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包围地球的空气的总称。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与海洋、陆地共同构成地球体系。是地球体系中动量、热量与物质循环的关键。大气总质量约53×1018千克(其中50%集中在6千米以下,999%集中在48千米以下),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低层大气由氮、氧、水汽、臭氧、二氧化碳等组成。密度随距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并趋于稀薄,一般将大气上界定为距地面1000千米处。 |
|
包围地球的气体,也泛指包围其他星球的气体 |
|
∶呼出的粗气 |
|
他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
|
∶大方 |
|
这孩子长得挺大气 |
|
∶盛 大宏伟的气势 |
|
大气磅礴 |
|
包围地球的一层气体,是空气、水汽和微尘的混合物。 叶玉森 《渤海舟中端午》诗:“大气飞行风鷊健,孤吟出听水龙嫻。”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五:“不到十分钟,那声音就变得非常宏大,仿佛包笼着宇宙,吞吐着大气。” |
|
指粗重的气息。 老舍 《二马》第一段二:“他摸着把电灯开开。然后披上大氅,大气不出的用脚尖儿往楼下走。” |
|
指发出粗重的气息。《西游记》第三七回:“到宫中见你母亲,切莫高声大气,须是悄语低言。” |
|
有气派;度量大。 老舍 《老字号》:“多少年了,三合祥是永远那样官样大气。” 萧乾 《栗子·忧郁者的自白》:“那信我写得很堂皇大气。” |
|
大气力。《水浒传》第十七回:“哥哥,你管下许多眼明手快的公人,也有三二百个,何不与哥哥出些大气?量兄弟一个,怎救得哥哥!” |
|
犹大怒。《西游补》第十四回:“古人云:大气不隔夜。 陈相公 饶我这一次。” |
|
大气(atmosphere)
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象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样,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大气的底部,并且一刻也离不开大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圈层的一门科学。它研究大气的具体情况,包括组成大气的成分、这些成分的分布和变化、大气的结构、大气的基本性质和主导状态的运动规律。
大气的运动变化是由大气中热能的交换所引起的,热能主要来源于太阳,热能交换使得大气的温度有升有降。空气的运动和气压系统的变化活动,使地球上海陆之间、南北之间、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不断交换,生成复杂的气象变化和气候变化。大气科学将从气压的变化、气压分布不均形成的气压场和气压系统、各层大气中空气运动的各种情况、风的现象和性质等方面,深入研究大气中各种环流系统、天气系统,以及基于流体力学、热力学研究大气运动的本质和现象。天气,从现象上来讲,绝大部分是大气中水分变化的结果。在太阳辐射、下垫面强迫作用和大气环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天气的长期综合情况称为气候。大气科学将研究气候的成因,不同区域的气候状况,气候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问题。
大气污染对大气物理状态的影响,主要是引起气候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很明显的,有时则以渐渐变化的形式发生,为一般人所难以觉察,但任其发展,后果有可能非常严重。大气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其自然的变化进程相当缓慢,而人类活动造成的变化祸在燃眉,已引起世界范围的殷切关注,世界各地都已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防范、治理。控制大气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代人类一项重要事业。
大气变暖 甲烷作祟
据有关报道,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近日利用自行设计的高精度冰芯气泡甲烷提取分析系统,对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进行了研究测试、实验分析,获得了近两千年来高分辨率中低纬度大气甲烷纪录,使大气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对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中甲烷记录的研究,科研人员发现,1850年以来大气中甲烷含量急剧上升,在过去的150年里上升了1.4倍。而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活动甲烷排放呈负增长。专家称,这一研究将为全球大气的分布和变化特征提供定量评估的依据。
研究表明,随着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会越来越强。温室气体主要由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里昂等成分组成,其中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气中的浓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此外,研究还预测出:随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温将普遍上升。同时,地球生态系统将面临中纬度地区生态系统和农业带向极区迁移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威胁,突发性的气候灾难频度增强,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成倍增加。专家指出,这些温室气体将通过气候系统控制自然能量的流向,从而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事实上,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气体无一例外都要通过自然过程来消除,而消除过程本身则要通过破坏现有的气候、环境及生态系统来完成。人类愈发认清:在环境污染的肇事者名单中,无人可以逃脱;而在环境恶化的受害人名单中,也没谁可以幸免!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更是环境污染的治理者。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话题,它更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环境保护不但需要政府和专家学者,也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关于大气的注释:
大气 ①即空气。《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 ②指宗气,详宗气条。 ③大经之气,《素问·离合真邪论》:“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④指邪气。《灵枢·病传》:“大气入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大气 dàqì
(1) [atmosphere] 包围地球的气体,也泛指包围其他星球的气体
(2) [heavy breathing]∶呼出的粗气:他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3) [carry oneself with ease and confidence]∶大方:这孩子长得挺大气
(4) [great momentum]∶盛大宏伟的气势
有时也指代一个人无畏的精神品质:这个人心胸宽广,很‘大气’,从不计较你这些小事。 |
大气(Atmosphere) Atmosphere (Atmosphere) |
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像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样,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大气的底部,并且一刻也离不开大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
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圈层的一门科学。它研究大气的具体情况,包括组成大气的成分、这些成分的分布和变化、大气的结构、大气的基本性质和主导状态的运动规律.大气的运动变化是由大气中热能的交换所引起的,热能主要来源于太阳,热能交换使得大气的温度有升有降。空气的运动和气压系统的变化活动,使地球上海陆之间、南北之间、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不断交换,生成复杂的气象变化和气候变化。大气科学将从气压的变化、气压分布不均形成的气压场和气压系统、各层大气中空气运动的各种情况、风的现象和性质等方面,深入研究大气中各种环流系统、天气系统,以及基于流体力学、热力学研究大气运动的本质和现象。天气,从现象上来讲,绝大部分是大气中水分变化的结果。在太阳辐射、下垫面强迫作用和大气环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天气的长期综合情况称为气候。大气科学将研究气候的成因,不同区域的气候状况,气候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问题。
大气污染对大气物理状态的影响,主要是引起气候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很明显的,有时则以渐渐变化的形式发生,为一般人所难以觉察,但任其发展,后果有可能非常严重。大气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其自然的变化进程相当缓慢,而人类活动造成的变化祸在燃眉,已引起世界范围的殷切关注,世界各地都已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防范、治理。控制大气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代人类一项重要事业。 |
大气的形成 The formation of the atmosphere |
有人认为,大气是在地球上诞生后,由于火山活动逐渐从地壳中渗透出来的。在原始大气中,氧的含量非常少,而二氧化碳很多。后来,绿色植物出现在陆地上,通过光合作用,逐渐使原始大气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
大气的成分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tmosphere |
组成大气的各种气体和微粒。
大气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大气,有氮、氧、氩等常定的气体成分,有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等含量大体上比较固定的气体成分,也有水汽、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臭氧等变化很大的气体成分。其中还常悬浮有尘埃、烟粒、盐粒、水滴、冰晶、花粉、孢子、细菌等固体和液体的气溶胶粒子。 具体成分是:氮(78.084) 氧(20.946) 氩(0.934) 水汽(0.25)二氧化碳(0.032) 氖(0.0018) 氦(0.00052) 甲烷(0.0002) 氪(0.0001) 氢(0.00005) 氙(0.000008) 臭氧(0.000001) 其他(0.001421)
大气的气体成分,在高度60Km以下大都是中性分子;从60 Km向上,白天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开始电离,在90 Km以上,则大都处于电离状态。高层大气中,有些成分还分解为原子状态。 |
大气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e |
按照大气在铅直方向的各种特性,将大气分成若干层次。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也可称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按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混和状况,可把大气分为均匀层和非均匀层。按大气电离状况,可分为电离层和非电离层。按大气的光化反应,可分为臭氧层。按大气运动受地磁场控制情况,可分有磁层。
近地面的大气层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升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下部热,上部冷,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著,故称对流层(troposphere)。对流层厚度因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不同:热带较厚,寒带较薄;夏季较厚,冬季较薄。赤道地区对流层厚度可达16~18千米,中纬度地区约10~12千米,两极地区约7~8千米。
自地球表面向上,随高度的增加空气愈来俞稀薄。大气的上界可延伸到2000~3000公里的高度。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的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差异。根据气温的垂直分布、大气扰动程度、电离现象等特征,一般将大气分为五层。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其原因是太阳辐射首先主要加热地面,再由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气受热愈多,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地面性质不同,因而受热不均。暖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冷缩而下降,从而产生空气对流运动。对流运动使高层和低层空气得以交换,促进热量和水分传输,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向上55公里高度,为平流层。其主要特征:①温度随高度增加由等温分布变逆温分布。平流层的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很小。大约在20公里以上,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出现逆温层。这是因为20~25公里高度处,臭氧含量最多。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升高。②垂直气流显著减弱。平流层中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空气垂直混合明显减弱,整个平流层比较平稳。③水汽、尘埃含量极少。由于水汽、尘埃含量少,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在这一层很少见。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
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5公里高度为中间层。其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中间层的顶界气温降至-83℃~-113℃。因为该层臭氧含量极少,不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氮、氧能吸收的短波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②出现强烈地对流运动。这是由于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暖,致使空气产生对流运动。但由于该层空气稀薄,空气的对流运动不能与对流层相比。
暖层 从中间层顶到800公里高度为暖层。暖层的特征:①随高度的增高,气温迅速升高。据探测,在300公里高度上,气温可达1000℃以上。这是由于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的大气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其增温的缘故。②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这一层空气密度很小,在270公里高度处,空气密度约为地面空气密度的百亿分之一。由于空气密度小,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氧分子和部分氮分子被分解,并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暖层又称电离层。电离层具有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意义。
散逸层 暖层顶以上,称散逸层。它是大气的最外一层,也是大气层和星际空间的过渡层,但无明显的边界线。这一层,空气极其稀薄,大气质点碰撞机会很小。气温也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由于气温很高,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快,又因距地球表面远,受地球引力作用小,故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不断散逸到星际空间,散逸层由此而得名。据宇宙火箭资料证明,在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还围绕由电离气体组成极稀薄的大气层,称为“地冕”。它一直伸展到22 000公里高度。由此可见,大气层与星际空间是逐渐过渡的,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
大气变暖 甲烷作祟 Warming of the atmosphere methane is everything |
据有关报道,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近日利用自行设计的高精度冰芯气泡甲烷提取分析系统,对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进行了研究测试、实验分析,获得了近两千年来高分辨率中低纬度大气甲烷纪录,使大气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对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中甲烷记录的研究,科研人员发现,1850年以来大气中甲烷含量急剧上升,在过去的150年里上升了1.4倍。而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活动甲烷排放呈负增长。专家称,这一研究将为全球大气的分布和变化特征提供定量评估的依据。
研究表明,随着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会越来越强。温室气体主要由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里昂等成分组成,其中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气中的浓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此外,研究还预测出:随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温将普遍上升。同时,地球生态系统将面临中纬度地区生态系统和农业带向极区迁移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威胁,突发性的气候灾难频度增强,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成倍增加。专家指出,这些温室气体将通过气候系统控制自然能量的流向,从而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事实上,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气体无一例外都要通过自然过程来消除,而消除过程本身则要通过破坏现有的气候、环境及生态系统来完成。人类愈发认清:在环境污染的肇事者名单中,无人可以逃脱;而在环境恶化的受害人名单中,也没谁可以幸免!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更是环境污染的治理者。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话题,它更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环境保护不但需要政府和专家学者,也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
关于大气的注释 Comment on the atmosphere |
大气 ①即空气。《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 ②指宗气,详宗气条。 ③大经之气,《素问·离合真邪论》:“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④指邪气。《灵枢·病传》:“大气入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大气 dàqì
(1) [atmosphere] 包围地球的气体,也泛指包围其他星球的气体
(2) [heavy breathing]∶呼出的粗气:他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3) [carry oneself with ease and confidence]∶大方:这孩子长得挺大气
(4) [great momentum]∶盛大宏伟的气势
有时也指代一个人无畏的精神品质:这个人心胸宽广,很‘大气’,从不计较你这些小事。 |
大气-保温作用 Atmosphere - the role of insulation |
大气层就好象是一条毛毯,均匀地包住了整个地球,使整个地球就好象处在一个温室之中。白天灼热的太阳发出强烈的短波辐射,大气层能让这些短波光顺利地通过,而到达地球表面,使地表增温。晚上,没有了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向外辐射热量。因为地表的温度不高,所以辐射是以长波辐射为主,而这些长波辐射又恰恰是大气层不允许通过的,故地表热量不会丧失太多,地表温度也不会降得太低。这样,大气层就起到了调节地球表面温度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大气的保温作用。
形容词
通常形容物件(多为建筑),富丽堂皇,很有气势。 |
|
daqi
大气
atmosphere
包围地球的空气总体。它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大气不仅随地球而转动,而且相对于地壳,又有复杂的运动。大气是以氧、氮为主的多成分混合气体,地表附近密度最大,接近地表的干燥空气,在标准状况下每升重1.293克。海平面平均气压约1013百帕。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均随高度的增加按指数律减小。大气总质量约5.3×10□□千克,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总质量的99.9%集中在48公里以下,约在距地表一个地球半径以外的高空,逐渐向星际空间过渡(见彩图地球)。大气圈的上界是磁层顶。磁层顶的高度:向太阳的一侧低于背太阳的一侧,太阳活动期低于太阳宁静期。一般,人们将向太阳一侧的磁层顶高度(距地球中心约10个地球半径)作为大气上界的高度,它距地面约 57600公里。由于地球表面的性质不同(如海、陆、植被等),大气的成分、物理性质和运动状态都存在着地区性的差异,但铅直方向的变化比水平方向的变化要大得多。
地球大气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演化过程,才形成了现在这种大气组成、层次结构和物理属性(见地球大气演化)。
大 气 成 分
大气中除了氧、氮等气体外,还悬浮着水滴(如云滴、雾滴)、冰晶和固体微粒(如尘埃、孢子、花粉等)。大气中的悬浮物常称为气溶胶质粒。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干洁空气。大约在85公里以下的大气层,对流、湍流盛行,大气湍流扩散作用远大于分子扩散作用,这层大气的组分比例相同,称匀和层(曾称均质层)。匀和层内干洁空气的平均分子量约28.96。约11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分子扩散作用超过湍流扩散作用,称非匀和层(曾称非均质层),这层大气的组分经重力分离后,轻的在上、重的在下,干洁空气的平均分子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85~110公里是从湍流混合为主过渡到分子扩散为主的过渡带,称湍流层顶。湍流层顶附近湍流扩散和分子扩散具有同样重要性,大气成分具有从匀和层向非匀和层过渡的特点。
匀和层大气成分 基本不变的气体成分 主要成分氮、氧、氩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 其余气体均是微量(见表干洁大气的主要成分表)。在85公里以下,氮、氧等主要气体各自所占的体积比在各高度上基本相同。
可变的气体成分 主要有二气化碳、水汽、臭氧等。这些气体含量虽少,它们对大气物理状况的影响却很大。
① 二氧化碳。在11~20公里以下,二氧化碳的分布比较均匀,相对含量基本不变。由于工业的发展、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燃量的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的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见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例如,1890年二氧化碳的含量为0.0296%(体积比),1978年已增至0.0332%(体积比)。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少,但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发出长波辐射,从而影响大气的温度(见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广泛的重视。
② 臭氧。主要分布在10~50公里之间,尤其集中在20~30公里范围内, 那里的臭氧浓度常超过1×10□□(体积比)。大气低层的臭氧含量少,典型浓度是(0.005~0.05)×10□□(空气未污染时的体积比)至0.5×10□□(空气受污染时的体积比)。高空的臭氧主要由光化作用形成,低空的臭氧一部分由闪电或有机物氧化产生,另一部分从高空输来。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很少,对横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整个铅直大气柱中的臭氧,折算到标准状态(气压1013.25百帕,温度273K),臭氧的总累积厚度平均约有0.3厘米。 臭氧总量的分布随纬度和时间而异。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200 |
|
- : atmos, atmospheric air
- n.: aerosphere, air, atmosphere, heavy breathing, carry oneself with ease and confidence, great momentum, the earth's atmosphere, open space in this
|
|
大气压, 气氛, 环境, 特色, 特性, 特点, 特徵, 属性, 显著的特点, 人的个性 天空, 天 |
|
环境 | 生活 | 百科辞典 | 污染环境 | 气体 | 化学 | 单质 | 气候 | 天气 | 大气科学 | 地理 | 气象 | 锋面 | 天气系统 | 辐射 | 物理光学 | 光学 | 物理 | 地球 | 大气层 | 环保 | 潮汐 | 自然现象 | 大气物理 | 空间物理 | 百科大全 | 更多结果... |
|
|
|
|
氧气 | 气候 | 湿度 | 烟雾 | 酸雨 | 干旱 | 臭氧层 | 温室效应 | 气候变化 | 蒸发作用 | 雾 | 风 | 降雨 | 二氧化碳 | 空气污染 | 太阳辐射 | 大气环流 | 空气质量 | 气候带 | 农业气象学 | 温室气体 | 大气化学 | 大气成分 | 人工影响天气 | 空气污染物 | 飞灰 | 海平面上升 | 全球变暖 | 气候问题 | 碳循环 | 蒸腾作用 | 大气降水 | 大气组成 | 大气颗粒物 | 大气过程 | 降水增加 | 氯氟碳 | 沉降的颗粒物 | 薄烟 | 空内空气污染 | 微气候影响 | 空气-水相互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