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中文學名: 四川雉鶉
中文目名: 雞形目
中文科名: 雉科
中文屬名: 雉鶉屬
中文俗名: 雉鶉
同物異名: tetraophasis obscurus szechenyii
拉丁文目名: galliformes
拉丁文科名: phasianidae
拉丁文屬名: tetraophasis
拉丁文種名: szechenyii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madarász, 1885
英文俗名: buff-throated partridge 體長約50cm。上體主要呈灰褐色;頭羽深灰,頭頂與枕部的羽毛中央有黑褐色縱紋;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灰色;頦、喉與前頸棕黃色,後胸、腹和兩脅呈慄色;翼羽暗褐色具淡色端緣。雌雄羽色相似,但雄鳥有距。虹膜-褐色;嘴-略黑;腳-深紅。 叫聲:一連串尖利、刺耳的叫聲,遠距離外可辨。 分佈範圍:青藏高原東部至中國中部。 分佈狀況: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地方性不罕見,分佈在西藏東南部及東部、青海南部、四川西南部及雲南西北部海拔3350~4600米之間。為中國的特産種,主要分佈於四川西部的康定至巴塘,青海玉樹以南至雲南西北部,西至西藏的芒康、察雅、江達、昌都、類烏齊、左貢、波密、林芝、米林、朗縣等地。四川雉鶉 的野外數量也相對較多,在西藏的最高密度竟達到每公頃4衹以上,西藏的總藴藏量估計在40000衹左右。 四川雉鶉 在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海拔3500一4500米左右的針葉林、高山杜鵑灌叢和林綫以上的岩石苔原地帶,鼕季可下到3500米以下的混交林和林緣地帶活動。夜間多棲息於低的樹枝上,除繁殖期多成對或單獨活動外,其他時候多呈小群活動。活動主要在林間的地面上,善於在地面行走和奔跑,不善飛翔。除危急情況時一般很少起飛,每次飛翔的距離也不大,大多為數米至數十米。主要以植物的根、葉、芽和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少量昆蟲,已經記錄到的食物種類為20多種。
四川雉鶉 喜歡鳴叫,往往是在天剛蒙蒙亮時就開始,先是一、二衹首先鳴叫,緊接着就是群鳥齊鳴,叫聲宏亮、嘈雜,在深山幽𠔌中傳得很遠。每當大霧或雨雪即將來臨之時,它們的叫聲則更加頻繁,因此當地的藏族和羌族居民中有這樣的說法:“羊角雞叫,不陰則雨”,並用來預測天氣的變化。羊角就是當地對杜鵑植物的叫法,羊角雞就是指生活在杜鵑灌叢中的四川雉鶉 。 繁殖期為5一7月。營巢於地面岩石下,或小灌木樹上。巢較隱蔽,巢的大小為直徑20—25.5釐米,深4.7—5.2釐米。每窩産卵3一7枚。卵的顔色為白色而沾紅,被有棕褐色斑點。卵的形狀為橢圓形,大小為51一53×33一34毫米,卵重32一34剋。孵卵由雌鳥承擔。初生雛鳥羽毛灰白色,背部中央有一條棕黑色縱紋,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純白色帶狀紋,眼周為白色。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棲息地破壞:適宜生境內樹木被過度砍伐,限製了其種群數量的發展。
作為食物被捕獵:當地群衆撿取鳥卵和捕殺成鳥限製了其種群數量的發展。
天敵動物:猛禽及小型食肉獸的捕食,限製了其種群數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