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 : 蘇黎世 : 梵蒂岡城 [顯示全部] > 聖彼得大教堂
目錄
梵蒂岡的教廷教堂
  梵蒂岡的教廷教堂。位於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1626年建成。占地3645萬平方米,可容納八萬人,為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教堂正中為穹隆大圓頂,直徑4175米,頂高1377米;前面有兩重用柱廊(共有二百八十四根柱)圍繞的巴羅剋式廣場。教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傢的壁畫和雕刻。
No. 2
  聖彼得大教堂節慶活動 貝西托而得日(1月2日);六鳴節(4月的第三個星期一);少年射擊節(九月的第二個周末及接下來的星期一);蘇黎世節:每三年在七月的第一個周末舉行;戲劇節;遊行:這是歐洲最盛大的techno集會之一,每年八月舉行;十一月:葡萄酒節;
  聖彼得大教堂購物 布𠔌鳥鐘、手錶、音樂盒、巧剋力、紡織品、刺綉、手帕、亞麻製品、精密儀表、瑞士軍刀
  聖彼得大教堂交通 有軌電車在rathaus站下
  這是蘇黎世最古老的教堂,在857年的歷史文獻中,已經可以查到它的名字。使這個教堂出名的是建於1534 年的鐘樓。鐘的盤面直徑有8.7米,時針長3米,分針長4米,是歐洲最大的。這個教堂塔,是用於監視火災的,曾經有看火人住在裏面。據說,一旦發生火災,看火人就把一面旗伸嚮發生火災的方向。
No. 3
  聖彼得大教堂門票價格 教堂進入免費,圓頂門票:電梯5歐元、樓梯4歐元 聖彼得大教堂節慶活動 按他們的商務禮俗,容易為他們爽快的作風所昧而疏於防範,可是,他們是絶對不馬虎的。當地人在飲食上,對面食的吃法挺講究,拜會一定事先約。宜穿三件式的西裝。時間十分寶貴,約會最宜訂在一大早或午餐後一兩個小時內。對人熱情友善,重視禮貌,表現客氣。
  聖彼得大教堂購物 紀念郵票、聖物、銀幣
  聖彼得大教堂交通 地鐵a綫ottaviano站下車步行10分鐘左右。
  聖彼得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建於公元324年,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壯麗的天主教堂,造型非常傳統而神聖,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十字架的結構,建於聖彼德墓穴的正上方。1452年,尼古拉五世下令重建,1506年由意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相繼主持設計和施工,終於在1626年完成了現在的模樣。
  進門口的右邊走廊裏,有米開朗基羅23歲時的作品《皮埃塔》;第三禮拜堂 cappella del sacramento裏有貝尼尼所建的祭壇;正中央右邊有聖彼得的青銅像色;左側以及與第二、第三禮拜堂相對的墻面上有波萊渥羅為伊諾欠茲奧8世建造的青銅紀念碑。登上圓頂的入口在面嚮教堂外側的正面時的右手邊。儘管有電梯,要到屋頂庭園還必須要登330級臺階。從屋頂眺望聖彼得廣場的夕陽是最美的。中央的圓頂是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兩重結構,內部很明亮。圓頂下是教皇的祭壇,用貝尼尼創作的青銅華蓋覆蓋着。那扭麯的粗圓柱似的獨特形狀很引人註目。下面的禮拜堂裏有聖彼得的墓。墓前跪着的是由新古典主義雕刻傢卡諾巴作的教皇庀奧六世像。裏面上部有彩色玻璃作的鴿子,下面裝飾着貝尼尼作的巨大的“聖彼得的椅子”,裏面包着據說是聖彼得使用過的木製的傳教座椅。左邊的樓梯通往教皇的地下陵墓。另外,面前的左邊有珍寶館的入口,那些豪華的聖器皿類顯示着梵蒂岡的力量。
No. 4
  始建於西元1160年,耗時一百多年纔完工。此教堂原本是隸屬羅馬天主教會,不過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變成新教教堂。由於當時講求簡單樸素的作風,於是破壞了教堂內部的原狀;除了彩繪玻璃窗之外,所有的裝飾物都粉刷成白色的,現今教堂正面外觀則是十八世紀新古典建築下的面貌。- - - 更多的文章內容,請看ricky的旅遊日記
No. 5
  聖彼得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或譯為 梵蒂岡聖伯鐸大殿)
  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位於梵蒂岡,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於西元326-333年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稱老聖彼得大教堂,於西元326年落成,為巴西利卡式建築。16世紀,教皇朱利奧二世决定重建聖彼得大教堂,並於是1506年破土動工。在長達120年的重建過程中,意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相繼主持過設計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纔正式宣告落成,稱新聖彼得大教堂。1870年以來的重要宗教儀式均在此舉行。為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剋式建築風格,屬世界最大的教堂。登教堂正中的圓穹頂部可眺望羅馬全城;在圓穹內的環形平臺上,可俯視教堂內部,欣賞圓穹內壁的大型鑲嵌畫。多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的壁畫、雕塑藝術。
  聖伯鐸大教堂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總面積2.3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衹不過必須衣冠整齊並通過安檢纔可以進入教堂。
  聖伯鐸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希臘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聖的,這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教堂最早是建於西元324年,原始的構想衹是一座小會堂,建於聖彼得墓穴的正上方,在十五世紀時開始改建,其中歷經不少位頂尖的建築師和藝術傢參與修改,終於在1626年完成了現在的模樣。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築聖殿,它所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産。參觀這座教堂的幾個重要特色一定要把握,因其占地廣阔,進入之後會不知從何看起。
  聖彼得大教堂的歷史
  教堂下面的廊檐上方有11尊雕像,中間是耶穌基督;兩側各有一座鐘,右邊是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左邊是羅馬時間。大殿下面有5扇門,平常一般遊客都入中門。如果遇上機會,教徒們就可從右邊的聖門進入大殿,不過這需25年纔有一次。按規定,每時25年的聖誕之夜,聖門打開後由教皇領頭走入聖堂,意為走入天堂。其他三門分別是"聖事門"、"善惡門"和"死門"。 通過中門進入能容納5萬人的聖彼得教堂內部,呈現在眼前的簡直是一座藝術寶庫。屋頂和四壁都飾有以《聖經》為題材的繪畫,不少是名傢作品。最惹人註意的雕刻藝術傑作主要有三件,
  一是米開朗琪羅24 歲時雕塑作品。聖母懷抱死去的兒子的悲痛感和對上帝意旨的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致。這裏所表現的聖母痛苦狀與開朗琪羅以後的作品迥然不同。
  二是貝爾尼尼的雕製的青銅華蓋。它由4根蠃旋形銅柱支援撐,足有5層樓房高那麽高。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桿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而下方則是宗座祭壇和聖彼得的墳墓,衹有教皇纔可以在這座祭壇上,面對東升的旭日,當著朝聖者舉行彌撒。
  三是聖伯鐸寶座,也是貝爾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寶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啓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聖彼得的真正御座,後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
  除此三件藝術傑作外,站在米開朗琪羅設計的穹窿頂下擡頭上望,你會感到大堂內的一切都顯得如此渺小。穹頂周長71米,為羅馬全城的最高點。當您進入聖彼得大教堂內部的時候,第一眼看上去實在無法領略其宏偉的規模。若用人直觀視覺去體測它的規模的話,很容易因教堂各個部分巧妙對稱的佈局形成錯覺,需要藉助一些實際資料才能說明它的實質:教堂的長度,包括門廊,為230米,拱頂的高度是38米。正殿盡頭的彩色玻璃大窗上有一隻聖靈信鴿,翼展達1.5米之長。這座教堂可容納6萬人。如果有時間,遊客可乘電梯拾級而上,登頂俯瞰羅馬全城。從教堂內出來,在教堂左側有一個由衛兵隊的成員。他們身穿的別緻製服500年不變,據說是米開朗琪羅設計的,手中的長戈也是15世紀的産品。遊人如果想同衛兵合影留念,他們不會拒絶,但要想從這裏進入教皇宮,卻行不通。
  兩千年前的簡單墓地,四百年後修建了一座長方形會堂,後來毀於戰亂,一千年後尼古拉五世頒發重建命令,之後就是長達120年的重建,先後由意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住持設計施工,布拉曼特來了,米開朗琪羅來了,德拉·波爾塔來了,卡洛·馬泰爾也來了。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一臉肅穆的教皇烏爾班八世主持落成典禮。
  聖彼得大教堂一角聖彼得大教堂正前的露天廣場就是聞名世界的聖伯鐸廣場,建於1667年,主持設計施工的是一位那不勒斯人,他的手筆賦予了廣場上排成四行的284根托斯卡拉式柱子永恆的生命,柱子上方那美妙絶倫的聖者塑像四百年來一直訴說着當年這個才華橫溢的建築天才的名字:貝爾尼尼——巴洛剋藝術之父。
  聖伯鐸教堂整棟建築平面走勢是一個十字架結構,造型充滿神聖的意味。教堂內部裝飾華麗,華麗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現在我們見到的教堂中央著名大拱形屋頂是米開朗境羅的傑作,雙重構造,外暗內明。對於這個大圓頂,曾有過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於1506年設計,1514年他去世後拉斐爾接替了他。六年後,拉斐爾也去世了,教會對教堂頂部藉鑒哥德式的設計,強調黑暗與光明的對比,采用了玫瑰花窗,於是出於對教堂入口處的光綫對比效應的考慮,圓頂被取消。後來米開朗基羅在71歲高齡時接替了這項工作,以“對上帝、對聖母、對聖彼得的愛”的名義,恢復了圓頂。圓頂廊檐上有十一個雕像,耶穌基督的雕像位於中間,廊檐兩側各有一座鐘,右邊的是格林威治時間,左邊的是羅馬時間。
  教堂北面有著名的梵蒂岡望景樓,一座有幾百英尺長的建築物,把梵蒂岡宮和由羅馬教皇英諾森特八世在一座小山頂上建造的望景樓別墅連接起來。
  全景
百科大全
  Shengbide Dajiaotang
  聖彼得大教堂
  St. Peter Cathedral
    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1506~1626年建於羅馬。它凝聚了幾代著名匠師的智慧,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紀念碑。
    16世紀初,教皇尤利二世為了重振業已分裂的教會,實現教皇國的統一,决定重建已破舊不堪的聖彼得大教堂,要求該教堂的規模超過一切異教廟宇。1505年,建築師D.布拉曼特設計的方案中選,1506年動工。布拉曼特設計的教堂平面是正方形,其中有希臘十字。在希臘十字的正中,覆蓋大穹窿頂。正方形四個角上各有一個小穹頂。大圓頂的鼓形座上部圍築一圈柱廊。1514年布拉曼特去世,由拉斐爾、B.佩魯齊、小桑迦洛、米開朗琪羅等人繼續設計建造。1564年工程進行到穹頂鼓座時,米開朗琪羅去世,由G.della坡爾塔和D.豐塔納繼續進行大穹頂工程。為使直徑42米的穹窿頂更加牢靠,他們和後繼者在底部加上八道鐵鏈,大穹頂於1590年竣工。1564年G.B.da維尼奧拉設計了大穹頂四角上的小穹頂。大穹頂的頂點離地面 137.7米,成為羅馬城最高建築物。不久,教皇保羅五世决定把希臘十字平面改為拉丁十字平面,命建築師C.馬代爾諾在前面加了一段巴西利卡式大廳,以致在近處看不到完整的穹窿頂。拉丁十字形平面的內部長183米,兩翼寬137米。內部墻面用各色大理石、壁畫、雕刻等裝飾,穹窿頂上有天花,外墻面用灰華石和柱式裝飾。
     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剖面圖
    1655~1667年,由G.L.伯尼尼建造了傑出的教堂入口廣場。廣場由梯形和橢圓形平面組成,橢圓形平面的長軸為198米,周圍由284根塔斯幹柱子組成的柱廊環繞着,地面略有坡度(見彩圖羅馬聖彼德大教堂(1506~1626,D.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等設計)和廣場(1655~1667,G.L.伯尼尼設計):大教堂穹頂內景、羅馬聖彼德大教堂(1506~1626,D.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等設計)和廣場(1655~1667,G.L.伯尼尼設計):外景)。
     (劉先覺)
    
相關詞
梵蒂岡
包含詞
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及柱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