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栽培設施:
1.日光溫室。磚墻鋼架結構,寬7米,長60米,北墻高2.5米,屋頂北側泥灰頂寬1.5米,南側塑料膜上加蓋遮蔭物。日光溫室內建菌床,菌床南北嚮寬1.2米,菌床間留有寬40釐米的操作道。利用休閑的日光溫室加蓋遮陽網遮蔭降溫生産,與大棚菜輪作,可提高日光溫室利用率。
2.半地下式菇棚。可在房前屋後或休閑地的樹蔭下搭建,一般坐北朝南,寬5.5米,長30米。先挖深50釐米土築墻,北墻高5米,南墻高0.5米(或南墻高1.5米,北墻高0.5米),溫棚上覆蓋遮陽網、樹枝、稭稈均可。菇棚內東西嚮挖三條操作道,中間的一條深50釐米,寬1米,兩邊的兩條深50釐米,寬50釐米。
3.簡易拱棚。在房前屋後等空閑地的陰涼處,搭建簡易拱棚進行夏季平菇生産。具體做法是選擇適宜的地方挖2.5米寬、20米左右長、深0.3—0.5米南北嚮的淺地溝作畦。地溝上方用遮陽網棚覆蓋,每50釐米,用一根竹片托起,圈拱頂距地面的距離以人在操作道工作方便為宜。
二、裝袋與接種:夏季栽培食用菌容易發生污染,袋裝料量對發生污染有較大影響,一般來說,每袋應控製在0.75—1.25公斤左右為宜。播種前要先在菌床上撒幹石灰粉,暴曬3天以上,把與菌種接觸的手以及器皿用0.3%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菌種用手捏碎成黃豆粒大小或散麥粒狀。依裝料量不同,選用直徑為16—22釐米的聚乙烯塑料筒,剪成40—50釐米長。裝袋前先將袋的一端用繩捆好,將配製好的培養料裝入袋內(約2釐米厚),加入菌種一層(約一把),再裝培養料至袋中並加中層菌種(約一把),然後又裝培養料至滿並加最後一層菌種,並在最後的菌種層上蓋1—2釐米的培養料(共三層菌種四層料,接種量為10%—15%),裝袋滿後另一端用繩子捆好袋口即可(也可在側面靠菌種層位置打通氣孔)。隨後移出遮蔭棚內,搭架培養。
三、菌絲培養:菌絲培養管理的重點是控製料內溫度和通風。要采取遮蔭降溫,勤翻袋,適當減少堆放層數,加強通風,掌握溫濕度動態變化情況,及時調整。空氣溫度控製在24—30℃,料內溫度不超過33℃。當氣溫升至33℃以上時,可適當減少堆積的層數。每3—6天翻袋一次,在翻袋同時檢查袋內有無雜菌長出,如有及時排除。在管理期間,遇高溫天氣應每天放風2—3次,每次20分鐘,通風時間在早晨和晚上進行,以降低因通風換氣造成的濕度過快降低。空氣乾燥隨時噴水,增濕降溫。發菌期一般持續20—30天後,菌袋長滿菌絲,進入出菇管理。
四、子實體生長及出菇管理:室溫應控製在33℃以下,出菇最適溫度為22—28℃,空氣濕度80%—90%,要求每天噴水3—4次,同時掀開通氣孔通風,每次30分鐘。如果通風不良,會導致菇體小而密,過大會影響溫濕度。當菇蕾形成後5—6天,子實體長大成商品菇後采收,第一茬采收後停水2—3天,再噴水增濕催菇,7—10天,又可采收第二茬菇,一般可采收3—5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