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ó mín shōu rù guó mín shōu rù |
一個國傢國民經濟各個生産部門在一個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就是從一個時期內的社會總産品的價值中,減去生産上消耗掉的生産資料的價值後剩餘的部分。 |
|
一個國傢國民經濟各個生産部門在一個時期(如一年)內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就是從一個時期內的社會總産品的價值中,減去生産上消耗掉的生産資料的價值後剩餘的部分。國民收入的分配,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遵循不同的分配原則。 |
|
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國民收入是指物質生産部門勞動者在一定時期所創造的價值.從社會總産值中扣除物質消耗後的剩餘部分就是國民收入,國民收入(價值形態)=社會總産值-已消耗生産資料價值或國民收入(實物形態)=社會總産品-已消耗生産資料.
它是反映整體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因此常被使用於宏觀經濟學的研究中,亦是國際投資者非常關註的國際統計項目。
反映國民收入的兩個主要統計數字是本地生産總值(GDP, 即國內生産總值) 及本地居民生産總值 (GNP, 即國民生産總值),前者計算一段特定時期本地進行的生産,而後者則計算本地居民的總體收入。
一個國傢國民經濟各個生産部門在一個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就是從一個時期內的社會總産品的價值中,減去生産上消耗掉的生産資料的價值後剩餘的部分。 |
|
兩個統計數字都涉及生産的概念,是指投入資金、勞力及企業精神的結果,所以純從資産價格變動而取得的利潤並不計入。另外,關於本地居民是指所有以該國傢或地區為經濟利益中心的個人及機構,與其國籍及資金來源地無關,所以本地居民亦包括長期在該地區工作的外來勞工及外資分公司。
不同國傢或地區的國民收入會經常被比較,除直接比較外,亦會計算人均的國民收入,以增加其可比性。而不同地區的國民收入通常會以本地貨幣計算,所以需要以當期的匯率先作轉換,另外亦有一些做法是以購買力平價作轉換,以避免因匯率的扭麯可能。
另一方面,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國民收入亦會經常被比較,通常不會直接比較,而是會扣除價格變動後,計算出固定價格或實際國民收入,纔作比較。至於未扣除價格變動的國民收入則稱為當時價格或名義國民收入。
還有,國民收入亦會被用於反映該地區居民的富足情況,但是有其限製。
國民收入並沒有包括不在市場進行的生産,如家庭主婦的生産並沒有計入。
國民收入並沒有反映資源的投入,如長工時的投入及大量天然資源的使用並沒有計入。
國民收入衹反映當期的收入,並沒有反映纍積的收入。
國民收入沒有反映收入分佈。
一個國傢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物質資料生産部門的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社會總産品的價值扣除用於補償消耗掉的生産資料價值的餘額。國民收入在物質形態上表現為體現新創造價值的生産資料和消費資料兩部分。創造國民收入的物質資料生産部門主要有:工業、農業、建築業和為生産服務的運輸業、郵電業等。商業部門中的分類 、包裝、保管等勞動,作為生産過程在流通領域的繼續,也創造一部分國民收入。 |
|
國民收入增長的决定因素主要有:①社會投入物質生産部門的勞動量的增加。在其他條件既定的情況下,投入物質生産部門的勞動量與國民收入的增長量成正比。②社會勞動生産率的提高。物質形態上的國民收入與社會勞動生産率的提高成正比,社會勞動生産率越高,國民收入增長得就越快。③生産資料的節約。節約生産資料可以用同量生産資料生産更多的社會總産品,從而使得同量社會總産品中,國民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對增大 。在這3個决定因素中 ,社會勞動生産率的提高是國民收入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 |
|
國民收入是反映一個國傢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人均國民收入則是直接反映這個國傢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國民收入作為綜合指標,它可以反映社會再生産及其最終結果;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國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會經濟關係。例如,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國民收入所體現的積纍與消費的關係,反映的是無産階級與資産階級經濟利益對抗的關係;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民收入所體現的積纍與消費的關係,反映的則是勞動人民長遠利益與目前利益之間的經濟關係。國民收入作為一個國傢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這個國傢新增加的物質財富,因而也是反映宏觀經濟效益的綜合指標。
是一個綜合性的宏觀經濟指標,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國民收入泛指國民生産總值、國民生産淨值、國民收入、個人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5個總量,及其相關指標;狹義的國民收入僅指國民收入。 |
|
有三種衡量國民收入的方法:收入法、支出法和産出(産品)法。
1.收入法是通過加總本國居民、公司和個人直接得自當期貨物和服務生産的收入,即要素收入之總和。對這種由所有要素收入之和給出的國內總收入,衹要隨庫存增值對之進行調整,就可以得出按要素成本計算的國內生産總值;如果再加上來自國外的財産淨收入,就可得出國民生産總值。
2.支出法是把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進行加總,從而得出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總支出。它衹是總和最終購買價值,而把所有對中間貨物的支出排除在外。
3.産出法是匯總該國的工業和生産性企業在每一生産階段上的增加值。這些增加值之和得出按要素成本計算的國內生産總值,若再包括來自國外的財産淨收入,它就能給出國民生産總值。 |
|
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創造國民收入的物質資料生産部門的各方面當事人之間進行的。再分配則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在物質生産部門與非物質生産部門之間、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各部分人之間進行的。一般來說,國民收入再分配是藉助於稅收、價格、保險費、國傢預算等經濟杠桿進行的。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後,按其最終用途分為積纍基金和消費基金,分別用於積纍和消費。 |
|
國民收入是反映一個國傢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人均國民收入則是直接反映這個國傢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國民收入作為綜合指標,它可以反映社會再生産及其最終結果;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國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會經濟關係。例如,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國民收入所體現的積纍與消費的關係,反映的是無産階級與資産階級經濟利益對抗的關係;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民收入所體現的積纍與消費的關係,反映的則是勞動人民長遠利益與目前利益之間的經濟關係。國民收入作為一個國傢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這個國傢新增加的物質財富,因而也是反映宏觀經濟效益的綜合指標。 |
|
國民收入是指一個國傢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各個物質生産部門生産淨值的總和。生産淨值是指社會在一定時期(如1年)中生産的物質資料的總和(社會總産品)減去進行這個生産所消耗的生産資料總價值之後的餘額,即體現新創造的價值的那部分社會總産品。例如:一個工廠在一定時期中的生産淨值,就是全部生産出來的産品的價值減去原材料、燃料、機器消耗部分等的價值之後所剩的餘額。全國國民收入總量是可以從各個物質生産部門的生産淨值合計數求出來的。社會總産品和國民收入是各個物質生産部門的工作者創造的,包括工業、農業、建築業、運輸業等創造物質資料的一切部門。國傢機關、信用、商業(作為生産過程在流通領域內的繼續的業務除外)等非生産部門不創造國民收入。國民收入增長的因素是:一、用於物質資料生産過程中的勞動量的多少;二、勞動生産率的高低;三、生産過程中物質資料的節約情況。
國民收入是滿足人民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以及實現擴大再生産的物質來源。人均占有國民收入的多少,是一個國傢窮富的標志。所以,要實現國傢強盛、人民富裕,必須大力發展生産,提高勞動生産率,增加國民收入。 |
|
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從國內生産淨值中扣除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加政府補助金。 |
|
%26#167; NI 是指一個國傢在一年內用於生産産品和勞務的各種生産要素所獲得的收入的總和。
NNP = NNP - 間接稅 + 政府津貼 |
|
國民收入
nationalincome
一個國傢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物質資料生産部門的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社會總産品的價值扣除用於補償消耗掉的生産資料價值的餘額。國民收入在物質形態上表現為體現新創造價值的生産資料和消費資料兩部分。創造國民收入的物質資料生産部門主要有:工業、農業、建築業和為生産服務的運輸業、郵電業等。商業部門中的分類、包裝、保管等勞動,作為生産過程在流通領域的繼續,也創造一部分國民收入。
國民收入增長的决定因素主要有:①社會投入物質生産部門的勞動量的增加。在其他條件既定的情況下,投入物質生産部門的勞動量與國民收入的增長量成正比。②社會勞動生産率的提高。物質形態上的國民收入與社會勞動生産率的提高成正比,社會勞動生産率越高,國民收入增長得就越快。③生産資料的節約。節約生産資料可以用同量生産資料生産更多的社會總産品,從而使得同量社會總産品中,國民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對增大。在這3個决定因素中,社會勞動生産率的提高是國民收入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
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創造國民收入的物質資料生産部門的各方面當事人之間進行的。再分配則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在物質生産部門與非物質生産部門之間、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各部分人之間進行的。一般來說,國民收入再分配是藉助於稅收、價格、保險費、國傢預算等經濟杠桿進行的。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後,按其最終用途分為積纍基金和消費基金,分別用於積纍和消費。
國民收入是反映一個國傢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人均國民收入則是直接反映這個國傢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國民收入作為綜合指標,它可以反映社會再生産及其最終結果;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國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會經濟關係。例如,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國民收入所體現的積纍與消費的關係,反映的是無産階級與資産階級經濟利益對抗的關係;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民收入所體現的積纍與消費的關係,反映的則是勞動人民長遠利益與目前利益之間的經濟關係。國民收入作為一個國傢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這個國傢新增加的物質財富,因而也是反映宏觀經濟效益的綜合指標。 |
|
guomin shouru
國民收入
national income
一個國傢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物質資料生産部門的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即社會總産品的價值扣除用於補償消耗掉的生産資料價值的餘額。在使用價值上,國民收入是由體現新創造價值的生産資料和消費資料所構成。創造國民收入的物質生産部門,有農業、工業、建築業和作為生産過程在流通過程內繼續的運輸業、郵電業以及商業等。
决定國民收入增長的因素 主要有:①社會投入物質生産領域的勞動量的增加。在社會勞動生産率不變的條件下,國民收入的價值量和使用價值量同社會投入的勞動量成正比。投入的勞動量愈大,國民收入的價值量和使用價值量就愈大,反之,就愈小。②社會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在社會投入物質生産領域的勞動量為一定的條件下,國民收入的使用價值量同社會勞動生産率成正比,社會勞動生産率愈高,國民收入的使用價值量就愈大,反之,就愈小。當社會勞動資源已得到較充分的利用、經濟的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的階段時,發展科學技術,提高社會勞動生産率,是增加國民收入的主要途徑,也是增加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收入的根本途徑。③生産資料利用的節約。這意味着社會總産品中用於補償消耗了的生産資料的減少,從而使國民收入的使用價值量增加。
分配和使用 國民收入在生産出來以後,要進行分配。分配過程分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在參與直接生産過程的各方面當事人之間進行的。再分配則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在物質生産領域和非物質生産領域之間,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各部分人之間進行的。在非物質生産領域從事活動的人,如國傢行政人員、軍人、文化和藝術工作者、教師、醫務人員等,他們的收入是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國民收入再分配一般藉助於稅收、價格、保險費和國傢預算等經濟杠桿進行。通過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各個階級、各個社會集團、各部分人、各個部門、各個方面的最終收入,最後作為消費基金和積纍基金分別用於消費和積纍。
國民收入指標的經濟意義 ①國民收入指標綜合地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和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水平,特別是,一國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收入額,是反映該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項重要的綜合指標。②國民收入的生産結構和經濟成份結構指標綜合地反映一國的國民經濟結構。③國民收入指標綜合地反映社會再生産中各種錯綜復雜的經濟關係。在不同的生産方式下國民收入具有不同的社會性質,反映着不同的經濟關係。例如,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國民收入用於消費和積纍的比例反映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等經濟關係;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消費部分與資産階級的消費和資本積纍的部分之間的比例則從一個側面反映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之間的經濟利益對抗的關係。④國民收入的生産、分配和使用中的各種比例關係,例如,消費基金和積纍基金的比例關係及其內部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係,是社會再生産中的重要比例關係,對社會再生産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⑤國民收入是反映宏觀經濟效益的綜合指標,例如,國民收入的增長額同積纍額進行比較用以考察積纍的經濟效益等。由於國民收入扣除了物質消耗的因素,避免了社會總産品中生産資料消耗的價值的重複計算造成的虛假現象,因而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社會新增的物質財富。由於國民收入指標的經濟意義,世界各國都在進行國民收入的計算和分析。
資本主義國傢計算國民收入的理論和實踐 資産階級經濟學,無論是古典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都不能正確地說明國民收入的本質、來源和分配的規律。 |
|
- : national income
|
|
- n. revenu national
|
|
|
|
均衡國民收入 | 國民收入核算 | 國民收入分配 | 國民收入統計 | 人均國民收入 | 潛在國民收入 | 實際國民收入 | 國民收入現值 | 國民收入帳戶 | 國民收入會計 | 國民收入稅收率 | 人口和國民收入 | 均衡的國民收入 | 名義的國民收入 | 國民收入影響論 | 國民收入再分配 | 國民收入的分配 | 國民收入超分配 | 資本主義國民收入 | 社會主義國民收入 | 國民收入縮減指數 | 國民收入初次分配 |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 國民收入核算體係 | 國民收入分配體係 | 簡單國民收入决定理論 | 稅收與國民收入分配 | 人口增長與國民收入 | 項目的投資新增國民收入 | 項目的國民收入綜合能耗 | 社會主義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 國民收入分配的二三四比例關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