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四大皆空
目錄
四大皆空 Nothing concrete
拼音: sì dà jiē kōng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解釋: 四大:古印度稱地、水、火風為“四大”。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一種消極思想。

資料來源: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一心無挂,四大皆空。”

例子: 胞胎渾沌,~,沒甚姓名。(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三十一回)

sì dà jiē kōng sì dà jiē kōng
  佛教術語,指世上一切都是空虛的
佛教稱地﹑水﹑火﹑風為四大,認為所有物質都由四大構成,而四大又從空而生,因此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虛的 Buddhist said to the wind, water, fire ﹑ for the four that constitute all matter by four, and four and from air born, so everything in this world empty
  佛教稱地、水、火、風為四大,認為所有物質都由四大構成,而四大又從空而生,因此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虛的。舊時以“四大皆空”表示看破紅塵。 明 徐復祚 《一文錢》第三出:“貧僧四大皆空,五藴非有。衹這身子,還不是貧僧的。”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曾思懿 :……我一個人到城外尼姑庵一進。帶發修行,四大皆空。”亦作“ 四大空 ”。 宋 蘇軾 《答子由頌》:“五藴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嶽盡圓融。”
No. 4
  詞 目 :四大皆空
  發 音 :sì dà jiē kōng
  釋 義 :四大:古印度稱地、水、火、風為“四大”。古印度教的宗教理論。後為大乘佛法繼承並究竟圓滿的闡述了其産生,發展的真相。
  出 處 :《四十二章經》二十:“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示 例 :胞胎渾沌,~,沒甚姓名。(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三十一回)
  例 句 :她信奉佛教,自覺心無牽挂,~~~~。
  用 法:作謂語、賓語;指無牽無挂
  對“四大皆空”的解釋常見的有:1、“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增補本)2、“指宇宙間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內都是虛幻的。(《漢語成語大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謂世間萬事皆虛,並不存在。”(《成語俗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語。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虛無主義的反映。”(《漢語成語分類詞典》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8月版)筆者認為,這些解釋均麯解了佛法“緣起性空”的本義,容易誤導人們把“四大皆空”當作絶對的虛無,以至於有人把其作為及時行樂或消極處世的藉口和依據
  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 是正確的,
  【四大皆空】佛教把一切物質現象(色法)歸納為四種基本要素,即堅性的“地”、濕性的“水”、暖性的“火”、動性的“風”,謂之“四大”。四大可分為內、外兩大類:同心識和合而形成衆生肉體的為“內四大”;不同心識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為“外四大”。通常從前者的意義引申,稱人身為“四大”,如清·李鬥《揚州畫航錄·虹橋錄上》:“六十歲來一夢輕,飄然四大禦風輕。”後因稱看破紅塵,身無牽挂的超脫態度為“四大皆空”。如《水滸後傳》第三一回:“胞胎渾沌,四大皆空,沒甚姓名。”
  不懂佛法的人,他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四大的觀念,也不是佛教發明的,這是人類對於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結果,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著同樣的趨勢。比如中國書經所記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說的世界形成,是基於‘地、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希臘古哲學家恩比多剋裏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氣、水、土、火’為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
  總之,不論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僅限於此而膠著於此,那麽,發展的結果,便是唯物論者,所以,這些思想,也是唯物論的先驅。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水大,陽光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比如毛發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分泌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濕潤屬於水大,溫暖屬於火大,流動屬於風大。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論者以四大為宇宙的根源,佛教則絶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佛教百科
  【四大皆空】  佛教把一切物質現象(色法)歸納為四種基本要素,即堅性的“地”、濕性的“水”、暖性的“火”、動性的“風”,謂之“四大”。四大可分為內、外兩大類:同心識和合而形成衆生肉體的為“內四大”;不同心識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為“外四大”。通常從前者的意義引申,稱人身為“四大”,如清·李鬥《揚州畫航錄·虹橋錄上》:“六十歲來一夢輕,飄然四大禦風輕。”後因稱看破紅塵,身無牽挂的超脫態度為“四大皆空”。如《水滸後傳》第三一回:“胞胎渾沌,四大皆空,沒甚姓名。”(李明權)
英文解釋
  1. n.:  all space-directions are void
  2. v.:  (in Buddhism) all the four elements (earth, water, fire and air) are absent from,  the mind so that one is completely indifferent to worldly temptations
近義詞
超然物外, 超然象外, 參透機關, 看破紅塵, 心無雜念
反義詞
七情六欲, 五情六欲, 纏綿凄愴, 纏綿悱惻, 悱惻纏綿
包含詞
四大皆空水四大皆空風四大皆空火
四大皆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