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學派 : 墨香 : 經濟 : 中國倫理學 : 新疆 : 金融街街道 [顯示全部] > 大乘
目錄
梵文mahāyāna(摩訶衍那)的意譯 Sanskrit mahāyāna (Mahayana) and free translation
  梵文Mahāyāna(摩訶衍那)的意譯。公元一世紀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別。在 印度 經歷了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和密教這三個發展時期。北傳 中國 以後,又有所發展。“大乘”強調利他,普度一切衆生,提倡以“六度”為主的“菩薩行”,如發大心者所乘的大車,故名“大乘”。《法華經·譬喻品》:“初説三乘引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唐 張祜 《題畫僧》詩之二:“終年不語看如意,似證禪心入大乘。” 蘇曼殊 《遁跡記》:“大乘,正理也。宜改先執,務從聖旨。”
釋義
  梵文Mahāyāna(摩訶衍那)的意譯。公元一世紀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別。在印度發展出了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和密教這三個主要學派。北傳中國以後﹐又有所發展。"大乘"強調利他﹐普度一切衆生﹐提倡以"六度"為主的"菩薩行"﹐如發大心者所乘的大車﹐故名"大乘"。
  佛教派別。梵語摩訶衍,華譯為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嚮、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衹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嚮,稱為三賢,僅算是資糧位,十位稱為十聖,纔是修習位。論時間,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公元1世紀左右形成於印度,而後傳播至中亞、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印尼以至斯裏蘭卡。它是北傳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於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許多理論創造,如不僅講人無我,而且講法無我;強調菩薩理想勝過阿羅漢,宣稱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倫理中倡導慈悲一切衆生,力主以功德回嚮他人等等。
特徵
  大乘同樣包含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作為預備功夫的理論,思索了存在的基本結構和原理;其對最高體驗的追求和修持實踐可回溯至印度的瑜伽傳統。這種禪定止觀的修持目的在於排除分別心,達到無所見,體會不可言說的絶對境界。被稱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動是受到鼓勵的,但它最終仍然是為了導嚮對空性的認知。大乘理論中的涅盤不僅僅是寂滅不生或超越輪回流轉,它是佛的境界,故又可以稱法身、佛性、真如等,即我們所謂的絶對者或本然之體。涅盤是無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說法,它不是某種世間的知識,而是明淨的心識之體,它反映世間一切生滅而本無的諸相卻不為其所染。這種狀態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尋求的空。通過觀想,修習者可以有無量諸佛現前,因為空是一切緣生相有者之母,秘密咒術和陀羅尼一類的經典被合法地吸收到大乘中來。
基本教義
  菩薩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發菩提心,立誓願要為衆生利益不入涅盤,履行艱苦的十波羅蜜修行而歷經十地。前六地仍屬初發意的預備階段,七地以上雖有缺陷,但已具佛性而不退轉,第十地則至於來生成佛的候補階次了。佛的三身學說是大乘學說的主要論題。三身為變化身、受用身、自性身。變化身指佛陀為度脫衆生,隨應顯化之身;受用身指佛陀修行所得能享法樂並給十地菩薩示現功德之身;自性身即是作本體之法身。法身已見於較早的《法華經》。許多大乘經典都說佛有無量之多,但一致承認其本質為同一的法身。佛同無為法是同一的,從而與菩提與涅盤也就沒有差別。大乘佛教最初的經典被認為是釋迦牟尼佛或別的佛為天人講述的。有資格聽聞這些經典的是聲聞及菩薩二衆。經典保留在雪山或竜宮,而等到機緣成熟時纔嚮人們顯示,為此,它的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
宗派與主張
  大乘佛教派別包括中觀派、瑜伽行派等 ,以及別的一些或以經典為宗依,或以修持主張為差別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華嚴宗、淨土宗、三論宗、禪宗等,它們代表了大乘思想從印度嚮中國和日本傳播的千餘年間的演化結果。中觀派的思想依據在般若經類中,其有代表性的思想傢為竜樹及提婆等。依據他們的論著,以後形成了中國的三論宗。竜樹的《中論》,在從緣起而顯示相待性相對性 ,從不生不滅之八不而肯定空性與中道;從世俗與勝義二諦來看待緣起、空、假,從而得出中道正觀。中觀思想對於天台、華嚴、禪宗都有所影響。在印度,中觀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産生。無著、世親等將《楞伽經》等的思想係統化。其學說可概括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它描述世界的虛幻性及本體真實性用三性三無性的理論;認為解脫過程無非轉染成淨,轉識成智。主張通過修習瑜伽功夫而培養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徵是瑜伽觀想和瑣細的心理分析。在中國及日本這一學說通常稱唯識宗或法相宗。真諦(6世紀 )譯出《攝大乘論》為瑜伽行哲學流通之始,玄奘師徒是中國以及日本法相宗的創立人。玄奘的學術淵源可回溯至那爛陀寺的護法一係。華嚴宗的思想根源在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國纔有的。該宗成立的依據是《華嚴經》,該經主旨是說大日如來為世間萬法本源,一微塵一剎那均同全體和永恆是同一的圓融的。由此引出華嚴宗的宇宙論及世界觀——法界緣起,以及一整套關於頓悟的信解行證理論。華嚴宗在中國的思想前導是依於《十地經論》的地論學派(6世紀)。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國和日 本發展的産物,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印度經典《法華經》。該經由鳩摩羅什譯出並由慧文慧思加以發揮,但該宗真正的創立者是在天台山傳教的智。《法華經》的要義可歸結為開仍實,會三歸一。但在天台宗體係中,佛陀教說被歸納為五時八教。天台宗的中心教義是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禪定修持則主張一心三觀。淨土宗經典主要是《無量壽經》,該經出現於2世紀時北印度,宣揚了對無量光佛的信仰及其果報。3世紀時這一信仰傳至中國並逐步成為重要的派別。在日本,起初淨土信仰與天台宗合流,至13世紀才分立為一大派別。淨土宗認為解脫之道不在讀經和習禪,而主要應取念佛法門。印度的淨土信仰取何種儀軌並不清楚,但大約不外稱名念佛或觀相念佛。大乘佛教宗派中最重要的還有在中國和日本發展了千餘年的禪宗。禪宗的經典依據在《楞伽經》和《六祖壇經》。前一部經說衆生皆具佛性,亦即空性。悟入此理即是菩提。佛性或空性不可言說,因為它是離言分別的。衹有個人的直接體證纔可以把握它。《壇經》是禪宗六祖慧能的著作。禪宗以後發展為五傢七宗。其中的臨濟與曹洞禪法傳到了日本。在日本另有一個依《法華經》而持淨淨土信仰的日蓮宗。它創立於13世紀並一直流傳至今。
大乘佛教
  茲列表說明如下:
  ┌十住(第一發心住內,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須經一萬大劫)┐資
  初 │十行 ├糧
  僧 │十回嚮────────────────────────────┘位
  衹─┤ 暖──────────┐四尋思觀──────────────┐
  劫 │ 頂──────────┘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實智──────────────┘位
  ┌入心────────────────通達位(即見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衹 │五地 │
  劫 │六地 ├修習位(即修道位)
  └七地 │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衹 │十地 │
  劫 └等覺───────────────┘
  妙覺────────────────────────────究竟位
佛教百科
  【大乘】梵語摩訶衍,華譯為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嚮、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之縮入發心住內,則衹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嚮,稱為三賢,僅算是資糧位,十地稱為十聖,纔是修習位。論時間,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茲列表說明如下:
佛教百科
  【大乘】 (術語)Manayana,梵語摩訶衍,譯言大乘。大者對小之稱,乘以運載為義,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滅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謂之小乘。此中有聲聞緣覺之別,使開一切智之教,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別。法華經譬喻品曰:“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十二門論曰:“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又能滅除衆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寶積經二十八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不惡乘、無等等乘。”
    ┌十住(第一發心住內,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須經一萬大劫)┐資
  初 │十行                             ├糧
  僧 │十回嚮────────────────────────────┘位
  衹─┤ 暖──────────┐四尋思觀──────────────┐
  劫 │ 頂──────────┘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實智──────────────┘位
        ┌入心────────────────通達位(即見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衹 │五地               │
  劫 │六地               ├修習位(即修道位)
    └七地               │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衹 │十地               │
  劫 └等覺───────────────┘
     妙覺────────────────────────────究竟位
英文解釋
  1. n.:  (in Buddhism) the Mahayana or "Great Vehicle" school
近義詞
大乘
大乘
相關詞
修行佛學佛教百科百科大全佛典佛經術語
佛教法相唯識信仰佛法正法菩薩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