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聖人——孔子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定義,嚴格來說,“聖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等同於“佛”的境界,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總的來說,“纔德全盡謂之聖人”。這個詞語最初出於儒傢對“止於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聖人的原意,是專門指嚮儒傢的。但後來的諸子百傢,乃至古今各種宗教、學派,也都有自己認定的聖人,但儒傢認定的堯舜禹等聖人卻受到諸子百傢的公認。其實將儒傢和諸子百傢對聖人的理解匯總起來,也就是聖人的真容了,因為並沒有矛盾,不過儒學強調的是整體,諸子百傢強調的是某個特徵。在《孔子傢語·五儀》中,提到了孔子對“聖人”的描述,雖然此書真偽有辨,但這段話卻對“聖人”一詞的真實意涵做出了最詳盡,最貼切的解釋:
“所謂聖人,必須達到自身的品德與宇宙的法則融為一體,智慧變通而沒有固定的方式。對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終結已經徹底參透。與天下的一切生靈,世間萬象融洽無間,自然相處,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內心光明如日月,卻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衆生,凡夫俗子永遠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麽崇高偉大,即使瞭解一點,也無法真正明白他精神的邊際到底在哪裏。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才是聖人。”
按照上述這段話理解,基於“聖人”一詞原始的儒學立場,中國古典中記載的、著名的、比較受認可的聖人主要有:
伏羲、黃帝、炎帝、顓頊、帝嚳、堯、臯陶、舜、禹、伊尹、傅說、商湯、伯夷、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柳下惠、孔子……
到孔子之後,中國文化就沒有公認的嚴格意義上的聖人了。但還有許多專業領域的精英被後人尊稱為“某聖”,猶如今人呼為“股神”之類,但這些世俗之聖都已經與“聖人”的本意無關:
酒聖:杜康
書聖:王羲之
草聖:張旭
史聖:司馬遷
文聖:歐陽修
醫聖:張仲景
武聖:項羽 嶽飛 關羽
樂聖:李龜年
茶聖:陸羽
棋聖:黃竜士
詩聖:杜甫
畫聖:吳道子
詞聖:蘇軾
麯聖:關漢卿
藥聖:孫思邈
兵聖:孫武 吳起
謀聖:張良
木聖(科聖):張衡
智聖:諸葛亮
劍聖:裴旻
塑聖(雕聖):楊惠之
字聖:許慎
情聖(詩人):徐志摩
鬼聖:蒲鬆齡
二、古代臣民尊稱君主為“聖上”。
三、由於受到儒學的影響,有些人會把道傢講的達到返璞歸真而無名(無礙,不被世間一切所纍)之人稱為“聖人”,但其實老子推崇“絶聖棄智”(這裏的聖人指儒傢推崇的聖人,但也說明了聖人一詞是專門指嚮儒傢的),所以這種稱呼違背了道傢的初衷。道傢對應於儒傢“聖賢”的境界是“仙真”。但道教修煉中有“結聖胎”的說法,某些道教神祇也被稱為“聖”。
四、天主教的“聖人”,學術考證認為大多源於《舊約》與古代歐洲各地的“異教信仰”的融合,還有梵蒂岡對一些有功的已故教徒的册封追認。另根據天主教教義,“聖人”未被梵蒂岡封聖時已經是“聖人”。
五、佛教有時也會將“佛”稱為聖人,這是受到儒學的影響。
六、劍聖有時也用於稱呼日本歷史上最富盛名的劍客塚原卜傳與上泉信綱 | | 【聖人】 (術語)梵語阿離野A^rya,譯言聖者聖人。對於凡夫之稱。謂大小乘見道以上,斷惑證理之人也。涅槃經十一曰:“以何等故,名佛菩薩為聖人耶?如是等人有聖法故。常觀諸法性空寂故。以是義故名聖人,有聖戒故復名聖人。有聖定慧故,故名聖人。有七聖財,所謂信、戒、慚、愧、多聞、智慧、捨離,故名聖人。有七聖覺故,故名聖人。”金剛經曰:“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 【聖人】指大小乘見道以上斷惑證悟真理的人,亦即智慧最卓越,人格最完善,能力最高強的人。 | | - n.: mahatma, sadhu, sage, solomon, emperor, very wise man, holy person, saint
| | - n. sage, saint
| | 賢喆, 賢哲, 智者 | | 猶太人 | 聖經 | 基督教 | 耶穌十二門徒 | 人物 | 諸子百傢 | 歷史人物 | 儒傢 | 春秋 | 歷史 | 文化 | 偉人 | 佛教百科 | 古跡 | 文物 | 宗族 | 曾子 | 教宗 | 聖經人物 | 創始人 | 宗教 | 伊斯蘭教 | 中國 | 孔府軼事 | 社會 | 更多結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