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關節炎也稱骨性關節炎、肥大性或退行性關節炎,臨床以休息痛、關節腫脹、關節活動受限及畸形為主要癥狀,是中老年人及重體力勞動者的常見病。其特徵是關節軟骨發生原發性或繼發性退行性變,並在關節邊緣有骨贅形成。病理變化以軟骨變性及軟骨下骨病變為主。增生性關節炎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我們這裏重點介紹原發性。增生性關節炎多發於負重較大,活動較多的關節,如頸椎、腰椎、膝、髖等大關節。增生性關節炎就其臨床特點,與中醫之痹證相似,臨床治療多以“痹證”着手。
中醫學認為該病多因人體正氣內虛,風濕寒邪侵入人體,閉阻氣血,留着經絡、關節,或因年高體虛,肝腎不足,慢性勞損,筋脈關節失養,或邪停經絡,久則影響氣血運行,氣滯血瘀,留着關節等所致。
(1)風濕寒邪入侵:素體虛弱,膚腠不密,易遭緻外邪入侵,或平時體質較好,由於久居嚴寒潮濕之地,感受風濕寒邪,入侵機體,閉阻氣血,留着經絡、關節,影響其正常生理功能而發病。
(2)瘀血閉阻經絡:痹證日久,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停而為瘀,或病久,氣血經絡為外邪壅滯而發生血瘀,瘀血停留於關節、骨胳,使筋骨、關節失養發為該病。
(3)肝腎不足:久病體虛,或年高體弱,或慢性疾病導致肝腎不足,或長期過用溫燥之品,損傷肝腎之陰。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充盈,則筋骨勁強,關節滑利,運動靈活。而肝腎不足,致使筋骨失養,形體疲極而發為本病。又因慢性勞損日久,緻氣血不和,經脈受阻使筋骨失養更甚,傷及筋骨,反又可纍及肝腎,發為該病。在該病中,長期肝腎陰虛,陰損及陽,導致陽虛,陰陽兩虛,則陽無以化生,更易遭緻外邪的入侵而使疾病加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