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圓圓
(春蘭名品)
瓣型:荷瓣
歷史:1932年由朱蔭博選出。
特徵:外三瓣圓闊收根,緊邊。蚌殼捧,大圓舌,花色淨緑。葉半垂,葉寬闊而長。
2.大熊貓圓圓
2004年9月1日出生於臥竜中心,現年1歲,雄性。外號小乖乖。是海歸美女華美的後代。性格溫順,喜與人玩。身體健康,發育良好。對人友好,當工作人員在時老喜歡抱着工作人員的腿,親昵輕咬,一定要工作人員陪他玩上一陣子纔肯罷休。
1月6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確定將兩衹大熊貓團團和圓圓贈送給臺灣
大名為:志明,由臺灣地區網絡投票所得
圓圓是中國大陸贈送給臺灣的一對大熊貓中的雌性熊貓,圓圓是通過2006年春節聯歡晚會現場的“大陸同胞嚮臺灣同胞贈送大熊貓”活動於2006年1月29日0時投票産生的乳名。它和團團共得到了1億3000萬觀衆的短信和電話投票。
圓圓是四川臥竜自然保護區第16號,2004年8月31日出生。外號黃毛丫頭。是被譽為“英雄母親”斷掌雌性熊貓雷雷的後代。 |
|
|
|
圓圓是四川臥竜自然保護區第16號熊貓,2004年8月31日出生,外號黃毛丫頭,臺灣地區網絡投票名為“春嬌”(後臺灣方面表示沿用乳名,不再徵集大名),父親是琳琳,而母親是被譽為“英雄母親”的斷掌雌性熊貓雷雷,因此她具有來自野外的優良血統和品性。她也是中國大陸贈送給臺灣的一對大熊貓中的雌性熊貓。圓圓這一乳名是通過2006年1月29日0時春節聯歡晚會現場的“大陸同胞嚮臺灣同胞贈送大熊貓”活動投票而産生的,她和團團共得到了1億3000萬觀衆的短信和電話投票。
圓圓偏棕褐色的毛色獨一無二,在大熊貓幼兒園六衹寶寶中也是獨一無二的一枝花,這也是其得到黃毛丫頭昵稱的原因。圓圓嘴唇兩邊各有一黑點,黑毛略帶棕色,體形適中,性格活潑、溫馴,愛“哼哼”叫。最喜歡獨臥木架頂端,它在研究中心是本領高強的平衡木冠軍和攀爬冠軍。圓圓臉圓嘴短,最符合大熊貓美女的標準,素有“臥竜之花”的稱號。作為臥竜唯一的熊貓“美女”,她喜歡鬧點小脾氣,而且性格剛毅,自主性強,身體健康,發育好,喜歡獨處,常攀高遠眺,略有所思。
剛出生的圓圓 |
|
2004年8月31日,圓圓出生在四川臥竜。
2006年1月6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確定將四川臥竜自然保護區16號(圓圓)和19號大熊貓贈送給臺灣。
赴臺圖示2006年1月29日0時候,圓圓一名由春節聯歡晚會現場的“大陸同胞嚮臺灣同胞贈送大熊貓”活動投票中,和團團一名同時産生,得票1億3000萬。
2008年12月23日上午八時二十分,贈臺大熊貓“團團”、“圓圓”坐着大卡車,在家乡人不捨的目光和深情的祝福中,由武警戰士護送,從雅安碧峰峽基地啓程嚮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進發。
2008年12月23日17時5分許,經過近三個小時的飛行,搭載大熊貓“團團”、“圓圓”的長榮航空專機順利抵達臺灣桃園機場。下飛機後,他們入住了臺北木柵動物園。
從2009年1月1日開始,即大熊貓入臺第10天,動物園為大熊貓供應的竹子已全部是臺灣本地産的,包括緑竹、箭竹、麻竹、黃金竹等。動物園提供的信息顯示,從2日上午9點到下午3點45分,“團團”“圓圓”共進食竹子達33公斤,此外還吃了窩窩頭、蘋果、鬍蘿蔔等。
“團團”“圓圓”吃臺灣竹子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來臺第三日,動物園為他們提供竹子有一半來自臺灣,第8天就達到了90%。看來它們對臺灣竹子已經適應了。
到2009年1月2日上午,“團團”體重109.2公斤、“圓圓”體重110.4公斤,分別比1日增加了1.4公斤和2公斤。 |
|
結緣團團
在挑選赴臺大熊貓的時候,雖然專傢們將16號與19號和21號兩個候選“帥哥”放到一起,但16號歷來與19號相處甚歡,兩個隨時同進同出,形影不離,很有“夫妻相”。不僅如此,16號和19號還性格互補,經常互相照應,顯得異常恩愛。因此,16號和19號就被確定為贈臺大熊貓,也就是大傢後來熟知的團團圓圓。
震後團圓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大熊貓“團團”“圓圓”圈捨後面的山體垮塌,巨大的石塊將圈捨完全毀壞。幸運的是機警的“團團”“圓圓”都跑出了圈捨。5月12日,“團團”被臥竜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救出;3天後,“圓圓”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也被工作人員救出。團團圓圓在一起最後,“團團”“圓圓”在臥竜依然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霸道圓圓
08年12月25日,圓圓掌摑團團一掌,嚇得團團見到圓圓就退縮。
這麽一個小舉動,已驚動動物園上下,趕緊開會評估,有人說是團團圓圓打情駡俏,有人說是圓圓想與團團示好親熱,有人則解釋是團團“怕老婆”。不過金仕謙說,最後經園方評估,認為是圓圓發情期已到且領域較強,可能藉此宣示自己纔是“老大”。而團團相對還是個大孩子,自知年紀小,所以退讓。
大熊貓“團團”“圓圓”如果順利通過檢疫,計劃於2009年1月26日大年初一在臺北市立動物園正式與遊人見面。臺北市立動物園已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