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圣姑庙投诉电话忻州旅游投诉电话:0350-3028354
山西省旅游投诉电话:0351-7325012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又名万寿宫。在山西高平县城西北20公里上董峰村。据《泽州府志》载,“元时马仙姑蜕此,今有石椁”,故名。庙内石碑二十余通,记事颇详。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明、清重修。现存牌楼、三教殿、玉宇(乐楼)、圣姑殿、东西配殿等。其中三教殿为元初遗构,宽深各三间,周檐石柱抹角,屋顶为单檐九脊式,结构沿袭宋制。殿内东西墙上遗存部分壁画,内容为诸仙女,面形丰润,衣饰富丽,线条刚劲有力,有如永乐宫壁画,为建殿时原作。圣姑殿三开间,前檐插廊,歇山式屋顶,明间特宽,用大额枋及绰幕枋承托,殿中木雕神龛,塑马仙姑卧像一躯,头东足西,合目而睡,姿态慈祥,比例匀称,塑工之佳,可与晋祠塑像媲美。 |
|
(上图为安平圣姑庙全景)
安平圣姑庙位于河北省闻名全国的中国丝网之乡衡水市安平县,安平古称博陵位于冀中平原腹地,取“众官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之意,得名安平。安平自汉高祖置县,至今已历悠悠两千年,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中心,交通便利。
安平八景由来已久,明朝嘉靖年间的《安平县志》和清朝康熙年间的《安平县志》均有记载,明、清多位诗人题咏过安平八景。据考,安平古八景为:仙台积雪、北寺晚钟、康村晓渡、龙井涌泉、紫荆晴翠、孝林夕照、滋河月夜、义门秋雨。其中安平古八景的第一景“仙台积雪”就是指旧县城北关外的孝感圣姑庙。圣姑庙建有高台,冬季积雪其上,久不融化,故称“仙台积雪”。明代张尔庚诗云:“突兀峥嵘拔地孤,虚空盘插四邻无。高寒积雪传仙迹,缥缈携云入画图。”
圣姑庙相传是汉光帝刘秀降旨修建的。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在原庙东侧筑高台重建,明、清两代多次扩建而成。据史料记载,“燕赵齐鲁之民,虽千百里之远,致香火者如织”。
圣姑庙毁于1945年5月抗日战火之中,现仅存高大的台基,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
圣姑庙由牌楼、碑亭、蹬道、门屋、工字殿、寝宫殿、观稼亭6个主体建筑组成,布置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上。钟鼓楼和配殿左右对称,为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寺庙布局。
据1935年营造学社调查,牌坊重建于1932年,位于庙南25米的方形台基上,面南而建,为三间四柱歇山顶琉璃牌坊。四柱为方柱,金柱粗290,次间柱粗230,南北都设有圆戗柱。四个夹杆石上有精美的浮雕和兽首。牌坊设11踩斗拱,施彩绘。瓦黄琉璃瓦,安正吻、垂吻,正脊中设塔刹,垂脊安仙人、走兽。牌坊正中横匾刻五个大字“孝感圣姑庙”。
穿过牌坊,沿着石甬路向北5米就是碑亭,与牌坊同位于一个台基上。碑亭为青砖青瓦硬山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正脊设瓦片拼成的花脊。碑亭内东西各有四座石碑,石碑高大雕刻精细,石碑上帽雕有盘龙云海,龙体透花栩栩如生,立体感极强。石碑两边雕有八仙,人物凸出碑面生动活泼。
碑亭外东西还各有一个白色巨大的石碑,因为年代久远,碑面凸凹不平已看不清字迹。
走过碑亭,迎面就是高大宏伟的圣姑庙台。台宽23米,长68米,高5.3米。台阶向外凸出近10米,由条石砌成,两边垂带上设条石女儿墙。
登上30级台阶是圣姑庙的门屋。门屋仅一间,硬山布瓦顶,设正脊、正吻、垂脊、垂兽。门屋南,东西两侧各有一个配房,面阔进深均为一间,占地面积仅有4.6平方米,屋面为卷棚硬山布瓦顶,内供土地、蚤王。
过门屋,是钟楼和鼓楼,与门屋平齐,而且大小也完全一致,面阔2.9米,进深2.8米。钟鼓楼外观是二层,一层面北开门,一、二层层间设砖檐出挑,二层四面设砖券窗采光。屋面为硬山布瓦顶,设正脊、正吻、垂脊、垂兽,正脊中间设宝顶。但由于钟鼓楼开间很小,楼内不可能设楼梯,所以楼内仅为一层。钟鼓楼北面东西两侧设配殿,面阔3间,进深1间,也是硬山布瓦顶,设正脊、正吻、垂脊、垂兽。
庙门正北是高高的天灯杆,后面有一个2.6米长的香池,上庙的人多时,香客进不了庙殿,就把香投入池里。
再北为正殿,殿的平面,系于前后二殿之间,以柱廊连接,成为工字形。前后殿都是面阔三间,进深显三间,上覆单檐歇山顶,面积外观完全相同。柱廊平面正方形,进深显二间,即 今日俗称的穿堂。
工字殿所有阑额、普拍枋及昂嘴形状,都和定兴县慈云阁一致。唯昂系假昂,后部秤杆乃撑头木所延长。上部梁架,因为平面采取工字形的关系,结构比较复杂。梁架有两点特征。一、梁架富于变化。二、尽量利用天然木材不加斫削。关于后者,如稍间的顺爬梁,外端置于外檐斗拱上面,比内侧置于四椽栿上者,约低半米,乃选用天然弯曲的木料,以当其任。
工字殿外东西两侧在庙台上设有磴道,可以下到庙外。
工字殿北是寝宫殿和观稼亭。寝宫殿面阔三间,进深3间,后出廊,为卷棚布瓦顶。东西山墙上有腰墙和腰门把前后院隔开。观稼亭面阔三间,进深2间,前出廊,为卷棚布瓦顶。
关于圣姑庙的文章——圣姑庙怀古
高台隐隐耸云霄, 积雪年深尚未消。
满地寒花堆榾柮, 一团清影散琼瑶。
仙翁赏处迷银鹿,神女欢时失玉翘。
千载博陵形胜地,巍峨楼阁望中遥。
这是明代文人耿熙登临安平圣姑庙时发自内心的慨叹。《魏书*地形志》载“安平有楼,女贵人神。”《太平寰宇记》载“安平城北有台,俗谓之神女楼。”安平旧县志《人物志》载“圣姑姓郝氏,字女君,耆宿相传,周末时,本郡节政通玄里会涡村人也。……及笄,父母欲嫁之,女君曰‘无昆季备养,一旦适人,反贻其忧。’坚辞不许。其父偶值疽发背,医莫能效。女君忧惶,每夕致祷于北辰之下,时复吮其秽恶。或劝之曰‘若是,恐有害于汝。’女君答曰‘愿父病愈,以身代之,宁是之避耶?’未几,果愈……”《寰宇记》载“一日,女君与邻女樵采滁滱二水之间。邻女还,言‘见车马自水中出,迎姑,姑忽不见。’人谓姑仙于水府矣,立祠祀之。后汉更始之乱,光武为萧王……为王郎窘促,走经博陵,抵会涡村,人马渴甚。有女行道上,肩荷桶二,以水至前,众争饮之。女弃桶负杖走。侍从百余骑饮水,水自器旋盈。饮人马足,不竭,视女,不知所在,众以为神。已而出祠下,见姑像与女肖,前杖在焉。王大惊,后即位,思囊日郝女君以水济人马之功,赐以‘孝感圣姑’之号,故立庙于城北焉。”
以上记述虽有穿凿之痕,但不难看出,安平圣姑庙立祀之早,远溯周末。这在国内寥寥可数,穿越时空的张力让人震惊。发愿之始,并非为感念苍生大神、星宿列仙,而是为表彰一介善良而又年轻的女子的孝行、善行。其源于民间发自百姓的亲和力、感召力使人仰慕、追思。作为布衣之神的女君从远古走来,她身上折射的朴素的力量、善良的品性、惠济万民的宏德大度在安平广袤的原野上生生不息。
现存的圣姑台(庙)建成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碑文载“皇元丙午,南平州帅赵澄,惜旧祠隘陋,增构庙室。”安平元太祖十九年(1224)改南平州,赵澄为帅,对圣姑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圣姑庙高台和工字形大殿由此而成。圣姑庙壁画和全庙利用天然木材不加斫削的榫卯建筑风格在古代建筑史上是一个奇观,为著名学者、建筑大师梁思成所赏识。可惜庙的全部建筑于1945年5月焚于行将败亡的日本侵略者,如今我们只能在河北博物院和清华大学建筑研究所见到一点仅存的遗迹了。扼腕之余,联想这一崔嵬高阁能在这沃野平川、膏腴之地保存千年,历经肆虐的滹沱河水患、风灾无数而不倒,不期竟终不能免于人祸……
我想象着我的逝去的繁衍耕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的慈颜,他们或愁苦或欢欣或木呐的眼神中充溢、浸润着对女君的信仰和感恩。初一、十五望朔之日,他们风尘仆仆从几十、几百、上千里路赶来,高台巍巍,草香袅袅,梵乐飘飘。只为了向他们信仰的神祗诉求自己卑微的生的渴望、爱的荫护。这里没有金刚怒目、恶鬼狰狞、护法威吓,只有女君带一丝羞赧的平易的笑颜,这里的大殿像家一样有着氤氲的米谷香气;这里没有祭司的专断、道士的絮语、和尚的经幡,只有信众男女同女君如家人一样的问候,似挚友一样的攀谈,同长者一样的启迪。人和神的界限混淆了,格格的笑声和着呢喃的祈祷,清脆的爆竹声拂动着祥和的空气。女君笑了。善良和孝行在这块土地上种子一样撒播,敕命的圣姑和仁慧的女君在百姓的心目中哪一个更真实些呢?
我常想,假若圣姑庙隐之于深山险隘或许能得以保全,这也许是愚者的自私与狭隘。两千年前的女君,那个美丽、智慧、善良的女子,思绪似乎穿透了世俗的迷雾,她坚持着她的审美,她的朴质无华的行动抨击质问嘲弄着惯于诘责的政客骚人;她于无言处书写大义,在时间的迁延里直斥庸人们信守奉行的哲学底限。或许她并不太在意一座庙的毁弃,而在我们内心,不应该毁弃的恐怕远远不止一座精致的庙宇……
站在台上,仰头素月流天,台下的土地早已成了车水马龙的干道。大车小辆、俊男靓女们络绎不绝忙碌着各自的事情。一台之隔,台下的喧嚣与台上的清净恍然两个世界,使人溢满一种悬浮时空的虚无感,连想象也无从着力。台下穿梭着的女君的乡亲们已很难从形形色色的现代生活中抽出空闲来看望她、聆听她,而女君宽容的笑颜依然平静地等待着历史将今天如一颗浮尘似的轻轻掠过。
高台无言……
此时,耳边依稀有几句铭文破空而来,“……自古名胜多落寞,沧海桑田哪可略。君不见江水淮山清历历,汉殿秦阕冷寂寂。……是非高节贯古今,何以芳踪垂不朽?吁嗟乎,女子之事能兴起,世间男儿徒七尺,画祗常,附青史,立身扬名早应尔,不然郭外巍巍千岁台,佑我后人何为哉……”
圣姑庙的传说
话说王郎赶刘秀的时候,刘秀一连跑了三天三夜。到了安平城北阎会涡村旁,将士们口干舌燥,实难行进。刘秀正心急火燎,忽然看到村头大树下有位端庄秀丽的姑娘正坐在井台边洗衣裳,一旁放着个提水罐子,赶忙上前施礼道:“大姐,借借罐子用好吗?”
姑娘一抬头,见是一位陌生的将军,不由脸一红道:“借罐干什么?”
刘秀说:“提水让人马解解渴!”
姑娘用手一指罐子,说:“那不是有半罐水吗?用去吧!”
刘秀听了哑然失笑:“姑娘!这一点水哪够这么多人马喝呢?”
姑娘却说:“别小瞧我这半罐水,它连着东海哩,任你有千军万马也喝不完!”
刘秀口渴万分,哪来的工夫跟姑娘斗嘴,便棒起水罐喝了起来。等喝足之后,一看罐子里的水果真一点也不显少,也顾不得心中疑惑,便招呼所有的士兵来领水,不知倒了多少桶多少担,水罐里的水还是一点没少。正在这时王郎的人马追上来了,姑娘把罐子里的水往地上上一泼,立刻出现了一条白浪翻滚的大河,挡住了王郎的人马。刘秀还没醒过神来,姑娘不见了,眼前只有汹涌澎湃的大河和拦在河对面的王郎追兵。
刘秀脱险后,到处寻找这位姑娘,可是问遍了村民,也没人知道姑娘是谁。他正疑惑,猛抬头看见十字路口有座小庙,庙门的扁额上写着“孝感祠”三个大字。查看祠前碑文,知该祠是为周末安平县会涡村郝氏女所立。走进祠去一看,见里面有一尊塑像,仔细观瞧,这尊塑像不仅容貌和那姑娘一模一样,连衣服穿戴也不差分毫,顿时大悟,急忙大礼参拜,许愿说:“神女助吾,刘秀甚感,日后若能称帝,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几年后,刘秀得了天下,在洛阳做了东汉皇帝,不食前言,便封郝氏女为“圣姑”,并定于安平县修一座孝感圣姑庙,以报救命之恩。
监修官问刘秀:“庙修多高多大?”刘秀不假思索的说:“修到我站在洛阳城能看到大庙的正门为止。”
洛阳离安平有上千里,那得修多高呀!所以不知耗费了多少财力人力,换了几任监修官也没修成。后来,换了个聪明的老臣监修,他想了个办法,在安平县修了座孝感圣姑庙,在洛阳修了道山门(正门)。修成后,刘秀站在皇宫抬头往北遥望,果然看到了圣姑庙的山门,顿时龙颜大悦,奖赏了这位老臣。
这便是圣姑庙为什么修得这么高而又没有山门的缘故。
圣姑庙详细介绍
安平城内有个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圣姑庙遗址。圣姑庙相传是汉光帝刘秀降旨修建的。元代大德十年(公元一三O六年)在原庙东侧筑高台重建,明、清两代多次扩建而成。闻名遐迩。据史料记载,"燕赵齐鲁之民,虽千百里之远,致香火者如织".毁于一九四五年五月抗日战火之中。现今,见过圣姑庙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是安平北关人,圣姑庙就在我们村北,与我共同生活了十五年。今年七十多岁了,记忆力还好。我把小时候听到的关于圣姑的神话传说,参考《安平县志》村名来历,进行加工整理,写成圣姑的传说,年轻人看一看,读一读,权当一个神话故事,别无其它价值。关于圣姑庙,则是我回忆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平铺直述的写了出来,是真实的,可信的。为后人了解圣姑庙提供一点素材。
(一)、郝氏女孝感动天,百姓敬仰。
相传圣姑姓郝名女君,是周朝末年"本郡节政通玄里"(古时安平)今会涡村人。其父名义,母张氏,世代务农,女君品行贞洁,性格善良。有一年,其父生背疮久治不愈,她心急忧虑,就用姑娘圣洁之口,对着疮口把脓血秽物吮吸出来为父治病。乡亲们怕她这样作有害身体,她说:"愿父病愈,以身代之".不久父病果然痊愈,乡亲们无不为之感动。女君到结婚年龄。父母劝其出嫁,她说:"无昆季备养,一旦适人,反贻其忧".意思是说她无兄无弟,一旦出嫁了,反会使他忧虑。从此,更尽心孝敬父母,终生未出嫁。父母死后,并"寝毡枕块"为其守墓,按时祭祀,三年毫不懈怠。她的孝道感动了上苍成了神仙,乡亲们敬仰她、纪念她,为其修建了祠庙,弘扬她的孝道精神。按当地习惯,她是未出嫁的姑娘敬称为"圣姑".人们尊敬她,效仿她。后来又有二姑、三姑、众姑的传说,孝道蔚然成风。
(二)、王朗邯郸称王,刘秀入博陵时至西汉末年更始之乱,王莽篡夺了刘氏的政权。建立新朝,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百姓怨声载道,农民纷纷起义。刘姓宗室后裔刘秀(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支系)虽世代贵族,但当时他无宦官实职,被刘玄委派,代表朝廷来河北宣示旨意,要那里的郡国遵守朝廷的诏命。赵国邯郸有个卖卜人(算卦之人)叫王朗,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说他母亲是成帝的歌女,怀孕生了他,他有资格继承皇位,而且是天命当然的。于是在地方势力的拥戴下,自封为王,定都邯郸。派人通告各州郡,自赵以北,都望风响应。王朗知道刘秀到河北后恨之入骨,出高价悬赏刘秀的人头,并派大批兵将追赶捉拿他l (三)、刘秀博陵遇难,圣姑相救一天,刘秀从广阳过蓟县南逃至博陵郡(古安平)境内,走进一个村庄不知进退,往来徘徊,后来这个村就叫"徘徊".最后刘秀决定南逃。怎知这里是河渠纵横,洪水经常泛滥,一天,刘秀人马正在一柳林休息,忽然王朗追兵赶到,刘秀等拼命逃跑,怎奈大河阻隔,河水滔滔,无桥无船无法过河。刘秀正逢绝路危急,突然前面不知何时闪出一位姑娘,她面目俊秀,衣着朴素可体,只见她飘身入林折了一支柳枝,投入急流的河水中,立即柳枝相连沟通两岸形成浮桥,并笑盈盈的示意刘秀过河。刘秀带领人马脚踩着摇摇晃晃的柳枝桥过了河,回头看河里的柳枝不见了。滔滔的大河把追兵阻于对岸。再找姑娘踪影全无。这就是柳枝桥渡刘秀的传说。
刘秀等继续南逃天色又晚,决定在一个村庄过夜。为防备王朗追兵夜袭,刘秀让随从夜里巡逻查访,后来这个村就叫"察罗".有一天刘秀等突遇追兵将他们追散。刘秀在田野逃跑眼看被捉,正遇一个农民赶着牛耕地,又是那个姑娘飘然出现,并示意刘秀躺在新犁的田沟里。农民随后犁地翻土,把刘秀埋了个严严实实。刘秀正在透不过气来的时候,只觉得一只蝼蛄在他鼻孔处拱了一个洞直达地面。刘秀才没有闷死。又躲过了追兵。这就是"蝼蛄救驾"的传说。近处这个村接下来就叫"牛具".刘秀被人追的丢盔卸甲狼狈不堪的经过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后来就叫做"卸甲庄".后改"卸家庄",现在叫"薛各庄".一天,刘秀实在跑不动了,就走进村边一个树林歇脚,忽然有人追进树林,刘秀大惊,不料是他的随从赶到,刘秀大喜。后来靠树林这个村庄就叫作"护驾林",后叫"护林"现在叫"胡林".刘秀等经过短暂休息继续往前赶,后来又有了"前程赶","后程赶"村,现在叫"程干".时至初冬,天气变冷,刘秀逃至一河沿,河水则结薄冰,为摆脱追兵,刘秀等冒险踏冰过了河。心想,河水再解冻把追兵阻在对岸多好。又见那位神奇的姑娘一挥手,大河立即冰消,河水又滚滚流动,把追兵阻于对岸。刘秀再一次摆脱了追兵。这就是"冰消水再流"的传说。 一日,刘秀来到会沃村,人困马乏,见一个姑娘在村口口井边洗衣裳,面目很熟但一时想不起来。随向前讨水喝,那女子提了一罐井水递给刘秀,甘甜的井水刘秀喝了个饱,直起腰抹了抹嘴对姑娘说道,这一小罐水怎够我将士们喝。那姑娘只笑未答,说也怪,这一小罐水将士们喝了个够也没有喝完。人解渴了马怎么办,那姑娘好像明白,走向井边双手一挥把井扳倒,马苑就能饮水了,这就是"扳倒井"的传说。
刘秀正奇怪时追兵又到。刘秀求姑娘救他。只见姑娘把洗衣水往地上一泼,立即成了一条波涛凶涌的大河,追兵无法过河刘秀得救。这时,刘秀连想几次姑娘救他,突然悟出道理,这是神仙助我。正要上前道谢问个明白,突然空中笙笛悦耳,那姑娘踏着歌声飘然而去。刘秀带着将士追赶,见前面有一个祠庙,里边的塑像正是此女,刘秀方知此女定不是凡人,随下马参拜,并表示他登上皇位后,一定为其修庙封赏。
(四)、刘秀复国,封圣姑、建圣姑庙
刘秀等三番几次躲过追兵,召集身边王霸等人商量转危破敌之策,他们分析河北只有信都(今冀州)没有从属王朗。于是决定投奔信都,村里百姓们出来为刘秀送行道别,后来这个村就叫作"别驾村"."别村"现在叫"新民村".刘秀到了信都迅速招兵买马,并与起义军结合,势力大增。于更始二年(公元二十四年)四月攻克邯郸,灭了王朗。第二年刘秀乘胜夺取了洛阳,举行了登基大典,称为光武帝,建国号"汉",史称东汉。刘秀平定天下以后,想起了在河北曾多次救助他的郝女君,即封为"孝感圣姑".在全国宣扬圣姑的孝道,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并传旨在安平修建圣姑庙,要求庙的高度在京城(洛阳)能看的见。所以圣姑庙建在高台上。尽管圣姑庙建的高大,但是京城是不可能看的见的。怎么办?聪明的建庙大臣,在京城建了一个圣姑庙的南天门(也称山门)解决了这个问题。据《安平县志》记载,我们见到的圣姑庙是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一三零六年)在旧庙东侧建造的。后经历代增建才有了后来的规模。它以平原少见的高台建庙闻名于世。又以孝感圣姑的神话传说吸引着安平及邻县的善男信女们前往朝圣1、圣姑庙是由牌坊、碑林、庙台、大殿组成。最前沿的建筑是牌坊,是木结构琉璃瓦顶,由两小一大组成,中间的高大,两边的略小衬托,中间的牌坊除了大红柱子支撑外,还有两根斜柱增加支撑强度。所有的柱子都有两块石雕夹护着,石雕图案生动,上边趴着一只小老虎,栩栩如生,这石雕既加固了牌坊的根基又增加了牌坊的美观,真是别具匠心。牌坊顶子是用木材锁咬而成,玲珑剔透,油漆的五彩缤纷。上顶琉璃瓦,顶脊上有各种怪兽,正中牌坊横出五个大字"孝感圣姑庙".整个牌坊古朴典雅,但不高大,离地面不过三两个台阶,据说是常年洪水地面淤积增高所至。空过牌坊沿着条石铺的路面走,只有几米就是碑廊,碑廊青砖青瓦建筑简洁明快。东西各有四座石碑,石碑高大雕刻精细,石碑上帽雕有盘龙云海,龙体透花栩栩如生,立体感极强。石碑两边雕有八仙,人物凸出碑面生动活泼。石碑下座就是巨大的乌龟挺腰鼓劲驮着石碑。据我记忆碑廊东西还有一个白色巨大的石碑,因为年代久远,碑面凸凹不平已看不清字迹,据说是皇上立的碑。
2、走过碑廊,迎面就是高大宏伟的圣姑庙台。(就是现在的遗址,不过庙台阶是伸在外面的。)庙台阶是由三四十公分厚的条石砌成的,据说当时建庙高有八丈(20多米),台阶七十多级。由于多年浇水,地面淤积变高,后来只有四十多级。两边的护栏也是条石砌成,整个庙台像一座石山,老乡们称作"圣姑山".从庙前举头眺望,红墙碧瓦的庙殿香烟缭绕,仿佛掩映在云雾之中的仙阁,真是平原难见的一景。上圣姑台并非容易,老年人要搀扶,少儿要牵拉,小脚妇女更难,有的跪趴着向上攀登。登上庙台才是圣姑庙的大门。此时,居高俯视其下,香客如蚁攀登而上,自身好像亲临仙山之顶。晨钟暮鼓,庙乐悠扬,香烟缭绕,确实有神居仙境之感。
3、大门东西各有一个小的神龛,这边一个红脸的神据说是火神,那边一个蓝脸的神(或绿脸的记不清了)据说是水神。这是圣姑庙的保护神。庙台上东南角、西南角是钟鼓和鼓楼。进庙门迎面是青砖砌成的大影壁,磨砖对缝还有砖雕。影壁前有个高高的天灯杆,后面有一个一米宽三四米长的香池,上庙的人多时,香客进不了庙殿,就把香表投入池里。踩着大方砖砌成的路饶过影壁。东西有土地庙、山神庙。再往前走,圣姑庙的大殿到了。高大的庙门,上面有各种匾额围衬。匾文有"孝感动天","有求必应"等。进殿东西各有五名武士,手持武器威武站立。其中一边有一个塑像特别高大,腰中佩剑像铡草的铡刀。据说是岑朋和马武再往里走,两边有众多女神像,我记忆中还有送子娘娘,她温柔漂亮,笑容满面,怀中抱着小孩,肩上趴着小孩,手里拉着小孩,她是给人间送孩子的。哪个结婚后不生孩子,就给她跪拜许愿,就会得到孩子。还有个偷子娘娘,她面目严肃阴沉着脸,她是偷人间孩子睥,为了自己孩子的平安,长大成人,还得给她烧香跪拜,求她不要偷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个神像,手捧着盒子,是给人治病的,谁有病 向他烧香,跪拜,在他盒子里取一点"东西",拿回家用冲服"能治百病". 再往里就是庙殿中心,在离地一米多高的台上端坐着三个女神像。这就是大姑,二姑,三姑。中间的是大姑,也就是圣姑。这神像既不像常见的观音菩萨,也不象古代仕女像。她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三个神像后边有一个玻璃封着的圣姑的巨大铜像。传说圣姑铜像后面座下有一眼神井,其井深不可测,直通大海,井水永远不会干涸。只要向里投一个铜钱,就会听到钱落水的声音。其实这眼井我童年时和几个伙伴探过。从圣姑座像绕到光线很暗的后面,神座下面确实有一眼"井",直径大约两米。神座占去多半。要下井需要两个人,一个力气大的站在"井口"上边,拉住另一个人的手,轻轻的把他送下去。"井"内当然是黑洞洞的,不过一米多就到了底,"井"内好像有缸、盆之类的东西,上边投铜钱可能碰到这些东西发出声音。足下感觉踩的是木板,木板下面是什么就不知道了。我们每次下去都摸到几个铜钱,上来买点花生、糖分着吃。神像前是一个宽长的供桌,上边点着蜡烛,油灯。摆满各种供品。有水果,点心,更多的是农家自己蒸的花饽饽。供桌放有磬等佛器,两边有几张椅子,坐着道士或香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业余道士)。供桌前面放着许许多多跪垫子,大小厚薄各式各样,都是香客贡献的。
4、圣姑庙后面还有一个后殿,日寇占领安平后,在后面设岗,据说还有机枪大炮,成了军事禁区,再无人进入。听人说后殿只有几间青色砖瓦平房。后殿好像现在的休息室。圣姑庙台东边(现在的县招待所一带)还有一些庙殿。民国初期,拆了盖成县高小学堂。到我记事时只剩下一个老母殿(也有说叫姑子庙的)。我记得都是青砖瓦平房。有北正房,东西厢房。神像已经没有了,住着一些讨饭的和无家可归者。庙台的西边还有一个砖台阶,下边直通老道庙,住着三个老道。两个六十岁上下的,一个叫老迈,一个叫行洲,还有一个小老道叫永良。再往西(现在老邮电局一带)还有庙群,有三皇庙,雷公庙,闪电庙,蜢蚱庙等,不过到我记事的时候神像都已经没了,成为散兵游勇常占之地。
5、上庙的香客都行跪拜礼。多数进庙殿在神像前跪拜烧香。也有的因病许愿,求子应验还愿的,这就要按许下的愿忠实还愿。如从家门口百步一叩头,一直到庙;有的从庙门口三步一叩头、五步一扣头直到庙殿神像前。也有的还愿放鞭炮,给圣姑做鞋、衣服、披袍、还有的捐灯油,拿布施线。上庙的善男信女一般都烧香黄表。香,有粗细长短,最小的单位叫"子"(儿)五"子"(儿)为一封。黄表是非常细软方形的黄纸。还有的烧"树"(音)不知为什么,是纸糊的四方桶子,烧"树"的人跪捧着,点着后不时发出"嘭"的一声,火也随之一下亮一点,烧"树"的人念声阿弥陀佛, 不知是什么意思。香客也有求签的,求签的人跪在神像前摇动签桶,把掉出来的一只签送到庙里主事那里查结果,上上签最好,下下签最差,求签的人得到几句诗,说明吉凶祸福。还有老太太们在一起念经颂佛。有时一人念众人和,有时齐声念。再配上小型打击乐器,声声阵阵在庙殿回荡,香烟缭绕气氛非常奇妙。圣姑殿的东西两墙有大型壁画,都是反映圣姑孝道和救助刘秀的传说。(前边已写过)
(五)、圣姑庙香火旺盛,影响深远。
圣姑庙的香火很盛,周边各县尤其是饶阳,众多善男信女都来上庙烧香。平时三三五五香客不断,初一十五就有人头拥挤,遇到圣姑开光等特殊日子就人多为患,好像是四一年曾挤踩死过几个人。圣姑庙的庙会主要有六月六、九月十六两次,还有正月十六(传说圣姑生日)也很热闹。庙会期间客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蒙,俄,朝,日等外国客商。特效交流广泛,商业贸易繁荣,对安平县丝网业的发展,都曾起过积极作用。圣姑庙过去是安平县的标志性建筑。圣姑庙在宣扬孝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安平人的道德风尚,影响深远。 |
|
圣姑庙遗址,位于河北安平县,顶东西面19.4米,南北64米;底边东西24米,南北69.2米。原台顶上建有庙宇,规模宏大,1945年遭火焚。1991年安平县城建局在台顶上修建了围墙、小庙、影背墙;铺设了小路;种植了树木;并安装了大门。台顶上现有《重秀圣姑庙碑记》石碑一通。
圣姑庙始建年代已无证可查,传说为汉光武帝下令所建,据康熙二十六年《安平县志.艺文志》载::“……至正间南平州师赵澄始扩建南址,国朝宏治间都侯张公再一新之……”。现考圣姑台为元代建筑。原圣姑庙建筑宏伟,碑刻颇多。。
90年代中期,为配合重修安平圣姑庙,考古人员在确定了圣姑的墓地所在——地址在阎会涡村——之后,想将墓碑找到。因为据说原来墓前有一石碑,但寻半天没寻到。
这时很奇怪的一件事发生了,一个火球从天而降,落到了地面上消失不见。工作人员见状很奇怪。于是用工具在火球落地处钉了下去。这一来,一下子就找到了石碑,果然是圣姑的墓碑。
与此同时,圣姑台西边道路上一个老太太突然晕倒在地上,等人们刚围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时。老太太已经醒转,只见老太太的脸肿的厉害。老太太两眼翻白,不停的说:“我是圣姑,为何戳我的脸啊,你们看,把我的脸都戳肿了。”过了一会,老太太复又晕倒。再醒来,则对刚才的事一无所知,脸上的肿也已消失不见。 |
|
为了发展经济,繁荣安平,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光大“圣姑”忠孝两全气节,经报请批准,决定修复安平圣姑庙。
安平圣姑庙原为汉光武帝修建,是方圆百里最大的寺庙建筑。圣姑庙有着独到之处,闻名遐迩。其特点有四:一是历经2200年的历史,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二是敬奉的圣姑是本地神灵。圣姑,字女君,河北安平县会沃人。因救过汉光武帝刘秀之命被视为忠,为侍奉父母终生不嫁被视为孝。忠孝两全,孝感动天。三是庙的整体分为两部分,其山门在河南的洛阳,其寺庙在河北的安平。四是建筑形式独特,整个大殿为“工”字形建筑。原图现存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这几个特点是全国所有庙宇中绝无仅有的。多年来,因圣姑美德千古流传,福佑苍生,深得广大善男信女的惊风,香火鼎盛,绵延不绝。
圣姑庙毁于战争年代,但圣姑美德传送至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民众热切期望重现圣姑庙仙境。此举上应天意,下顺民心,一是有利于安平经济的发展。二是增添人文景观,填补安平旅游景点空白。三是宣传安平,提高安平在世界的知名度。四是“福田种福因,功德朝暮今”,圣姑神灵会保佑您心想事诚,一生平安。
按原样尽快修复圣姑庙,是民间行为,请您现出一份善心,积极参与捐助修建圣姑庙的活动,或捐款捐物,或发薪供养,刻字留念,不论捐助多少,我们将永志纪念,圣姑神灵也将保佑您!捐助十万元及以上者单独立功德碑纪念,颁发纪念证书;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者,十人立一桶功德碑纪念,颁发
纪念证书 ;捐助两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者,二十人立一桶功德碑纪念,颁发纪念证书;捐助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者,上碑留名;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一下者,发功德证;一千元以下者上功德簿留念。
圣姑大殿已正式破土动工,协会将所捐款物专款专用并定期公布于社会。发薪供养、刻字留名有:圣姑神像,诸位神像,神坛,金鼎香炉,钟鼓楼,牌楼,山门,法器等。
愿您千古留名,万古留芳!
捐助地址: 安平县文体局二楼 |
|
圣姑庙遗址,位于河北安平县,顶东西面19.4米,南北64米;底边东西24米,南北69.2米。原台顶上建有庙宇,规模宏大,1945年遭火焚。1991年安平县城建局在台顶上修建了围墙、小庙、影背墙;铺设了小路;种植了树木;并安装了大门。台顶上现有《重秀圣姑庙碑记》石碑一通。
圣姑庙始建年代已无证可查,传说为汉光武帝下令所建,据康熙二十六年《安平县志.艺文志》载::“……至正间南平州师赵澄始扩建南址,国朝宏治间都侯张公再一新之……”。现考圣姑台为元代建筑。原圣姑庙建筑宏伟,碑刻颇多。。
90年代中期,为配合重修安平圣姑庙,考古人员在确定了圣姑的墓地所在——地址在阎会涡村——之后,想将墓碑找到。因为据说原来墓前有一石碑,但寻半天没寻到。
这时很奇怪的一件事发生了,一个火球从天而降,落到了地面上消失不见。工作人员见状很奇怪。于是用工具在火球落地处钉了下去。这一来,一下子就找到了石碑,果然是圣姑的墓碑。
与此同时,圣姑台西边道路上一个老太太突然晕倒在地上,等人们刚围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时。老太太已经醒转,只见老太太的脸肿的厉害。老太太两眼翻白,不停的说:“我是圣姑,为何戳我的脸啊,你们看,把我的脸都戳肿了。”过了一会,老太太复又晕倒。再醒来,则对刚才的事一无所知,脸上的肿也已消失不见。
《 登河北安平圣姑庙台感赋》
圣姑庙台坐圣姑,慈悲祥和似文殊。
才叙《孝经》三百篇,又述《贤文》十卷书。
广植饶川益母草,遍播平阳育民谷。
博陵沧桑成过去,安平巨变世人呼。
——张志真 |
|
|
|
山西圣姑庙 | 圣姑庙遗址 | 高平圣姑庙壁画 | 太湖诗圣姑庙在大姑山 |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圣姑庙 | 太湖诗。圣姑庙(在大姑山) |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圣姑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