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 : 饮食 > 四时
目录
来源
  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四时养生法
  四时养生法就是按照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国古代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其思想基础,来源于老庄哲学。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人要顺应自然。
  庄子继承老子的自然观,主张象天学地、顺应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规律。《庄子·天运》中说:“自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主张顺天应时,在掌握四时规津的情况下,调理养生。
  在这种符合自然环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的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从而提出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总原则的四季养生原则。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四季更替、日夜轮回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生理和病理,因此养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须顺应生、长、收、藏的特点。
  春天
  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之特点,节制宣达春阳之气,重点保护肝脏。
  夏季
  阳气最盛易于新陈代谢,要使肌体气机通畅,宣泄自如,要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心胸,重点保护心脏,保护阳气。
  秋天
  保持阴气内守,保持内心的平静,收敛神气,保护肺脏。
  冬天
  当固密心志,早睡晚起,保养精神,保护肾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四时养生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养生原则。春夏阳气盛,应顺其生长之气养阳,秋冬阴气盛,应顺其收藏之气养阴。而春夏所保养的阳气,又对秋冬的收藏作准备;秋里所保养的阴气,又为翌年春夏的生长作准备。如此则阴阳平衡,保持了自然界和人体的自然状态。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地理位置、经纬高低、水分、空气、土壤、光照、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不仅是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同时还是塑造人类,影响人类生理、病理和生命的重要条件。《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早就指出:“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指出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天时地利,才能人和。
  四时环境的养生原则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构成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冬病夏治”法以及“生物钟”养生法,都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四时环境”原则的具体运用。事实证明,在春夏之时采用温补脾肾的方法,治疗秋冬季节容易发作的慢性哮喘病,往往可以收到好的效果。而用生物钟疗法治疗便秘、失眠等,效果比吃任何药物都好。
  人体的节律,主要是受太阳、地球、月亮等宇宙自然的节律影响。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自然界有利的因素可以用来养生,而自然界不利的因素如“虚邪贼风”,则要积极防御,“避之有时”。大暑、大寒均为不利因素,都应尽量避免。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故四时养生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苛(疴)病不起,是(此)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背)之。”这是对四时养生的高度总结与评价,是中国古代养生的重要理论与精华,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与遵循。
相关诗
  四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食荔枝
  作者: 陶渊明 杨万里 苏轼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英文解释
  1. n.:  the four sea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