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icbn)是专门处理化石或非化石植物(包括高等植物、藻类、真菌、粘菌、地衣、光合原生生物(protists)以及与其在分类上近缘的非光合类群)命名的法规,由国际植物学会议(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ibc)制定。
最近几十年来,国际植物学会议每六年举办一次,每次都会对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进行修订,推出新版的法规。最新的法规是2005年7月第十七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通过的“维也纳法规”(vienna code)。
本文提供的是1999年8月第十六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通过的“圣路易斯法规”(st. louis code),由已故植物分类学家朱光华先生译为中文,并在国内正式出版(科学出版社,2001年)。这些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之用,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http://www.bgbm.fu-berlin.de/iapt/nomenclature/code/ 提供了圣路易斯法规的英文、法文和斯洛伐克文版,读者可相互比较。需要说明的是,法规的原文是英文,遇有译文和原文不一致的地方,以原文为准。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圣路易斯法规)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st. louis code)
导言
第一部分 原则
第二部分 规则和辅则
第一章 分类群及其等级(规则1-5)
第二章 名称的地位、模式指定和优先权
第1节 地位的定义(规则6)
第三章 各等级分类群的命名
第1节 科级以上分类群的名称(规则16-17)
第2节 科和亚科、族和亚族的名称(规则18-19)
第四章 有效发表和合格发表
第1节 有效发表的条件和日期(规则29-3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