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 飲食 : Super Junior > 地主
目錄
dì zhǔ dì zhǔ
  擁有或占有土地,自己不勞動並靠地租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地主階級的成員
No. 2
  指住在本地的人
No. 3
  盡地主之誼
No. 4
  土地的所有者或主人
No. 5
  地畝有限而且還是荒地的地主
當地的主人 Local host
  當地的主人。對來往客人而言。 唐 郎士元 《春宴王補闕城東別業》詩:“山下古鬆當綺席,簷前片雨滴春苔,地主同聲復同合,留歡不畏夕陽催。” 明 李贄 《與焦從吾》:“且當處窮之日,未必能為地主,是以未敢决來。”參見“ 地主之誼 ”。
神名 The name of God
  神名。《國語·越語下》:“皇天後土,四鄉地主正之。” 韋昭 註:“鄉,方也。天神地祇,四方神主,當徵討之。”《史記·封禪書》:“八神……二曰地主,祠 泰山 梁父 。”《漢書·郊祀志上》:“天子至 梁父 ,禮祠地主。”
田地的主人 Land owner
  田地的主人。《元典章·刑部十八·宿藏》:“ 王拜驢 等於 賀二 地內掘得埋藏之物,於所得物內,一半沒官,一半付告人;於地內得者,依上令,得物之人與地主停分。”
占有土地,靠剝削農民為生的人或階級 Possession of land, exploitation of farmers by the person or class living
  占有土地,靠剝削農民為生的人或階級。 毛澤東 《怎樣分析農村階級》:“占有土地,自己不勞動,或衹有附帶的勞動,而靠剝削農民為生的,叫做地主地主剝削的方式,主要的是收取地租。” 茅盾 《林傢鋪子》二:“一個多月前鄉下人收穫的晚稻也早已被地主們和高利貸的債主們如數逼光。”
簡介 Brief introduction
  地主 dìzhǔ
  [名詞解釋]:
  1.指在社會處於封建特徵的時期,具備土地作為産業資本的一個階級的人的簡稱。在東方和西方社會,有着不同的概念。西方學指的是農場主 Farmer (註:Farmer在中文翻譯為農民,在英文中其實是指具備土地作為産業資本的人,因為西方實行的是農場化管理,故農場主即為地主)。東方學說中古代未有這個稱呼,近代引進這個稱呼後,泛指具備相對多的土地作為資本的人。相對的概念十分寬泛,但多數地方以聚集地為概念。
  2.指住在本地的人(跟外地來的客人相對)。例:略盡地主之誼。
  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購買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房地産企業實際上也是地主(儘管沒有土地所有權)。
  4.城中村的村民並不從事農業,僅靠土地及其附屬建築物出租就能生活,變成了新時代的地主
地主含義演變 Landowners meaning evolved
  地主一開始衹是一個學術概念,後在新文化運動中,作為舊時代的一個代表被推上了批判的前臺。這是由資産階級及後來的社會主義者各自的歷史責任决定的。馬剋思主義哲學中特別聲明生産關係與生産資料的關係。在奴隸製嚮封建社會過渡後,地主作為新興統治階級,起到了推進歷史發展的作用。地主與宗法制度聯繫在一起,與奴隸制度相比,重點強調了道德的重要性。這時候,在東方和西方就發生了截然不同的兩個封建社會特徵。西方封建社會強調神學,不強調人的重要性,導致了剝奪人性的暴力封建,沒起到推進生産力發展的作用,很快被推翻。而在中國,統治者不斷的用儒學,法學,道學等學說作為國傢的至高法典。這些學說,均強調人的作為,無論是有為還是無為,都強調了人的能動性。同時,在道德標準製定後,這個標準不隨個人地位的變化而變化,竜子犯法,與民同罪。當然,統治者製定部分法律條文,來給予統治階層特權地位,但是道德觀念即各類學說面前,各個法律均無法反駁,即使暴君,也不敢公然的對儒學進行謾駡(朱元璋例外,他公開批判孟子並禁止孟子的書籍)。道德觀念的特別強化,使社會走嚮了異化。比如,在北宋宮廷女人喪失了貞操,而部分民間女人表現出對敵人的可殺不可辱後,這類民間女人就會被推崇,最終導致了對女人貞操觀的過分強調。對於學說的特別強化,對道德特別強調,也是八股文産生的原因。因為衹有這些文章,才能在德字上獲得考官的青睞。 地主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維護道德體係的作用,許多地主同時為宗族領袖。這些宗族領袖,在道德面前,有時候表現的非常鐵血,甚至於對親子下手(見《白鹿原》描述)。 中國的封建地主傳遞性差,所謂“富不過三代”就是這個道理,這是由於古代中國人對於天災人禍的抵禦力很差造成的。例如,在清軍打入江南後,衆多反抗清軍的地主仕紳被變為奴隸,其後代需要遇到赦免方可返回,返回後就屬於社會的底層階級了。而任何的有才能的人均可以變為這個階級,比如朱元璋。
  地主階級由於這類道德體係,加上自己具備比一般人多的資産,故而享受了類領袖的特權。而在特權面前,就缺乏了對人性的約束。導致部分地主欺壓鄉裏。這類地主同時會受到封建社會體係的批判,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對這類人進行大力的批判。
  中國任何一個階段的地主數量都是驚人的。這些地主中絶大多數屬於底層地主,通過勤儉節約(這也造就了地主刻薄的印象,典型代表是周扒皮)來積纍財富,而積纍財富後就大肆買地。中國傳統觀念為一切為了子孫後代,所以,多數發傢地主生活過的很艱辛,然後節省下來來購買土地給子孫。這個過程充滿風險,任何一次得病,或者天災都可能使他們的努力白費,而淪落為佃農。魯迅父親就是由於得病,纔傢道中落。
  正是由於這個過程的艱苦度高,當地主土地足夠多的時候,開始雇傭別人,這時候對於雇工的待遇也比較差。當然,多數地主自己也吃的不好,和雇工一起吃,這是為了再次積纍財富。而部分地主開始靠雇工享受,在封建社會地産量非常低的情況下,多數都“坐吃山空”,不得不將地轉讓給別人,自己淪為佃農。
  這衹是底層地主的生活,極少數底層地主可以靠自己努力變為大地主。而王朝統治者的子女和世襲的公侯的子女,以及貪贓枉法的貪官的子女則可以名正言順的稱謂大地主。這裏特別強調的是古代官員卸任後並無特權,史書記載,很多官員卸任後幾乎淪為貧農。例如蜀漢的諸葛亮與李嚴書云:“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餘妾(漢代指的是妻子)無副服”。蔣琬之後為蜀漢丞相的費棉“雅性謙素,傢不積財,兒子皆布衣 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姜維位居上將,處群臣之右,“清素節約”,“宅捨敝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劉巴“躬履清儉,不治産業”;董和不僅自己 “躬率以儉,惡衣蔬食”,而且能夠“防遏逾僭,為之軌製,所在皆移風變善,畏而不犯巳”。史稱他“居官食祿,外牧殊域,內幹機衡,二十餘年,死之日傢無儋石之財”。
  這些靠特權或者貪贓枉法當上地主者,特權對於他們更重要,道德變會變得很低。他們欺壓小地主,通常通過強搶豪奪或者低價強製購入的方式獲取大量的土地,導致土地兼併十分厲害。一度,不到地主階級人數5%的人掌握了不少於50%的土地。當這種兼併達到一定程度,受過教育但目前破産的小地主就會和赤貧層起來反抗,這便是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真正的赤貧階層是沒有能力上學,也不能成為起義領袖的)。
  起義一旦發生,部分的弱勢大地主就會蜂擁的靠鎮壓民暴的名義,來推翻現統治階級。這個過程中,起義軍本質上也是一支推翻力量,多個力量和統治階級進行戰爭,最終由一個力量勝利後,稱為新的統治階級,而舊的統治階級的人的特權將被削奪。這時候,新統治層為了表現自己的道德高尚和正義,會極力的推廣親民政策,例如貞觀之治。但一旦時間長,特權階級部分人將道德再次看的很低,又導致了新的輪回。
  中國的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在古代尖銳的對立並非常態。往往農民階級希望通過努力成為地主,這便是致富。在古代各類小說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現。而地主階級隨時可能再次變為農民階級。土地不斷的輪換主人。這個平衡可以製約了農民階層的反抗,也製約了地主階級的非為。正因為這個平衡,使中國的封建社會延續了數千年。
  當中國被外國侵入後,平等這個詞彙成為了一個新鮮概念,自由,擺脫道德的約束也成為了一個時尚。封建道德被稱為中國失敗罪魁禍首。崇尚外國成為時髦,這個時髦甚至一直延續到現在。在崇尚外國的思維中,不同的人基於不同的信念,接收了包括日本,蘇聯,法國甚至美國的觀點。其中以日本、蘇聯、美國的為多,這就是中國立憲派、共和派、共産派的啓蒙。三個派係中,立憲派由於最傾嚮於封建道德,被最早拋棄。剩下的兩個派別,集中將矛頭指嚮了封建地主。從此,封建地主開始退出歷史舞臺,為了迫使其退出,兩個派別都使用了多個方法,或者暴力奪取,或者和平贖買,瞄準的目標都是土地,最終目的是剝奪大地産者的生産資料,培育扶持自耕農階級,這是歷史的必然。
  20世紀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封建地主雖然在中國式微甚至銷聲匿跡,但現在又憑藉市場經濟改革捲土重來,衹不過披上了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的外衣而已。
  相關詞:
  地主階級:占有土地,能夠依靠出租獲得資本的階級。
  地主階級對農民收取地租。 地租率往往高達50%甚至更多。
  相關書籍:
  <罪惡的地主莊園> 《打不贏的官司》《農奴翻身當地主》《一個地主的早晨》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dizhu
  地主
  landlord
    一般指封建社會地主製經濟下,憑藉土地所有權,主要以地租形式剝削農民的土地所有者。封建社會中領主製經濟下的一切大土地所有者,如封建領主亦稱地主
    地主製經濟以中國封建社會最為典型。中國的封建地主對自有土地采取多種經營形式:有的是由自己經營,采取剝削僮奴或剝削雇工的形式;而主要的是將土地分與他人經營,采取以地租剝削依附農或佃農的形式。依附農在歷代有私屬徒、部麯、佃僕等類型;佃農在歷代有佃客、莊戶、田客、佃戶等別稱。唐宋以後,分租給佃農的形式逐漸排斥和代替依附農形式,成為地主製經營中的典型形式。
    地主階級是地主製經濟下的主要剝削階級,也是封建社會主要的統治階級。它具有按封建等級制度劃分的階層。在中國,地主主要有以下幾種:①有具有較高社會地位、享有政治特權的世族地主、縉紳地主,他們憑藉世襲的或非世襲的地位和特權,占有或強占、強買土地。他們隱瞞地産,少納或轉嫁田賦;並常合法地或非法地庇蔭親族和其他丁口。他們是地主階級中最保守、腐朽和反動的階層。②有社會地位較低、沒有政治特權的庶民地主。他們主要是中小地主。他們既受豪強地主欺凌,又憑藉財勢,勾結官府,欺壓鄉民。由於土地可以買賣,地主階級的成份常有變動。隨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取得地主身份所需土地的最低必要量降低,庶民地主在人數上的優勢增大。在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後,工商業者購買土地,出現工商業地主
     (方行)
    
英文解釋
  1. n.:  esquire,  laird,  landholder,  landlord,  landowner,  lessor,  lord,  proprietor,  zemindar,  landlord; landowner,  host,  land,  person who lets land, a house, a room, etc to a tenant,  a host
近義詞
房東
相關詞
成都建築博物館大邑人物歷史人物清代團練頭目
旅遊安徽地理城堡綽號東北土改四川
階級鬥爭經濟商業封建社會三國農業屯田網絡小說
階級結構富紳華僑革命家庭更多結果...
包含詞
大地主小地主二地主地主的女地主
地主們地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