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综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
3.地震直接灾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4.何谓地震次生灾害?
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5. 什么叫次生灾害源?
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
6.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灾害是什么?
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
7.常见的由地震引发的哪种次生灾害最严重?
火灾。
8.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灾发生在何时、何处?
1739年银川8级地震引起的火灾,大火烧了5天5夜。
9.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灾害十分突出?
城市是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次生灾害源集中,所以地震次生灾害出。
10.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灾发生于何时何地?
1933年四川叠溪7.5级地震造成的水灾。地震时山体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个堰塞湖,大震后45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水灾。洪水纵横泛滥,长达千余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
11.影响人员伤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
(2)震中距离;
(3)震区人口密度;
(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发震季节和时间;
(6)有无地震预报;
(7)有无地震应急预案;
(8)抢救速度。
12.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我国陕西华县的8级大震,死亡人数约83万。
13.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中国的地震主要是板内地震,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征;中国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因而成灾率较高。(板内地震是指板块内部发生的地震) | | 1.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综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
3.地震直接灾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4.何谓地震次生灾害?
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5. 什么叫次生灾害源?
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
6.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灾害是什么?
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
7.常见的由地震引发的哪种次生灾害最严重?
火灾。
8.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灾发生在何时、何处?
1739年银川8级地震引起的火灾,大火烧了5天5夜。
9.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灾害十分突出?
城市是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次生灾害源集中,所以地震次生灾害出。
10.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灾发生于何时何地?
中国历史上强度较大的地震,以及在人类认识地震,预测和抗御地震方面具有历史意义的地震。
陕西岐山地震 发生于周幽王二年 (公元前780年)。这是中国史书记载比较可靠的最早一次大地震。地震时,“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国语?周语》)。三川即今陕西省的泾河、渭河、洛河。估计震级可达7级以上。
北边郡国地震 发生于西汉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公元前7年11月11日)。据史书记载,这次地震波及“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汉书?五行志》)。京师即今陕西省西安市。汉时北边郡国应包括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在内。史书对这次地震有“水出地动”的记载,这可能是中国关于震前地下水异常变化的最早记载。
甘肃金城、陇西地震 发生于东汉永和三年二月乙亥(公元138年2月28日)。据初步考证,这次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测震仪器(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记到的破坏性地震。当时候风地动仪放在洛阳,距震中约700公里。东汉时的金城郡包括今兰州市在内。震级估计为?屑丁5卣鹗保?“二郡山岸崩,地陷”(《后汉书?顺帝纪》),“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后汉书?五行志》)。
山西洪洞、赵城地震 发生于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1303年 9月17日)。这是中国历史上详细记述大地震最早的一次。此震“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元史?五行志》),“村堡移徙,地裂成渠,人民压死不可胜计”(《元史成宗纪》)。破坏区沿汾河地堑延伸长达 400多公里。震级约8级或更大。
陕西华县地震 发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1556年1月23日)。这是中国历史地震中死人最多的一次地震。"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明史?五行志》)。地震前,该地区长期没有中小地震活动。但震前8小时左右,在震中区有“地旋运,因而头晕”)《隆庆?华州志》)的记载。这次地震首次记载到地震时“地中出火”(地光)的现象。震后,灾民曾考虑用木板作房墙,以便抗震。此震极震区长轴与渭河地堑方向一致。估计震级约有8级或更大(图1)。
广东琼山地震 发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1605年7月13日)。《康熙琼山县志》记载:“亥时地大震,自东北起,声响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尽,城中压死者数千,……”。估计震级为7.5级或更强,为海南岛地区历史上最大地震。这次地震前矿井中还发生形变坍塌现象。“是日午时银矿怪风大作,有声如雷,动摇少顷,坑岸崩,压挖矿人夫以百计。夫外处震于亥时,而矿内午时先发,所谓本根伤而枝叶动。”
山东莒县、郯城地震 发生于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 (1668年7月25日)。这次地震是中国历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级估计为8.5级(图2)。据《康熙郯城县志》记载,“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从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堞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极震区延伸方向与郯庐大断裂方向相一致。最远的有感地区距震中达1000公里。据《康熙海州志》记载,地震时海水有显著变动。震中附近地区在此震前后,历史上并无其他破坏性地震的记载。
河北三河、平谷地震 发生于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这是北京附近地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震中裂度为?度,破坏面积纵长500公里,北京城内故宫破坏严重。三河知县任塾震后作记:“七月二十八日巳时,余公事毕,退西斋假寐。若有人从梦中推醒者。视门方扃,室内阒无人。正惝恍间,忽地底如鸣大炮,继以千百石炮,又四远有声,俨数十万军马飒沓而至,……。次日人报县境较低于旧时,往勘之。西行三十余里及柳河屯,则地脉中断,落二尺许。渐西北至东务里,则东南界落五尺许。又北至潘各庄,则正南界落一丈许”(《乾隆三河县志》)。显然,地震时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面形变。
山西临汾地震 发生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六日(1695年5月18日)。这次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震中烈度??度强,破坏面积纵长500公里。在一个8级地震的震中区附近再次发生8级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次。前一次8级地震是1303年的洪洞、赵城地震。
云南东川地震 发生于清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1733年8月2日)。这次地震震级估计为7.5级,是中国地震史料中记述地面断裂最详细的一次地震。“自紫牛坡地裂,有罅由南而北,宽者四五尺,田苗陷于内,狭者尺许,测之以长竿,竟莫知浅深,相延几二百里,至寻甸之柳树河止,……”(《雍正东川府志》)。地震后人们注意到城墙垛“南北则十损其九,东西十存其六,抑又奇也。”这是中国地震史料对地震力方向性的最早描述。
宁夏平罗、银川地震 发生于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震中烈度??度强,破坏范围半径达380公里。震级估计为8级。极震区长轴与银川地堑方向一致。《乾隆宁夏府志》记载:“酉时地震,从西北至东南,平罗及郡城尤甚,东南村堡渐减。地如奋跃,土皆坟起。平罗北新渠、宝丰二县,地多坼裂,宽数尺或盈丈,……三县城垣堤坝屋舍尽倒,压死官民男妇五万余人”。又据故宫档案载:靠近黄河的一些城镇,震后地裂“涌出大水,并河水泛涨进城,一片汪洋,深四、五尺不等,民人冻死、淹死甚多。”这是中国内陆因地震引起河水泛滥成灾的一次震例。
云南嵩明地震 发生于清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1833年9月6日)。这次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震中烈度达?度,破坏范围半径达260公里。它是迄今所知云南省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前“先期黄沙四塞,昏晓不能辨,凡三昼夜,……震之时声自北来,状若数十巨炮轰,……最烈则嵩明之杨林驿,市廛旅馆,尽反而覆诸土中,瞬成平地,……”(魏祝亭著《天涯闻见录》)。
台湾基隆近海地震 发生于清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67年12月18日)。这是中国地震史中引起海啸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估计为6级。“沿海山倾地裂,海水暴涨,屋宇倾坏,溺数百人。”1933年四川叠溪7.5级地震造成的水灾。地震时山体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个堰塞湖,大震后45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水灾。洪水纵横泛滥,长达千余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
11.影响人员伤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
(2)震中距离;
(3)震区人口密度;
(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发震季节和时间;
(6)有无地震预报;
(7)有无地震应急预案;
(8)抢救速度。
12.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我国陕西华县的8级大震,死亡人数约83万。
13.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中国的地震主要是板内地震,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征;中国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因而成灾率较高。(板内地震是指板块内部发生的地震) | | dizhen zaihai
地震灾害
earthquake hazard
地震灾害早在中国《诗经·小雅》就有描述:“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其后在史书、地方志上均记载地震引起的地表变化,人工设施破坏及火灾、水灾、环境污染、疾病传染等次生灾害造成的人畜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中国自20世纪以来,大约平均每3年发生两次7级以上地震,而两次大地震中几乎就有一次酿成重灾。特别是1966年至1976年期间,发生了十多次7级以上大地震,多发生在东经98度以东的人口稠密地区,据统计死亡近30万人,其中唐山地震发生在现代城市地区,一次死亡24万人,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见图1唐山市震害鸟瞰及图2唐山市地震房屋破坏情况。
地震引起的地表变化 地裂 地震引起的地面裂缝主要有构造性地裂及重力型地裂。构造性地裂是地下断层的错动连带地面的岩层发生相对位移而形成的地面新断裂,地裂缝与地下断层走向一致,其形成与断层的力学机制有关,一般规模较大,形状也比较规则,常呈带状出现(由数条雁行排列的裂缝组成),裂缝延续可达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带宽几米至几十米。重力型地裂是在故河道、湖河堤岸边、坡边和田地场院等处,由于土的结构不均匀,土坡不稳定,或由于地下有液化层而引起的交错、大小形状不一的地裂缝。
山崩 山区陡坡在强烈地震时由于失稳而引起的崩溃。1933年四川迭溪地震,山崩堵塞河道,形成四个地震湖,后溃决成灾,被水冲没2500余人。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黄土大量滑坡,各种大小不等的滑坡体在河谷上形成一系列的“堰塞湖”。(见彩图地震滑坡形成的堰塞湖)
砂土液化 地下水位以下的较松散的砂土、轻亚粘土在突然发生的地震动力作用下土颗粒间有压密趋势,孔隙水来不及排除,使孔隙压力增高,抵消了颗粒间的有效压力,因而土的抗剪强度急剧下降,甚至趋近于零,土颗粒呈悬浮状态,形成如同“液体”一样的现象,称为砂土液化。液化发生后,受压的孔隙水有可能冲破上覆的土层冒出地面;历史上的地震记载均有喷砂冒水的现象(见地震工程地质勘察),实际上是砂土液化的一种标志。砂土液化使地基丧失承载能力,导致房屋下沉或倾倒。1964年日本新□地震发生后数分钟,许多建筑物逐渐倾斜以至倾倒,人们从窗户爬出屋外,而房屋结构基本无损。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州地震在安克雷奇市沿海发生大规模的海岸滑坡。1976年唐山地震在靠近北京的密云水库,大坝的迎水面滑移,都是由于砂土液化引起的。
海啸 海啸是地震发生在海底时,造成海底的滑移或海底平面的变化,扰动海洋产生巨浪冲上陆地的现象。巨浪跨越海面时,在广阔的海洋面上不易察觉,一旦到达海岸,且海岸有一定曲度和坡度时,巨大的波浪就会产生多次干涉作用,最终形成异常凶猛的惊涛骇浪,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冲刷海岸,淹没陆地。海啸多发生在环太平洋海域,其中阿留申至千岛和智利海沟一带发生大地震引起的海啸特别大。1960年发生在海底的智利大地震,引起海啸,除吞噬了智利中南部沿海房屋外,海浪从智利沿海以每小时640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22小时之后袭击了距智利17000公里的日本,使本州和北海道的海港设备和码头建筑遭到严重的破坏,巨大轮船被抛上陆地。中国历史上也有地震引起海啸的记载,唯其规模不大。
工程破坏 房屋建筑毁坏 地震时各类房屋建筑物破坏或倒塌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房屋建筑受到超过材料承载能力的地面强烈运动产生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地震作用,使结构产生裂缝或很大变形,以致不能恢复原状;如果在地震反复作用下结构的裂 | | - : seismic hazard
| | | | 地震灾害评估 | 地震灾害预防 | 地震灾害预测 | 地震灾害医疗救援实用手册 |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 华北地震灾害与对策 | 应急救援知识小百科:地震灾害 | 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研讨会论文集 | 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