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 : 武器装备 : 工程兵 : 流行歌曲 > 地雷
目录
No. 1
  设置在地面或地面下的爆炸性武器。由雷体和引信两部分组成。引信有触发引信和非触发引信两种。主要用以炸毁坦克和各种车辆,杀伤并阻滞敌人的行动。中国是使用地雷最早的国家,至迟在明代中期就有了触发地雷
dì léi dì léi
  布于地上或埋于地下的一种爆炸装置
No. 3
  一种爆炸性武器,一般多埋入地下,装有特种引火装置。《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舖,内外皆伏地雷。”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火器》:“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衝土起击,其身从其炸裂。” 清 李渔 《比目鱼·寇发》:“我已曾在总路头上,掘了深坑,埋下地雷飞焰,使他踏动机关,地雷自响。”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我们的平射炮》:“同志们抬着笨重的机器和材料,踏着烂泥,隐藏好机器,在工厂的四周埋满了地雷。”
No. 4
  一种爆炸性武器。通常布设在地面下或地面上,受目标作用并满足其动作条件时即自行发火,或待目标进入其作用范围时操纵爆炸。在工程装备中属地雷战器材,主要用于构成地雷场,以阻滞敌人的行动,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破坏其技术装备。它由雷体和引信两大部分组成。雷体包括雷壳和装药两部分。有的地雷没有雷壳;有的地雷还装有保证布雷安全的保险装置,使敌方难以取出地雷的不可取出装置或难以使其失效的反拆装置,以及定时自毁(失效)装置等。其发火原理,通常是利用目标的碾压触碰作用或利用目标产生的物理场(磁、声、震动和红外等)启动引信,也有用绳索、有线电、无线电等操纵爆炸的。地雷按用途分为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和特种地雷;按控制方式分为操纵地雷和非操纵地雷;按抗爆炸冲击波能力分为耐爆地雷和非耐爆地雷;按布设方式分为可撒布地雷和非撒布地雷;按制作方式分为制式地雷和应用地雷等。现代地雷中还有寻的地雷、遥控地雷和人工智能地雷等新品种。地雷在近代和现代战争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广大抗日军民积极主动地运用地雷和日伪军作斗争,创造了多种机动灵活的地雷战法,给敌人以巨大杀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民共使用了2.22亿个地雷,给入侵的德军造成10万多兵力和约1 万辆坦克等装甲车辆的损失。在越南抗美战争中,1970年美军被地雷炸毁的车辆就占被毁车辆总数的70%,损失于地雷的兵员占其伤亡总数的33%。地雷除具有直接的杀伤、破坏作用外,还具有对敌阻滞、牵制、诱逼、扰乱和精神威胁等作用。
  地雷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古代火器。在电影《地雷战》中,我们看到,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游击区的军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铁雷不够用,就自己动手制造各种石雷。村中的老人还记得配制火药的方法,“一硝二磺三木炭”,传授给年轻人。在日寇扫荡时,村村户户,河沟路岔都摆下了地雷阵,炸得敌兵人仰马翻,失魂落魄。使得这一古老的火器重显威力。
  地雷在我国约有 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兵器制造家首次发明创制了地雷,并大量用于战争。明代兵书《武备志》中记载了10多种地雷的形制及特性,并绘有地雷的构造图。地雷多是用石、陶、铁制成的,将它埋入地下,使用踏发、绊发、拉发、点发等发火装置,杀伤敌人。早期的地雷多是用石头打制成圆形或方形,中间凿深孔,内装火药,然后杵实,留有小空隙插入细竹筒或苇管,里面牵出引信,然后用纸浆泥密封药口,埋在敌人必经之处,当敌人将近时,点燃引信,引爆地雷。这种石雷又叫“石炸炮”。其构造简单,取材方便,广泛使用于战斗。但也因贮药量小,爆炸力较小,而渐被更新。后来地雷的形制,特别是发火装置得到不断改进,扩大了地雷的有效杀伤范围。地雷的形制也多种多样,在此介绍几种代表性的器种。
  炸炮:是一种踏发式地雷,即用脚一踏便爆炸,直到现代战争中仍在要塞区域密布这种地雷群,以阻遏敌人靠近。这种地雷,用生铁铸造,如同碗口一般大小,腹内装填炸药,上面留一细口,穿出引线。临战前选择敌人必经要道或自己阵地前方容易接近的地方,将几十个雷连接在“钢轮发火”装置的“火槽”上,挖坑埋设,表面施伪装物。待敌人无意中踏上钢轮机,即可同时发火,遍地开花,铁屑横飞,火焰冲天,杀伤面积相当大,非常适合阻击敌人大部队行进。
  无敌地雷炮:是用生铁铸成圆形,大的可装火药一斗,小的装药三五升不等。装药后,用硬木做成“法马”塞住口,分三根引线装入一支长竹竿内,事先选择敌人必到之处,埋于地下将竹竿一头露于我方,等敌人进入这一地区时,依号令点火引爆。
  万弹地雷炮:是一种绊发式地雷。用一口大瓷坛,内装炸药,用土将坛口填紧,留一小眼装引信埋入地下,再在地面放一堆碎石,同时埋设钢轮发火机一个,与坛口引线连接,在地面安设绊索,或用长绳由远处拉发。当敌人脚碰触绊索时,钢轮自动发火,引爆地雷,火药坛炸起,泥土碎石陶片四处迸射,杀伤威力很大。
  自犯炮:是将数个铁制的或石、陶制的地雷用药线连接起来,一个接一个分散埋设在敌人经过的地带,像布下一个地雷网。当敌人进入网内,一旦踏上发火装置,地雷便一个接一个连锁爆炸,可大范围地杀伤敌人大队人马。
  伏地冲天雷:预先将地深挖3尺,把神火火炮数个联环埋伏地下,然后用乌盆盛火种放于炮上。药线连接乌盆并接近火种,乌盆上插各种刀枪矛戟等长兵器。当不明真相的敌人前来摇拔刀枪时,下面的乌盆倾倒,火种即刻倒在药线上,引爆地下的神火火炮,顷刻之间众火齐发,炸声如雷,可大量地杀伤敌群人马。
  防步兵地雷-1903年前后由俄国研制。这是最早的制式化生产的地雷,在日暮途穷俄战争中首次实战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
  防坦克地雷-1918年由德国人研制。1916年,坦克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这导致了防坦克地雷的诞生。受坦克威胁最大的德国人在1918年道德将炮弹改装成防坦克地雷,随后又研制了两种制式化的防坦克地雷,用于对付英、法军的坦克,获得了一定的战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防坦克地雷得到了广泛应用。据统计,在当时被毁伤的坦克中,有20%是坦克地雷的战绩。
  防步兵跳雷-1938年前后由德国人发明,该雷由绊线绊发,目标触雷后,雷体跳起在距地面0。5米的空中爆炸,它的杀伤威力比在地表或地表下爆炸的同等地雷要大。
  火箭布雷系统-1970年由联邦德国研制成功。为了迅速,大面积地布雷,德军和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非洲道德使用飞机撒布防步兵地雷。60年代,一些国家着手研制用飞机,火炮和火箭撒布反坦克地雷,德国的火箭布雷系统使用“拉尔斯”轻型车载式36管火翻腾炮,一次可发射36枚110毫米火箭布雷弹,每枚弹由装有8个AT-1型炸履带防坦克地雷或多或少个AT-2型聚能破甲防坦克地雷。一门火箭炮在职8秒内可散布288个AT-1型或180个AT2型地雷。一个门制火箭炮连,一次齐射即可构成宽2300米,纵深为300米,面积为6900平方米的雷场。继联邦德国之后,苏,美,中,法等国也相继研制成功了这种火箭布雷系统。
  还有一种延时地雷是用盘香徐徐燃烧,一段时间之后盘香燃尽,续点地雷引线,在敌军正好到达时,引爆地雷。另外,明朝还创造了官亭炮和公署炮,专门埋设在官府大堂的公案下或官亭内,待敌军占领后,只要碰到发火机关,地雷立即爆炸。
  清朝前期,统治者极不重视地雷及各种爆炸器材的制造和使用。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丁守存、黄冕等人才开始积极研制各种地雷,主要是拉发雷和绊雷。丁守存曾发明一种“跳雷”,曾携赴天津试演,十分灵验。这种地雷是将一个铁铸的圆形地雷装入木柜中,木柜下部填装火药,连接地雷引信,木柜内装有发火装置。使用时,先将木柜埋入地下,在木柜一旁,安置翻车,与柜内发火装置连接。敌人一旦误踏翻车,牵动发火装置,则火药爆发,可将柜中地雷抛起地面七八尺高,在空中爆炸,其杀伤范围可达方圆几十丈,威力极大。
  地雷是一种埋入地表下或布设于地面的爆炸性火器,最早的地雷发源于中国。1130年,金军攻打陕州,宋军使用埋设于地面的“火药炮”(即铁壳地雷),给金军以重大杀伤而取胜。
  到了明朝初年(14世纪要),中国出现了采用机械发火装置的真正的地雷。据1413年焦玉所著《火龙经》一收所载:“炸炮制以生铁铸,空腹,放药杵实,入小竹筒,穿火线于内,外用长线穿火槽,择寇必由之路,连连数十埋入坑中,药槽通接钢轮,土掩,使贼不知,踏动发机,震起,铁块如飞,火焰冲天。”可以看出“炸炮”不仅是最早的压发地雷,还与今天的“连环雷”相似,“地雷”一词也由此而出。1580年,中国明朝名将戚继光驻守蓟州时,曾制造一种“钢轮发火”地雷,当敌人踏动机索时,钢轮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发火,引爆地雷。钢轮发火装置提高了地雷发火时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明代文献中,已有多种地雷的详细记载,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地雷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欧洲在15世纪的要塞防御战中才开始出现地雷
  19世纪中叶以后,各种烈性炸药和引爆技术的出现,才使地雷向制式化和多样化发展,从而诞生了现代地雷
百科辞典
  dilei
  地雷
  land mine
    爆炸性武器的一种。通常布设在地面下或地面上,受目标作用并满足其动作条件时即自行发火,或待目标进入其作用范围时操纵爆炸。在工程装备中属地雷战器材,主要用于构成地雷场,以阻滞敌人的行动,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破坏其技术装备。它由雷体和引信两大部分组成。雷体包括雷壳和装药两部分。有的地雷没有雷壳。有些类型的地雷还装有保证布雷安全的保险装置,使敌方难以取出地雷的不可取出装置或难以使其失效的反拆装置,以及定时自毁(失效)装置等。其发火原理,通常是利用目标的碾压触碰作用或利用目标产生的物理场(磁、声、震动和红外等)启动引信,也有用绳索、有线电、无线电等操纵爆炸的。
    分类 地雷按用途分为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和特种地雷;按控制方式分为操纵地雷和非操纵地雷;按抗爆炸冲击波的能力分为耐爆地雷和非耐爆地雷;按布设方式分为可撒布地雷和非撒布地雷;按制作方式分为制式地雷和应用地雷等。
    防步兵地雷 按其杀伤因素可分为爆破型和破片型两种。爆破型防步兵地雷(图 1中国72式防步兵地雷)主要利用装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杀伤人马,通常全重70~550克,装药量8~220克,配用压发引信,动作压力一般为 5~25千克。破片型防步兵地雷主要利用雷体爆炸产生的飞散破片(或钢珠)杀伤有生力量,有跳雷、定向雷和在原地爆炸的非定向破片雷等数种,它们通常配用拉发、压发或电发引信,也有配用松发、震发引信的。跳雷(图 2中国72式防步兵跳雷)通常全重1.5~8.5千克,装药量100~500克,腾炸高度0.3~2米,杀伤半径10~40米。
    防坦克地雷 按其破坏目标的部位可分为炸履带地雷、炸车底地雷、炸履带和炸车底两用地雷及炸侧甲地雷等。炸履带地雷(图 3中国72式塑料防坦克地雷)主要用以破坏坦克或其他车辆的行驶部分,使之失去机动能力。这种地雷主要有两种装药形式,一种是集团装药,装药量1.6~11千克,地雷全重3.2~14千克;另一种是条形装药,装药量1.3~8.4千克,地雷全重2~11千克。炸履带地雷通常配用压发引信,利用履带或车轮的碾压使地雷起爆,动作压力约150~800千克。炸车底地雷用以击穿坦克底甲,破坏其内部设备和杀伤乘员。这种地雷全重1.2~2.3千克,有两种装药结构:一种是射流破甲聚能装药,装药量约0.3千克;另一种是翻转弹丸破甲聚能装药,装药量为0.6~0.85千克。它多数配用非触发引信(震动感应引信、磁感应引信、震-磁、声-磁等复合引信),有的也配用触发引信(触杆式机械引信或电缆式开闭器)。炸履带和炸车底两用地雷,又称全宽度攻击地雷(图4瑞典FFV-028防坦克地雷)具有炸履带、炸车底双重战斗性能。其装药结构、配用的引信与炸车底地雷大致相同,装药量约2~6.5千克。炸侧甲地雷用以击穿坦克的侧甲,破坏其内部设备或杀伤乘员;装药结构与炸车底地雷大致相同,配用触发引信(电缆式开闭器)或非触发引信(震-红外、声-红外、震-激光等复合引信),因其通常设于道路两侧,故亦称路旁地雷
    特种地雷 是指具有特殊性能和用途的地雷。如信号地雷、照明地雷、燃烧地雷、化学地雷、诡雷和核地雷等。一些国家还将陆军用的水雷、空飘雷列为特种地雷。延期地雷是一种定时爆炸装置,但习惯上也把它列为特种地雷
    作用 地雷在近代和现代战争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如在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3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赤卫队,运用地雷一年内就炸死炸伤敌军7000多人。抗日战争时期,广大抗日军民积极主动地运用地雷和日伪军作斗争,创造了多种机动灵活的地雷战法,给敌人以巨
英文解释
  1. :  container filled with explosive, placed in or on the ground, and designed to explode when sth strikes it or passes near it, or after a fixed time, to destroy eg enemy troops, vehicles, etc,  land mine
  2. n.:  torpedo,  mine,  land-mine,  explosive charge laid in or on the ground, detonated by vehicles, etc passing over it,  landmine
法文解释
  1. n.  mine
相关词
遥控型号武器军事化学军工业兵器美国
历史年份欧洲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