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唐代高僧义净撰,成书于天授二年(691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述从(641年)到(691年)间到印度和南海访问的57位分别来自大唐、新罗、睹货罗、康国、土蕃的禅师、法师的事迹,此外兼述经济、风俗及旅行路线,为研究7世纪南洋诸国状况和国际交通的重要资料。
太州法师1人:
齐州法师道希、师鞭2人
新罗法师慧业、玄太、玄恪、慧轮等6人
睹货罗佛陀达摩师
并州法师道方、道生,常敏禅师及弟子等4人。
长安末底僧诃师、玄会法师等2人
土蕃公主奶母息2人。
益州明远法师、义朗律师,智岸法师,会宁律师 义朗弟子等5人
交州运期法师、木叉提婆师、窥冲法师、慧琰法师等4人,
爱州智行法师、大乘灯禅师2人
康国僧伽跋摩师,
高昌彼岸、智岸等2人,
洛阳昙润法师、义辉论师等2人
唐僧4人,
荆州道琳法师、昙光法师、慧命禅师、无行禅师、法振禅师、乘悟禅师等6人
润州玄逵律师
义净自述
晋州善行法师
襄阳灵运法师
澧州僧哲禅师、哲禅师弟子、大津法师3人
洛阳智弘律师
梁州乘如律师
质多跋摩师、隆法师、信胄法师、僧玄游
高僧访问过的地方
西印度 玄照法师,师鞭法师,末底僧诃,窥冲,道琳
阇兰陀 玄照法师,末底僧诃
泥波罗 玄照法师,玄太,道方,道生,末底僧诃,玄会,吐蕃公主奶母息�
信度国 玄照法师
罗荼国 玄照法师
睹货罗 玄照法师
北印度 道希,玄恪,道方,末底僧诃,隆法师,信胄,慧轮,道琳,智弘,无行,玄照法师
中印度 玄照法师,玄太 道生,末底僧诃,智行,慧轮,道琳
南印度 明远夏,会宁,大乘灯,道琳
东印度 大乘灯,道琳,玄远,僧哲
那烂陀 义净,阿离耶跋摩,慧业,佛陀达摩,灵运,玄照法师,道希,道生,大乘灯,道琳,智弘,无行
室利佛逝 新罗僧,运期,义净,善行,智弘,无行,大津,贞固,怀业,道宏
西婆鲁师 新罗僧
诃陵 常愍,常愍弟子,明远,会宁,运期,昙闰,道琳,法振,法朗
末罗瑜 常愍,常愍弟子,义净,无行
羯湿弥罗 玄会,道琳,智弘
健陀罗 隆法师
师子洲 明远,义朗,智岸,义玄,窥冲,慧琰,智行,大乘灯,灵运,僧哲,玄游,无行
扶南 义朗,智岸,义玄
朗迦戍 义朗,智岸,义玄,义辉,道琳
耽摩立底 大乘灯,义净
裸国 道琳,义净
乌长那 道琳,唐僧三人
迦毕试 道琳,玄照法师
利鸡罗国 昙光
占婆 慧命
羯荼 义净,无行,法振
薄渴罗 玄照法师,质多跋摩
三摩呾咤 僧哲 |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Datangxiyuqufagaosengzhuan
佛教传记。原题“沙门义净从西国还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归并那烂陀寺图”。唐天授元年至二年(690~691)义净撰。2卷。作者撰述了自唐初以来“既虔诚于东夏,复请益于西天”的六十僧人的卓越事迹,以“嘉其美诚,冀传芳于来叶”。书末附作者本人自传。所叙僧人及其行迹,较为清晰。由此,足见当时西行求法之盛。书中还记录了当时中国与印度往来的主要通道:①天山北路;②天山南路;③经高昌、焉耆、疏勒、于阗,度葱岭以达印度;④吐蕃道,即由西藏经尼泊尔,以达印度;⑤由广州出海至室利佛逝(苏门答腊),或至诃陵洲(爪哇),再经麻六峡至耽摩立底国(在恒河口),或至师子国(斯里兰卡)转印度。书中还记载了当时中国僧人在印留学的著名寺院有那烂陀寺、大觉寺、信者寺、新寺、大寺、般涅槃寺、羯罗荼寺等。
本书不仅为研究唐初佛教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为研究当时政治、经济以及中印交通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高扬) |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是公元691年唐代高德义净在南海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时的作品。书中记载玄奘西行回国(645)以后,到本书写出为止的四十六年中间,中国僧人和朝鲜、越南僧人以及中亚细亚僧人西行求法的一些事迹。
传中记述当时的中国僧人玄照、道希、师鞭、道方、道生、常愍、常愍弟子、末底僧诃、玄会、质多跋摩、文成公主妳母两子、隆法师、明远、义朗、义朗弟子(义玄)、益州智岸、会宁、信胄,彼岸、高昌智岸、昙润、义辉、唐僧三人、道琳、昙光、一唐僧、慧命、玄逵、善行、灵运、僧哲、智弘、无行、法振、乘悟、乘如、大津及附传贞固、僧伽提婆、道宏、法朗等四十四人,朝鲜僧人阿离耶跋摩、慧业、玄太、玄恪、二新罗僧、慧轮、玄游等八人,越南僧人运期、木叉提婆、窥冲、慧琰、智行、大乘灯等六人、中亚细亚僧人佛陀达摩、僧伽跋摩两人的西行求法情况,大部分是每人一传,也有几篇是两人或三人的合传。各传篇幅一般多是数十字乃至一千多字的短文,篇中有些传后还附有四言或五、七言感叹或赞颂的诗偈。前面列举的人物,据作者自叙是:“多以去时年代近远而比其先后的。”而作者本人游学的事迹,则分别记述于玄逵传后及无行、大津、贞固等传中。
本书各传大都记述各人的籍贯乡里、西行所经的路线和在各国学习佛法等情况。文虽简短,却保存有相当多的当时佛教史料和一般史料。
当时诸僧出国西行的路线,已因中国与邻国人民之间来往频繁,交通知识的进展而有水陆不同的路线。在陆路方面,如道宣《释迦方志·遗迹篇》说:大唐使者前往印度有三条道路:一条是东路,由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兰州市西北)西北经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吐蕃(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等地,通过泥波罗(今尼泊尔)往中印度。一条是中路,由鄯州经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县)、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县)、瞿萨恒那(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佉沙(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勒县)、朅盤陀(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县)、迦毕试(今阿富汗境内)、伐剌拏(今巴基斯坦西北境,印度河西之本努)等地往中印度。一条是北路,由长安经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伊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高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蕃县)、屈支(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葱岭北面热海(今苏联伊西库尔湖)、笯赤建(今苏联哈萨克境内)、铁门(今苏联乌兹别克境内)、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内)、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等地至中印度。这三条路线中,第一条东路,即由长安贯通西藏地区经尼泊尔而往印度的路线,也就是唐贞观、显庆中李义表、王玄策等前后三次出使印度所经行的道路。第二条中路,即由天山迤南的戈壁南道越帕米尔高原经阿富汗入印巴次大陆的路线,也就是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由印度回到长安所经行的道路。第三条北路,即由天山迤南的戈壁北道经帕米尔高原北面过阿富汗、巴基斯坦而入克什米尔的路线,也就是贞观三年(629)玄奘由长安前往印度所经行的道路。在本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玄照、道希、师鞭、玄太、玄恪、道方、道生、末底僧诃、文成公主妳母两子、慧轮等人西行,似都走了东路;玄照第二次西行以及玄会、质多跋摩、隆法师、唐僧三人,信胄等人西行,则大概是走了北、中两路。
又传中诸僧泛海西行的,比陆行的为多。这是由于当时海上交通已因航海术的进步而相当发达的原故。《唐书·地理志》载有一条由广州出发,经屯门山(香港迤北)、占不劳山、陵山、门毒国、古篁国、奔陀浪洲、军突弄山(以上均今越南沿岸)、罗越国(今马来半岛南端)、佛逝国间海峡(今新加坡海峡)、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而到印度的航线。本书所载义净、明远、义朗、义玄、会宁、大乘灯、道琳 |
|
【法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苾刍法朗者。梵名达摩提婆唐云法天襄州襄阳人也。住灵集寺。俗姓安实。乃家传礼义门
袭冠缨。童年出家钦修是务。遂离桑梓游涉岭南。净至番禺报知行李。虽复学悟非远而实希尚情深。意喜相随同越沧海。未经一月届乎佛逝。亦既至此业行是修。晓夜端心。习因明之秘册。晨昏励想。听俱舍之幽宗。既而一篑已倾。庶罔隤于九仞。三藏虔念。拟克成乎五篇。弗惮劬劳性有聪识。复能志托弘益抄写忘疲。乞食自济但有三衣。袒膊涂跣遵修上仪。虽未成于角立。终有慕于囊锥。凡百徒侣咸希自乐。尔独标心利生是恪。恪勤何始专思至理。若能弘广愿于悲生。冀大明于慈氏。年二十四矣。 |
|
【法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法振禅师者。荆州人也。景行高尚唯福是修。濯足禅波栖心戒海。法侣钦肃为导为归。讽诵律经居山居水。而思礼圣迹有意西遄。遂共同州僧乘悟禅师梁州乘如律师。学穷内外智思钩深。其德不孤结契由践。于是携二友出三江。整帆上景之前。鼓浪诃陵之北。巡历诸岛渐至羯荼。未久之间法振遇疾而殒。年可三十五六。既而一人斯委彼二情疑。遂附舶东归。有望交址。覆至瞻波即林邑国也乘悟又卒。瞻波人至传说如此。而未的委。独有乘如言归故里。虽不结实仍嘉令秀尔。独何为三无一就。 |
|
【道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苾刍道宏者。梵名佛陀提婆唐云觉天汴州雍丘人也。俗姓靳。其父早因商侣移步南游。远历三江遐登五岭。遂过韶部后届峡山。睹岩谷之清虚。玩川源之澄寂。逢善知识披缁释素。于时道宏其年尚小。任业风而萍转。随父师而游涉。入桂林以翘想。步幽泉而叠息。父名大感禅师。遂于寂禅师处学秘心关。颇经年载薄知要义。还之峡谷。道宏随父亦复出家。年满二十此焉进具。往来广府出入山门。虽可年望未高。而颇怀节概。既闻净至走赴庄严。询访所居云停制旨。一申礼事。即有契于行心。再想生津。实无论于性命。闻说滔天之浪。蔑若小池。观横海之鲸。意同稣鳝。寻即重之清远言别山庭。与贞固师同归府下。于是乎毕志南海共赴金洲。拟写三藏德被千秋。识悟聪敏协性温柔。颇功草隶复玩庄周。体齐物之篇虚诞。知指马之说悠悠。不凭河而徒涉。能临惧而善筹。虽功未厕于移照。终有庆于英猷。英猷何陈求法轻身。不计乐而为乐。不将亲而作亲。欲希等生灵于己体。岂若媲刍狗而行仁。既至佛逝敦心律藏。随译随写传灯是望。重莹戒珠极所钦尚。求寂灭之圆成。弃迷津之重障。毕我大业由斯小匠。庆尔拔擢于有流。庶福资于无量。年二十二矣。 |
|
【大津《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大津师者。澧州人也。幼染法门长敦节俭。有怀省欲以乞食为务。希礼圣迹启望王城。每叹曰。释迦悲父既其不遇。天宫慈氏宜勖我心。自非睹觉树之真容谒祥河之胜躅。岂能收情六境。致想三祇者哉。遂以永淳二年振锡南海。爰初结旅颇有多人。及其角立唯斯一进。乃赍经像与唐使相逐。泛舶月余达尸利佛逝洲。停斯多载。解昆仑语颇习梵书洁行齐心更受圆具。净于此见。遂遣归唐望请天恩。于西方造寺。既睹利益之弘广。乃轻命而复沧溟。遂以天授二年五月十五日附舶而向长安矣。今附新译杂经论十卷。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西域求法高僧两卷赞曰。嘉尔幼年。慕法情坚。既虔诚于东夏。复请益于西天。重指神州。为物淹流传十法之弘法。竟千秋而不秋。 |
|
【灵运《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灵运师者。襄阳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志怀耿介情存出俗。追寻圣迹与僧哲同游戏南溟达西国。极闲梵语利物存怀。所在至处君王礼敬。遂于那烂陀画慈氏真容菩提树像。一同尺量妙简工人。赍以归唐广兴佛事。翻译圣教实有堪能矣。 |
|
【僧哲《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僧哲禅师者。澧州人也。幼敦高节早托玄门。而解悟之机。实有灌瓶之妙。谈论之锐。固当重席之美。沉深律苑控总禅畦。中百两门久提纲目。庄刘二籍亟尽枢关。思慕圣踪泛舶西域。既至西土适化随缘。巡礼略周归东印度到三摩呾吒国。国王名曷罗社跋乇。其王既深敬三宝为大邬波索迦。深诚彻信光绝前后。每于日日造拓模泥像十万躯。读大般若十万颂。用鲜华十万寻亲自供养所呈荐设积与人齐。整驾将行观音先发。幡旗鼓乐涨日弥空。佛像僧徒并居前引。王乃后从。于王城内僧尼有四千许人。皆受王供养。每于晨朝令使入寺合掌房前急行疾问。大王奉问法师等宿夜得安和不。僧答曰。愿大王无病长寿国祚安宁。使返报已方论国事。五天所有聪明大德广慧才人博学十八部轻通解五明大论者。并集兹国矣。良以其王仁声普洎骏骨遐收之所致也。其僧哲住此王寺。尤蒙别礼。存情梵本颇有日新矣。来时不与相见。承闻尚在年可四十许。僧哲弟子玄游者。高丽国人也。随师于师子国出家。因住彼矣。 |
|
【善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善行师者。晋州人也。少辞桑梓访道东山。长习律仪寄情明咒。温恭俭素利物是心。则净之门人也。随至室利佛逝有怀中土。既染痼疾返桌而归。年四十许。 |
|
【慧命《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慧命师者荆州江陵人也。戒行疏通有怀节操。学兼内外逸志云表。仰祥河而牒想。念竹苑以翘心。泛舶而行至占波遭风。而屡遘艰苦。适马援之铜柱。息上景而归唐。 |
|
【昙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昙光律师者荆州江陵人也。既其出俗远适京师。即诚律师之室洒善谈论有文情。学兼内外戒行清谨。南游溟渤望礼。西天承已至诃利鸡罗国在东天之东。年在盛壮不委何之中访寂无消息。应是摈落江山耳。又见诃利鸡罗国僧。说有一唐僧。年余五十。得王敬重秉权一寺。多赍经像好行楚挞。即于此国遇疾而瘗他乡矣。 |
|
【道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道琳法师者。荆州江陵人也。梵名尸罗钵颇唐云戒光弱冠之年披缁离俗。成人之岁访友寻真。搜律藏而戒珠莹启。禅门而定水清。禀性虚洁雅操廉贞。濯青溪以恬志漱玉泉而养灵。既常坐不卧一食全诚。后复慨大教东流时经多载。定门鲜入律典颇亏。遂欲寻流讨源远游西国。乃杖锡遐逝鼓舶南溟。越铜柱而届郎迦。历诃陵而经裸国。所在国王礼待极致殷厚。经乎数载到东印度耽摩立底国。住经三年学梵语。于是舍戒重受。学习一切有部。律非唯学兼定慧。盖亦情耽咒藏。后乃观化中天顶礼金刚御座菩提圣仪。复至那烂陀寺。搜览大乘经论。注情俱舍。经于数年。至于鹫岭杖林山园鹄树。备尽翘仰并展精诚。乃游南天竺国搜访玄谟。向西印度于罗荼国住经年稔。更立灵坛重禀明咒。尝试论之曰。夫明咒者梵云毗睇陀罗必棏丁泽反家。毗睇译为明咒。陀罗是持。必棏家是藏。应云持明咒藏。然相承云此咒藏。梵本有十万颂。唐译可成三百卷。现今求觅多失少全。而大圣没后阿离野那伽曷树那。即龙树菩萨。特精斯要。时彼弟子厥号难陀。聪明博识渍意斯典。在西印度经十二年。专心持咒遂便感应。每至食时食从空下。又诵咒求如意瓶。不久便获。乃于瓶中得经欢喜。不以咒结其瓶遂去。于是难陀法师恐咒明散失。遂便撮集可十二千颂。成一家之言。每于一颂之内。离合咒印之文。虽复言同字同实乃义别用别。自非口相传授而实解悟无因。后陈那论师见其制作功殊人智思极情端。抚经叹曰。向使此贤致意因明者。我复何颜之有乎。是知智士识己之度量。愚者闇他之浅深矣斯之咒藏东夏未流。所以道琳意存斯妙。故咒藏云。升天乘龙役使百神。利生之道唯咒是亲。净于那烂陀。亦屡入坛场希心此要。而为功不并就。遂泯斯怀为广异听。粗题纲目云尔。道琳遂从西境转向北天。观化羯湿弥罗。便入乌长那国。询访定门搜求般若。次往迦毕试国礼乌率腻沙佛顶骨也自尔之后不委何托。净回至南海羯荼国。有北方胡至云。有两僧胡国逢见。说其状迹应是其人。与智弘相随拟归故国。闻为途贼斯拥还乃覆向北天。年应五十余矣。 |
|
【义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义辉论师。洛阳人也。受性聪敏。理思钩深。博学为怀寻真是务。听摄论俱舍等颇亦有功。但以义有异同情生舛互。而欲思观梵本亲听微言。遂指掌中天。还望东夏。惜哉苗而不宝壮志先秋。到郎迦戍国婴疾而亡。年三十余矣。 |
|
【昙润《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昙润法师。洛阳人也。善咒术学玄理。探律典玩医明。善容仪极详审。振锡江表拯物为怀。渐次南行达于交址。住经载稔缁素钦风。泛舶南上期西印度。至诃陵北渤盆国遇疾而终。年三十矣。 |
|
【智岸《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彼岸法师。智岸法师。并是高昌人也。少长京师传灯在念。既而归心胜理。遂乃观化中天。与使人王玄廓相随泛舶。海中遇疾俱卒。所将汉本瑜伽及余经论。咸在室利佛逝国矣。 |
|
【僧伽跋摩《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僧伽跋摩者。康国人也。少出流沙游步京辇。禀素崇信戒行清严。檀舍是修慈悲在念。以显庆年内奉敕与使人相随礼觐西国到大觉寺。于金刚座广兴荐设。七日七夜然灯续明献大法会。又于菩提院内无忧树下。雕刻佛形及观自在菩萨像。盛兴庆赞时人叹希。后还唐国。又奉敕令往交址采药。于时交州时属大俭人物饿饥。于日日中营办饮食救济孤苦。悲心内结涕泣外流。时人号为常啼菩萨也。才染微疾奄尔而终。春秋六十余矣。 |
|
【大乘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大乘灯禅师者。爱州人也。梵名莫诃夜那钵地已波唐云大乘灯也幼随父母泛舶往社和罗钵底国。方始出家。后随唐使郯绪相逐。入京。于慈恩寺三藏法师玄奘处进受具戒居京数载颇览经书。而思礼圣踪。情契西极。体蕴忠恕性合廉隅。戒巘存怀禅枝协虑。以为溺有者假缘。缘非则坠有。离生者托助。助是则乖生。乃毕志王城敦心竹苑。冀摧八难终求四轮。遂持佛像携经论。既越南溟到师子国。观礼佛牙备尽灵异。过南印度复届东天。往耽摩立底国。既入江口遭贼破舶唯身得存。淹停斯国十有二岁颇闲梵语。诵缘生等经兼修福业。因遇商侣。与净相随诣中印度。先到那烂陀。次向金刚座。旋过薛舍离。后到俱尸国。与无行禅师同游此地。灯师每叹曰。本意弘法重之东夏。宁知志不成遂奄尔衰年。今日虽不契怀。来生愿毕斯志。然常为睹史多天业冀会慈氏。日画龙华一两枝用标心至。灯公因道行之次。过道希师所住旧房。当于时也其人已亡。汉本尚存梵夹犹列。睹之潜然流涕而叹。昔在长安同游法席。今于他国但遇空筵。
﹝义净伤曰﹞嗟矣死王。其力弥强。传灯之士。奄尔云亡。神州望断。圣境魂扬。眷余怅而流涕。慨布素而情伤。禅师在俱尸城般涅槃寺而归寂灭。于时年余耳顺矣。 |
|
【智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智行法师者。爱州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慧天泛南海诣西天。遍礼尊仪。至弶伽河北。居信者寺而卒。年五十余矣。 |
|
【信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信胄法师。不知何许人也。梵名设唎陀跋摩唐云信胄取北道而到西国。礼谒既周住信者寺。于寺上层造一砖阁。施上卧具永贻供养。遇疾数日余命辍。然忽于夜中云。有菩萨授手迎。接端居合掌太息而。终年三十五。 |
|
【慧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慧琰师者。交州人也。即行公之室洒。随师到僧诃罗国。遂停被国。莫辩存亡。 |
|
【窥冲《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运期师者。交州人也。与昙润同游。仗智贤窥冲法师者。交州人。即明远室洒也。梵名质呾啰提婆。与明远同舶而泛南海。到师子洲。向西印度。见玄照师。共诣中土。其人禀性聪睿善诵梵经。所在至处恒编演唱之。首礼菩提树。到王舍城遘疾竹园。淹留而卒。年三十许。 |
|
【木叉提婆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木叉提婆者。交州人也唐云解脱天也不闲本讳。泛舶南溟经游诸国。到大觉寺遍礼圣踪。于此而殒。年可二十四五耳。 |
|
【运期《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受具。旋回南海十有余年。善昆仑音颇知梵语。后便归俗住室利佛逝国。于今现在。既而往复宏波传经帝里。布未曾教斯人之力。年可四十矣。 |
|
【义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义朗律师者。益州成都人也。善闲律典兼解瑜伽。发自长安弥历江汉。与同州僧智岸并弟一人名义玄。年始弱冠知钦正理。颇闲内典尤善文笔。思瞻圣迹遂与弟俱游。秀季良昆递相携带。鹡鸰存念鱼水敦怀。既至乌雷同附商舶。挂百丈陵万波。越舸扶南缀缆郎迦戍。蒙郎迦戍国王待以上宾之礼。智岸遇疾于此而亡。朗公既怀死别之恨。与弟附舶向师子洲。披求异典顶礼佛牙。渐之西国。传闻如此。而今不知的在何所。师子洲既不见。中印度复不闻。多是魄归异代矣。年四十余耳。 |
|
【会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会宁律师益州成都人也。禀志操行意存弘益。少而聪慧投迹法场敬胜理若髻珠。弃荣华如脱屣。薄善经论尤精律典。志存演法结念西方。爰以麟德年中仗锡南海。泛舶至诃陵洲。停住三载。遂共诃陵国多闻僧若那跋陀罗。于阿笈摩经内译出如来涅槃焚身之事。斯与大乘涅槃颇不相涉。然大乘涅槃西国净观见目云。其大数有二十五千颂。翻译可成六十余卷。检其全部竟而不获。但得初大众问品一夹有四千余颂。会宁既译得阿笈摩本。遂令小僧运期奉表赍经还至交府。驰驿京兆奏上阙庭。冀使未闻流布东夏。运期从京还达交址。告诸道俗蒙赠小绢数百疋。重谄诃陵报德智贤若那跋达罗也与会宁相见。于是会宁方适西国。比于所在每察风闻。寻听五天绝无踪绪。准斯理也即其人已亡。
﹝义净伤曰﹞嗟矣。会宁为法孤征才翻二轴启望天庭。终期宝渚权居化城。身虽没而道著。时纵远而遗名。将菩萨之先志。共后念以扬声。春秋可三十四五矣。 |
|
【明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明远法师者。益州清城人也。梵名振多提婆唐云思天幼履法训长而弥修。容仪雅丽庠序清遒。善中百议庄周。早游七泽之间。后历三吴之表。重学经论更习定门。于是栖隐庐峰经于夏日。既慨圣教陵迟。遂乃振锡南游。届于交址。鼓舶鲸波到诃陵国。次至师子洲。为君王礼敬乃潜形阁内密取佛牙。望归本国以兴供养。既得入手翻被夺将。不遂所怀颇见陵辱。向南印度传闻师子洲人云。往大觉中方寂无消息。应是在路而终。莫委年几。其师子洲防守佛牙异常牢固。置高楼上几闭重关。锁钥泥封五官共印。若开一户则响彻城郭。每日供养香华遍覆。至心祈请则牙出华上。或现异光。众皆共睹。传云。此洲若失佛牙并被罗刹之所吞食。为防此患非常守护。亦有传云。当向支那矣。斯乃圣力遐被有感便通。岂由人事强申非分耳。 |
|
【隆法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隆法师者。不知何所人也。以贞观年内从北道而出。取北印度欲观化中天。诵得梵本法华经。到健陀罗国遇疾而亡。北方僧来传说如此。 |
|
【玄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玄会法师者。京师人也。云是安将军之息也。从北印度入羯湿弥罗国。为国王赏职乘王象奏王乐。日日向龙池山寺供养。寺是五百罗汉受供之处。即尊者阿难陀室洒末田地所化龙王之地也室洒译为所教。旧云弟子者非也复化羯湿弥罗王大放恩赦国内。有死囚千余人劝王释放。出入王宅既渐年载。后因失意遂乃南游至。大觉寺礼菩提树。睹木真池。登鹫峰山。陟尊足岭。禀识聪睿多缮工伎。虽复经过未几而梵韵清彻。少隽经教思反故居。到泥波罗国不幸而卒。春秋仅过而立矣泥波罗既有毒药。所以到彼多亡也。 |
|
【末底僧诃《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末底僧诃者唐云师子慧京兆人也。俗姓皇甫。莫知本讳。与师鞭同游。俱到中土住信者寺。少闲梵语未详经论。思还故里路过泥波罗国。遇患身死年四十余。 |
|
【常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常愍禅师者。并州人也。自落发投簪披缁释素。精勤匪懈念诵无歇。常发大誓愿生极乐。所作净业称念佛名。福基既广数难详悉。后游京洛专崇斯业。幽诚冥兆有所感征。遂愿写般若经满于万卷。冀得远诣西方礼如来所行圣迹。以此胜福回向愿生。遂诣阙上书请于诸州教化抄写般若。且心所至也天必从之。乃蒙授墨敕。南游江表。敬写般若。以报天泽。要心既满。遂至海滨附舶南征往诃陵国。从此附舶往末罗瑜国。复从此国欲诣中天。然所附商舶载物既重。解缆未远起忽沧波。不经半日遂便沉没。当没之时商人争上小舶互相战斗。其舶主既有信心。高声唱言师来上舶。常愍曰。可载余人我不去也。所以然者。若轻生为物顺菩提心。亡己济人斯大士行。于是合掌西方称弥陀佛。念念之顷舶沉身没。声尽而终。春秋五十余矣。有弟子一人。不知何许人也。号啕悲泣。亦念西方与之俱没。其得济之人具陈斯事耳。
﹝义净伤曰﹞悼矣伟人。为物流身。明同水镜。贵等和珍。涅而不黑。磨而不磷。投躯慧巘。养智芳津。在自国而弘自业。适他土而作他因。觏将沈之险难。决于己而亡亲在物。常愍子其寡邻。秽体散鲸波以取灭。净愿诣安养而流神。道乎不昧。德也宁堙。布慈光之赫赫。竟尘劫而新新。 |
|
【道生《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道生法师者。并州人也。梵名栴达罗提婆唐云月天以贞观末年从吐蕃路。往游中国。到菩提寺礼制底讫。在那烂陀学为童子。王深所礼遇。复向此寺东行十二驿有王寺。全是小乘。于其寺内停住多载。学小乘三藏精顺正理。多赍经像言归本国。行至泥波罗遘疾而卒。可在知命之年矣。 |
|
【道方《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道方法师者。并州人也。出沙碛到泥波罗。至大觉寺住。得为主人经数年。后还向泥波罗于今现在。既亏戒检不习经书。年将老矣。 |
|
【佛陀跋摩《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佛陀达摩者。即睹货速利国人也。大形模足气力习小教。常乞食少因兴易。遂届神州云。于益府出家。性好游涉。九州之地无不履焉。后遂西遄周观圣迹。净于那烂陀见矣。后乃转向北天。年五十许。 |
|
【玄恪《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玄恪法师者。新罗人也。与玄照法师贞观年中相随而至大觉。既伸礼敬遇疾而亡。年过不惑之期耳复有新罗僧二人。莫知其讳发自长安远之南海。泛舶至室利佛逝国西婆鲁师国。遇疾俱亡。 |
|
【玄太《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玄太法师者。新罗人也。梵名萨婆慎若提婆唐云一切智天永徽年内取吐蕃道。经泥波罗到中印度。礼菩提树详检经论。旋踵东土行至土谷浑。逢道希师覆相引致。还向大觉寺后归唐国。莫知所终矣。 |
|
【慧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慧业法师者。新罗人也。在贞观年中往游西域。住菩提寺观礼圣踪。于那烂陀久而听读。净因检唐本。忽见梁论。下记云。在佛齿木树下新罗僧慧业写记。访问寺僧。云终于此。年将六十余矣。所写梵本并在那烂陀寺。 |
|
【师鞭《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师鞭法师者。齐州人也。善咒禁闲梵语。与玄照师从北天向西印度。到庵摩罗割跛城为国王所敬。居王寺与道希法师相见。申乡国之好。同居一夏遇疾而终。年三十五矣。 |
|
【道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道希法师者。齐州历城人也。梵名室利提婆唐云吉祥天也乃门传礼义家袭搢绅。幼渐玄门少怀贞操。涉流沙之广荡。观化中天。陟云岭之嵚岑。轻生殉法。行至吐蕃中途危厄。恐戒检难护遂便暂舍。行至西方更复重受。周游诸国遂达莫诃菩提。翘仰圣踪经于数载。既住那烂陀。亦在俱尸国。蒙庵摩罗跛国王甚相敬待。在那烂陀寺频学大乘。住输婆伴娜在涅槃处寺名也专功律藏。复习声明颇尽纲目。有文情善草隶。在大觉寺造唐碑一首。所将唐国新旧经论四百余卷。并在那烂陀矣。净在西国未及相见。住庵摩罗跛国遭疾而终。春秋五十余矣。后因巡礼见希公住房。伤其不幸聊题一绝。七言 百苦亡劳独进影。四恩存念契流通。如何未尽传灯志。溘然于此遇途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