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诗人: 范成大 Fan Chengda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诗人: 范成大 Fan Chengda 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 踰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诗人: 张耒 Zhang Lei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闲步。 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在黄道上经过90°~105°的一段时间。约157天,为每年6月21日(或22日)至7月7日(或8日)。狭义上指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90°的时刻,即6月21日(或22日)。黄道上经90°的点又称夏至 点”。此日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其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白昼渐短。天文学上规定夏至 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进入夏至 ,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害也迅速滋生蔓延,需加强田间管理。 对北半球的居民来说,指太阳到达夏至 点的时刻;对南半球的居民来说,指太阳到达冬至点的时刻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21或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间最短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这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则相反。至,指阳气至极,阴气始至和日行北至。《周礼·春官·冯相氏》“冬夏致日” 汉 郑玄 注:“夏至 ,日在东井,景尺五寸。”《逸周书·时训》:“夏至 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夏至 节日食糉。”参阅 黄奭 辑 南朝 梁 崔灵恩 《三礼义宗》(见《汉学堂经解》)。 夏至 (summer solstice)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是“夏至 ”节气。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夏至 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 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 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国古代将夏至 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 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 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 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 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 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 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 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 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不过夏至 不热”,“夏至 三庚数头伏”。夏至 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 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气候特点
夏至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至,是极的意思,是日形长到终极的意思。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天气开始炎热。每年6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夏至 )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中也说:“夏至 为者,至有三义;一以阴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阳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为至。”这天太阳的高度最长,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过了夏至 日,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缩短。南半球相反。天文学上规定夏至 为北半球夏季开始,气候学上则以每5天的平均气温高于22℃的始日作为夏季开始。夏至 后,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长江中下游地区仍处在梅雨期,往往出现持续时间长、雨量大的降雨,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夏至 后进入伏天,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漫延,需加强田间管理。所以农谚中说:“夏至 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 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等说法。
农事
夏至 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
玉米夏谷快播种,大豆再拖光长秧。
早春作物细管理,追浇勤锄把虫防。
夏播作物补定苗,行间株间勤松耪。
棉花进入盛蕾期,常规措施都用上,
一旦遭受雹子砸,田间会诊觅良方,
一般不要来翻种,追治整修快松耪。
高粱玉米制种田,严格管理保质量,
田间杂株要拔除,母本玉米雄去光。
起刨大蒜和地蛋,瓜菜管理要加强。
久旱不雨浇果树,一定不能浇过量。
麦糠青草水缸捞,牲口爱吃体健壮,
二茬苜蓿好胀肚,多掺干草就无妨。
藕苇蒲芡都管好,喂鱼定时又定量。
青蛙捕虫功劳大,人人保护莫损伤。
农谚
夏至 三庚入头伏。
夏至 (白)天最长,大暑天最热。
冬有冬九九,夏有夏九九,冬九九冬至起,夏九九夏至 始。
黄河中下游夏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黄河中下游夏九九歌之二:
一九二九温升高,摇扇风扇开空调;
三九温高湿度大,冲凉洗澡来消夏;
四九炎热冠全年,打开风扇汗不断;
五九烈日当头照,无处躲来无处跑;
六九时节过立秋,清晨夜晚凉飕飕;
七九炎热将结束,夜间睡觉防凉肚;
八九到来天更凉,男女老幼加衣裳;
九九时节过白露,过冬衣被早打谱。
夏至 前后雹子多。
旱年冷雹多。
黄云到,冰块掉。
黄云翻,冰雹天。
西北黑黄云,雹子要来临。
黑云带黄梢,冰雹满地抛。
黑云尾,黄云头,雹子砸死羊和牛。
西北黑红云,雹子吓死人。
云彩带红边,好下雹子块。
白云黑云对着跑,这场雹子小不了。
西北来了榔头云,雹子来了不认人。
浓云下边长馒头,雹子下来像拳头。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风响、雷鸣、雹子精。
闷雷打横闪,雹子像鸡蛋。
恶云风力大,冰雹随风下。
伏天早晨冷,午后雹打顶。
有雹无风,冰雹稀松。
雹打一条线,雷雨一大片。
雹子认熟道,上年降,下年抛。
雹打一条线,地点不改变。
风有风口,雹砸老丘。
夏至 前后雹子砸,棉花、瓜果损害大。
保留子叶节,不怕棉成橛。
棉花光了秆,管好少减产。
只要剩根楂,就要保留它。
主茎两劈或脱皮,“癌症”后期难疗理。
翻不如串,串不如錾(点补),只要认真管,还能夺高产。
一翻二不收,三翻到了秋。
盲目翻,毁青苗,后悔到老。
棉花被雹砸,管好管坏收成差别大。
雹后管理有五手:松、锄、追(肥)、治(虫)、修(枝)。
麦收夏至 。
夏至 麦到口。
夏至 三天没有麦。
夏至 三天,青秆自死。
十年八年,夏至 割完。
夏至 无青麦,寒露无青豆。
夏至 十日麦根烂。
夏至 黄金水。
夏至 雨来临,一点值千金。
夏至 水满塘,秋季稻满仓。
夏至 无雨,囤里无米(稻子)。
芒种天旱麦得收,夏至 有雨稻大收,处暑无雨万人愁。
夏至 插老秧(晚稻),秋后喝米汤。
夏至 栽老秧,不如种豆强。
过了夏至 不栽田,到了小满不点棉(春)。
夏至 有雨收豆子。
要想萝卜大,夏至 把种下。
夏至 里,种玉米。
夏至 谷怀胎。
夏至 不起蒜,就要散了瓣。
夏至 收蒜,不收就烂。
夏至 种豆还勉强,拖到小暑光长秧。
夏至 种芝麻,头顶一棚花。
到了夏至 节,锄头不得歇。
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
夏天多流汗,冬天吃饱饭。
锄头上有三宝:治旱、治涝又治草。
瓜锄八遍瓜上走,谷锄七遍饿死狗(糠少)。
瓜锄八遍,压断扁担。
谷锄八遍吃干饭,豆锄三遍荚成串。
谷锄七遍谷无糠,棉锄七遍白如霜。
谷锄八遍饿死狗,麦锄四遍平了沟。
耕三耙四锄八遍,打下的谷子不用碾。
谷锄七遍不用碾,花锄七遍桃成串。
谷锄七遍八锄糜(稷),锄的多了没有皮。
七遍谷子皮儿薄,三遍麦子吃馍馍。
棉花锄得松,抗旱又抗风。
一寸松土一寸墒,棉锄七遍白如霜。
棉田锄得深,白花无处囤。
棉花锄七遍,纺线不会断。
锄头扒得勤,棉花白似银。
棉花不论遍,桃子结成串。
棉花锄十遍,伸手一提篮。
锄花易损苗,小心很重要。
高粱锄七遍,活像竹竿园。
高粱锄八遍,磨都磨不烂。
一遍也不遍,长粒也糟烂。
高粱勤锄瞪眼好,豆子多耪结粒饱。
碱滩不锄地,下种白费力。
大雨坠碱,小雨勾碱,常锄地,碱害减。
阴天不锄地,雨天不治虫。
雨后先锄棉花田,减少脱落很明显。
下了雨,就锄地,蕾花幼铃不落地。
下雨之后用锄冲,桃大又多易膨松。
干锄黍,湿锄麻,下过雨后锄棉花。
旱天锄草回老家,涝天锄草搬搬家。
干锄一遍光,湿锄十遍荒。
涝锄要拾草,干锄就“拉倒”。
干锄瓜,湿锄麻,不干不湿锄芝麻。
浇水不锄地,三天干地皮,花了冤枉钱,费了瞎力气。
锄地不晒雨泼地,地板土紧变“蒺藜”。
上午欠,下午过,锄好黑地巧掌握。
深锄棉花浅锄瓜,不深不浅锄地瓜。
除草需要连根拔,避免日后再萌发。
蚯蚓生物犁,松土又壮地。
蕾见花,二十八(天)。
夏至 棉开花,四十八天准摘花(絮)。
花见花(絮),四十八;花见花,五十八;花见花,六十八;晚了开花不见花。
棉花不打杈,肥水两成瞎。
抹耳不过指(半寸),拿杈不过寸。
治住棉蚜棉铃虫,棉花至少增二成。
棉铃虫,一代在麦田,二代卵明显,三代卵分散,四代发生在晚熟夏播棉。
治卵不治虫,治在卵高峰。
虫子小,不抗药,早动手,效果好。
花大姐(瓢虫),本领大,一天捕食百多蚜(虫)。
玉米去雄不干净,制出种子不纯正。
棒缨子长,棒缨子鲜,授不上粉缨不蔫。
天旱苞内花粉散,水足穗出待几天。
夏至 时节满地苗,遍地需要追肥料。
麻饼瓜,豆饼花(棉),炕坯灶土上地瓜。
地里一担灰,囤里一大堆。
百年墙皮老房土,庄稼吃了劲如虎。
冷粪果树热粪菜,生粪上地连根坏。
干牛粪上地,不如老母羊放屁。
羊卧地,能增产。
羊粪不如羊尿,羊尿不如羊睡觉。
要想苞谷好,先要肥料饱。
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追肥一条线,不如下个蛋。
深施盖严,肥效保全。
追得太近,粪害烧根。
夏天追肥在雨前,一宿就能长一拳。
麦糠掺青草,牛驴吃没饱。
麦糠水缸捞,不用多加料。
麦糠入缸湿匀捞,牲口吃上“凉面条”。
二茬苜蓿好胀肚,掺上干草病能除。
水中缺氧,鱼把头仰,天天巡塘,及时预防。
田间无五行,水旱卜蛙声。
稻花香里论丰年,听取蛙声一大片。
青蛙在农田,捕虫首当先。
青蛙终日忙捕虫,夜间捕食最凶猛。
虫子装死蛙静等,虫子一动青蛙迎。
青蛙不吃死虫。
青蛙捕虫本领大,飞蛾蝼蛄都怕它。
一只青蛙,一天捕虫八十八,半年能捕一万五千八。
青蛙有功也有过,害虫益虫都捕捉,益虫捕得少,害虫捕得多,总的还是功超过。
保护青蛙,人人有责。乱捕滥杀,就受惩罚。
夏至 榴花照眼明。
夏令饮食
在农历夏至 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民间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官府也停止办公事。江苏夏令饮食有三鲜:地上三鲜为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上三鲜为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鲜为海丝、鲋鱼和咸鸭蛋。浙江杭州喜吃乌饭,据传说是纪念战国庞涓。浙江建德民谣说:“立夏日,吃补食。”说明夏至 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一般都吃红枣烧鸡蛋和黄芪炖鸡,以滋补身体,为投入紧张的秋季农业劳动做准备。广东有喜吃狗肉之习,俗语说:“夏至 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夏至 杀狗补身,使当天的狗无处藏身,但不能在家宰杀,要在野外加工。北京流行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至饺子,夏至 面”。防暑主要注重两个方面:
首先是多吃冷食、凉食、瓜果。古代的斗茶、凉汤都是极好的防暑品。苏州立夏节喝“七家茶”,小孩要吃“猫狗饭”。同时多饮食凉粉、酸梅汤,服用冰块。说明周代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备,冬季贮冰,夏季食用。清代就有刨冰。清廷在立夏这一天,赏赐文武大臣冰块。此时又是瓜季,人们坐在瓜棚下乘凉,品赏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热消暑食品,是夏至 季节的重要佳品。另外,夏季蚊虫繁殖,雨水多,易感染痢疾等肠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饮食中有吃大葱、大蒜习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大蒜有“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避邪恶,消肿痛,化瘕积肉食”之效。此外,凉亭赏夏也是人们盛夏中进行的一项防暑活动。
其次是利用防暑工具,例如有雨伞、扇子、凉帽、凉席、竹夫人等等。
扇子起源很早,先为农业生产的扬谷工具,后来才加以改进,变成防暑和戏曲用具。文献记载中的商代扇子,是车上遮雨用的,称“扇汗”。南北朝后,在扇汗外,又发明一种长柄障扇,后来演变为华盖。民间的扇子因地而异,有芭蕉扇、蒲扇、羽扇、绢扇等,后来才出现了纸制折扇。当时的卧具则普遍利用各种质料制成的凉席。古代流行的瓷枕,也是一种防暑卧具。也有用竹枕的,即称竹夫人,又称百花娘子、竹姬、青奴。在《吴友如画宝》中有一幅“竹妖入梦”图中,就绘有一男子卧于床上,抱着竹夫人入梦乡的情景。由于夏天白天长、炎热,入夜又难眠,各地都提倡睡午觉。此外,人们也喜欢在夏天里游泳、妇女儿童戏水、养金鱼、叉鱼、钓鳖、捕蛙、捉鱼、捉鳝鱼、夏猎等活动。
防暑夏至 后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期,容易中暑、生病。因此,旧时在这时多驱鬼以求安,同时也讲究中午歇晌,讲究吃补食。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防暑。尽管如此,夏天对人体的消耗也是较大的,因为吃不好、睡不实,受到炎热的煎熬,因此称为枯夏。北方有一个风俗,即定期为小孩称体重,看看他的体重是否增加或减少,以观察儿童的生长情况。
夏天前后,也是农忙之时,北方收麦、打场、收粮,南方则种稻插秧,至于捕鱼活动,在各地都很活跃。
当代作家:夏至 夏至 ,原名王剑。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公主岭作家协会副主席。曾用雪漫、东沙、东道主等笔名,在全国200余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达一百余万字,其中诗歌多次在全国获奖。主要作品有诗集《雪落他乡》,办有文学报刊《北国风韵》文学报。
现在从事儿童科幻小说创作,已创作儿童长篇四部、青春长篇一部:《风城战队》系列三部;《蓝衣勇士》一部;《如此夜晚》一部。 【夏至 节气】 夏至 (summer solstice)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 日。夏至 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 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 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夏至 ,古时又称“夏节”、“夏至 节”。古时夏至 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 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 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 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 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 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 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夏至 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37,20世纪=22.20。
举例说明:2088年夏至 日期=[88×.0.2422+21.37]-[88/4]=42-22=20,6月20日夏至 。
例外:1928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山东夏至 习俗
夏至 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 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 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 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 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 面”的谚语。
莱阳一带夏至 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平阴一带,夏至 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 后第三个庚日为初冥_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饺子)入伏面。”招远吃水饺,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峄山山洞里避暑。
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岭南夏至 习俗
狗肉本来是中国人的肉类主食,后来有一个赵姓的皇帝属狗,才禁止吃狗肉,因为吃狗肉就是吃皇帝。清朝时期满洲人做皇帝,而满洲人不吃狗肉,想禁而没法禁。只是中国人后来吃狗肉的人慢慢地少了下来,因而吃狗肉从由中国人的肉类主食变成了肉类副食。 夏至 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人以借名想吃的“专利”。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也是非常喜欢吃夏至 的狗肉和荔子的。据说夏至 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 狗”之说,故此夏至 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夏至 食狗肉的风俗,民间有“夏至 狗,没路走”的俗语,意思是夏至 这天,许多狗被杀掉,没路可逃。民间说法是,狗肉性温,大补元气,属性燥热,仅适宜秋冬季节食用,夏天吃狗肉会上火,外热加上内热,对身体不利。但夏至 这天例外,夏至 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会热气,不会对身体引起不适,反而会对身体有益。大概是相生相克的道理吧。当然,夏至 吃狗肉,也应适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对夏至 吃狗何以如此热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 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 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 日这天吃了狗肉 ,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 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唯一与民间传统不同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 日杀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复存在。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区别只在于买吃的比杀吃的多。广东人素有喜吃狗肉之习,阳江地区尤甚。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 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 杀狗的习俗。“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谣,也说明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 过了夏至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 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 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 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不过夏至 不热”,“夏至 三庚数头伏”。天文学上规定夏至 为北半球夏季开始,但是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热仍比地面反辐射放出的热量多,气温继续升高,故夏至 日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节。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夏至 后进入伏天,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害虫迅速滋长漫延,需加强田间管理,农谚说:“夏至 棉田草,胜如毒蛇咬”、“夏至 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 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农事谚语,“夏至 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玉米夏谷快播种,大豆再拖光长秧。早春作物细管理,追浇勤锄把虫防。夏播作物补定苗,行间株间勤松耪。棉花进入盛蕾期,常规措施都用上,一旦遭受雹子砸,田间会诊觅良方。一般不要来翻种,追治整修快松耪。高粱玉米制种田,严格管理保质量。田间杂株要拔除,母本玉米雄去光。起刨大蒜和地蛋,瓜菜管理要加强。久旱不雨浇果树,一定不能浇过量。麦糠青草水缸捞,牲口爱吃体健壮。二茬苜蓿好胀肚,多掺干草就无妨。藕苇蒲芡都管好,喂鱼定时又定量。青蛙捕虫功劳大,人人保护莫损伤”。 在农历夏至 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民间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官府也停止办公事。江苏夏令饮食有三鲜:地上三鲜为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上三鲜为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鲜为海丝、鲋鱼和咸鸭蛋。浙江杭州喜吃乌饭,据传说是纪念战国庞涓。浙江建德民谣说:“立夏日,吃补食。”说明夏至 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一般都吃红枣烧鸡蛋和黄芪炖鸡,以滋补身体,为投入紧张的秋季农业劳动做准备。广东有喜吃狗肉之习,俗语说:“夏至 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夏至 杀狗补身,使当天的狗无处藏身,但不能在家宰杀,要在野外加工。北京流行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至饺子,夏至 面”。防暑主要注重两个方面:
首先是多吃冷食、凉食、瓜果。古代的斗茶、凉汤都是极好的防暑品。苏州立夏节喝“七家茶”,小孩要吃“猫狗饭”。同时多饮食凉粉、酸梅汤,服用冰块。说明周代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备,冬季贮冰,夏季食用。清代就有刨冰。清廷在立夏这一天,赏赐文武大臣冰块。此时又是瓜季,人们坐在瓜棚下乘凉,品赏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热消暑食品,是夏至 季节的重要佳品。另外,夏季蚊虫繁殖,雨水多,易感染痢疾等肠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饮食中有吃大葱、大蒜习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大蒜有“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避邪恶,消肿痛,化瘕积肉食”之效。此外,凉亭赏夏也是人们盛夏中进行的一项防暑活动。 夏至 后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期,容易中暑、生病。因此,旧时在这时多驱鬼以求安,同时也讲究中午歇晌,讲究吃补食。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防暑。尽管如此,夏天对人体的消耗也是较大的,因为吃不好、睡不实,受到炎热的煎熬,因此称为枯夏。北方有一个风俗,即定期为小孩称体重,看看他的体重是否增加或减少,以观察儿童的生长情况。
其次是利用防暑工具,例如有雨伞、扇子、凉帽、凉席、竹夫人等等。
扇子起源很早,先为农业生产的扬谷工具,后来才加以改进,变成防暑和戏曲用具。文献记载中的商代扇子,是车上遮雨用的,称“扇汗”。南北朝后,在扇汗外,又发明一种长柄障扇,后来演变为华盖。民间的扇子因地而异,有芭蕉扇、蒲扇、羽扇、绢扇等,后来才出现了纸制折扇。当时的卧具则普遍利用各种质料制成的凉席。古代流行的瓷枕,也是一种防暑卧具。也有用竹枕的,即称竹夫人,又称百花娘子、竹姬、青奴。在《吴友如画宝》中有一幅“竹妖入梦”图中,就绘有一男子卧于床上,抱着竹夫人入梦乡的情景。由于夏天白天长、炎热,入夜又难眠,各地都提倡睡午觉。此外,人们也喜欢在夏天里游泳、妇女儿童戏水、养金鱼、叉鱼、钓鳖、捕蛙、捉鱼、捉鳝鱼、夏猎等活动。 古人对于夏季的养生也是很有讲究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为,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季养生运动必不可少
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饮食调养,有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五行的观点),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行(夏为火)、五成(夏为长)、五脏(属心)、五味(宜苦)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臧气法时论》曰: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就是说藏气好软,故以咸柔软也。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所说:“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按中医学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讲“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从中不难看出心、肾之间的重要关系。
夏季养生食谱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荷叶茯苓粥:
[配料] 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 先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将白糖入锅。
[功效] 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对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者亦有疗效)。
凉拌莴笋:
[配料] 鲜莴笋350克,葱、香油、味精、盐、白糖各适量。
[做法] 莴笋洗净去皮,切成长条小块,盛入盘内加精盐搅拌,腌1小时,滗去水分,加入味精、白糖拌匀。将葱切成葱花撒在莴笋上,锅烧热放入香油,待油热时浇在葱花上,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 利五脏,通经脉。
奶油冬瓜球:
[配料] 冬瓜500克,炼乳20克,熟火腿10克,精盐、鲜汤、香油、水淀粉、味精各适量。
[做法] 冬瓜去皮,洗净削成见圆小球,入沸水略煮后,倒入冷水使之冷却。将冬瓜球排放在大碗内,加盐、味精、鲜汤上笼用武火蒸30分钟取出。把冬瓜球复入盆中,汤倒入锅中加炼乳煮沸后,用水淀粉勾芡,冬瓜球入锅内,淋上香油搅拌均匀,最后撒上火腿末出锅即成。
[功效] 清热解毒,生津除烦,补虚损,益脾胃。
兔肉健脾汤:
[配料] 兔肉200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大枣30克。
[做法] 兔肉洗净与其它配料武火同煮,煮沸后改文火继续煎煮2小时,汤、肉同食。
[功效] 健脾益气。
此外,西红柿炒鸡蛋,也是夏季时令菜。 盛夏烈日炎炎,人们也文思泉涌。有关“夏至 ”的节气联造语自然,精巧别致,如“夏至 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 豆”。还有谜语,谜面是“夏至 ”?打一成语,谜底——地久天长。其实,“夏至 ”真与成语“杯弓蛇影”有缘。
汉朝应劭在《风俗通》中记载:“杜宣夏至 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后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夏至 ”也是诗人们的咏吟对象,唐朝权德舆《夏至 日作》,“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唐代韦应物《夏至 避暑北池》云:“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宋朝张耒《夏至 》诗:“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夏至 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由于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歌谣】
一九至二九,扇子勿离手;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夏九九歌
【谚语】
不过夏至 不热
夏至 三庚数头伏
夏至 有雷三伏热 夏至 ,原名王剑。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公主岭作家协会副主席。曾用雪漫、东沙、东道主等笔名,在全国200余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达一百余万字,其中诗歌多次在全国获奖。主要作品有诗集《雪落他乡》,办有文学报刊《北国风韵》文学报。
现在从事儿童科幻小说创作,已创作儿童长篇四部、青春长篇一部:《风城战队》系列三部;《蓝衣勇士》一部;《如此夜晚》一部。 电影一名称:夏至 A Summer Way
电影二名称:夏至
『电影一』
时间:2007年
影片类型:剧情
国家/地区:中国
导演 Director:谭华 Tan Hua
编剧 Writer:谭华 Tan Hua
演员 Actor:廖健 Liao Jian
张亢 Zhang Kang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制作公司:北京碧美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
中国传媒大学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国]
剧情介绍 夏至 时节,一个事业落魄的青年画家和一个中考失利的女中学生邂逅,女学生执意要求画家陪她去郊外爬山。与此同时,一个保卫科长驱车去农村探望旧时的情人,不料在路上被两名在逃的蟊贼劫车,要命的是,车上还有一把枪……
幕后制作
这部投资仅100万元左右的小成本数字电影,由央视电影频道监制。导演谭华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制片专业老师。廖健在剧中扮演贼老大“健哥”,彭波在片中客串一位骑着摩托车环游世界的小青年。此次彭波一改《疯狂的石头》里的广味普通话,说起了正宗的普通话,不过他的腔调依然十分搞笑:“我真的不是为了作秀,只有在路上,我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结果一转头,自己的摩托车就被健哥一伙偷走了。据悉,这部电影在成都市区拍摄完毕之后,将前往邛崃进行拍摄。
『电影二』
演职员表
制片人/Producers :李睿琪/Li Ruiqi
编剧/导演/Director /Scenarist :李睿珺/Li Ruijun
演员:胡杨/Hu Yang —— 郑辉/Zheng Hui
杨华/Yang Hua —— 宋金阳/Song Jinyang
张爱花/Zhang Aihua ——张敏/ Zhang Min
胡晓/Hu Xiao ——多日那 /Duo Rina
胡杨大伯/Hu Yang's uncle ——黄明强/Huang MinQiang
三儿/San Er ——潘亮亮/Pan LiangLiang
摄影/Photographer : 刘乾军/Liu Qianjun
录音/Re’cordist :肖翔/Xiao Xiang
美术/ Art:沈浩/Shen Hao
灯光/Lighting engineer :徐明/XuMing
剪辑/ Montage: 李睿珺/ Li Ruijun 张林/ Zhang lin
作曲/Screenwriter :李睿珺/Li Ruijun
剧情介绍
炎热的夏日里胡杨不懈努力来到了的北京,他企图溶入这个精神与梦想的圣地。于是他大学未毕业就与人开公司,却不幸破产,最终他只好选择了出家,但出家也并未如愿,就在这时,他与从四川来北京寻找丈夫的弟妹杨华相遇,
他们居住在狭窄的屋子一同寻找着弟弟胡涛,不料两人发生关系。
不久,胡杨接到老家的报丧电话,便回去为父亲奔丧。在老家两人的暧昧关系引来的家族会议因杨华怀孕作罢。
两人总算顺利完婚,但不安现状的胡杨又回到北京寻梦。世界充满了偶然,数月后的一个深夜,当他满怀着惊喜归来,
竟不知这远离北京的小镇的夏天同样燥热压抑,两个远嫁异乡女人将彼此心灵慰藉误视为爱情……
幕后花絮
《夏至 》导演阐述
21世纪中国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怀揣梦想的有志青年们全力奔跑在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价值道路上,他们在看似波澜不惊却又感暗流涌动的现实生活河流里冲刷沉淀,一路走来回首望去,精心构建的一切瞬间便坍塌在固守的传统道德面前,面对变化中的一切,他们极力抗争却又无力改变扭转时局,面对现实是该固守还是随波逐流?彷徨、焦虑、躁动、沉默、敏感、冷漠,在耀眼的阳光下与充满悬念的生活中同样是有冲动、有爱情、有性、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有承诺、有责任、有逃避、有反抗也有成长……他们曾试图改变却被改变,原始的、变化的、传统的、现代的——所有的一切充斥在这个看似开阔却有封闭的空间里,使人的主题陷落,他们就此渡过了自己的青春, 生活的主题彻底迷失在这样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丰富的物质生活里,没完没了,就像在夏至 即将来到不停歇鸣叫的蝉……
获奖情况
该片在2007年9月获希腊国际独立电影人电影节特别故事片奖
随后入围:31届对保罗国际电影节
2008年柏林热门电影节
2008年3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影片被美国UCSD收藏 郭敬明小说, 书名: 1995-2005夏至 未至 (Rush To The Dead Summer 1995-2005)
作者: 郭敬明
荣誉:第3 第4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生日:1983.6.6
ISBN: 7-5313-2885-2
装帧: 平装
语言: 中文
开本: 32开
出版时间: 2005-02-01 (2006年10月再版)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市场价: 24元
读书类别: 小说
印数: 100万册图书简介 《夏至 》以颇具才气的诗意笔法和唯美的故事设置到那个叫浅川的中学里,而且至始到终涌动着青春期的爱情躁动。故事中的陆之昂与傅小司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男生,他们之间好得打得头破血流,却又恨得老天怎么又生了对方一个他。立夏如同所有温柔善良的小姑娘一样,呵出体内的热气让人感觉她的温暖。甚至连短短几场出现的青田,也会用一两句话与某个角度下的特写让人揪心。问题女孩遇见的登场就让人印象深刻。程七七、李嫣然、盈盈等不约而同地出现在生命里,小说着实写出了这群在青春中生长、在生长中可爱的男男女女的青春祭,香樟树飘浮的气味弥漫着的爱情、友情和亲爱的方式,让他们互相教会对方学会原谅、宽容,哪怕遇见再大的挫折,再大的失落,最后都可以在岁月的手掌里,在时光的变迁中慢慢地治愈。
《夏至 》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的感觉,自己身处夏天。却明明离夏天很远。很多很多的事情是清晰而又模糊的,但也是最不在真实的。那些男孩,教会我成长。那些女孩,教会我爱。
作词人:夏至
作词人夏至 ,已经帮许多歌手的歌做过歌词
比如TWINS的《小心爱》
HOTCHA刚出道的主打歌《Vanilla》作词
也帮郑融等许多歌手的歌写过词 夏至 夏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为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阳气至极之时,此后阳气逐渐衰降,阴气逐渐旺盛。《素问·脉要精微论》:“夏至 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夏至 】 夏至 ,则日长之极,生物繁盛。是日持斋修道,即能致福也。 : Xia Zhi n.: midsummer, summer solstice, summer solstice, ie about 21 Jun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olstice, summer solstice which falls on June 21 or 22 on Northern Hemi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