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 > 四大名著
目录
中国四大名著释义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four famous
  第一个将通俗小说排名的是金圣叹,按他的说法他当时计划评点六部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后清康熙年间毛宗岗父子委托金圣叹之名将修订的三国名为《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他们托金圣叹之名而不是更早的人也能说明一些问题)。那时有“明代四大奇书”的说法,它的提出亦当是书商们的商业手段,再后红楼代替金瓶梅成为“明清四大奇书”,四大奇书至此定型。“四大名著”全称(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四大奇书”的现代说法,时间自然也不会早了。因此,现在“四大名著”(四大奇书)的提法一定是出现在《红楼梦》成书之后。
  但又有人考证,“四大奇书”的说法应在明末清初就确立了。李渔曾在为醉田堂刊本《三国志演义》作序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可见,至晚明冯梦龙已经有四大奇书的提法了,李渔承其说,且以“第一奇书”冠三国而出版,则大概明末清初之际,“四大奇书”的提法已得到相当的固定且流行开来了。 但无论怎样,“四大奇书”这一提法是“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这一点应该确定,只不过清代《红楼梦》的出现,其被公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地位取代了《金瓶梅》,才形成了今天四大名著的说法。四大名著不是某个人定下来的,而是被广大读者所公认而在历史上形成的名称,四大名著对往后的文学发展有了很大的贡献。
  现在四大名著公认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精辟点评: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研读中国四大名著,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四大名著其实代表皇权,神权,贵族权,以及暴力权,三国演义就不说了,皇权,西游记,神权,红楼,贵族权,水浒,暴力权.其实都是封建社会的样板戏而已.当每个人思维局限,并按此套路运转的话,无形中就是封建社会的游戏规则了.
《三国演义》 "Three Kingdoms"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
  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回数:共一百二十回
   介绍:根据陈寿《三国志》,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又做了一些修改,成为现在通行的120回本。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三国演义》的作品结构七实三虚,写作中运用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添枝加叶、渲染夸张的虚构艺术手法。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水浒传》 "Water Margin"
  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
  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是罗贯中所作。
  明高儒《百川书志》著录其所见本,前署“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是施耐庵所作,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是罗贯中所作。
  水浒传介绍:作者在《宣和遗事》及相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版本:水浒传在流传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本子。现在所见的,主要有100回本、120回本和70回本。100回本在“招安”后,有“征辽”和镇压方腊起义等情节;120回本又插增了镇压田虎、王庆的情节。后金圣叹将此书删改,去掉了招安及以后的事,称为70回(实为71回)。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号耐庵。籍贯: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
  苏州城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有一户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这一支传到施耐庵的父亲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个男丁。一位老秀才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彦端,意思是这孩子长大了,定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这个襁褓中的彦端,就是后来写出千古名著《水浒》的施耐庵。施耐庵7岁时,家里贫穷,无法上学。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看,请邻居教,有时还到学府去旁听。就这样,他读了《大学》、《论语》、《诗经》、《礼记》等许多书。13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一次,邻居老人病故,约请在浒墅关教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兼有稚气和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到浒墅关去读书,并且不收学费。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施耐庵。 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刻苦,他不仅熟读诸子百家,而且各种书都去浏览。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讲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常常在课余阅读。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那时,苏州城里经常说唱些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同乐院燕青搏鱼》、《李逵负荆》等话本和杂剧,施耐庵有时也去消遣,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敬佩之情。
《西游记》 "Journey to the West"
  作者:(明)吴承恩
  又名:《西游释厄传》
  回数:共一百回(实一百零一回)
  介绍: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元末明初杨讷作)基础上创作而成。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
  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吴承恩(约1504年-约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活了将近80岁。
《红楼梦》 "Dream of Red Mansions"
  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情僧录》 《大观琐录》 《金玉缘》 《情界铨》
  作者:(清)曹雪芹
  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由曹雪芹作,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由高鹗所作。曹作八十回在撰写、修改过程中就以抄本的方式流传。乾隆五十年(1791年),程伟元将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续稿以活字排印,从此一百二十回本流行。但前八十回的文字曾有改动。
  介绍:红楼梦写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乾隆时代,内容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封建官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的衰落过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说明了封建王朝必将衰落的历史命运。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尤三姐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本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10载,增删5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中国四大名著开篇词 China's four famous opening words
  《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水浒传》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绕绕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刹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讶求鱼橼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西游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欧洲的四大名著 Europe's four famous
  1、《荷马史诗》
  荷马,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后半期的爱奥尼亚,是古希腊最著名和最伟大的诗人。他是《荷马史诗》(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的作者。《荷马史诗》以扬抑格六音部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它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基里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返回绮色佳岛上的王国,与皇后珀涅罗团聚的故事。
  《荷马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它以整个希腊及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展现了自由主义的自由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进而为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继此而来的,首先是一种追求成就,自我实现的人文伦理观,其次 是一种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学,剥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荷马史诗》 于是成了“希腊的圣经”。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史诗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多少世纪的口头传说,到公元前6世纪才写成文字。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2、《神曲》
  神曲(Commedia, Divine Comedy),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Dante Alighieri, 公元1265-公元1321)的长诗。写于1307年至1321年,全诗为三部分《地狱》(Inferno, Hell)《炼狱》(Purgatorio, Purgatory)《天堂》(Paradiso, Paradise),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
   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aba,bcb,cdc,……),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词结束。
  3、《哈姆雷特》
  全名: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
  简称:Hamlet
  又名:《王子复仇记》、《哈姆莱特》
  作者:英国的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病逝。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哈姆雷特》是他的著名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同时,哈姆雷特也是该剧主人公丹麦王子的名字。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等。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被赋予了“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的称号。
  主要角色
  (因为版本差异,人名可能有出入,请参考英文原名和莎剧汉译。以下从朱生豪译本。)
  哈姆雷特 Prince Hamlet —— 丹麦王子。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
  克劳迪斯 Claudius —— 丹麦现任国王。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老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鬼魂 King Hamlet (Ghost) —— 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化成的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时,哈姆雷特正在国外。
  乔特鲁德 Gertrude—— 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老王死后她改嫁克劳迪斯,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误喝下了克劳地预设的毒酒,当场身亡。
  波洛涅斯 Polonius—— 克劳地的御前大臣。他是个出了名的老顽固,阻挠哈姆雷特与欧菲莉亚之间的爱情。哈姆雷特总是假装呆头呆脑来戏弄他。他躲在一块挂毯后,偷听哈姆雷特与王后的谈话时,被王子一剑刺死。
  雷欧提斯 Laertes—— 波洛涅斯的儿子。为了父亲和妹妹的死用剑杀死了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剑下,尽管当时哈姆雷特没有意识到剑是带毒的。
  奥菲莉娅 Ophelia—— 波洛涅斯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
  霍拉旭 Horatio—— 哈姆雷特大学里的密友。他没有直接卷入王室之间的阴谋,所以他成了哈姆雷特的传声筒,莎翁用他来烘托剧情。他也是唯一一个活到全剧结束的主要角色。虽然他曾扬言要自杀。
  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 Rosencrantz & Guildernstern—— 都是哈姆雷特大学中的老同学。他们被克劳地招来照看哈姆雷特。虽然两人在剧中的作用不大,但王子很快就猜疑两人是间谍。当国王下密令要处死远在英国的哈姆雷特时,他把名字偷换了。于是两人在幕后莫名其妙地死去。
  福丁布拉斯 Fortinbras—— 挪威王子。在剧中只有短短的过场戏。但他的重要性在于,全剧的最后台词由他说出,似乎象征着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阐述了剧作主题。
  4、《浮士德》
  [德国]歌德 原著。歌德写《浮士德》花了六十年时间。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评论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
  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浮士德》是一部无可指摘的完美之作。从思想上看,它有将政治革命消极为精神探索,将社会改造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倾向,这体现了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和妥协的本性,以及它作为剥削阶级的掠夺性。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为难。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给一般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 Mark Twain's four famous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简介]
  小主人公哈克贝里·芬是个孤儿,无人管束,但心地善良,爱憎分明。他帮助黑奴吉姆逃往废奴区,一路上遇见了各式人等,遭遇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获得了胜利。好朋友汤姆·索亚的母亲要收他作义子,但他不愿接受所谓的“教养”,宁愿继续过无人管束的生活,于是又逃了出去。每一个读者都会为他未来的命运担心……
  本书是“美国现代小说之父”马克·吐温的杰作。顽童哈克被醉鬼父亲虐待和抛弃,与出逃的黑奴吉姆一起开始了河上的漂流历险。他们在途中结识了骗人的“公爵”和“皇帝”,卷入了两个家族的世仇争斗,又碰上了扯不清的遗产纠纷……哈克怎样摆脱父亲的追缠?两个骗子的计谋会得逞吗?黑奴吉姆会不会又被抓回去?
  全书语言幽默,文字清新;人物性格刻画鲜明,资产阶级凶狠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与哈克的纯真善良形成明显对比。作品揭露了宗教的愚昧,谴责罪恶的蓄奴制,宣传种族平等,主张人人应有平等权利,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说:“美国的现代文学都源自一本书,它的名字就是《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敏锐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姐妹篇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十九世纪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杰出经典名著.
  《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了十九世纪密西西河畔一个小镇人民的生活,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从小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穷人和富人,教堂和学校,宗教与犯罪等当时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者马克·吐温以满腔热情和真挚的爱为读者塑造了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和他的一群小伙伴.汤姆·索亚是个成长中的孩子,他调皮,喜欢恶作剧,却又善良可爱乐于助人.他讨厌教堂里老师干巴巴的说教,他不喜欢整天在学校里干燥无味的生活,他向往成为绿林好汉,他希望加入海盗,过新鲜刺激的生活.他总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做出那些懦弱的"好孩子",体面的"优秀生"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展示出自己的魅力.
  哈克贝里·芬,是作者着重刻画的另一个"调皮鬼".他不上学,没有接受过教育,却拥有一颗正义的心,勇敢的心.正直勇敢,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书中充满着童真,童趣,可能与作者的经历有关.作者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正因为这样才会把小时候的所见所闻写得如此淋漓尽致.马克·吐温以一个孩子的经历,细致地描写,处处透着童趣.成年人看着,也能重新体验一下童年的生活.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是马克.吐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哈德莱堡以“整个地区最诚实清白的小镇”而享誉四方。一天一个陌生人在爱德华.理查兹家丢下价值4万美元的黄金,以答谢给他出主意使他致富的恩人。后来全城竟冒出许多人自称就是那个“恩人”,而且他们都是城里的知名人士,结果一个个成了被嘲弄的对象。
  《苦行记》
  《苦行记》是马克·吐温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写他1861年——1866年间在美国西部地区的冒险生活。全书由几百个妙趣横生的故事组成,有的叫人捧腹,有的令人哂然。
  《苦行记》是马克·吐温的第二部成名之作,书中有不少抒情、明快、幽默的篇章,突出反映了作者早期的写作风格。
英文解释
  1. :  Sida classic
相关词
武侠小说古典文学大陆电视剧人物文学家红楼梦百科辞典曹姓
电视剧长篇小说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演义曹雪芹清朝红学古典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金陵十二钗文学名著小说明清小说内地明星影视演员
美女古装剧芙蓉红楼丫鬟中国古典文学齐天大圣西游记孙悟空
更多结果...
包含词
闲看四大名著中医四大名著古典四大名著
欧洲四大名著烟画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之三
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名著(典藏本)四大名著看管理
四大名著人物点评周汝昌评说四大名著戴敦邦四大名著画集
四大名著名家典评:水浒传四大名著中的做人绝学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
地铁卡中的四大名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
博学天下:四大名著人物点评四大名著名家点评:三国演义四大名著少儿注音读本-西游记(彩图版)
四大名著连环画收藏热度逐升
分类详情
张开红楼梦张开水浒传张开西游记张开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