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水力 : 建築 > 土壤溫度
目錄
No. 1
  soil temperature 地面以下土壤中的溫度。主要指與花木生長發育直接有關的地面下淺層內的溫度。
土壤溫度
  soil temperature 地面以下土壤中的溫度。主要指與花木生長發育直接有關的地面下淺層內的溫度。
  土壤溫度的影響
  turang wendu 土壤溫度(5011 temperature)土壤溫度 (地溫)影響着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土壤的形成。土 壤中各種生物化學過程,如微生物活動所引起的生物 化學過程和非生命的化學過程,都受土壤溫度的影響。 土壤溫度與農業生産的關係有以下兩個方面。 直接影響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土壤溫度越高, 作物的生長發育越快。一年內某時段出現低溫或高溫, 常常給農業生産帶來危害。作物的種子必須在適宜的 土壤溫度範圍內纔萌發。一般耐寒的𠔌類作物,種子 萌發的平均土溫為1一5℃;喜溫作物為8一10℃。與 氣溫相比,對種子發芽和出苗的影響,土壤溫度要直 接得多。但是,土壤溫度隨地形、土壤水分、耕作條 件、天氣及作物覆蓋等影響而變化。 一般作物的根係在土壤溫度2一4℃時開始生長, 在10℃以上根係生長比較活躍,超過35℃時根係生長 受到阻礙。鼕麥在12一16℃時生長良好,玉米、棉花 等為25℃左右,豆科作物的根係在22一26℃生長良好; 馬鈴薯塊莖成熟期30天內,15一27℃是塊莖形成的最 適上壤溫度。過高的土壤溫度使植物根係組織常加速 成熟,根係木質化的部位幾乎達到根尖,降低了根表 面的吸收效率。土壤溫度低,作物根係吸水緩慢,當 氣候條件適於蒸騰時,植株地上部分常呈現脫水或缺 水。土壤溫度過低,常使鼕作物的分孽節或根係産生 凍害,強低溫延續的時間長短和降溫及凍融的速度都 影響到凍害的程度。 土壤溫度影響作物的生理過程。在O一40℃之間, 細胞質的流動隨升溫而加速。在20一30℃的範圍內, 溫度升高能促進有機質的輸送。溫度過低,影響營養 物質的輸送率,阻礙作物生長。在O一35℃範圍內,溫 度升高能促進呼吸,但對光合作用的影響較小,所以 低溫有利於作物體內碳水化合物的積纍。適宜的土壤 溫度還能促進作物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春小麥苗 期,地上部分生長最適宜的土壤溫度為20一24℃, 期為12一16℃,8℃以下或32℃以上很少抽穗;鼕小 麥生長適宜的上壤溫度要低一些,24℃以上能抽穗, 但不能成熟。 間接影響土壤溫度影響環境條件中的其他因 子,從而間接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土壤溫度對微生物 活性的影響極其明顯。大多數上壤微生物的活動要求 有15一45℃的溫度條件。超出這個範圍〔過低或過高), 微生物的活動就會受到抑製。土溫對土壤的腐殖化過 程、礦質化過程以及植物的養分供應等都有很大意義。 土壤有機質的轉化也受土溫的影響,南方高溫地 區,有機質分解快;北方溫寒地區,則分解慢,土壤 中的養料和碳的周轉期遠比南方要長。所以在高溫的 南方應加強有機質的纍積,而在較寒冷的北方則應側 重於加速有機質的分解,以釋放養分。 土壤水(溶液)的移動,土壤水存在的形態以及土 壤氣體的交換等都受到土壤溫度的影響。土壤溫度越 高,上壤水的移動越頻繁,上壤中的氣態水就較多; 土壤溫度低時,土壤水的移動近於停止。土壤水常轉 化為固態水。 作物在一定的生育階段,適應不了過高的土壤溫 度,需要降低土壤溫度以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 北方地區,氣候寒冷,土壤溫度低是農業生産上的主 要矛盾,采取壟作,可增加對太陽輻射的吸收量和減 少反射。壟作的晝夜平均土壤溫度可高於平作;深耕 鬆土,增加土壤中的孔隙,改善土壤底層的通氣透水 狀況,也可提高土壤的吸熱和增溫、保溫能力;適時、 適量進行鼕灌,使土壤含水量大,散熱緩慢,土壤溫 度變化比乾燥土壤緩慢,可保護鼕作物安全越鼕。
  土壤溫度對土壤性質的影響及調節作用
  土壤溫度的特點
   1.1 熱量的來源。對一般土壤來說,太陽輻射能是其熱量的主要來源,生物熱量與地熱衹是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
  1.1.1 太陽的輻射能。土壤吸收的熱量首先决定於到達地球的有效太陽輻射能的數量。在相對少雲幹旱區,有75%的太陽輻射能可以到達地面。與此相反,在多雲濕潤區,衹有35% ~ 40%的太陽輻射能到達地面。大概衹有5% ~ 15%的淨輻射在土壤及植被中以熱能儲存起來。任何特殊地點的太陽輻射能主要决定於氣候。但是進入土壤的能量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顔色、坡度、植被。衆所周知,暗色土壤要比淺色土壤吸收更多的熱能,並且紅色和黃色的土壤要比白色土壤的溫度上升的快,但是這種情況並不含有暗色土壤總是溫暖一些的意思。因為暗色土壤通常有機質含量高而且保持着大量水分,水分本身也要升溫和蒸發,所以實際情況正好相反。
  1.1.2 生物熱。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的過程是放熱過程,釋放出的熱量,一部分被生物用來作為進行同化作用的能源,而大部分用來提高土溫。一般來說細菌對於熱量的利用係數(指微生物同化的能量占有機物質轉化總能量的百分數)很少超過50%,無機營養型的細菌則更低,可見,微生物分解有機物在提高土溫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一般不多,故其作用有限。
  1.1.3 地球的內熱。地球內部也嚮地表傳熱。因為地殼導熱能力很差,每平方釐米地面全年從地球內部獲得的熱量總共也不過54卡,比太陽常數小十餘萬倍。從地層的20 m深處往下,深入20 ~ 40 m(平均為33 m),溫度才能增加1 ℃,所以與太陽輻射能相比,地球熱對土壤溫度的影響很小。但是,在地熱帶,如溫泉附近,這一因素則不可忽視。
  1.2 土壤溫度的周期性變化。隨着太陽輻射晝夜或季節變化,地表溫度亦隨之發生周期變化。在每一個溫度變化周期裏,各出現一次最高值和一次最低值。隨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溫度最高或最低出現的時間逐漸延遲。從許多地區圖文觀測資料得知,土層深度每增加1 m,最高(或最低)圖文出現的時間延遲20 ~ 30 d。同時,隨着土層深度的增加,土溫的年變幅將迅速變小。土溫日變化與年變化相類似,表層土溫變幅遠大於深層土壤,而且>20 cm土層日變化麯綫幾乎呈平行綫,也就是說,土壤溫度日變化幅度低於年變幅。
  2 土壤溫度對土壤某些性質的影響
   2.1 土壤溫度影響土壤中有機質和N素的積纍。土壤有機質的轉化與溫度的關係很大,熱帶地區溫度高,有機質分解快;寒溫帶溫度低,有機質分解慢,其所含養料周轉期遠比南方長。所以,在南方,調節土壤的有機質偏重於加強有機質的積纍,而在寒冷地區則更多的側重於加速有機質的分解以釋放養分。在南方水田中,早春使用大量的緑肥後,由於春後氣溫和土溫的升高,土壤有機質的分解相當迅速,加之地表水膜已隔絶了大氣與土壤之間的氣體交換,如果土壤中地下水位又高,土體內所蔽蓄的空氣本來就不多,這就已造成缺氧條件,特別是在大量使用新鮮緑肥或未腐熟肥的情況下,由於肥量的迅速分解耗盡了氧氣,就更造成土壤氧化還原電位的急劇下降,産生H2S和過多的Fe2+、Mn2+離子,引起有機酸的積纍造成對水稻根係的毒害,抑製其吸收養分的機能。旱地土壤中最有利於硝化過程的土壤溫度是27 ℃ ~ 32 ℃。在冰凍土壤中,硝化作用幾乎出停頓對狀態;在-1 ℃ ~ 4 ℃時,土壤中開始有硝化作用,但反應非常緩慢,其硝化速率僅相當於25 ℃時的1% ~ 10%,隨着溫度的升高,硝化細菌漸趨活躍,10 ℃、15 ℃、20 ℃時的硝代速度相應為25 ℃的20%、50%、80%。由土溫引起的土壤N素供應商的季節性差異,是製定施肥制度的一個重要依據。
  2.2 土壤溫度對土壤P素供應的影響。土壤P素的季節性變化較為復雜。水稻土中暖季裏土壤P素有效性增加,主要由於土壤漬水後,硫酸鐵在還原條件逐漸變為可利用態的緣故。彭幹濤等(1980)在江蘇宜興的定位觀察表明,6種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上,不同季節土壤速效P量的差異,並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並發現土壤速效P量並不受季節溫度變化的影響。他們認為,溫度對植物P素營養的影響,可能是根係吸收P素受溫度影響較大緣故。根據侯光炯等研究,鐵鋁膠體結合的P要在30 ℃左右才能活化,一般夏季氣溫高時,土壤中的P活性大;鼕季氣溫低時,土壤中的P活性小。萬兆良(1981)的實驗表明,土溫對P 的固定似有一定影響,紫色土和山地黃壤等6種不同土壤中,土溫由10 ℃ ~ 15 ℃上升到30 ℃,P32固定量減少20% ~ 70%。
  2.3 土壤溫度對土壤K素容量和強度(Q/I)關係的影響。溫度是影響土壤中K素動態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土壤溫度的變化影響到土壤中K 的固定和釋放,影響到K+在土壤中的擴散過程和粘土礦物對K+的選擇吸收。溫度對土壤中K+的影響是多方面的。Ching和Barber曾經研究過溫度對土壤中K+擴散過程的影響,發現K+的擴散係數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Feigenbaun和Shainberg發現提高溫度可以增加土壤中緩效K的釋放速率。Sparks和Liebhardt研究了溫度對土壤中K+平衡過程的影響,發現升高溫度增加土壤對K+的選擇吸附。金繼運等(1992)的實驗結果表明,隨着溫度的升高,土壤供K能力增加,緩衝性能下降。本項研究結果表明,溫度可以改變土壤K素的Q/I關係,升高溫度增加了土壤溶液中K+的活度,提高了土壤的K能力。可見土壤溫度是影響土壤中K素動態變化和土壤供K能力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我國北方經常發生早春低溫冷害的地區,溫度的影響可能更為明顯。
  2.4 土壤溫度對土壤電導性的影響。土壤溫度對於土壤介質的性質影響較大,對於土壤電導尤為明顯。李成保和毛就庚(1989)以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棕壤、濱海????土、內陸????土和蘇打????土為試材,用熱敏電阻性溫度傳感器,測出不同土壤處理及其電導率與溫度的回歸統計數據。結果表明:實驗條件下,土壤電導率與溫度的相關係數α為0.960 ~ 0.999,有很好的綫性關係。土壤電導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溫度每升高1℃所引起的電導率的變化量(“電導溫度變率”)是因土壤介質而異,順序為:????土>黃棕壤>可變電荷土壤。不同土壤之間電導溫度變率的順序為:濱海????土>內陸????土>蘇打????土>黃棕壤>磚紅壤>紅壤>赤紅壤。
  2.5 土壤溫度對土壤水分狀況的影響。土溫對土壤水分狀況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土溫升高時,土壤水的粘滯度和表面張力下降,土壤水的滲透係數隨之增加,土溫25℃時水的滲透係數為0℃的2倍。土壤水分的自由能與土壤溫度密切相關。張一平等(1990)以陝西省紅油土、垆土、黑垆土為供試土樣,試驗結果表明,溫度對土壤水勢具有明顯的影響,3種土壤皆呈現隨溫度升高土壤水吸力降低的特點。在測定的含水量範圍內,溫度與吸水力之間呈現極顯著的負相關,相關係數(r)在- 0.990 6 ~ 0.999 0(n=5)。這是由於溫度升高時,水的粘滯度和表面張力降低所致。在等吸力時,溫度高者,含水量則較低。
  2.6 土壤溫度對土壤中生物學過程的影響。土壤溫度對微生物活性的影響極其明顯。大多數土壤微生物的活動,要求溫度為15 ℃ ~ 45 ℃。在此溫度範圍內,溫度愈高,微生物活動能力越強。土溫過低或過高,超出這一溫度範圍,則微生物活動受到抑製,從而影響到土壤的腐殖或礦質化過程,影響到各種養分的形態轉化,也就影響到植物的養分供應。例如,氨化細菌和硝化細菌在土溫28 ℃ ~ 30 ℃時最為活躍,如土溫過低,往往由於硝化作用極其微弱,而使作物的N素養分供應不足。土壤溫度達到52 ℃時,硝化作用停止。
  3 土壤溫度的調節
   3.1 耕作。耕作措施可以調節土壤,壟作、中耕、深翻、鎮壓、培土等措施,由於改變了太陽的入射角、土壤空隙度、土壤水分狀況等,均可起到調節土壤的作用。“鋤頭底下有火”,北方早春氣溫低,當土壤含水量較高時,土溫不易上升,對春播和作物出苗不利,可采用深鋤,鬆表土,散表熵,提高地溫。作為苗期,早中耕,地發暖,通過深耕,可以提高土溫,同時加強土壤的穩溫性。起壟種植能增加土壤表面及近地層氣溫,並有利於排水,據測定,壟作5 cm深處,日平均土溫能增加2 ℃ ~ 3 ℃,溫度日較差比平地高3 ℃ ~ 4 ℃,最低窪下濕地和某些作物的良好的耕作種植形勢。
  3.2 灌溉和排水。水分具有大的熱容量、導熱率和蒸發潛熱,土中水分含量又與土壤的反射率有關。因此,調節土壤水分含量對土壤熱狀況有較大影響。對土壤進行灌溉,由於下述原因:①土色加深,地面反色率降低;②地表溫度下降,地面長波輻射減少;③由於近地面水汽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加,因而,一般白天灌溉地表輻衡有所增加,土壤導熱率也因土壤濕度增加而增大了。因此,水運用的適宜,有增溫、降溫、保溫的作用。早春秧田,高溫晴天,日灌夜排,或全天灌水,以水層護田,緩和氣溫與土溫的突變,使土溫趨於穩定,起到保溫的作用。寒冷晴天,則日排夜灌,田面水層消失,增加了土壤空氣容量,土溫上升快,起到保溫的作用。
  3.3 施肥。肥料不僅可以肥田,而且可以調節土溫。各種有機肥,在其分解過程中,可以放出不同的熱量,按其發熱量的大小,有熱性肥、溫性肥、涼性肥。熱性肥如馬糞、羊糞、菜子餅;溫性肥如豬糞、人糞稭稈肥等;涼性肥如牛糞、塘泥、陰溝泥等。“冷土上熱肥,熱土上冷肥”,這種合理施肥方法,充分發揮了肥料的熱特性,對作物生長有很大的好處。此外,施用草木灰和有機肥料,能使土色變深,增加土壤的吸熱能力,也起提高土溫的作用。
  3.4 覆蓋。覆蓋是調節土溫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根據其作用原理不同,可分為透明覆蓋與非透明覆蓋。前者是用尼竜薄膜、玻璃、油紙等材料。後者用植物稈、草簾、蘆葦、回飛瀝青製劑等。
  此外,一些地區還使用土面增溫劑以提高苗床溫度。其原料主要是脂肪酸渣製劑或瀝青製劑,也有的用天然動物植物油油腳製成。土面溫度劑的效果與土壤水分、天氣、季節等條件密切相關。噴施後,一般有效期為15 ~ 20 d。
  3.5 設置風障。寒冷多風地區風障能起到降低風速、減少地面亂流和蒸發耗熱的作用。障前地面(嚮陽面)還能增加反射輻射和減少地面有效輻射損失,因此,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溫度,有利於作物育苗和安全越鼕,減少霜凍危害。在大風期間可減低風速40% ~ 60%,提高秧苗溫度1 ℃ ~ 3 ℃。北方地區設置風障,使凍土層後變薄,春季解凍早,可早播種。一般風障改善土溫的有效距離是障身高的5 ~ 8倍,增高障身,能提高投資效果。
百科大全
  土壤溫度
  soil temperature
    turang wendu
  土壤溫度(5011 temperature)土壤溫度
  (地溫)影響着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土壤的形成。土
  壤中各種生物化學過程,如微生物活動所引起的生物
  化學過程和非生命的化學過程,都受土壤溫度的影響。
  土壤溫度與農業生産的關係有以下兩個方面。
  直接影響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土壤溫度越高,
  作物的生長發育越快。一年內某時段出現低溫或高溫,
  常常給農業生産帶來危害。作物的種子必須在適宜的
  土壤溫度範圍內纔萌發。一般耐寒的𠔌類作物,種子
  萌發的平均土溫為1一5℃;喜溫作物為8一10℃。與
  氣溫相比,對種子發芽和出苗的影響,土壤溫度要直
  接得多。但是,土壤溫度隨地形、土壤水分、耕作條
  件、天氣及作物覆蓋等影響而變化。
  一般作物的根係在土壤溫度2一4℃時開始生長,
  在10℃以上根係生長比較活躍,超過35℃時根係生長
  受到阻礙。鼕麥在12一16℃時生長良好,玉米、棉花
  等為25℃左右,豆科作物的根係在22一26℃生長良好;
  馬鈴薯塊莖成熟期30天內,15一27℃是塊莖形成的最
  適上壤溫度。過高的土壤溫度使植物根係組織常加速
  成熟,根係木質化的部位幾乎達到根尖,降低了根表
  面的吸收效率。土壤溫度低,作物根係吸水緩慢,當
  氣候條件適於蒸騰時,植株地上部分常呈現脫水或缺
  水。土壤溫度過低,常使鼕作物的分孽節或根係産生
  凍害,強低溫延續的時間長短和降溫及凍融的速度都
  影響到凍害的程度。
  土壤溫度影響作物的生理過程。在O一40℃之間,
  細胞質的流動隨升溫而加速。在20一30℃的範圍內,
  溫度升高能促進有機質的輸送。溫度過低,影響營養
  物質的輸送率,阻礙作物生長。在O一35℃範圍內,溫
  度升高能促進呼吸,但對光合作用的影響較小,所以
  低溫有利於作物體內碳水化合物的積纍。適宜的土壤
  溫度還能促進作物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春小麥苗
  期,地上部分生長最適宜的土壤溫度為20一24℃,
  期為12一16℃,8℃以下或32℃以上很少抽穗;鼕小
  麥生長適宜的上壤溫度要低一些,24℃以上能抽穗,
  但不能成熟。
  間接影響土壤溫度影響環境條件中的其他因
  子,從而間接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土壤溫度對微生物
  活性的影響極其明顯。大多數上壤微生物的活動要求
  有15一45℃的溫度條件。超出這個範圍〔過低或過高),
  微生物的活動就會受到抑製。土溫對土壤的腐殖化過
  程、礦質化過程以及植物的養分供應等都有很大意義。
  土壤有機質的轉化也受土溫的影響,南方高溫地
  區,有機質分解快;北方溫寒地區,則分解慢,土壤
  中的養料和碳的周轉期遠比南方要長。所以在高溫的
  南方應加強有機質的纍積,而在較寒冷的北方則應側
  重於加速有機質的分解,以釋放養分。
  土壤水(溶液)的移動,土壤
英文解釋
  1. :  soil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of soil
包含詞
土壤溫度表土壤溫度梯度土壤溫度記錄儀
土壤溫度速測儀智能土壤溫度監測記錄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