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球表面上的一條假想綫,在地球180°經綫附近,稍有彎麯,用作劃分相連兩日的界綫。也叫日界綫。 |
|
國際日期變更綫
名稱: 國際日期變更綫
主題詞或關鍵詞: 地球科學
內容
地球每天自西嚮東旋轉,黎明、正午、黃昏和子夜,由東嚮西依次周而復始地在世界各地循環出現。地球上新的一天究竟應該從哪裏開始,到哪裏結束呢?關於這個問題,歷史上曾有不少爭論,也産生過不少的誤會和麻煩。據說,19世紀在俄國伊爾庫次剋附近一個小鎮上有個郵政官於9月1日早上7點鐘給芝加哥郵局拍了一份電報,可回電卻說“8月31日9時28分收到來電……”這讓人簡直莫名其妙,9月裏拍的電報,怎麽會在8月裏收到的呢?類似這樣的誤會那時幾乎天天發生。
國際日期變更綫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還規定了一條國際日期變更綫。這條變更綫位於太平洋中的180度經綫上,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綫,因此稱為“國際日期變更綫”。為避免在一個國傢中同時存在着兩種日期,實際日界綫並不是一條直綫,而是折綫。它北起北極,通過白令海峽、太平洋,直到南極。這樣,日界綫就不再穿過任何國傢。這條綫上的子夜,即地方時間零點,為日期的分界時間。按照規定,凡越過這條變更綫時,日期都要發生變化:從東嚮西越過這條界綫時,日期要加一天,從西嚮東越過這條界綫時,日期要減去一天。
國際日期變更綫是一日開始和終了的界綫,因此,它所通過的東西12時區就成為一個十分特殊的時區。在這個時區裏,時間都一致,而日期卻不同,僅一綫之隔,東西竟相差一天,西邊要比東邊早一天。居住在日期變更綫西邊楚剋茨剋半島上的人,是全世界迎接新年最早的人,而居住在這條綫東邊的、僅一水之隔的美國阿拉斯加人,卻要等待一晝夜之後才能過新年。
地球是太陽係中的一顆行星,它除了繞太陽公轉外,每天還自轉一周。因此,地球被太陽光照射的半個球面形成白晝,而背着太陽光的另外半個球面便是黑夜,它們之間的過渡帶是清晨和黃昏。地球不停地自西嚮東轉着,地球上的晨、晝、昏、夜也不斷地從東嚮西移動,循環往復地在各地出現。
全球各地都以自己所看到的太陽位置作為確定“一天”的標準,把自己所在地方相應的地球另一面的一條經綫作為“日期變更綫”,這樣就有許多條“日期變更綫”,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為瞭解决這個問題,應該規定一條全世界共同的、可供對照的“日期變更綫”,這條“日期變更綫”就叫“國際日期變更綫”。
現在公認的與東、西經一百八十度經綫重疊的“國際日期變更綫”,是以“格林尼治時間”為標準的日期變更綫。“格林尼治時間”是穿過英國倫敦郊區的格林威治天文臺的零度經綫的時間,國際上規定為“世界時”。一百八十度經綫正好處於與它相對應的地球另一面。
這條穿過太平洋的“國際日期變更綫”,避開了一些島嶼和地區,這是為了使它們不致分成兩個日期,因此,它不是一條直綫而是有幾個麯折的麯綫。 |
|
國際日期變更綫
名稱: 國際日期變更綫
主題詞或關鍵詞: 地球科學
內容
地球每天自西嚮東旋轉,黎明、正午、黃昏和子夜,由東嚮西依次周而復始地在世界各地循環出現。地球上新的一天究竟應該從哪裏開始,到哪裏結束呢?關於這個問題,歷史上曾有不少爭論,也産生過不少的誤會和麻煩。據說,19世紀在俄國 伊爾庫次剋附近一個小鎮上有個郵政官於9月1日早上7點鐘給芝加哥郵局拍了一份電報,可回電卻說“8月31日9時28分收到來電……”這讓人簡直莫名其妙,9月裏拍的電報,怎麽會在8月裏收到的呢?類似這樣的誤會那時幾乎天天發生。
國際日期變更綫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還規定了一條國際日期變更綫。這條變更綫位於太平洋中的180度經綫上,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綫,因此稱為“國際日期變更綫”(現在已經改稱為國際日界綫)。為避免在一個國傢中同時存在着兩種日期,實際日界綫並不是一條直綫,而是折綫。它北起北極,通過白令海峽、太平洋,直到南極。這樣,日界綫就不再穿過任何國傢。這條綫上的子夜,即地方時間零點,為日期的分界時間。按照規定,凡越過這條變更綫時,日期都要發生變化:從東嚮西越過這條界綫時,日期要加一天,從西嚮東越過這條界綫時,日期要減去一天。
國際日期變更綫是一日開始和終了的界綫,因此,它所通過的東西12時區就成為一個十分特殊的時區。在這個時區裏,時間都一致,而日期卻不同,僅一綫之隔,東西竟相差一天,西邊要比東邊早一天。居住在日期變更綫西邊楚剋茨剋半島上的人,是全世界迎接新年最早的人,而居住在這條綫東邊的、僅一水之隔的美國 阿拉斯加人,卻要等待一晝夜之後才能過新年。
地球是太陽係中的一顆行星,它除了繞太陽公轉外,每天還自轉一周。因此,地球被太陽光照射的半個球面形成白晝,而背着太陽光的另外半個球面便是黑夜,它們之間的過渡帶是清晨和黃昏。地球不停地自西嚮東轉着,地球上的晨、晝、昏、夜也不斷地從東嚮西移動,循環往復地在各地出現。
全球各地都以自己所看到的太陽位置作為確定“一天”的標準,把自己所在地方相應的地球另一面的一條經綫作為“日期變更綫”,這樣就有許多條“日期變更綫”,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為瞭解决這個問題,應該規定一條全世界共同的、可供對照的“日期變更綫”,這條“日期變更綫”就叫“國際日期變更綫”。
現在公認的與東、西經一百八十度經綫重疊的“國際日期變更綫”,是以“格林尼治時間”為標準的日期變更綫。“格林尼治時間”是穿過英國倫敦郊區的格林威治天文臺的零度經綫的時間,國際上規定為“世界時”。一百八十度經綫正好處於與它相對應的地球另一面。
這條穿過太平洋的“國際日期變更綫”,避開了一些島嶼和地區,這是為了使它們不致分成兩個日期,因此,它不是一條直綫而是有幾個麯折的麯綫。
平常,我們在鐘錶上所看到的“幾點幾分”,習慣上就稱為“時間”,但嚴格說來應當稱為“時刻”。某一地區具體時刻的規定,與該地區的地理緯度存在一定關係。例如,世界各地的人都習慣於把太陽處於正南方(即太陽上中天)的時刻定為中午12點,但此時正好背對着太陽的另一地點(在地球的另一側),其時刻必然應當是午夜12點。如果整個世界統一使用一個時刻,則衹能滿足在同一條經綫上的某幾個地點的生活習慣。所以,整個世界的時刻不可能完全統一。這種在地球上某個特定地點,根據太陽的具體位置所確定的時刻,稱為“地方時”。所以,真太陽時又叫做“地方真太陽時”(地方真時),平太陽時又叫做“地方平太陽時”(地方平時)。地方真時和地方平時都屬於地方時。
1879年,加拿大鐵路工程師伏列明提出了“區時”的概念,這個建議在1884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得到認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統一世界計量時刻的“區時係統”。“區時係統”規定,地球上每15°經度範圍作為一個時區(即太陽1個小時內走過的經度)。 這樣,整個地球的表面就被劃分為24個時區。 各時區的“中央經綫”規定為0°(即“本初子午綫”)、東西經15°、東西經30°、東西經45°……直到180°經綫,在每條中央經綫東西兩側各7.5°範圍內的所有地點,一律使用該中央經綫的地方時作為標準時刻。“區時係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時刻的混亂現象,使得世界上衹有24種不同時刻存在, 而且由於相鄰時區間的時差恰好為1個小時,這樣各不同時區間的時刻換算變得極為簡單。因此,一百年來,世界各地仍沿用這種區時係統。
規定了區時係統,還存在一個問題:假如你由西嚮東周遊世界,每跨越一個時區,就會把你的表嚮前撥一個小時,這樣當你跨越24個時區回到原地後,你的表也剛好嚮前撥了24小時,也就是第二天的同一鐘點了;相反,當你由東嚮西周遊世界一圈後,你的表指示的就是前一天的同一鐘點。 為了避免這種“日期錯亂”現象,國際上統一規定180°經綫為“國際日期變更綫”。當你由西嚮東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綫時,必須在你的計時係統中減去一天;反之,由東嚮西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綫,就必須加上一天。 |
|
- : International Date Line, calendar line, calendarline, date line
- n.: dateline, International Date Line (IDL), the international date 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