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纹豆象 拉丁文名: 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鉴别特征:成虫体长2.5~4.0mm。触角11节,由第4节向后呈锯齿状。前胸背板亚圆锥形。小盾片方形。鞘翅长稍大于两翅的总宽,肩胛明显。臀板倾斜,侧缘弧形。卵椭圆形扁平,长约0.6mm。老熟幼虫体长3.0~4.6mm。身体弯曲呈"c"形,淡黄白色。蛹椭圆形,乳白色或淡黄色,体被细毛。
生物学特性:在广东1年可达11~12代。在热带地区,可在田间和仓内危害,在温带区主要在仓内进行危害。成虫或幼虫在豆粒内越冬,次年春化蛹。新羽化的成虫和越冬成虫飞到田间产卵或继续在仓内产卵繁殖,产卵期5~20天。幼虫4龄。成虫寿命一般不超过12天,生活周期为36天。个体变异很大,每一性别的成虫存在着两个型,即飞翔型和非飞翔型。
原产地:东半球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但美国最早发现。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较早发现,后在广东、福建、云南、湖南、江西、山东、河南、天津、浙江、湖北、广西等地发现,但基本得到了控制和消灭。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现已传至欧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地。20世纪60年代初从香港传入内地,1997年在浙江省首次发现。主要通过被害种子的调运,藏匿于包装物、交通工具的缝隙处进行远距离传播。通过成虫飞翔、搬运货物或工具可近距离传播。危害木豆、鹰嘴豆、扁豆、大豆、金甲豆、绿豆、豇豆等多种豆类植物。此虫在广西严重危害绿豆、扁豆、蚕豆、豇豆,一般虫蛀率都在20%~30%,甚至80%以上,经济损失严重。
控制方法:除加强严格的检疫制度之外,可采取磷化铝熏蒸,高频或微波加热处理包装物等方法。国外报道,使用花生油均匀拌入小豆中,可免受四纹豆象的危害。田间也要适时适量地喷洒杀虫剂以防危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