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大伾山联系方式地址: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电话:0392-5530283大伾山投诉电话鹤壁旅游投诉电话:0392-3327708
河南省旅游投诉电话:0371—6550677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大伾山景区荣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大伾山门票价格40元大伾山美食【京式糕点】:
也称北式糕点,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滋味各异,其中以京八件为人们所称道.京八件有大八件、小八件和细八件之分.八件是采用山楂、玫瑰、青梅、白糖、豆沙、枣泥、椒盐、葡萄干等八种馅心,外裹以含食油的面,放在各种图案的印模里精心烤制面成。形状有腰子型、圆鼓型、佛手型、蝙蝠型、桃型、石榴型等多种多样且小巧玲珑。入嘴酥松适口,香味纯正。特制是细八件,制作精细层多均匀,馅儿柔软起沙,果料香味纯厚。外型也有三仙、银锭、桂花、福、禄、寿、喜桃等八种花样,是京式糕点中的优质产品。
【八仙糖人】:
始于清光绪年间,高促创办的屯子"永源"商号。以白糖为主料,按照古代八位神像的相貌姿态仿制,成型高达7寸,色泽光亮透明,工艺高超可与塑像媲美。
【吴记花生米】:
系城关寺下头吴氏祖传.吴记花生米洁净匀称,色鲜味美,香焦酥脆.其销量为全县同行之冠,远销安阳、新乡、郑州、开封等地。1983年曾参加广州交易会,获中外客商好评。
【义兴蒋烧鸡】:
系县城南街人蒋连成(号老壁)所创,至今已传200余载。义兴蒋烧鸡料熟离骨,色味俱佳,物美价廉,原与道口义兴张烧鸡齐名,今义兴蒋烧鸡销量仍居全县同行之首。
【"王桥"豆腐、豆腐皮】:
系浚县黎阳镇王桥村所祖传,"王桥"豆腐质地细嫩,味道纯正,软硬适度,炖煮不烂,煎炸松软。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钙、镁等矿物质,常食用建脑、开胃、软化血管、降低血脂浓度。"王桥"豆腐未出锅前挑出的豆腐皮,薄而筋道,口感极好,凉拌热食均可,是浚县又一名产。
【吃在浚县-传统食品】
【牛肉】:后寺庄的牛肉以"铺肉"出现市场,起源于1870年,是浚县著名特产,为外地所罕见,王记牛肉浓香扑鼻,色泽红润,香、甜、咸、麻、烂,味道可口,久食宜脾胃、补肾亏,其特点是: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烂而不浓,醇香可口,营养丰富。
【元宵】:亦称汤元,当属城南3公里素称"汤元之乡"的角场营生产的元宵为最佳,有300多年的制作历史。该村元宵的特点是:个大均匀,皮薄馅多,色泽雪白,起绒头,汤清团糯,味道鲜美,吃到嘴里,松软细腻,香甜可口。每年秋后,外出卖汤元者远至徐州、太原、南京、西安;近至郑州、开封、洛阳、许昌等地,畅销全国各地。
【黏火烧】:为浚县城内南大街耿成善的独特产品,始于清朝末年。黏火烧取源于黄米和红栆选料讲究,稷米须粒圆,当中有一个小黑点,颜色呈黄白色,俗称阳米,红栆精选皮薄、肉肥、色艳无虫蚀的大红枣为佳。做出的黏火烧,色泽金黄,暄而不松,香甜可口,食之和胃健脾,被誉为清素的滋补妙品。
浚县传统食品甚多,如饸饹、黄蒸、黏窝窝、炸菜角、瓠包、兔肉、火烧等各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
著名餐馆
新地方饮食园
地址:浚县黄河路与怀禹路交叉口
电话:5526604
乐天饭庄
地址:浚县伾浮路东段
电话:5522190
中天酒楼
地址:怀禹路西段
电话:5502910
浚县宾馆
地址:黎阳路西段
电话:5527027
第一招待所
地址:东后街1号
电话:5502770
大伾山住宿浚县宾馆
地址:黎阳路西段
电话:0392-5527027
粮友宾馆
地址:浚县北关路口25号
电话:0392-5524972
一所
地址:浚县东后街1号
电话:0392-5502770
大伾山购物泥玩具
浚县泥玩具颇享盛名,县城东扬玘屯素称"泥玩具之乡",全村六七百户,家家精于泥塑手艺,据传,泥塑源于隋末,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泥玩具种类繁多,传统制品分人物、动物两类。人物造型多系历史人物和戏剧人物,如瓦岗英雄程咬金、秦琼、罗成;《白蛇传》中的白素真、小青、许仙;《西游记》中的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等。动物有狮子、马、猴、猪、燕、鱼等。浚县泥玩具作品细腻精致,构思巧妙、形象逼真、造型独特、栩栩如生,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时代特色。每年正月、八月庙古会,为泥玩具展销良机,摊点之多,数以千计。
木玩具
木玩具主要产自城关的毛村,其品种有木制的红樱桃、剑、戟。红樱桃枪头涂以银白色,系以红色的麻丝、杆为红黄相间的螺旋花纹,倍受儿童喜爱。
大伾山交通浚县距鹤壁新区20公里,车行25分钟;南至郑州120公里,车行2小时左右,至新乡60公里,车行1小时左右;北上安阳40公里,邯郸70公里,石家庄290公里,北京500公里,并有京珠高速,京广铁路,107国道连接,交通便捷。东距濮阳30公里,经鹤濮高速半小时可达.因此,浚县交通十分便捷.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107国道穿越浚县西部,鹤濮高速,穿过浚县北部、安长、浚大、新濮3条省级干线纵横全县东西南北,是豫北新乡、焦作、安阳、濮阳、鹤壁各地市来往的交通中枢。
浚县是与郑州市一起,于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批准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它与城区联为一体,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如今已经成为一处假日旅游,观光览胜的好去处。先后接待了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年客流量达200余万人次。2002年通过国际iso9001和iso1400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景区。
大伾山风景区包括大伾山、浮丘山这两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丽青石山峰。虽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现有大石佛等国保级文物1处10项,省保级文物8处,历代摩崖题刻460余处,汉唐古柏400余株。如果您到大伾山风景区旅游观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会使您回味无穷,留恋忘返,优美的山顶风光又会使您如入仙境,飘飘欲仙。
历史上,有十几位帝王将相亲临大伾山,一旦您踏入山门,您就会感受到充盈于山山石石之间的王者之气。在草丛石径中,说不定,一不留神就会踩上某一位皇帝当年留下的足迹。大伾山又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无数历史名人或登临高歌,或赋诗摩崖。千百年来,有王维、范成大、王阳明等二十多位著名诗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名人大家的到来,极大的提高了大伾山的文化品位,并为其赋予了永久的魅力。
我国最早史书《尚书·禹贡》记载:禹王疏河“东过洛,至于大呸”。大伾山当享“禹贡名山”之美名。目前,大伾山上有国保级文物7项,道观佛寺古代建筑群7处,名亭8座,石窟6处,各式古建筑138间,随山筑势,错落有致,各具特色。其中有后赵时依山凿就的大石佛,高22.29米,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造像。2001年,大石佛与周围的摩崖石刻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单位。佛足在佛楼地面下丈余,“八丈佛爷七丈楼”成为奇观;始建于北魏的天宁寺,规模宏大,年代最早。寺内有藏经阁,原藏明代南藏经6053卷,为宗教典籍珍品。宋代徽宗皇帝钦封为“康显候”的龙洞;清代的万仙阁,集我国道教文化之大成,被专家誉为“华北道教艺术殿堂”宋代的天齐庙、太平兴国寺、元代的观音岩、明清的阳明书院、吕祖祠、禹王庙、张仙洞等一处处佛寺道观为大呸山增添了古老而又神秘的色彩。故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登山揽胜者代不乏人。魏文帝曹丕到此,写《黎阳作》四首,刘桢作《黎阳山赋》。光武帝刘秀,唐代李世民、骆宾王、王维、洪经纶、岑参、贾岛、杨巨源、宋代范成大,明代王阳明、王越、卢楠、李攀龙、王铎、卢象升,清代程颐等皆曾登临大伾山吟诗作赋,挥笔题记,今山上有摩崖碑刻460余处(块),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颇高。
景区内现有佛道建筑9处,亭台楼阁、寺庙宫观遍布两山。北魏的天宁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楼而闻名遐迩。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余年,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是河南旅游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艺术、历史政治等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惊叹。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宝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艺术的精典之作。道教的圣地碧霞宫始建于明代,规模宏大,构造精美,万仙客用悬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记载的神仙人物3千余位成为集中国官方与民间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艺术殿堂。一处处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和一幅幅历史画卷,再现了宗教文化在中原传播、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庙会,长达月余,朝拜者蜂涌而至,人如潮涌,高潮日达20万人,为宗教文化和经济信息的传播推波助澜。
大伾山是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名山之一,山上松柏竞翠,寺庙幽幽王阳明、王铎等名人摩崖石刻琳琅满目,四季风光变化不同。“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千年古刹天宁寺,清静幽雅吕祖词等一处处佛寺道观为大伾山增添了古老而又神秘的色彩。与大伾山相望的浮丘山,绰约多姿妙景无穷,山上的千佛洞生动地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石刻艺术特色,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碧霞宫,结构严谨,风格独特,
450多年来一直是周围地区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因它而兴起的正月古庙会,声势浩大,长达月余,日客流量逾20万人,届时商家去集,人流如潮,是观瞻豫北一带纯朴民风民俗的绝好机会小姑山与浚县古城偎依相连,山上有城,城中有山,
“十里城池半入山”,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依然显示着古城的风貌.卫水河到了这里被一分为二,如同两条玉带,蜿蜒而来,飘逸而去,为风景区凭添了许多灵秀之气。河上古桥飞架,岸边杨柳依依,两河之间有琵琶形小岛,浓阴如盖。岛上河边,几多情韵。
1992年在大伾山南麓建成的“中华神话大世界”,占地120亩,整体布局随山就势,顺其自然。其内部制作“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集声光电于一体的项目60余组,洋洋大观,娱乐性和知识性达到以了完美的统一。
大伾山名胜风景区,由大伾山、浮丘山两部分组成。大伾山上有吕祖祠、禹王庙、天宁寺、龙洞、观音洞等。天宁寺的大石佛,倚山而坐,高八丈许,凿于十六国后赵主石勒时期,素称“八丈佛爷七丈楼”,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一尊大型摩崖造象。浮丘山上有碧霞宫、千佛洞、尼姑山等。浚县的古城墙、端木子贡祠、三国古战场、明代军事家王越坟、徐懋功和李密的墓,皆分布在古城周围。此外,风景区内还有不同历史时期的摩崖题记460余块。如唐代的《大伾山铭》、后周的《准敕不停废记》以及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等。
大伾山是一座美丽的山,大伾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来吧,朋友们,大伾山将敞开胸怀,以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安全的游览秩序迎接四方宾朋的到来。 | | 大伾山,位天河南省鹤壁浚县城东,故又称东山。因其有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而著称于世。该石佛始建于北魏,依山开凿,总高八丈,藏于七丈高的楼内,素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称,为世界佛屋景观之唯一。古时,黄河流于其脚下,每到雨季,常会洪水泛滥,故雕石佛以镇之。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文物,属国家“AAAA”级景区。
又名黎山,位于河南浚县城东南,山势巍峨,松柏苍郁,秀丽幽静。五代前释道二教并存,道庙佛寺数量众多。至五代后周下诏灭佛,现东麓天宁寺内有五代后周显德六年( 959 )刻的“准敕不停废记碑”,为山上现存最早的碑刻,研究后周灭佛的重要资料。道教宫观现存吕祖洞、壶天道院、禹王庙等。另有大石佛像、唐代《大伾山铭》摩崖题记以及藏经阁、阳明书院、龙洞、丰泽庙等胜迹。
说起大伾山,还要和浮丘山、浚县县城联系在一起。浚县是于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伾山风景区又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大伾山平地拔起,孤峰凌云,山势奇特,气象睁蝶。山上寺庙洞阁棋布,摩崖碑刻林立,松柏夹道,曲径幽回,自古即为"河朔胜景"。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登山揽胜者代不乏人。大伾山与浮丘山东西对峙,相去1里有余,卫河环城傍绕,"城中有山,山上有城,山下有水,山水辉映"构成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大伾山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尚书,禹贡》载:"东过洛油,至于大伾。"相传大禹治水,到过大伾山。故历代名人登临大使,多赋诗留言,刻碑勒石,抒发"登大伾、俯大河,怀大禹"的感慨豪情。金明昌以前,大伾山为黄河转折点,南控名渡黎阳津(又名黎阳关,对岸为白马津),为大河南北要冲。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山阻河险,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光武帝以幽、并二州的兵力攻取天下,首先于黎阳立营以障河北。曹操、袁绍交兵,都以黎阳为制胜之地。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大将箓明筑垒于大伾山之东,以控制大河南北。隋末瓦岗军于大伾山巅筑中军亭,以瞭望敌情。唐高祖置黎州总管府,总摄殷、卫、澶、黎四州之众。五代时朱温、李克用纷争黎阳。北宋于大伾山北麓建通利军,作为军事重镇。这些历史事例,都足以表明大伾山地理形势的重要。
大伾山系太行余脉,东西宽0.95公里,南北长1.75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35米,平地高起70米。它不是丛山中的峻岭,而是平原突起的孤峰。
大伾山上现存道观佛寺建筑群7处,名亭8座,石窟6处,各式古建筑138间,摩崖碑刻460余处,各具特色。其中有后赵时依山凿就的大石佛,高22.7米,为中国北方第一大佛,又称"八丈佛爷七丈楼";始建于北魏的天宁寺,规模宏大,年代最早,寺内有藏经阁,原藏明代南藏经6053卷,为宗教典籍珍品。大佛和天宁寺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的天齐庙、太平兴国寺、丰泽庙,元代的观音岩,明清的阳明书院、吕祖祠、禹王庙、张仙洞等建筑,皆各有其妙,为大还山增光添彩。
各位且看山门上的这副对联"邯郸道上,黄鹤楼头,一剑西风留幻迹;卫水桥边,浮丘林表,三山海路在尘寰。",前门横额题"青坛紫府"。"青坛",即青坛山。相传,东汉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军,还师经过大还山,在山上筑青坛祭告天地。溢大还山为青坛山。"紫府",指神仙所居之处。
过山门,便登上了一条用碎石砌成的盘山路。古柏夹道,郁郁葱葱。及至略有疲惫,也就到了歇歇亭,即游人登山中途小憩之处。亭子石柱上有一副对联:"到此依依莫不感怀神禹,请君歇歇且看对面太行"。对联含义在于启发游人在欣赏祖国河山的同时,莫忘怀古人创业之艰难。
沿盘山路继续攀登,迎面屹立着一座石坊--思荣坊。它是从卫贤镇南大街搬迁过来的,高宽皆10米,平面呈"一"字形。为四柱三间五楼式建筑。柱下有抱鼓石,透雕猛狮。顶为歇山式,并雕出脊兽、瓦件等构件。楼檐下平板枋的上部雕刻二龙戏珠和火球图案,下部刻仰莲;平板访下的龙凤板单额枋等构件上雕"竹林七贤"、"八仙庆寿"、"一门三进土"等图案及创建年代。思荣坊为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
走过石坊,过了落虹桥,便到吕祖祠。吕祖即八仙之一吕洞宾,名岩,号纯阳,唐末道士。咸通三年(862年)进士及第,年已64岁。后浪游江湖,入山学道。他对北宋道教教理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每年夏历4月14日为吕祖诞辰。
吕祖祠建于清康熙十五年,祠院坐东向西,倚崖筑就,形势险峻,布局周密。其主要建筑有:山门三间,内塑两尊镇山门神;南、北两廊各四间,塑有"六丁、六甲"12个神像与四值符;拜殿五间,因殿门朝西北,按八卦方位,西北为乾故名乾元殿,殿内原供有吕祖像。乾元殿紧倚山崖,就崖壁有吕祖洞,洞内雕有吕祖像一座。洞顶刻有"南斗"、"北斗',两座星宿,象征吕祖身后"九天"。
壶天道院又称"方壶天",在吕祖祠之右侧。是住持吕祖凋的道人之居所。院内有餐霞阁,建于清康熙十八年,浚县知早刘德所建。刘信奉道教,自认有仙风遗骨。常常大捐俸禄修建吕祖祠,早晚焚香礼拜,并在道院里建起了一座四层高阁,从县衙搬到阁上来住,在阁上处理政务。政余时间就穿着道袍到吕祖构先跪拜后默祷,极其虔诚。
吕祖祠左侧有"八卦洛书图"和"斗姆阁"遗址。八卦洛书图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来建筑已不存在,莫知其详;斗姆阁常建于道教官观中,斗姆为道教所信奉的女神,传说是北斗众星之母,名紫光夫人,她的"法身像"一般为三日、四首、左右各出四臂。
斗姆阁之前有"瀛洲别墅",今存有砖雕楼一间。门楼对面是陡崖数丈,崖壁布满题记,共有"千仞岗","山河一望 ","瞻彼淇澳","壁立千仞","群玉山头"等十余处,都有一定书法价值。循经而南,有钟离殿,柳仙堂,紫衣魁星阁,孙、邵二先生洞,曹仙媪庵等。攀岩登阶,迂回北止,为张仙洞,均是清初所建。
张仙洞在大伾山西崖。康熙四年(1665年)倚崖筑楼一面,坐东向西,小巧别致,楼前是悬崖,北山墙上开一角门,楼内后墙连岩雕有张仙卧像一座,形象逼真。不幸于"文化大革命"中被人毁坏。1986年根据原像复制,卧像旁有题记云:"卧游天地间",又名"观澜处"。
张仙洞之北的崖壁上,有"东皋舒啸"题记,相传张三丰曾在此筑台练功,传教拳术。张三丰,宋代人,技击家,武当派太极拳的始祖。后人称此台为"三丰啸台"。
出张仙洞向北,跨过"云渡桥",就到了"纯阳洞天"了。
吕祖祠乾元殿之后是层峦峭壁,沿崖筑有一道南北高墙。在这道用砖石筑成的高墙上,正对乾元殿后坡,开有一个直径2米的圆门,这就是"纯阳洞天"。"纯阳洞天"是吕纯阳所居的地方,是一个绝好的所在。圆门前,沿崖是一条崎岖蜿蜒的石径,宽仅l米。幽径边沿有石栏。山崖上,遍布石刻,题有"山河一望"、"步虚声"、"第一峰"、"怀禹"、"东皋舒啸"等,真是琳琅满目。纯阳洞天名列浚县"八景"之首。
太极宫挺立在大伾山的最高峰,它是大伾山的标志。太极宫建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是一座八棱柱形的三层高楼,通高33米,为八角攒尖楼阁式建筑。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禹王庙。禹王庙原在大伾山东南麓。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知县刘德新迁至阳明书院故址上,建大殿三间,内塑禹王像,以示敬仰。
在禹王庙前,我们可以看一看中军亭。中军亭为隋末瓦岗军守黎阳时所建,用以练兵点将,瞭望敌情。原亭已毁,1984年又进行了修复。
经过中军亭之南的玉皇阁遗址就是天齐庙,现有山门三间,东西两廊各五间。原有正殿三间。为宋代所建,于1978年夏毁于火灾,幸存雕花石柱两根。柱上精雕滚龙飞云,艺术价值很高。天齐庙的主神是东岳大帝,为道教所奉的泰山神。
宋真宗朝东岳时加其封号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
在天齐庙东北、大伾山东侧的半腰间,是兴国寺,它的全称叫"太平兴国寺"。该寺周围的山崖上,刻有许多唐、宋、元、明、清各时代的题记。主要建筑为大佛殿五问,殿内原有二木雕佛龛,内供明代所塑的释迦"泥沙像"。木龛雕工极为精细,很有艺术价值。
兴国寺之北即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元代以前名大还山寺。现存布局为"东西"、"南北''两条轴线,成十字形,殿宇20余间,总面积为2600余平方米。
东西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藏经阁和大佛楼。山门5间,硬山顶,灰板瓦,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
藏经阁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面阔5间,高约2丈,分两层,声伟壮观。阁内有"千手千眼"观音像,高I丈3尺,左右各有六双手。最上层,两手托日月;第二层,左手持拐尺,右手握金印;第三层,两手合掌胸前;第四层,左持弓,右手拈箭;第五层,左手拿青杨枝,右手拿净水瓶;第六层,两手自然下垂。穿过藏经阁,便是大佛楼。大佛楼是东西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原为北魏时建的7层高阁,庇护大石佛,元代末年,为红巾军所烧。按1985年发现大佛楼院中地下的石柱推测,原阁面阔当为5间,进深约为10米。现今的大佛楼为明代正统十年(1445年)所建面阔三间、高7丈。内座大石佛,高8丈(实测22.7米)。"八丈佛爷七丈楼"。传为奇谈。
大石佛,古称大佛岩,倚山凿就,高与崖齐,整躯为岩石,为明代成化十年(1478年)装饰。大石佛结跏趺坐,面方颊圆,略呈梯形,形似弥勒佛像。目平视,唇紧闭,表情庄严。两肩立挺,脖颈较长,在三道肉领。左手覆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肘举。手心向外,示"无畏印"。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因胸部残破,衣纹不清,似是双襟直垂。按其雕刻的纹路,属于直平阶梯式刀法。但在其转弯处有突起的圆棱。从大石佛的整躯造型轮廓来看,呈三角形。似是比例失调,表现出早期造像艺术的不成熟性。
大石佛自身形象所提供的时代特征很不一致,有北朝早期,也有北朝晚期,甚至还有唐代因素,如螺发。经研究考查,有些细部,认为是后人改造的。因为大石佛历史悠久,几经兴废,特别是元代末年遭受的兵火,大佛阁被烧,大石佛躯体的有些部位被烧坏脱落,至明代无法补缀复原,因而加以改造并糊上泥皮彩,致使大石佛原貌无从考查。虽然某些部位失真,但大石佛的整体轮廓是无法改变的,故而仍保留着一部分原始状貌,如三角形体、方墩座、平板脚等,因大石佛的原始证据失察,现存特征又不一致,故一时尚不能绝对断定它的创造年代。目前,关于大石佛年代考证之类的文章、研究资料较多,最后统一的意见是:"后赵一北齐",确凿年代有待进一步考证。
大石佛是我国大型摩崖造像之一,即使为北魏晚期的作品,仍不失为我国一大历史名胜古迹。
天宁寺南北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是水陆殿,早已不存。水陆殿遗址前有大雄殿三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重修。殿前有拜厦。殿内原供"三世佛",今仅存墙上彩色背光。三佛殿前有十八罗汉殿,再有四大天王殿及地藏殿,均为清代建筑。左侧有钟林,内悬景泰四年(1453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
天宁寺历史悠久,后周进宗灭佛,全国90%以上的寺院被废掉,而天宁寺得以"准救不停废",可知其当时的历史地位了。
出天宁寺后左走,沿一条缓坡青山盘路,即至龙洞。龙洞是一个天然洞穴,在大伾山东崖上。三个洞均通向山顶的罅隙,阳光射入石隙,映入洞中晃晃有光,为浚县"八大景"之一。天将下雨,洞中先有云气冉冉上升,人们将其命名为"龙洞吐样烟"。洞口石壁上精雕五条滚龙,另有碑刻、题记数方。
【浚县大伾山交通概况】
浚县距鹤壁新区20公里,车行25分钟;南至郑州120公里,车行2小时左右,至新乡60公里,车行1小时左右;北上安阳40公里,邯郸70公里,石家庄290公里,北京500公里,并有京珠高速,京广铁路,107国道连接,交通便捷。东距濮阳30公里,经鹤濮高速半小时可达.因此,浚县交通十分便捷.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107国道穿越浚县西部,鹤濮高速,穿过浚县北部、安长、浚大、新濮3条省级干线纵横全县东西南北,是豫北新乡、焦作、安阳、濮阳、鹤壁各地市来往的交通中枢。
【浚县大伾山汽车站概况】
浚县--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邯郸、侯马、武汉、青岛、临汾、邢台、晋城、磁县、济南、淄博、长治、郑州、安阳、开封、洛阳、新乡、濮阳、焦作、鹤壁老区(鹤壁新区)、卫辉、淇县、内黄、道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