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颚总目 > 夜鹰目
目录
No. 1
  鸟纲aves linnaeus,1758
  今颚总目neognathae pycraft,1900
  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 ridgway,1881
  夜鹰,又称蚊母,古作蟫母,音义相同。晋代以及唐宋代都有记载,虽指个别种类,实际上描述了本目的共同特征。
  蚊母,飞翔时张口食蚊,古人误为吐蚊,故名蚊母,或吐蚊鸟。蚊母白天休息于地上,或将身体平贴于横、斜树干上,故在华北亦名贴树皮。夜鹰之名来自日本。
  本目现存共5科24属102种。其中:
  ⑴油鸱科(steatornithidae bonaparte,1842):1属1种;
  ⑵蟆口鸱科(podargidae bonaparte,1838):2属13种;
  ⑶林鸱科(myctibiidae chenu et des murs,1851):1属5种;
  ⑷裸鼻鸱科(aegothelidae bonaparte,1853):1属8种;
  ⑸夜鹰科(caprimulgidae vigors,1825):
  ·夜鹰亚科(caprimulginae vigors,1825):15属68种,
  ·美洲夜鹰亚科(chordeilinae cassin,1851):4属7种。
  形态解剖学特征:头骨为索腭型或裂腭型,嘴短弱,嘴裂阔;嘴须甚长;鼻孔呈管状或狭隙状。翼长而尖,具10枚初级飞羽,第二枚通常最长;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呈凸尾状,尾羽10枚。脚和趾大小居中或稍弱,跗跖短,被羽或裸出;外趾仅具4枚趾骨;中爪具栉缘。尾脂腺裸出或退化。眼形特大。体羽柔软,色呈斑杂状。雌雄无甚差别。
  生物学特征:通常栖于山林间,为夜行性鸟类,白天大都蹲伏在多树山坡的草地或树枝上,有时至洞穴中,黄昏出动。食物以昆虫为主(少数以果实)。卵产在地面或岩石上,常仅2枚。雏属晚成性。
  1946年,美国jaeger博士等在加州东南部某峡谷岩石窟窿中发现1只三声夜鹰。他们以为是死尸,却意外发现其眼睑微动,尔后4年冬季继续观察,亦见同一鸟在该同一窟窿呈昏睡状态,有一年这情况长达88天,体温由正常状态下的41℃降至18℃,对其眼睛直接照光亦无任何反应,使用听诊器亦无心音。惟春回天暖则恢复元气,开始活动。当地印第安人呼它们为睡鸟,显然早已知道此夜鹰鸟的冬眠蛰伏秘密。
  地理分布:本目现除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南部及某些大洋中的岛屿之外,几遍布全世界。但油鸱科仅分布于南美热带地区,蟆口鸱科仅分布于东洋界和澳洲界,林鸱科仅分布于澳洲。
  油鸱科(steatornithidae)
  油鸱仅1属1种,是夜行性食果鸟类,也是鸮形目中唯一食果实的成员。油鸱体型较大,翼长,口裂较小,有面盘,尾扇形,脚极小,非常喧闹。油鸱分布于从玻利维亚到委内瑞拉的安第斯山麓的热带森林中,也见于巴拿马和特里尼达。
  蟆口鸱科(podargidae)
  蟆口鸱口裂极大,如同蛙口,口边有须,分布于东南亚和大洋洲。蟆口鸱科有2属12~14种,其中蟆口鸱属有3种,分布于大洋洲,体型比较大;蛙嘴夜鹰属或称亚洲蟆口鸱属分布于亚洲南部,有9~11种,体型比较小。在印度尼西亚这两个属都有分布,我国仅黑顶蛙嘴夜鹰1种。
  裸鼻鸱科(aegothelidae)
  裸鼻鸱体型较小,常呈直立姿势,有1属8种,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及附近岛屿,有一种到达澳大利亚,并遍及澳洲各地。
  林鸱科(nyctibiidae)
  林鸱为中型鸟类,外形和习性略似蟆口鸱,食昆虫。林鸱羽色与树干相似,常在树上采取直立的姿势,极似树桩,不易发现。林鸱分布于美洲中,南部地区,仅1属5种。
  夜鹰科(caprimulgidae)
  夜鹰腿短,口裂宽,口须长且多,擅长在空中捕食昆虫。夜鹰广布于全球,有18属78种,我国2属7种。夜鹰中最奇特的当属非洲的缨翅夜鹰,翅上有根极长的羽毛,大小几乎和两翼相当,有四翅鸟的别称。
英文解释
  1. lat.:  Caprimulgiformes
相关词
鸟类夜鹰科夜鹰属古生物学生物学动物蟆口鸱科蛙口鸱属
更多结果...
分类详情
张开夜鹰科蟆口鸱科林鸱科油鸱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