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學特性]
多年生黑麥草是禾本科黑麥草屬的多年生草坪植物。它具有細弱的根狀莖,須根稠密。稈叢生,質地柔軟,葉亦柔軟,有微毛。穗狀花序,穎果種子矩圓形,棕褐色至深棕色,頂端有毛茸。每公斤種子粒數為50.44萬粒。
多年生黑麥草喜溫暖濕潤氣候,適宜在年降水量為1000一1500米米,鼕無嚴寒、夏無酷暑,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長,適宜的 ph值為6—7。生長最適溫為20℃。
多年生黑麥草耐踐踏性、剪割後再生性均較強,但不耐低剪,一般緑地留茬高度以4—6釐米為宜。它的耐陰能力稍差,喜在陽光處生長。
[繁殖與栽培]
由於多年生黑麥草結籽正常,通常均采用播種繁殖。播前需要精細整地,提早 l天深灌土地,次日在表土半濕條件下進行播種。如條件許可,耕翻土地時宜施入適量基肥,對草苗生長有利。黑麥草種子發芽迅速,一般播後5—7天即可出苗,出苗後幼苗期應註意供給水分及拔除雜草。由於它的分蘖力極強,必須定期修剪,以控製其生長高度,並促進其基部增加分蘖密度,使其迅速覆蓋成形。
為了使黑麥草形成草坪,經常保持緑色,噴施氮肥十分重要,長江流域一般於梅雨季節施用,用量為3kg/100米2。黑麥草播種量為15—30g/米2,秋播和春播均可,但以秋播最為適宜,因秋播雜草較少,幼苗期養護管理省工。
多年生黑麥草也可采用營養繁殖。通常在擴大繁殖優良品種或種子供應不足情況下采用。一般挖起 l米2草塊,約可擴大移栽5一10米2,而且栽植後成活迅速,成苗率很高。
[特色與用途]
在公園、庭園及小型緑地上,常把多年生黑麥草用作“先鋒草種”,以便迅速形成急需的草坪,或早日改變環境面貌。有些國傢為了增加草坪抗性,常把多年生黑麥草與草地早熟禾、紫羊茅等草種混合栽培,用作一般緑地及高爾夫球場球道的緑化材料,但混合比例黑麥草僅占10%一20%,因為它的繁殖和侵占能力較強。也有在狗牙根、百慕大等暖地型草坪上,於秋末鼕初追播黑麥草,即在暖地型草坪進入枯黃休眠期的情況下,用它來彌補和保持鼕季草坪的緑色。
由於多年生黑麥草能抗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可把它作為冶煉工業地區周圍的淨化草坪應用。
多年生黑麥草除了作草坪栽培外。還可用作保土植物及人工牧草的種植材料,它不僅可以單播,還可與白三葉等其他護坡植物混合播種,一般都能獲得比較良好的效果 |
|
多年生黑麥草 |
|
LoliumperenneL.
【英文名稱】
Perennial Ryegraas |
來源與分佈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
多年生黑麥草原産西南歐、北非和西南亞的溫帶。目前世界各國均有栽培。在我國主要分佈於華東、華中和西南等地,以長江流域的高山地區生長最好。是一種良好的牧草具有廣泛的飼用價值,可用於大力發展畜牧業。 |
|
多年生黑麥草是禾本科黑麥屬多年生疏叢型草本植物。株高80~100釐米。須根發達,主要分佈於15釐米深的土層中。莖直立,光滑中空,色淺緑。單株分蘖一般60~100個,多者可達250~300個。葉片深緑有光澤,長15~35釐米,寬0.3~0.6釐米,多下披。葉鞘長於或等於節間,緊包莖;葉舌膜質,長約1毫米。穗狀花序長20~30釐米,每穗有小穗15~25個,小穗無柄,緊密互生於穗軸兩側,長10~14毫米;有花5~11枚,結實3~5粒。第一穎常常退化,第二穎質地堅硬,有脈紋3~5條,長6~12毫米。外稃長4~7毫米,質薄,端鈍,無芒;內稃和外稃等長,頂端尖銳,透明,邊有細毛。穎果梭形。種子千粒重1.5剋。 |
植物特性 Plant characteristics |
多年生黑麥草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高溫,不耐嚴寒。遇35℃以上的高溫生長受阻,甚至枯死,遇-15℃以下低溫越鼕不穩,或不能越鼕。要求夏季涼爽、鼕無嚴寒。在年降水量500~1500毫米的地方都可種植,最宜900~1000毫米的降水條件。其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0~25℃,在10℃時亦能較好生長。性喜肥,適宜在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粘土上種植,亦可在微酸性土壤上生長,適宜的ph值為6~7。但不宜在沙土或濕地上種植。多年生黑麥草是短壽上繁牧草,一般可利用3~4年,但條件適宜時,也可多年不衰。生長發育迅速,生育期100~110天,全年生長天數250天左右。再生性好,分蘖力強,據測定分蘖平均44個,是同條件的無芒雀麥,彎穗鵝冠草的5倍。耐刈割,一年可割草2~3次。刈割後的再生枝條超過刈割前的分蘖總數。 |
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 Feeding Value and use of technology |
多年生黑麥草質優良,葉量豐富,莖葉柔嫩,適口性好,是馬、牛、羊、兔草食傢畜的優質牧草;也是養魚的好飼料。産量高,一般每畝産鮮草3000~5000千克。在天水種植,春播當年就可畝産鮮草1500千克。可青飼、青貯或調製幹草,也適於放牧利用。與白三葉、紅三葉、百脈根等混播,能建成高産優質的刈牧兼用草地。營養價值高,開花前刈製幹草,每100千克含可消化蛋白質4.9千克。多年生黑麥草是一草多用的優良牧草。由於其根係發達,生長迅速,耕地種植可增加種植地的土壤有機質,改善種植地土壤的物理結構;坡地種植,可護坡固土,防止土壤侵蝕,減少水土流失。 |
栽培技術 Cultivation Techniques |
(一)整地與施肥多年生黑麥草種子小,幼苗纖細,頂土力弱,種植地要深翻鬆耙,粉碎土塊,整平地面,蓄水保墒,使土壤上虛下實,為種子出苗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結合翻耕,視土壤肥力情況施足底肥。一般每畝施有機肥料1000~1500千克,或復合化肥25~30千克。(二)種子與播種種子田播種國傢規定標準Ⅰ級種子,收草田播種國傢規定標準Ⅰ~Ⅲ級種子均可。無論是自産或是購入的種子都需在播前檢測品質,確定級別,算出實際播種量。春、夏、秋季均可播種,可根據當地具體條件來確定,一般收種可在秋季播種,便於翌年收種後翻種其它作物。種子田用單播,收草可單播,可混播。條播行距,種子田宜寬35~40釐米,收草田宜窄20~30釐米。播撒時落粒要均勻。覆土要深淺一致,以免影響出苗。收種畝播0.75~1.0千克,收草畝播1.0~1.25千克。與白三葉,紅三葉,百脈根混播時,其混播比例視草地利用目的而異,放牧為主的草地多年生黑麥草占50~60%。割草為主的草地多年生黑麥草占60~70%為宜。播種深度2~3釐米。(三)田間管理播種後出苗前遇雨,土壤表層形成板結層,要註意及時破除板結層,以利出苗,保全苗。幼苗期要及時除草,並註意防治蟲害。由於根係發達,分蘖多,再生快,每次刈割後要及時追施氮肥,每畝5~10千克。若為酸性土壤,可增施磷肥每畝10~15千克。(四)收穫利用收草宜在抽穗至乳熟期進行;放牧宜在株高15~20釐米時進行。無論是放牧或割草,留茬高度不得低於7釐米,過高形成牧草浪費,過低影響牧草再生長。當混播草地出現多年生黑麥草生長過快,抑製豆科牧草生長時,可通過刈割或放牧加以抑製,以保護豆科牧草的正常生長。由於多年生黑麥草抽穗不整齊,種子成熟先後不一致,加以自行脫粒性高,應在全田70%的種穗變黃白時及時收割,運曬,脫粒,收藏。為延長草地的利用年限,在管理上要特別重視適時適量灌水施肥。 |
|
禾草雀麥花葉病毒病、禾草紫菀黃化類菌原菌病 |
|
亞洲飛蝗、寬須蟻蝗、小翅雛蝗、狹翅雛蝗、西伯利亞蝗、草原毛蟲類、稈蠅類、粘蟲、意大利蝗、蠐螬、螻蛄類、金針蟲類、小地老虎、黃地老虎、大地老虎、白邊地老虎、大墊尖翅蝗、小麥皮薊馬、麥穗夜蛾、葉蟬類、青稞穗蠅
黑麥草栽培把好“四關”
如何提高黑麥草的鮮草産量和種子産量?應該把好播種、施肥、收割、留種四關。
一、播種期 黑麥草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種子發芽適期溫度13℃以上,幼苗在10℃以上就能較好的生長。因此,黑麥草的播種期較長,既可秋播,又能春播。秋播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均可,主要看前茬作物。若專用飼料的、可以早播,以便充分利用9、10月份有利天氣,努力提高黑麥草産量。
二、播種量 在一定面積範圍內,播種量少,個體發育較好。 但合理密植,能夠充分發揮黑麥草的個體群體生産潛力,才能提高單位面積産量。每畝播種量1—1.5公斤最適宜。
生産上,具體的播種量應根據播種期、土壤條件、種子質量、成苗率、栽種目的等而定。一般秋播留種田塊、每畝要有35—40萬左右的基本苗,約需播1公斤左右,作飼草用,並需要提高前期産量時,可多播一些,每畝2.5—3公斤。
三、播種方法 黑麥草種子細小,要求淺播,稻茬田土壤含水量高、土質粘重,秋季播種時往往連續陰雨,或者因秋收季節勞力緊張。
為了使黑麥草出苗快而整齊,有條件的地方,可用鈣鎂磷肥10公斤/畝,細土20公斤/畝與種子一起拌和後播種。這樣,可使種子不受風力的影響,避免因水稻生長繁茂,減少細小的黑麥草種子不易落地,確保播種均勻。稻板直播時,待播種後,每隔2-4公尺開一條排水溝,並將溝中的土敲碎,復蓋在畦面上,作蓋籽用。
四、增施肥料 黑麥草係本科作物,無固氮作用。因此,增施氮肥是充分發揮黑麥草生産潛力的關鍵措施,特別是作飲料用時,每次割青後都需要追施氮肥,一般尿素5公斤/畝,從而處長飼用期限。隨着氮肥施用量的嗇鮮草總産量增加,日産草量也增加,草質也明顯提高,質嫩,粗蛋白多,適口性好。某種程度上講,黑麥草鮮草生産不怕肥料多,肥料愈多,生産愈繁茂,愈能多次反復收割。要求每畝黑麥草田施25-30公斤過磷酸鈣作基肥。留種田一般不施氮肥為宜,若苗生長特別差垢,應適當補施一點氮肥。
五、收割 黑麥草再生能力強,可以反復收割,因此,當黑麥草作為飼料時,就應該適時收割。黑麥草收割次數的多少,主要受播種期、生育期間氣溫、施肥水平而影響。秋播的黑麥草生長良好,可以多次收割。另外,施肥水平高,黑麥草生長快,可以提前收割,同時增加收割次數;相反,肥力差,黑麥草生長也差,不能在短時間內達到一定的生物量,也就無法收割利用。
適時收割,也就是當黑麥草長到25釐米以上時就收割,若植株太矮,鮮草産量不高,收割作業也睏難。每資收割時留茬高度約5釐米左右,以利黑麥草殘茬的再生。 |
科普知識 Scientific knowledge |
多年生黑麥草(perennial ryegrass) 禾本科黑麥草屬的一個種,學名Lolium perenne l.,短期多年生牧草作物。原産於南歐、北非和亞洲西南部。中國湖南、貴州、雲南等地已大面積栽培推廣。 根係發達,須根主要分佈於15cm表土層中;分蘖多,稈扁平直立,葉狹長、葉脈明顯,芽中幼葉呈摺叠狀,葉耳小,葉舌小而鈍。葉鞘裂開或封閉,穗狀花序,細長,可達30cm,含小穗軸數可達35個,小穗單生,無柄。每小穗含花5-10朵。外穎短於小穗。異花授粉;種子扁平,略小,外穎無芒。千粒重1.5-2.0g。 喜溫涼濕潤氣候,宜夏季涼爽、鼕季不太嚴寒地區生長。難耐-15℃的低溫,10-27℃均能適宜生長。35℃以上易枯萎死亡。不耐蔭,能耐濕,不耐旱,喜肥不耐瘠,適宜在排水良好、濕潤肥沃、pH值為6-7的土壤上栽培。春秋均可播種,而以秋播為佳。每公頃播種量11-15kg,行距15-20cm,覆土深度1-2cm。施用氮肥,秋播次年可刈割3-4次,每公頃産鮮草45-60t或種子750-1125kg。幹物質中粗蛋白質含量可達18.6%,與苜蓿、三葉草、紫雲英、茹子等豆科牧草混播對放牧、青飼、青貯、調製幹草,提高産量與土壤肥力均有利。鮮草含幹物質19.2%,粗蛋白質3.3%,粗脂肪0.6%,粗纖維4.8%,無氮浸出物8.1%,灰分2.4%。 |
|
牧草名稱多年生黑麥草
牧草學名 Lolium perenne L.
牧草圖片
來源與分佈多年生黑麥草原産西南歐、北非和西南亞的溫帶。目前世界各國均有栽培。在我國主要分佈於華東、華中和西南等地,以長江流域的高山地區生長最好。是一種良好的牧草具有廣泛的飼用價值,可用於大力發展畜牧業。
牧草形態多年生黑麥草是禾本科黑麥屬多年生疏叢型草本植物。株高80~100釐米。須根發達,主要分佈於15釐米深的土層中。莖直立,光滑中空,色淺緑。單株分蘖一般60~100個,多者可達250~300個。葉片深緑有光澤,長15~35釐米,寬0.3~0.6釐米,多下披。葉鞘長於或等於節間,緊包莖;葉舌膜質,長約1毫米。穗狀花序長20~30釐米,每穗有小穗15~25個,小穗無柄,緊密互生於穗軸兩側,長10~14毫米;有花5~11枚,結實3~5粒。第一穎常常退化,第二穎質地堅硬,有脈紋3~5條,長6~12毫米。外稃長4~7毫米,質薄,端鈍,無芒;內稃和外稃等長,頂端尖銳,透明,邊有細毛。穎果梭形。種子千粒重1.5剋。
牧草特性多年生黑麥草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高溫,不耐嚴寒。遇35℃以上的高溫生長受阻,甚至枯死,遇-15℃以下低溫越鼕不穩,或不能越鼕。要求夏季涼爽、鼕無嚴寒。在年降水量500~1500毫米的地方都可種植,最宜900~1000毫米的降水條件。其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0~25℃,在10℃時亦能較好生長。性喜肥,適宜在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粘土上種植,亦可在微酸性土壤上生長,適宜的ph值為6~7。但不宜在沙土或濕地上種植。多年生黑麥草是短壽上繁牧草,一般可利用3~4年,但條件適宜時,也可多年不衰。生長發育迅速,生育期100~110天,全年生長天數250天左右。再生性好,分蘖力強,據測定分蘖平均44個,是同條件的無芒雀麥,彎穗鵝冠草的5倍。耐刈割,一年可割草2~3次。刈割後的再生枝條超過刈割前的分蘖總數。
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多年生黑麥草質優良,葉量豐富,莖葉柔嫩,適口性好,是馬、牛、羊、兔草食傢畜的優質牧草;也是養魚的好飼料。産量高,一般每畝産鮮草3000~5000千克。在天水種植,春播當年就可畝産鮮草1500千克。可青飼、青貯或調製幹草,也適於放牧利用。與白三葉、紅三葉、百脈根等混播,能建成高産優質的刈牧兼用草地。營養價值高,開花前刈製幹草,每100千克含可消化蛋白質4.9千克。多年生黑麥草是一草多用的優良牧草。由於其根係發達,生長迅速,耕地種植可增加種植地的土壤有機質,改善種植地土壤的物理結構;坡地種植,可護坡固土,防止土壤侵蝕,減少水土流失。
栽培技術(一)整地與施肥 多年生黑麥草種子小,幼苗纖細,頂土力弱,種植地要深翻鬆耙,粉碎土塊,整平地面,蓄水保墒,使土壤上虛下實,為種子出苗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結合翻耕,視土壤肥力情況施足底肥。一般每畝施有機肥料1000~1500千克,或復合化肥25~30千克。(二)種子與播種 種子田播種國傢規定標準Ⅰ級種子,收草田播種國傢規定標準Ⅰ~Ⅲ級種子均可。無論是自産或是購入的種子都需在播前檢測品質,確定級別,算出實際播種量。春、夏、秋季均可播種,可根據當地具體條件來確定,一般收種可在秋季播種,便於翌年收種後翻種其它作物。種子田用單播,收草可單播,可混播。條播行距,種子田宜寬35~40釐米,收草田宜窄20~30釐米。播撒時落粒要均勻。覆土要深淺一致,以免影響出苗。收種畝播0.75~1.0千克,收草畝播1.0~1.25千克。與白三葉,紅三葉,百脈根混播時,其混播比例視草地利用目的而異,放牧為主的草地多年生黑麥草占50~60%。割草為主的草地多年生黑麥草占60~70%為宜。播種深度2~3釐米。(三)田間管理 播種後出苗前遇雨,土壤表層形成板結層,要註意及時破除板結層,以利出苗,保全苗。幼苗期要及時除草,並註意防治蟲害。由於根係發達,分蘖多,再生快,每次刈割後要及時追施氮肥,每畝5~10千克。若為酸性土壤,可增施磷肥每畝10~15千克。(四)收穫利用 收草宜在抽穗至乳熟期進行;放牧宜在株高15~20釐米時進行。無論是放牧或割草,留茬高度不得低於7釐米,過高形成牧草浪費,過低影響牧草再生長。當混播草地出現多年生黑麥草生長過快,抑製豆科牧草生長時,可通過刈割或放牧加以抑製,以保護豆科牧草的正常生長。由於多年生黑麥草抽穗不整齊,種子成熟先後不一致,加以自行脫粒性高,應在全田70%的種穗變黃白時及時收割,運曬,脫粒,收藏。為延長草地的利用年限,在管理上要特別重視適時適量灌水施肥。
常見牧草病害禾草雀麥花葉病毒病、禾草紫菀黃化類菌原菌病
常見牧草蟲害亞洲飛蝗、寬須蟻蝗、小翅雛蝗、狹翅雛蝗、西伯利亞蝗、草原毛蟲類、稈蠅類、粘蟲、意大利蝗、蠐螬、螻蛄類、金針蟲類、小地老虎、黃地老虎、大地老虎、白邊地老虎、大墊尖翅蝗、小麥皮薊馬、麥穗夜蛾、葉蟬類、青稞穗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