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塔克西拉特别提醒巴基斯坦意为“清真之国”97%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这里的许多宗教习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严格禁酒是这里伊斯兰教徒的一个信条。无论民间红白喜事,还是官方国宴,一律不准喝酒。私自酿酒者要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在外交场合,巴基斯坦外交官并不对别人喝酒提出异议,不过在干杯时他们总是以果汁、汽水或清水代之。在巴基斯坦看不到“酒鬼”横卧街头和酗酒行凶的现象。
无论是在文化古城拉合尔,还是在北部偏僻的乡村,你都会看见蒙着面纱、身裹黑纱、只露双眼的妇女。按伊斯兰的教规,妇女是不准同除了自己的丈夫和家人之外的男接触的。在路上行走时,一见对面有男人走来,她们就立即丫到路边面墙,陌生人过后,她们才上路继续行走。一般来说,女孩子在十一、二岁以前不戴面纱,但十三岁后都戴面纱避人。不过,在卡拉奇,我们也看到有的巴基斯坦妇女,穿露着前胸上半部和后背的时髦服装。巴基斯坦的大、中、小学学生都按性别分班或分校。但为解决教室紧缺、尽量普及小学教育,有些地方的学校规定,小学生在三年级以前不分男女班。
男女青年之间的婚姻,大多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办理。没有嫁妆或嫁妆不足的姑娘被人看不起,这已成了当前巴基斯坦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一些城市,妇女开展自助运动,她们成立“妇女社会委员会”,集资帮助穷人家的姑娘购买嫁妆和筹办婚礼。
伊斯兰历九月(即公历五月)是巴基斯坦穆斯林的斋月。这期间是祷告和忏悔的日子,每天要到黄昏后才能进餐。伊斯兰历十月第一天叫做开斋节,是巴基斯坦穆斯林较大的节日。这天穆斯林到清真寺做礼拜,互相拥抱祝贺,亲友间互相拜会,在家里准备糖果点心接待宾客。富裕人家按家庭成员人数,每人给贫苦的穆斯林出一天的生活费。塔克西拉美食巴基斯坦人喜欢吃香辣的食品,他们用胡椒、姜黄等做的咖哩食品闻名世界。巴基斯坦菜,无论是肉、鱼、豆类,还是蔬菜,绝大多数是辣的,泡菜也是辣的。他们没有炒菜的习惯,无论是牛、羊肉、鱼或是各种豆类、蔬菜,均炖得烂熟。常见的菜肴有西红柿、土豆沙拉、炖豆、用西红柿辣椒汁做成的炖鸡。炖牛羊肉、青菜泥、豌豆肉末,肉末加淀粉做成的小肉饼、生菜等。食用油主要是牛油,也用葵花子油、橄榄油等植物油。他们都用平底锅和高压锅,不用炒菜锅。巴基斯坦人的主食为面粉和大米,一种名叫“恰巴蒂”的粗面饼最受欢迎,还有油饼、油炸土豆馅“三角”。人们也普遍食用西式点心和面包。大米常常加上各种佐料做成黄油抓饭和肉抓饭。另一种染有颜色的甜米饭是婚宴的必备食品。他们吃饭不用刀叉、筷子,而是在净手后用右手抓着吃(左手认为是不洁的)。他们的手抓技术十分熟练,而且不怕烫。无论在城市或乡村,盛饭盛菜都用浅口盘子,大概是适宜盛饼的缘故。巴基斯坦人喜欢喝奶茶,无论在机关、学校、工厂企业还是街头巷尾,茶馆和茶摊比比皆是,人们渴了、饿了、累了、乏了,都要到茶去喝一杯奶茶。早点喝奶茶、简单的午餐喝奶茶,午后三、四点喝奶茶。其种类除了甜咸两种外,还有加捣碎的开心果和巴达木果仁做成的克什米尔奶茶,一般呈淡粉色。巴基斯坦奶茶馆的生意十分兴隆,这还与老板、伙计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是分不开的。人们从茶馆门口经过,老板或伙计会热情地招呼你进去喝茶,即使不喝茶,也要拉着你坐一会儿,兜里没钱,在茶馆也不会丢丑。茶馆既收现金,也可赊账。喝奶茶是巴基斯坦人世代的嗜好,奶茶是他们天天不可缺少的饮料。因此,巴基斯坦可以说名符其实的“奶茶王国”。塔克西拉购物巴基斯坦的手工艺品,以技术精湛,历史悠久而著称于世。巴手工艺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它的骆驼皮和鹿皮制品、地毯、缟玛瑙制品历经几千年匠人们的琢磨,已日臻完善。
深受欢迎的巴基斯坦铜器铜器是巴基斯坦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细致的工艺深受国内外爱好者的欢迎。
“地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如此描写塔克西拉(taxila)。塔克西拉,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正是唐玄奘西游取经的最后一站,《西游记》中“西天”的原型。在塔克西拉,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古城曾历经波斯,希腊,佛教三种文明的冲刷。
塔克西拉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西北约50公里处,是巴基斯坦著名的历史古城和犍陀螺艺术发祥地。塔克西拉原名塔克西哈拉,梵文意为“石雕之城”。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至此,古希腊文化也开始在此扎根,古城名字也改成了希腊文“塔克西拉”。
塔克西拉(taxila)古城遗址是世界著名的考古遗址,曾是佛教中心,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西北30多公里处,是一座建于2500年前的古城。公元前7世纪这里已是繁华城市。公元前5世纪,古城所在地区成为波斯大流士帝国的一部分。公元前3世纪,由于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信奉佛教,塔克西拉进一步发展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佛教、哲学和艺术研究中心。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将塔克西拉译作“坦叉始罗”。公元6世纪,玄奘描述当时的塔克西拉是“地称活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崇敬三宝”。我国晋代高僧法显于公元405年至411年也访问过此地。今天,轮廓鲜明的古城遗址仍依稀可辨。坚固高大的城垣、精巧别致的佛塔、金碧辉煌的寺院庙宇和大量形象逼真的人物浮雕,分布得错落有致,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昔日盛况。
塔克西拉古城址出土的遗物中,以反映希腊风格和佛教艺术者为最著名。那一枚枚印有希腊国王头像的古钱币表明,曾有39个希腊君王和2个希腊女王统治过这里。具有古印度风格的金银饰品,反映了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鼎盛时期的繁荣。还有伞形宝塔,和中国宝塔同出于一个艺术源流。最引人注目的是千百尊大大小小的犍陀罗王朝时期的石雕和泥塑佛像,明显地带有希腊雕塑风格,却又自成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健陀罗艺术风格。
在离城堡不远处,有一个单独的院落,这里原是小王公住的地方,唐玄奘西行取经时,曾经在这里住过。城堡另一头的山坡下,完整地保留着一个石砌的台子,这个台子就是当年玄奘讲经的地方,被人们称为讲经台。讲经台呈斜坡状,可同时容纳数千听众,居高临下,声乐顺风而下。在离塔克西拉博物馆不远的姚连村旁有一座90多米高的小山,山顶有一个姚连寺。据说,在贵霜王朝佛教鼎下两层,下层佛塔遗迹上,雕刻多姿多采的人像、狮像及佛像。塔上刻有梵文等文字。寺内有几十个小房间,是参禅打坐的斗室,还有厨房、餐厅、浴室和仓库等,庙内还保存着当年佛教徒使用的小石磨。
如今,轮廓鲜明的塔克西拉古城遗址依稀可辩,城垣、佛塔、寺院庙宇和人物浮雕,分布的错落有致,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昔日盛况。塔克西拉博物馆珍藏有出土的大量碑文、佛像、陶器、钱币、器皿等文物。
1980年,考古学者在这里挖掘出公元前2000年至3000年的陶器,有人推测此地可能就是南亚地区人们最早聚居的地方。如今,历史的风雨早已消磨了古城身上的光彩,但那多年繁华所酝酿出的神韵却仍然散发着光芒。步入方圆12公里的塔克西拉遗址区,只见一片半米多高的墙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座小丘之侧,宽达10米的主干路、街巷中纵横的排水沟、城脚深深的水井仍然清晰可辨,恍惚中那些高大的城垣、精致的神庙仿佛再现在眼前。
塔克西拉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见证者。公元前4世纪,希腊国王亚历山大的远征军进驻塔克西拉,希腊人不但没有将塔克西拉毁灭于战火之中,反而将希腊的雕像艺术与佛教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至今,在一座佛塔的壁基上仍可看见一座双头鹰雕像,这就是希腊文明的典型表征。
塔克西拉博物馆
从美丽的伊斯兰堡向西北驱车35公里就来到了塔克西拉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一个花园中,主体建筑为希腊风格,是由punjab省的建筑顾问sullivan先生设计,sullivan先生设计的塔克西拉博物馆包括一个大厅,两个l型的展示厅和一个开放式的门廊,中间还有一个庭院,博物馆历经10年建成。1928年4月5日,塔克西拉博物馆正式开放,不过今天我们看到的博物馆只是当年全部设计方案的四分之一,sullivan先生设计的门廊和中心庭院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建成,不过巴基斯坦在独立后的1965年到1969年间,对博物馆的设施和展台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修护。
博物馆的外墙是由塔克西拉当地产的灰色片岩建成,两千多年前,同样的石头用来建造了一个佛教文化的繁荣城市——塔克西拉,如今这些石头依然是当地人建造房屋的主要原材料,博物馆外部的屋顶由红色的瓦块砌成,内部屋顶则是用柚木制成,传说波斯人曾经用相同的木材建造他们在塔克西拉的宫殿。
博物馆的花园中遍植着印度黄檀和柏树,草坪经过了精心的修剪,美丽的金盏花盛开着,交错弯曲的小路两边是桔树和琵琶树,饱满的果实坠在枝头,博物馆的后面还有一株珍贵的菩提树,增加了这里的佛教气氛。
周末的时候,这里就热闹起来,烹制菜包肉末饭和制作抛饼的声音在花园的空地上响起来,身穿蓝色和白色kameez-shalwar(长衫和长裤)的女学生,头戴duppata(头巾),在博物馆里度过快乐的一天,她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博物馆和周围的犍陀罗文化遗址,写生绘画,学习有关佛教文化的各种知识,然后在花园中吃一顿露天午餐。
塔克西拉博物馆是巴基斯坦最精美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展示了塔克西拉古城不同时期的艺术杰作和生活风貌。
塔克西拉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深厚的渊源。据史料记载,公元405年晋代高僧法显到达此地,并居住了长达6年之久,不过当年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著名的唐代高僧玄奘在公元650年来到塔克西拉,在此讲经、说法整整两年。如今,玄奘的讲经堂遗址仍然保留着。
讲经堂分为上下两层,都是用泥砖打造出来的,首先进入的是较为拥挤的底层,四周是一个个小小的打坐间,中央大厅则是众多打坐台,打坐台上有许多当年的佛像雕刻,残破的外表似乎在讲述着当年香烟缭绕的盛景。拾级上到第二层,中央是一个宽大的天井,一般的听讲者可在其中席地而坐,周围是一圈听讲的小间,属于层次较高的佛教徒。
天井的一角有一间露顶房舍,这是讲经者与听讲者用清水洗手的地方,另一端有一个高高的佛坛,这便是玄奘讲经所坐的莲花宝座。在讲经堂的隔壁是当年僧人们的厨房和餐厅,地放一排方形的石墩便是僧人们吃饭时的椅子,而石墩旁有一个用深色石头制成的小磨盘,传说中唐僧曾用这个磨盘磨过豆腐,不知唐僧从中国带来的这种传统美食是否合乎当地僧人的口味。 |
|
塔克西拉
[title]
[/title]塔克西拉(Taxila)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西北约50公里处,东南距拉瓦尔品第30公里,人口20万(1981),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著名古城,犍陀罗艺术发祥地。
唐玄奘西游取经时,塔克西拉是最后一站,《西游记》中的“西天”,就是以塔克西拉为原型。“地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如此描写塔克西拉。
塔克西拉原名塔克西哈拉,梵文意为“石雕之城”。公元前6世纪,塔克西拉为犍陀罗王国的首都。公元前5世纪,古城所在地区成为波斯大流士帝国的一部分。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将塔克西拉归至麾下,因阿育王信仰佛教,塔克西拉逐渐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哲学宗教艺术中心。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至此,古希腊文化也开始在此扎根,古城名字也改成了希腊文“塔克西拉”。在塔克西拉,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古城历经波斯,希腊,佛教三种文明的冲刷。
如今,轮廓鲜明的塔克西拉古城遗址依稀可辩,城垣、佛塔、寺院庙宇和人物浮雕,分布的错落有致,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昔日盛况。塔克西拉博物馆珍藏有出土的大量碑文、佛像、陶器、钱币、器皿等文物。
1980年,考古学者在这里挖掘出公元前2000年至3000年的陶器,有人推测此地可能就是南亚地区人们最早聚居的地方。历史的风雨早已消磨了古城身上的光彩,但那多年繁华所酝酿出的神韵却仍然散发着光芒。步入方圆12公里的塔克西拉遗址区,只见一片半米多高的墙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座小丘之侧,宽达10米的主干路、街巷中纵横的排水沟、城脚深深的水井仍然清晰可辨,恍惚中那些高大的城垣、精致的神庙仿佛再现在眼前。
塔克西拉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见证者。公元前4世纪,希腊国王亚历山大的远征军进驻塔克西拉,希腊人不但没有将塔克西拉毁灭于战火之中,反而将希腊的雕像艺术与佛教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至今,在一座佛塔的壁基上仍可看见一座双头鹰雕像,这就是希腊文明的典型表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