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孔子廟大殿名 Confucian Temple hall name |
孔子 廟大殿名。《宋史·禮志八》:“ 崇寧 初……詔闢廱 文宣王殿 以‘大成’為名。” 文宣王 , 孔子 的封號。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捲二:“﹝ 金聖嘆 ﹞見三學弟子員,結隊而過,詰以何事,衆曰:‘主司鬻孝廉,吾等將舁 孔子 出,易移財神入 大成殿 。’” |
|
大成殿投訴電話濟寧市旅遊投訴電話:0537-2235006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大成殿,孔廟內宮殿式主體建築,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時稱文宣王殿,為五間。宋天禧五年(公元102年)大修時,移今址並擴為七間。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黃瓦覆頁,多式鬥(木共),雕梁畫棟,八鬥藻井飾以金竜和璽彩圖,雙重飛檐正中竪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殿高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一。 |
|
大成殿,“東方三大殿”之一,位於韶關始興縣城東一公裏白石崗,今始興中學校內。大成殿為原孔廟大殿。始建於宋代嘉定年間。數易其址,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拆舊新建。
大成殿殿闊20.192米,進深13.88米,通高13.8米。殿臺麻石砌邊,高出地面0.8米。殿四周為走廊,寬3米,置石柱及檐。殿前下三級為祭臺,中心利用級差斜面鑲雕竜丹墀石一方,前院寬敞,後院古木參天。殿兩側各列廂房五間,連接中門後殿成合抱之勢。前有金水橋,後有明倫堂。
大成殿屋脊兩端,黃色琉璃竜戲中心緑珠,屋頂為捲棚重檐,瓦面琉璃滴水,殿設明間5.25米,次間各3.12米,稍間各1.71米。四根朱紅色圓木檐柱,置於上為鼓形凹邊,下為方面束腰之石柱基礎之上,柱高6米,直徑為0.33米。殿內空間寬暢,八角藻井彩繪與透雕相輝映,四根圓形柱直指藻井,四邊各柱頂端均設三層抹角鬥拱負重,整個建築古樸、雅典、莊嚴,是縣內古代最具規模之殿堂。
南京夫子廟大成殿
夫子廟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傢、教育傢孔子的廟宇。它作為古城南京秦淮名勝蜚聲中外,是國內外遊人嚮往的遊覽勝地。
夫子廟建於景祐元年(1034年),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這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迭經滄桑,幾番興廢,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後,又在日軍侵入時遭破壞。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重視保護歷史文物,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市政府連年撥款,精心維修,使之成為秦淮河畔的標志性建築。
夫子廟的建築富有明清色彩。它以大成殿為中心,從照壁至衛山南北成一條中軸綫,左右建築對稱配列,占地廣約26300平方米。四周圍以高墻,配以門坊、角樓。
秦淮河南岸的照壁,建於明萬歷三年(1575年),高大雄偉,全長110米,為全國照壁之最。與全國各地孔廟顯著不同的,它以秦淮何自然河流為泮池。池之北岸石欄則是明正德九年(1514年)所建。廟的第一道門為欞星門,是石結構六柱三門,造型優美,其間鑲飾牡丹浮雕圖案。 進入欞星門,迎面便是大成門。孔子對中國古代文化做了集大成的工作,此門因名"大成"。門前石獅雄踞,門左右闢角門。門內兩側分列四塊古碑:《孔子問禮圖碑》,一說為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年)遺物;《集慶孔子廟碑》,元至順元年(1330年)刻成;《封至聖夫人碑》,元至順二年(1331年)刻成;《封四氏碑》元至順二年刻成。
大成門內為中心廟院,院內植有銀杏八棵,古燈對稱有緻,中間一條筆直的石砌甬道通嚮大成殿前的丹墀,此丹墀是祭孔時舉行樂舞的地方,正中竪立一尊青銅孔子塑像,高4.18米、重2500公斤,是全國最大的孔子青銅像。兩旁石階有每尊高1.80米的孔子弟子顔回、子路等十二賢人漢白玉塑像分班侍立。巍峨莊嚴的大成殿,重檐飛翹,鬥拱交錯,竜吻脊中有雙楷戲珠立雕,雙重飛檐中海藍色竪匾上三個金色大字"大成殿",是姬鵬飛的手書。
大成殿是夫子廟的主殿,高16.22米,闊28.1米,深21.7米。殿內正中懸挂一幅全國最大的孔子畫像,高6.50米、寬3.15米。殿內陳設仿製2500年前的編鐘、編磬等十五種古代祭孔樂器,定期進行古麯、雅樂演奏,演出反映明人祭孔禮儀的大型明代祭孔樂舞,使觀衆聽到春秋時代的"鐘鼓之樂"、"琴瑟之聲",展現二千多年前另古樂風貌。大殿四周是孔子業績圖壁畫,形神並具。
廟院被兩廡碑廊環抱,墻上鑲有三十塊由趙樸初、林散之、瀋鵬、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傢撰寫的墨寶真跡碑刻。碑廊裏陳列着被譽為"中華一絶"的雨花石展覽。大成殿內也經常籌辦其他歷史文物和藝術品展,宣傳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這裏既是歷史文物建築,又是反映南京風土人情、弘揚民族文化的博物館。自1984年復建以來接待遊客60多萬人。在這裏,春有金陵燈會;夏有民俗文化廟會和"秦淮之夏"納涼晚會;秋有美食節、文化節、祭孔活動和菊展。
古老的夫子廟大成殿作為秦淮風光帶的中心景點,正以嶄新的面貌和一流的服務迎接八方來客.
巍峨輝煌的大成殿作為夫子廟的核心景區,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傢、教育傢孔子的廟宇,因孔子對中國古代文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貢獻而得名,佈局為前廟後學宮。門前古獅雄踞,門左右闢角門。封建時代衹有官員可以由大門出入,一般士子衹能從旁邊進出。
進入門內,映入眼簾是一座漢白玉臥碑,正面是古代名書法傢題的“南京夫子廟”,北面鎸刻詳細記載了重建夫子廟的經過。進入中心廟院,中間一條筆直的石砌甬道通嚮大成殿前的坍墀,坍墀正中竪一尊青銅孔子塑像,高4.18米,重2.5噸,是全國最大的孔子青銅像。甬通兩旁每尊高1.8米的孔子弟子中八位賢人漢白玉塑像分班侍立。廟院被兩廡碑廊環抱,墻壁上鑲有30塊趙樸初、林散之、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傢的墨寶真跡碑刻,碑廊裏陳列着被譽為“中華一絶”的南京特産雨花石精品展覽,色彩繽紛,玲瓏剔透。巍峨莊嚴的大成殿主殿高16.22米,闊28.1米,深21.7米,重檐飛翹, 鬥拱交錯。殿內正中懸挂一幅全國最大的孔子畫像,高6.5米,寬3.15米, 兩側有四亞聖顔回、曾參、孔仍、孟軻的漢白玉雕像,四周墻壁展出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巨幅彩石鑲嵌壁畫。從大成殿後門走出,即進入學宮參觀區。學宮是科舉時代本省學子讀書的最高學府,為使士子接受教化,漸知遵循先聖先賢之道,所以學宮總是和孔廟建在一起。作為江蘇古代文教中心的學宮位於大成殿後,以明德堂、尊經閣為主體,“東南第一學”門匾由清末狀元秦大士題寫。
夫子廟大成殿作為夫子廟的核心景區,自1986年重新開館以來年參觀遊客達60多萬人次,先後接待了許多黨和國傢領導人以及外國貴賓、國際友人,成為聞名遐邇的遊覽勝地。
湘西大成殿
大成殿又稱文廟,位於城北登瀛街,係古代祀孔之地。殿前為一大土坪,土坪兩側各有一棵古桂花樹,樹大二人合抱,枝幹奇異,每當金桂花開,香飄全城。
走過土坪見一巨大石臺,臺前斜一巨石,約丈餘長,三四尺寬,巨石上刻有“雙竜搶寶”浮雕。沿石級而上便是大成殿,它為二層樓式木瓦結構,柱大2米餘,共28根大紅柱頂立。朱紅大柱上,有金竜纏繞,紅梁上也有飛竜、山水和花木圖案浮雕飛動。紅梁正中“大成殿"三個大字,金光閃閃。一層檐的四個翹角上,二層檐的四個翹角上,立有金鳳,八個樓角上都吊有銅鈴。殿內正中存有孔聖人的巨幅畫像,上下四周的木質花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整個殿宇,金碧輝煌,雄偉而秀麗,典雅而端莊。
據《鳳凰廳志》記載: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巡撫趙申喬,巡道孫調鼎會率僚屬,捐建正殿三間,東西兩廳各三間,左角門之右為名宦祠,右角門之右為鄉賢祠。大成門前還有泮池,泮池前有欞星門一座,再前為照墻。正殿後為崇聖祠,祠東為明倫堂。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巡道凝道將署東隙地增為
學官池,於明墻兩旁另建門一座,與墻東原門相配,東日禮門,西日義路。通判蘇暢華重加修飾,並墻外置大柵欄一座,又於名宦祠東購買民地,以通明倫堂。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巡道王傢賓率廳人士,捐資展修明倫堂三間,正廳三間,後廳三間,過廳兩間,群房六間,後殿有省性所一間,並照墻額書“大成坊"三字。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同知付鼐又修復。文廟經歷代官府修復,成為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建國後,為縣一中校址,後改為二中,東西兩廳和各祠捨全被拆毀,修建成了高大教學樓,現僅存大成殿一座。1983年,人民政府撥款修復大成殿,現煥然一新,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昌大成殿
在繩金塔旁邊,說起南昌的文廟其實名字就是叫大成殿,很多南昌人或許會聯想的今天繩金塔下的文廟。非也,那是在2003年為了打造繩金塔景區而新建的,和南昌歷史上的文廟風馬牛不相及也。
孔子的思想文化是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歷代封建統治者一直把他尊為聖人。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把孔子的思想奉為統治思想。唐太宗通令全國各地州縣都建孔廟,雖然“州”“縣”的孔廟建設規模有等級大小之分,但是孔廟的結構佈局基本相同。於是,孔廟遍布全國,成為數千年來封建社會實施社會教化的標志。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為文宣王,因此孔廟又稱為文宣王廟。元明以後稱為“文廟”,一直延續至今。民間百姓常常又把文廟稱為孔廟、夫子廟,也稱聖殿。
文廟既是歷代朝廷和百姓奉祀2560年前中國偉大的教育傢、政治傢孔子及其儒傢學派賢哲的祠廟,也是中國歷史上地方學宮和儒學教官辦公衙署所在地。歷盡千年風雲變幻,毫無疑問,文廟是城市文脈淵源的代表和象徵。
文廟的建築格局,以“大成殿”為主體建築中心,南北縱嚮軸綫貫穿整座文廟建築,左右對稱、佈局嚴謹。東為教諭齋、明倫堂,西為訓導齋、文昌祠。大成殿的前面有祭祀的平臺,大成殿前左右兩側為廊廡廂房,祀孔子門生七十二賢。古木參天,緑蔭蔽日,幽雅古樸、莊嚴肅穆。
文廟由南嚮北依次建有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殿、崇聖祠。
照壁又稱作“萬仞宮墻”。據說“萬仞”出自孔子的學生子貢所說:“夫子之墻數仞(古代以八尺為一仞),不得其門而入……”其意是頌揚孔的學識博大精深,高似萬丈墻垣,常人很難學到。
墻內是半月形的池塘,這是古代建築師們設計的消防儲水池,但人們文雅地稱它“泮池”。泮池正中有座石拱橋,橋和池的周圍均有石欄,並有竜騰魚跳、山海波濤等石刻浮雕。
欞星即靈星,古代祭天先祭靈星。因孔子倡導的儒學被奉為國學,重文教的宋代皇帝便將這原在祭天天壇內的欞星門移入文廟,意為像尊天一樣尊孔。欞星又傳說是天上的文麯星,可保佑登科極第。
清代的雍正皇帝為了進一步地吹捧孔子,特別追封孔子上五世祖為王爵。大成殿後面是祭祀孔子先輩的“崇聖祠”,即專奉孔子先輩的五代聖王,即啓聖王、昌聖王、貽聖王、裕聖王和肇聖王。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殿。古代稱音樂一變為一成,九變為九成,至九成而樂終稱為大成。由此引申為集中前人的成就,形成自己完整的學說體係稱為大成。宋元佑六年(1091年)以大成為名,尊孔為“大成至聖”,從此“大成”作為孔廟殿名。
正殿正中立“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文宣王之神位”,以及“四配”孟軻、顔淵、曾參、孔伋(孔子的孫子)和十二先哲神位。
清初雖平定天下,卻難以徵服民心。為了籠絡尊儒的漢族讀書人,清朝廷效仿宋代做法,開博學鴻詞科。前後幾個皇帝也都不惜用最華美的詞彙來頌揚孔子,殿內正中的橫匾是清朝康熙皇帝手書“萬世師表”,大成殿正中的竪匾,是雍正皇帝的手書“大成殿”,殿內還懸挂乾隆題書“與天地參”匾額、光緒皇帝題書“斯文在茲”匾額。殿中還懸挂雍正御書聯:“德冠生民溯地闢天開鹹尊首出,道隆群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乾隆御書聯:“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乘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
祭孔一直是中華文化相當特殊的一項祭典,嚮來是歷代重要國傢大典。古時候祭祀的禮節很嚴。每逢陰歷9月28孔子誕辰,都要殺牛作祭品,文武百官、鄉紳、文士都要齋戒沐浴,一早齊集文廟行三跪九叩禮。據史書記載,參加祭典的任何人都不得在祭典中東張西望,交頭接耳,否則就犯了“大不敬”,重則殺頭,輕則坐牢。
文廟是十分莊嚴肅穆的,不像普通的廟宇可以天天開放,普通的平民百姓也不允許進入文廟。但是,凡是新官上任,必須先要拜文廟,可見文廟的崇高地位。 |
|
- n.: the main hall of Confucius Temple
|
|
|
|
文廟大成殿 | 孔廟大成殿 | 商丘大成殿 | 夫子廟大成殿 | 永和文廟大成殿 | 郟縣文廟大成殿 | 麯阜孔廟大成殿 | 正定文廟大成殿 | 邢臺文廟大成殿 | 唐代文廟大成殿 | 從化學宮大成殿 | 南京夫子廟大成殿 | 浮山縣文廟大成殿 | 修學扁大成殿門依敖教韻上趙寺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