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大仓鼠
学名: cricetulus tyiton de winton
类属:属啮齿目,仓鼠科。
别名:大腮鼠、灰仓鼠、齐氏鼠、搬仓鼠和棉榔头。
分布:在东北、华北、陕西北部、甘肃、内蒙古及长江流域。
寄主: 玉米、小麦、燕麦.、向日葵,有时也为害蔬菜等。
为害特点: 主要盗食植物种子,尤喜油料种子,也食蜗牛、蝗虫等,并有自残现象。 |
|
体长140—200mm,体重70—120g。尾短,长度不超过体长的一半。耳短而圆,具极窄的白边。头钝圆,具颊囊,乳头4对。冬毛背面深灰色,体侧较浅,腹部与四肢内侧均为白色,尾尖白色,尾上、下暗色。夏毛稍暗,幼体纯黑灰色。头骨粗大,棱角明显,眶间区较宽,两侧边缘具明显的眶上嵴(幼体无),向后延伸与人字嵴相接。顶间骨宽大,近长方形。顶骨前外角略向前伸。上门齿根形成了凸起,齿根伸至前颌骨与上颌骨的缝合线附近。上颌第三臼齿的咀嚼面具3齿实,下领第三臼齿的齿突4个,但内 侧的1个极小。 |
|
大仓鼠喜栖居于土质松软干燥的农田、菜园、田埂、堤边、路旁及林缘灌丛、沼泽和荒地等处。洞穴不很复杂,每个洞系具2—4个洞口,有一洞道与地面垂直,深20—140cm后与地面平行,长2—14m。洞内具仓库2—3个,巢室1—2个。仓库直径7—10cm,深35—140cm,可贮粮4—10kg。洞口分明、暗两种。明洞口稍高,向阳,洞口光滑,无遮盖物为进出地;暗洞口较隐避,洞口用浮土堵塞形成圆形土丘,略高于地表。大仓鼠主要夜间活动,不冬眠,营独居生活。繁殖力较强,年产3—5胎,每胎2—18仔,6月和8月为妊娠高峰期。小型食肉兽为其主要天敌。大仓鼠是某些传染病(鼠疫、钩端螺旋体)的传播者和贮存宿主。 |
|
(1)利用c型肉毒梭菌毒素灭鼠,制成毒饵放于大仓鼠有效洞内。
(2)其他防治方法参见黑线姬鼠防治法。 |
|
属啮齿目、仓鼠科。是型仓鼠,体长可达140毫米,毛色冬白灰黄,夏毛稍暗。繁殖力强,每年2~3胎,每胎7~9只,多的可达12只。广泛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黑龙江、吉林及内蒙等地。在俄罗斯分布的大仓鼠是一种蜱性斑疹伤寒的带菌者。 |
|
- lat.: Cricetulus trito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