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作 : 文學寫作 > 四言詩
目錄
四言詩 the poem each line of which consists of four words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衹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衹有四句的叫絶句;五絶共二十個字,七絶共二十八個字。絶句可分為律絶和古絶兩種。律絶要受平仄格律的限製,古絶不受平仄格律的限製。古絶一般衹限於五絶。
《四言詩 the poem each line of which consists of four words》
詩人: 孫思邈 Sun Saimiao

  取金之精,合石之液。列為夫婦,結為魂魄。一體混沌,
  兩精感激。河車覆載,鼎候無忒。洪爐烈火,烘焰翕赫。
  煙未及黔,焰不假碧。如畜扶桑,若藏霹靂。奼女氣索,
  嬰兒聲寂。透出兩儀,麗於四極。壁立幾多,馬馳一驛。
  宛其死矣,適然從革。惡黜善遷,情回性易。紫色內達,
  赤芒外射。熠若火生,乍疑血滴。號曰中環,退藏於密。
  霧散五內,川流百脈。骨變金植,顔駐玉澤。陽德乃敷,
  陰功□積。南宮度名,北斗落籍。
《四言詩 the poem each line of which consists of four words》
詩人: 曹植 Cao Zhi

  華屏列曜。藻帳垂陰。
《四言詩 the poem each line of which consists of four words》
詩人: 曹植 Cao Zhi

  高談虛論。問彼道原。
sì yán shī sì yán shī
  每句四個字的古體詩,漢代以前通行
No. 6
  詩體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為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體式。先 秦 詩歌,如《詩經》,大都為四言。後來的作者,格調稍變。自 南朝 宋 齊 以後,作者漸少。參閱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四言詩》。
No. 7
  詩體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為主。是中國古代詩歌最早形成的詩體,始於春秋以前的《詩經》等。魏晉以後,五七言詩盛行,作四言詩者漸少。
No. 8
  詩體。“四言”指四字組成的詩句。四言詩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寫成的詩歌。在上古歌謠及《周易》韻語中,已有所見,到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雖雜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體。
  所以四言體盛行於西周。春秋時期,戰國時期,除楚辭外,其他詩作出現不多。西漢時期四言詩不少,如《易林》一書,雖為繇辭,但富有詩意,幾與《詩經》並為四言詩矩□。明代楊慎大加稱譽,嘆為“古雅玄妙”。西漢一朝雖也有五言體興起於民間歌謠,但文士之作,大體還是用四言體。韋孟的《諷諫詩》可為代表。劉勰曾譽之為“繼軌周人”之作。但東漢之後,五言詩很快取代了四言詩的地位。鐘嶸《詩品序》說,時人對於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五言居文詞之要,是衆作之有滋味者也”。這以後,傳世的四言體確實不多,佳作更少。比較能繼承《詩經》遺風,稱得上四言正體的,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短歌行》與陶淵明《停雲》諸作,篇中分章,反復吟詠,是“惟能辭意融化而一出於性情六義之正者”(吳訥《文章辯體序說》)。此外,嵇康的《幽憤詩》,以至韓愈的《元和聖德詩》、柳宗元的《平淮夷雅》,也有一定成就,曾被認為“詞嚴氣偉,非後人所及”(《文章辯體序說》)。宋代鬍一桂亦工四言詩,但比起《詩經》中的珍品,詩味大不相同,而且篇幅較長,又不分章,所以有稱之為四言變體的。
  四言詩是古代産生最早的一種詩體。《詩經》中的《國風》、《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詩為基本體裁。在先秦兩漢的其他典籍裏,如《史記》所載《麥秀歌》,《左傳》所載《宋城子謳》、《子産誦》等,也都是以四言體為主。可見,在西周到春秋時期,無論是社會上層還是下層,是娛樂場合還是祭祀場合,最流行的詩體是四言詩
  春秋時期以後,四言詩逐漸衰落,但仍有不少詩人寫作四言詩。如三國時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晉的陸機、陸雲,東晉的陶淵明等。同時,也出現過若幹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人們至今吟誦不絶。
  毛澤東的四言詩
  四言詩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
  嗚呼吾母 遽然而死 壽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餘三 即東民覃 其他不育 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 艱辛備歷 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間萬萬 皆傷心史 不忍卒書 待徐溫吐
  今則欲言 衹有兩端 一則盛德 一則恨偏
  吾母高風 首推博愛 遠近親疏 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 感動庶匯 愛力所及 原本真誠
  不作誑言 不存欺心 整飭成性 一絲不詭
  手澤所經 皆有條理 頭腦精密 劈理分情
  事無遺算 物無遁形 潔淨之風 傳遍戚裏
  不染一塵 身心表裏 五德犖犖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 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綱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獲 精神痛苦 以此為卓
  天乎人歟 傾地一角 次則兒輩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黃 病時攬手 酸心結腸
  但呼兒輩 各務為良 又次所懷 好親至愛
  或屬素恩 或多勞瘁 大小親疏 均待報賫
  總茲所述 盛德所輝 必秉悃憂 則效不違
  致于所恨 必補遺缺 念茲在茲 此心不越
  養育深恩 春暉朝靄 報之何時 精禽大海
  嗚呼吾母 母終未死 軀殼雖隳 靈則萬古
  有生一日 皆報恩時 有生一日 皆伴親時
  今也言長 時則苦短 惟挈大端 置其粗淺
  此時傢奠 盡此一觴 後有言陳 與日俱長
  尚饗
百科辭典
  siyanshi
  四言詩
    詩體。“四言”指四字組成的詩句。四言詩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寫成的詩歌。在上古歌謠及《周易》韻語中,已有所見,到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雖雜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體。所以四言體盛行於西周。春秋時期,戰國時期,除楚辭外,其他詩作出現不多。西漢時期四言詩不少,如《易林》一書,雖為繇辭,但富有詩意,幾與《詩經》並為四言詩矩□。明代楊慎大加稱譽,嘆為“古雅玄妙”。西漢一朝雖也有五言體興起於民間歌謠,但文士之作,大體還是用四言體。韋孟的《諷諫詩》可為代表。劉勰曾譽之為“繼軌周人”之作。但東漢之後,五言詩很快取代了四言詩的地位。鐘嶸《詩品序》說,時人對於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五言居文詞之要,是衆作之有滋味者也”。這以後,傳世的四言體確實不多,佳作更少。比較能繼承《詩經》遺風,稱得上四言正體的,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短歌行》與陶淵明《停雲》諸作,篇中分章,反復吟詠,是“惟能辭意融化而一出於性情六義之正者”(吳訥《文章辯體序說》)。此外,嵇康的《幽憤詩》,以至韓愈的《元和聖德詩》、柳宗元的《平淮夷雅》,也有一定成就,曾被認為“詞嚴氣偉,非後人所及”(《文章辯體序說》)。宋代鬍一桂亦工四言詩,但比起《詩經》中的珍品,詩味大不相同,而且篇幅較長,又不分章,所以有稱之為四言變體的。
     (曹礎基)
    
英文解釋
  1. n.:  the poem each line of which consists of four words
相關詞
詩詞毛澤東文學藝術文學曹植魏晉南北朝文學嵇康
謝惠連詩經先秦文學王粲孔融秦漢文學朱穆更多結果...
包含詞
四言詩帖古代四言詩四言詩·祭母文
經史閣四言詩四言詩祭母文四言詩十一首
四言詩十一首三四言詩十一首四四言詩十一首五
四言詩十一首二四言詩十一首一四言詩十一首六
四言詩十一首十四言詩十一首九四言詩十一首七
四言詩十一首八四言詩祭黃帝陵四言詩婦女解放
宋白玉蟾書四言詩四言詩十一首十一明徐霖篆書四言詩捲
四言詩十一首∶二四言詩十一首∶三四言詩十一首∶七
四言詩十一首∶六四言詩十一首∶五四言詩十一首∶四
四言詩十一首∶一四言詩.祭黃帝陵四言詩.祭母文
四言詩.婦女解放四言詩十一首∶八四言詩十一首∶九
四言詩十一首∶十四言詩十一首∶十一檃栝東坡觀棋詩引並四言詩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