氣壓。 |
|
1標準大氣壓=760毫米汞柱=76釐米汞柱=1.013×10的5次方帕斯卡=10.336米水柱。
標準大氣壓值及其變遷
標準大氣壓值的規定,是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經過幾次變化的。最初規定在攝氏溫度0℃、緯度45°、晴天時海平面上的大氣壓強為標準大氣壓,其值大約相當於76釐米汞柱高。後來發現,在這個條件下的大氣壓強值並不穩定,它受風力、溫度等條件的影響而變化。於是就規定76釐米汞柱高為標準大氣壓值。但是後來又發現76釐米汞柱高的壓強值也是不穩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g值也隨緯度而變化。 測量大氣壓的儀器叫氣壓計。
為了確保標準大氣壓是一個定值,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决議聲明,規定標準大氣壓值為
1標準大氣壓=101325牛頓/米2,即為101325帕斯卡(Pa)
大氣壓的變化
溫度、濕度與大氣壓強的關係
濕度越大大氣壓強越大
初中物理告訴我們:“大氣壓的變化跟天氣有密切的關係.一般地說,晴天的大氣壓比陰天高,鼕天的大氣壓比夏天高.”對這段敘述,就是老師也往往不易說清,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可歸結為溫度、濕度與大氣壓強的關係問題.今談談自己的初步認識.
我們通常所稱的大氣,就是包圍在地球周圍的整個空氣層.它除了含有氮氣、氧氣及二氧化碳等多種氣體外,還含有水汽和塵埃.我們把含水汽很少(即濕度小)的空氣稱“幹空氣”,而把含水汽較多(即濕度大)的空氣稱“濕空氣”.不要以為“幹”的東西一定比“濕”的東西輕.其實,幹空氣的分子量是28.966,而水汽的分子量是18.016,故幹空氣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狀況下,幹空氣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水汽的密度僅為幹空氣密度的62%左右.
應當說,由於大氣處於地球周圍的一個開放空間,而不存在約束其運動範圍的具體疆界,這就使它跟處於密閉容器中的氣體不同.對一個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來說,衹要容器中氣體未達到飽和狀態,那麽,當我們嚮容器中輸入水汽的時候,氣體的壓強必然會增加.而大氣的情況則不然.當因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使某區域中的大氣濕度增大時,則該區域中的“濕空氣”分子(包括空氣分子和水汽分子)必然要嚮周圍地區擴散.其結果將導致該區域大氣中的“幹空氣”含量比周圍地區小,而水汽含量又比周圍地區大.這猶如在大豆中摻入棉籽時其混合體密度要小於大豆密度一樣,所以該區域的濕空氣密度也就小於其它地區的幹空氣密度.這樣,對該區域的一個單位底面積的氣柱而言,其重量也就小於其它幹空氣地區同樣的氣柱這也就告訴我們,大氣壓隨空氣濕度的增大而減小.就陰天與晴天而言,實際上也就是陰天的空氣濕度比晴天要大,因而陰天的大氣壓也就比晴天小.
我們知道,氣體分子的“碰撞”是産生氣體壓強的根本原因.因而對大氣壓隨空氣濕度而變化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由此作出解釋,根據氣體分子運動的基本理論,氣體分子的平均速率:
則氣體分子的平均動量(僅考慮其大小)
由此可見,平均質量大的氣體分子,其平均動量也大(有的文獻①中所言:“幹空氣的平均速度也大於濕空氣”,是不正確的).而對相同狀況下的幹空氣與濕空氣來說,由於幹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密度及分子的平均質量都比濕空氣要大,且幹空氣分子的平均動量也比濕空氣大,因而濕度小的幹空氣壓強也就比濕度大的濕空氣大.
當我們給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加熱的時候,則其壓強當然也會增大.而對大氣來說情況就不同了.當某一區域的大氣溫度因某種因素而升高時,必將引起空氣體積的膨脹,空氣分子勢必要嚮周圍地區擴散.溫度高,氣體分子固然會運動得快些,這將成為促進壓強增大的因素.但另一方面,隨着溫度的升高,氣體分子便嚮周圍擴散,則該區域內的氣體分子數就要減少,從而形成一個促使壓強減小的因素.而實際的情況乃是上述兩種對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至於這兩種因素中哪個起主要作用,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大陸及海洋上氣壓隨氣溫變化的實際情況.我們說,夏季大陸上氣溫比海洋上高,由於大陸上的空氣嚮海洋上擴散,而使大陸上的氣壓比海洋上低;鼕季大陸氣溫比海洋上低,由於海洋上空氣要嚮大陸上擴散,又使大陸上氣壓比海洋上高.而由此可見,在溫度變化和分子擴散兩個因素中,擴散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應當指出,這裏所說的擴散,是指空氣的橫嚮流動.因為由空氣的縱嚮流動並不能改變竪直氣柱的重量(有的文獻②把因溫度而産生的氣壓變化說成是空氣沉浮的結果,這是不妥的),因而也就不能改變大氣的壓強(對重力加速度g因高度變化而産生的影響完全可以忽略).
由於地球上的大氣總量是基本上恆定的.當一個地區的氣溫增加時,往往伴隨着另一個地區溫度的降低,這就為高溫處的空氣嚮低溫處擴散帶來了可能.而擴散的結果常常是高溫處的氣壓比低溫處低.當我們生活的北半球是接受太陽熱量最多的盛夏時,南半球卻是接受太陽熱量最少的嚴鼕.這時,由於北半球的空氣要嚮南半球擴散而使北半球的氣壓較南半球要低.而由於大氣總量基本不變,則此時北半球的氣壓就低於標準大氣壓,南半球的氣壓當然也就會高於標準大氣壓.同樣,空氣的反方向擴散又會使北半球鼕季的氣壓高於標準大氣壓.因而,在北半球,鼕季的大氣壓就會比夏季要高.當然,大氣壓的變化是很復雜的,但對中學課本上的說法作上述解釋還是可以的很詳細啊。 |
|
陸地比熱小
夏季陸地升溫快,海洋升溫慢,所以陸地氣壓較低,海洋氣壓較高,風從海洋(高壓區)吹嚮陸地(低壓區),是偏南風(不全是東南風,我國雲南受印度洋季風的影響,是西南風)。
鼕季陸地降溫快,海洋降溫慢,所以陸地氣壓較高,海洋氣壓較低,風從陸地(高壓區)吹嚮海洋(低壓區),是偏北風(不全是西北風,我國雲南受印度洋季風的影響,是東北風)。
氣壓的日變化 地面氣壓日變化的特點是在一天中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次高值,一個最低值和一個次低值。最高值出現在9 ~10時,次高值出現在21~22時;最低值出現在15~16時,次低值出現在3~4時。氣壓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出現與氣溫的日變化有關,地球上嚮陽的一邊(白天)由於加熱作用使空氣膨脹而垂直上升,到一定高度後嚮四周輻散,致使空氣柱的質量減少,地面氣壓降低。背陽的一面(夜間)由於冷卻作用,氣柱收縮,空中四周氣流輻合,使氣柱質量增多,地面氣壓升高。氣壓的日變化在低緯度地區比較明顯。氣壓日振幅(一日中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又稱為日較差)隨緯度的增高而減小。在低緯地區,平均日振幅可達3~4百帕,到緯度50"附近日振幅不足1 百帕了。不同緯度上氣壓日變化的情況,在我國中緯度地區氣壓日振幅為1~2.5百帕,在低緯地區為2.5~4百帕,而在西藏高原東部邊緣的山𠔌中氣壓的日振幅有時可達6. 5百帕。 |
|
1.高壓鍋(高壓鍋中封閉了空氣,給高壓鍋內空氣加熱時,鍋內氣體壓強增大,使鍋內的水沸騰時溫度更高,更容易煮熟食物
2.真空吸盤(可以依靠外界大氣壓將其壓在墻上,可以挂東西)
3.拔罐頭療法(中醫中有一種玻璃罐,將其加熱時迅速按在人體某部位,等罐內空氣冷卻後,會被外界氣壓按照皮膚上,此時用力拔下玻璃罐,會吸出人體內有害的毒血,有利於康復)
4.飛機飛行(飛機機翼上方呈流綫型,當空氣流過機翼時,一部分空氣從飛機機翼上方流過,一部分空氣從機翼下方流過,因為機翼上方為流綫型,所以空氣要在相同的時間內流過不同的距離則速度不相同,機翼上方空氣流速較大,大氣壓較小;下方很平,空氣流速較小,大氣壓較大,於是。飛機在高速行駛時,機翼下方的大氣壓大,而機翼上方的大氣壓小,機翼上下的壓力差使飛機獲得了升力)
什麽試驗證明大氣壓存在?
實驗一: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兩個皮碗口對口擠壓,然後兩手用力往外拉,發現要用較大的力才能拉開。
馬德堡半球實驗和模擬實驗的共同點是:將金屬球內和皮碗內的空氣抽出或擠出,使金屬球內和皮碗內空氣的壓強減小,而外界的大氣壓強就把它們緊緊地壓在一起,要用較大的力才能拉開,這就有力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實驗二:“瓶吞蛋”實驗。
用剝了殼的熟雞蛋堵住廣口瓶口,實驗前用手輕輕用力,不能將雞蛋完整地壓入瓶內。再將點燃的棉球扔入裝有細沙(防止燒裂瓶底)的瓶中,迅速將該熟雞蛋塞住瓶口,待火熄滅後,觀察到雞蛋“嘣”的一聲掉入瓶內。 上述實驗,由於棉花燃燒使瓶內氣壓降低,當瓶內壓強小於瓶外大氣壓強時,雞蛋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被壓入瓶內。
實驗三:“覆杯實驗”
玻璃杯內裝滿水,用硬紙片蓋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並倒置過來,放手後,整杯水被紙片托住,紙片不掉下來。 該實驗玻璃杯內裝滿水,排出了空氣,杯內的水對紙片嚮下的壓強小於大氣對紙片嚮上的壓強,因而紙片不掉下來。
分析上述三個實驗,不難理解大氣壓強存在問題。更深入研究:“瓶吞蛋”表明大氣竪直嚮下有壓強,“覆杯實驗”表明大氣嚮上有壓強。因而顯示出大氣壓強的特點:大氣嚮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
|
- n.: atmosphere, atmospheric pressure
- adj.: barometric pressure, barometric
|
|
氣氛, 大氣, 環境, 特色, 特性, 特點, 特徵, 屬性, 顯著的特點, 人的個性 |
|
|
|
大氣壓力 | 大氣壓強 | 升大氣壓 | 大氣壓頭 | 亞大氣壓 | 標準大氣壓 | 正常大氣壓 | 大氣壓力計 | 大氣壓力表 | 工程大氣壓 | 大氣壓實驗 | 大氣壓冒口 | 絶對大氣壓 | 低於大氣壓的 | 大氣壓力加料 | 標準大氣壓強 | 夏季大氣壓力 | 鼕季大氣壓力 | 大氣壓力冒口 | 人體與大氣壓強 | 橫嚮激勵大氣壓 | 大氣壓補縮冒口 | 國際標準大氣壓 | 數字大氣壓力表 | 低於大氣壓的壓力 | 高於大氣壓的壓力 | 大氣壓力冒口通氣芯 | 標準大氣標準大氣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