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左丘明 Zuoqiu Ming 资料来源:百度国学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题解】 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评价】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研究参考书目】 • 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ISBN 780626138 • 董立章《国语译注辨析》,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2、汉语的一种语音体系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推行的把北京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运动。它提出“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两大口号。“言文一致”是书面语不用古代文言,改用现代白话。“国语统一”是现代白话要以北京话为全国通用的国语。这个运动对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建立和推行,对于文体改革和文字拼音化,都有一定的贡献。 【产生的经过】 由于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在清末的后十年,就已经提出统一国语的问题。最早提到“国语”这个名称的,是当时被委任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桐城派古文名家吴汝纶。1902年他去日本考察学政,看到日本推行国语(东京话)的成绩,深受感动,回国后写信给管学大臣张百熙,主张在学校教学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推行以“京话”(北京话)为标准的国语。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提出把“官话”正名为“国语”,设立“国语编查委员会”,负责编订研究事宜。1911年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决议在京城成立国语调查总会,各省设分会,进行语词、语法、音韵的调查,审定“国语”标准,编辑国语课本、国语辞典和方言对照表等。1912年民国成立后,召开“临时教育会议”,决定先从统一汉字的读音做起,召开“读音统一会”。 1913年“读音统一会”开会,议定了汉字的国定读音(即“国音”)和拼切国音的字母“注音字母”(也叫“国音字母”)。议定以后,北洋政府迟迟不予公布。于是在1916年,北京教育界人士组织“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简称“国语研究会”)掀起了一个催促北洋政府公布注音字母和改学校“国文”科为“国语”科的运动。 研究会规定了5项任务:①调查各省方言;②选定标准语;③编辑标准语的语法辞典;④用标准语编辑国民学校教科书及参考书;⑤编辑国语刊物。提出学校的“国文”教科书改称“国语”教科书。运动得到各地教育界人士的响应。国语研究会的会员4年中增加到12000多人。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师范校长会议”,决定在全国高等师范附设“国语讲习科”,专教注音字母及国语,并于11月公布了“注音字母”。同年,《新青年》等刊物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开始用白话文写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这个运动的推动下,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政府的推行机构“国语统一筹备会”,并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改“国文”科为“国语”科。与此同时,又通令修改原来的《国民学校令》,规定首先教授注音字母,改革教科书的文体和教学方法等,这样,国语运动在学校方面得到了初步的成功。 【“国语”的推行】 “五四”以后,国语运动进入推行期。主要工作是修订注音字母方案,制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调整“国音”标准,扩大国语的教育和应用,以及出版、宣传等。 台湾语言与族群密切相关。按通俗的分法,台湾人可分为4大族群,其中闽南人约占74%,客家人约12%,外省人约 13%,原住民为1%左右。闽南人以闽南话为母语,客家人以客家话为母语,外省人以“国语”为母语。原住民分为11个民族,分别使用不同的原住民语,并把它们当做母语。 闽南话其实是正宗的中原古语。从汉末到唐末藩镇之乱,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东南沿海;明清时期一些大陆移民渡过海峡,又把这一语言带到台湾,因此闽南话又被称为“河洛语”。后来,台湾闽南话演变出“台南腔”、“台北腔”和“宜兰腔”等,其中以“台南腔”最具代表性。 唐代以来,中国北方持续动荡,外族侵扰不断,中原各民族的语言相互融合,相互吸收,逐渐形成元代白话、明清官话,最后演变为北平话,中原古语在北方完全消失。民国初期,北平话改名“国语”,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国民党退踞台湾后,设立“国语推行委员会”,研究并推广“国语”。由于外省人中苏、浙、闽、粤人较多,势力较大,所以台湾“国语”受到江浙方言及闽南方言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吴越腔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对异读字、轻声和儿化等语言现象进行了进一步规范,两岸“国语”差别由此拉大。 除了上述语言外,外语在台湾也有一定地位。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人都会说一些英语。在涉外学术、商贸和旅游领域,英语是通用语。现今70岁以上的台湾人一般还会说一些日语。大量来自菲律宾、印尼和越南的外来劳工则使用其本国语言。 大部分台湾人能够使用母语及“国语”。“国语”是岛内各族群的通用语,是学校教育使用的正式语言,是新闻、出版和公文中使用的官方语言。有研究说,在台湾各地火车站,旅客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是“国语”,平均约49%;闽南话次之,约 47%;“国语”∕闽南话混用约1.7%;客家话约1.7%;原住民语约0.3%;其他语言约0.3%。一般来说,越是都市地区,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使用 “国语”频率越高,越是农村地区,越是经济落后地区,闽南话使用频率越高。年龄越小,使用“国语”频率越高,年龄越大,使用闽南话频率越高。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使用“国语”。 |
|
指本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在我国是汉语普通话的旧称。 中国学校和政府过去所用的官方语言,现在叫做普通话 中国主要方言,全国约五分之四地方使用 |
|
过去指中、小学的语文课 |
本族或本国共同使用的语言 The family or their shared language |
指本族或本国共同使用的语言。《隋书·经籍志一》:“又 后魏 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録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元史·显宗传》:“抚循部曲之暇,则命 也灭坚 以国语讲《通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故命文臣依国语製国书,不用蒙古、汉字。” |
|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题解】
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李昂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内容】
共21卷。
• 周语3卷
• 鲁语2卷
• 齐语1卷
• 晋语9卷
• 郑语1卷
• 楚语2卷
• 吴语1卷
• 越语2卷
【评价】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
汉语的一种语音体系名——国语 Name of a sound system of Chinese - Mandarin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推行的把北京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运动这个运动对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建立和推行,对于文体改革和文字拼音化,都有一定的贡献。 事实上,很多讲方言的人对国语、普通话、华语的定义都不是很清晰。很多人常把国语、普通话、北京话互相等义使用,另外又会认为华语等于中文或某种汉语。
【名称】
以下是正式官方定义:
国语:由于历史原因,一般指台湾地区人民所说的中文。
普通话:按照1956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大陆推广。而香港及大陆民间有时也将“国语”一词作为大陆地区普通话以及台湾地区国语的别称。在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根据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两地政府以及民间机构均透过不同管道推广普通话。
华语:是新加坡、马来西亚长期聚居的华人使用、但非官方语言的汉语,以现代汉语和北京官话为基础。新马华人普遍使用的华语,混合了相当多的英语语音,因此较中国大陆、台湾有较多连用外语词,与香港相似。
【产生的经过】
由于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在清末的后十年,就已经提出统一国语的问题。最早提到“国语”这个名称的,是当时被委任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桐城派古文名家吴汝纶。1902年他去日本考察学政,看到日本推行国语(东京话)的成绩,深受感动,回国后写信给管学大臣张百熙,主张在学校教学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推行以“京话”(北京话)为标准的国语。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提出把“官话”正名为“国语”,设立“国语编查委员会”,负责编订研究事宜。1911年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决议在京城成立国语调查总会,各省设分会,进行语词、语法、音韵的调查,审定“国语”标准,编辑国语课本、国语辞典和方言对照表等。1912年民国成立后,召开“临时教育会议”,决定先从统一汉字的读音做起,召开“读音统一会”。 1913年“读音统一会”开会,议定了汉字的国定读音(即“国音”)和拼切国音的字母“注音字母”(也叫“国音字母”)。议定以后,北洋政府迟迟不予公布。于是在1916年,北京教育界人士组织“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简称“国语研究会”)掀起了一个催促北洋政府公布注音字母和改学校“国文”科为“国语”科的运动。
研究会规定了5项任务:①调查各省方言;②选定标准语;③编辑标准语的语法辞典;④用标准语编辑国民学校教科书及参考书;⑤编辑国语刊物。提出学校的“国文”教科书改称“国语”教科书。运动得到各地教育界人士的响应。国语研究会的会员4年中增加到12000多人。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师范校长会议”,决定在全国高等师范附设“国语讲习科”,专教注音字母及国语,并于11月公布了“注音字母”。同年,《新青年》等刊物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开始用白话文写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这个运动的推动下,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政府的推行机构“国语统一筹备会”,并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改“国文”科为“国语”科。与此同时,又通令修改原来的《国民学校令》,规定首先教授注音字母,改革教科书的文体和教学方法等,这样,国语运动在学校方面得到了初步的成功。
【国语的推行】
“五四”以后,国语运动进入推行期。主要工作是修订注音字母方案,制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调整“国音”标准,扩大国语的教育和应用,以及出版、宣传等。
台湾语言与族群密切相关。按通俗的分法,台湾人可分为4大族群,其中闽南人约占74%,客家人约12%,外省人约 13%,原住民为1%左右。闽南人以闽南话为母语,客家人以客家话为母语,外省人以“国语”为母语。原住民分为11个民族,分别使用不同的原住民语,并把它们当做母语。
闽南话其实是正宗的中原古语。从汉末到唐末藩镇之乱,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东南沿海;明清时期一些大陆移民渡过海峡,又把这一语言带到台湾,因此闽南话又被称为“河洛语”。后来,台湾闽南话演变出“台南腔”、“台北腔”和“宜兰腔”等,其中以“台南腔”最具代表性。
唐代以来,中国北方持续动荡,外族侵扰不断,中原各民族的语言相互融合,相互吸收,逐渐形成元代白话、明清官话,最后演变为北平话,中原古语在北方完全消失。民国初期,北平话改名“国语”,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国民党退踞台湾后,设立“国语推行委员会”,研究并推广“国语”。由于外省人中苏、浙、闽、粤人较多,势力较大,所以台湾“国语”受到江浙方言及闽南方言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吴越腔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对异读字、轻声和儿化等语言现象进行了进一步规范,两岸“国语”差别由此拉大。
除了上述语言外,外语在台湾也有一定地位。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人都会说一些英语。在涉外学术、商贸和旅游领域,英语是通用语。现今70岁以上的台湾人一般还会说一些日语。大量来自菲律宾、印尼和越南的外来劳工则使用其本国语言。
大部分台湾人能够使用母语及“国语”。“国语”是岛内各族群的通用语,是学校教育使用的正式语言,是新闻、出版和公文中使用的官方语言。有研究说,在台湾各地火车站,旅客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是“国语”,平均约49%;闽南话次之,约 47%;“国语”∕闽南话混用约1.7%;客家话约1.7%;原住民语约0.3%;其他语言约0.3%。一般来说,越是都市地区,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使用 “国语”频率越高,越是农村地区,越是经济落后地区,闽南话使用频率越高。年龄越小,使用“国语”频率越高,年龄越大,使用闽南话频率越高。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使用“国语”。 |
部份国语字的读音 Part of the Mandarin pronunciation of the word |
注:仅作研究之用,无兴趣的,请绕行,谢谢!
一、声调不同的:
1.胜任、不胜枚举(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2.晕车、晕船(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但大陆大部分人读1声)
3.太差、差得远(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但大陆有部分人读1声)
4.当作、安步当车(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但大陆有部分人读1声)
5.成绩、功绩、业绩、战绩(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6.古迹、事迹、陈迹(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7.迹象、行迹、绝迹、痕迹(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8.镶嵌(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崁入、崁金(台湾念3声,大陆念4声)
9.框架、窗框(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框架”大陆也有人读1声)
10.期刊、星期、期待、时期(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星期”大陆也有读2声)
11.稍微、微小、微风(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12.突然、突破、突出、冲突(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突然”台湾大部分人略读为1声,其他为2声)
13.雌雄、信口雌黄(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此处错误,大陆现在统读为阳平)
14.伐树、讨伐、砍伐、征伐、北伐(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此处错误,大陆现在统读为2声)
15.帆布、扬帆、一帆风顺(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帆布”大陆多读2声)
16.屏藩、藩篱、藩属、藩镇、曾国藩(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17.出击、打击、攻击、突击、射击(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18.夹攻、夹注、夹带、夹道、夹杂、(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夹攻、夹注、夹带、夹道”大陆北方人多读2声)
19.鞠躬、鞠育、鞠躬尽瘁(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20.拈取、拈香、拈花惹草(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21.夕阳、七夕、旦夕、除夕、前夕(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22.昔日、昔年、昔时、今昔、往昔(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23.惜别、不惜、可惜、珍惜、爱惜(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不惜、可惜”大陆部分口语读2声)
24.作息、休息、消息、气息、息息相关(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25.危亡、危险、危难、危机、居安思危(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26.椰子、椰果、椰奶、椰浆(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27.叔伯、叔叔、叔侄(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大陆北方人口语多读2声)
28.波涛、浪涛、怒涛(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台湾现实生活中已经基本念阴平)
29.寂静、寂寥、万籁俱寂(台湾念2声,大陆念4声)
30.驯良、驯服、驯兽、温驯(台湾念2声,大陆念4声)
31.宁可、宁愿(台湾念2声,大陆念4声)(大陆部分口语读2声)
32.筑路、建筑(台湾念2声,大陆念4声) (大陆原有阳平念法,后统读)
33.质问、质疑、本质、性质、品质、实质(台湾念2声,大陆念4声)
34.播音、传播、广播(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台湾现实生活中已经基本念阴平)
35.究竟、追究、终究、既往不咎(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36.细菌、病菌、霉菌(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大陆口语部分读3声)
37.矻矻、孜孜矻矻(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38.品行、操行、德行(台湾念4声,大陆念2声)
39.识字、常识、认识(台湾念4声,大陆念2声)
40.横死、强横、骄横、横逆(台湾念4声,大陆念2声) (此处错误,两岸一直都为去声)
41.劳军、犒劳、慰劳(台湾念4声,大陆念2声) (实际台湾发音为很大一部分人发成阳平,同大陆)
42.穴居、穴道、墓穴、巢穴(台湾念4声,大陆念2声)
43.结膜、隔膜、薄膜、眼角膜(台湾念4声,大陆念2声)(此处错误,两岸一直都为阳声)
44.蒸馏、蒸馏水(台湾念4声,大陆念2声)
45.企业、企望、企鹅、企图(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46.辱没、辱骂、耻辱、羞辱、幸不辱命(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实际台湾发音为很大一部分人发成上声,同大陆)
47.署名、署理、部署、连署、签署(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台湾发音有一部分人发成上声)
48.伪钞、伪造、伪装、伪君子(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实际台湾发音为很大一部分人发成上声,同大陆)
49.比邻、比肩、比比皆是、朋比为奸(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50.舞蹈、赴汤蹈火、重蹈覆辙(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台湾发音有一部分人发成上声)
51.讽刺、讽谏、讽谕、嘲讽、讥讽(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台湾发音有一部分人发成上声)
52.敛容、敛迹、敛财、收敛(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台湾发音有一小部分人发成上声)
53.茶坊、染坊、磨坊(台湾念1声,大陆念2声)
54.朴素、朴质、俭朴(台湾念2声,大陆念3声)
55.储存、储金、储备、储蓄、储藏(台湾念2声,大陆念3声)
56.屡见不鲜(台湾念1声,大陆念3声)
57.剖白、剖析、解剖(台湾念3声,大陆念1声)
58.档案、调档、归档(台湾念3声,大陆念4声)
59.长发、头发、理发、结发(台湾念3声,大陆念4声)
注意:以上“很大一部分人”说的是除去受过专业训练的播音员,他们不会犯这种错误
二、声母、韵母或声调不同的:(前面是台湾读音,后面是大陆读音)
1.暴露(puˋ/baoˋ)
2.会稽(guiˋ/kuaiˋ)
3.大乘、小乘、上乘(shengˋ/chengˊ)
4.和(hanˋ/heˊ) (此处的“和”为连词)
5.劲力、使劲、起劲(jinˋ/jingˋ) -
6.车辙、覆辙、苏辙(cheˋ/zheˊ)
7.一箪食(siˋ/shiˊ) (此处错误,大陆统读shiˊ,但实际教学种念siˋ)
8.血泊、湖泊、梁山泊(boˊ/po-)
9.赐教、赏赐(siˋ/ciˋ) (此处错误,此处台湾实际已经读ciˋ了)
10.堤岸、堤防、河堤(tiˊ/di-)
11.丘壑、沟壑、千山万壑(huoˋ/heˋ)
12.酵母、发酵(xiaoˋ/jiaoˋ)
13.括号、包括、概括、总括、囊括(gua-/kuoˋ) ( 台湾发音有大一部分人发kuoˋ,同大陆)
14.模子、模子、模样(moˊ/muˊ) (此处错误,实际台湾发音审定成 muˊ样,同大陆,但事实上两岸很多误读人念moˊ样)
15.聘请、招聘(pinˋ/pingˋ)
16.骑兵、坐骑、轻骑、铁骑、千乘万骑(jiˋ/qiˊ) (此处已经统独为qiˊ,但两岸学校教学仍为jiˋ)
17.慑伏、慑服、震慑(zheˊ/sheˋ)
18.蜗牛、蜗居(gua-/wo-)
19.混淆、淆乱、淆杂(xiaoˊ/yaoˊ)
20.携手、携带、提携(xi-/xieˊ)
21.挟持、挟制、挟带(jiaˊ/xiaˊ)
22.崖岸、山崖、临崖勒马(yaiˊ/yaˊ)
23.佣人、佣工(yong-/yong-) (大陆很多人误读为4声)
24.暂且、暂时、短暂(zhanˋ/zanˋ)
25.蛰伏、惊蛰(zhiˊ/zheˊ)
26.骤雨、骤然、步骤(zouˋ/zhouˋ)
27.口吃(jiˊ/chi-)
27.相亲(xiangˋ/xiang)
28.垃圾(leˋseˋ/la - ji-)
29.角色(jiao seˋ/jueˊ seˋ)(台湾的标准读音是jueˊ seˋ,实际发音种基本没有人念成jueˊ seˋ) |
|
- : Discourses of the States
- n.: language, mandarin, Chinese national language, common speech, chinese as a subject in middle school or in primary school, the national language
|
|
- n. langue chinoise ( mandarin )
|
|
文体 | 汉语 | 中华文化 | 中国语文 | 意难忘 | 女歌手 | 港台 | 音乐人 | 历史 | 史记 | 史学 | 成语 | 文学 | 熟语 | 成语词典 | 中文 | 词典 | 杂文 | 语文 | 词语 | 词 | 语言 | 普通话 | 华语 | 连续剧 | 青春偶像 | 更多结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