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嗜酸性粒細胞描述:細胞質內含深紅色大型顆粒。細胞核的形狀與嗜中性白細胞相似,通常有2-3葉,約占白細胞總數的4%。
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2%-4%,即100-350個細胞/μ1。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數目有明顯的晝夜周期性波動,清晨細胞數減少,午夜時細胞數增多。這種細胞數的周期性變化是與腎上腺皮質釋放糖皮質激素量的晝夜波動有關的。當血液中皮質激素濃度增高時,嗜酸性粒細胞數減少;而當皮質激素濃度降低時,細胞數增加。嗜酸性粒細胞的胞質內含有較大的、橢圓形的嗜酸性顆粒。這類白細胞也具有吞噬功能。嗜酸性粒細胞在體內的作用是:
①限製嗜鹼性粒細胞在速發性過敏反應中的作用。當嗜鹼性粒細胞被激活時,釋放出趨化因子,使嗜酸性粒細胞聚集到同一局部,並從三個方面限製嗜鹼性粒細胞的活性:一是嗜酸性粒細胞可産生前列腺素e使嗜鹼性粒細胞合成釋放生物活性物質的過程受到抑製;二是嗜酸性粒細胞可吞噬嗜鹼性粒細胞所排出的顆粒,使其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質不能發揮作用;三是嗜酸性粒細胞能釋放組胺酶等酶類,破壞嗜鹼性粒細胞所釋放的組胺等活性物質。
②參與對蠕蟲的免疫反應。在對蠕蟲的免疫反應中,嗜酸性粒細胞有重要的作用。這類粒細胞的細胞膜上分佈有免疫球蛋白fc片斷和補體c3的受體。在已經對這種蠕蟲具有免疫性的動物體內,産生了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ige。蠕蟲經過特異性ige和c3的調理作用後,嗜酸性粒細胞可藉助於細胞表現的fc受體和c3受體粘着於蠕蟲上,並且利用細胞溶酶體內所含的過多氧化物酶等酶類損傷蠕蟲體。在有寄生蟲感染、過敏反應等情況時,常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
|
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E)描述:細胞呈圓形,直徑13-15μm。胞質內充滿粗大、整齊、均勻、緊密排列的磚紅色或鮮紅色嗜酸性顆粒,遮光性強。細胞核的形狀與嗜中性白細胞相似,通常有2-3葉,呈眼鏡狀,深紫色。嗜酸性粒細胞容易破碎,顆粒可分散於細胞周圍。 |
|
【參考值】:嗜酸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0.5%-5%;其絶對值為0-0.7×10^9/L。
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數目有明顯的晝夜周期性波動,清晨細胞數減少,午夜時細胞數增多。這種細胞數的周期性變化是與腎上腺皮質釋放糖皮質激素量的晝夜波動有關的。當血液中皮質激素濃度增高時,嗜酸性粒細胞數減少;而當皮質激素濃度降低時,細胞數增加。嗜酸性粒細胞的胞質內含有較大的、橢圓形的嗜酸性顆粒。這類白細胞也具有吞噬功能。 |
|
【作用】:
①限製嗜鹼性粒細胞在速發性過敏反應中的作用。當嗜鹼性粒細胞被激活時,釋放出趨化因子,使嗜酸性粒細胞聚集到同一局部,並從三個方面限製嗜鹼性粒細胞的活性:一是嗜酸性粒細胞可産生前列腺素E使嗜鹼性粒細胞合成釋放生物活性物質的過程受到抑製;二是嗜酸性粒細胞可吞噬嗜鹼性粒細胞所排出的顆粒,使其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質不能發揮作用;三是嗜酸性粒細胞能釋放組胺酶等酶類,破壞嗜鹼性粒細胞所釋放的組胺等活性物質。
②參與對蠕蟲的免疫反應。在對蠕蟲的免疫反應中,嗜酸性粒細胞有重要的作用。這類粒細胞的細胞膜上分佈有免疫球蛋白Fc片斷和補體C3的受體。在已經對這種蠕蟲具有免疫性的動物體內,産生了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IgE。蠕蟲經過特異性IgE和C3的調理作用後,嗜酸性粒細胞可藉助於細胞表現的Fc受體和C3受體粘着於蠕蟲上,並且利用細胞溶酶體內所含的過多氧化物酶等酶類損傷蠕蟲體。在有寄生蟲感染、過敏反應等情況時,常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
|
【臨床意義】
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eosinophilia):
(1).過敏性疾病: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蕁麻疹、食物過敏、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
(2).寄生蟲病:血吸蟲病、蛔蟲病、鈎蟲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常達10%或更多。某些寄生蟲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倒置白細胞總數高達數萬,90%以上為嗜酸性粒細胞,為嗜酸性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
(3).皮膚病:如濕疹、剝脫性皮炎、天皰瘡、銀屑病等可見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輕中度增高
(4).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細胞肉芽腫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5).某些惡性腫瘤:某些上皮係腫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6).某些傳染病:急性傳染病時,嗜酸性粒細胞大多減少,但猩紅熱時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7).其他:風濕性疾病、腦腺垂體功能減低癥、過敏性間質性腎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2.嗜酸性粒細胞減少(eosinopenia):常見於傷寒、副傷寒初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或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其臨床意義甚小。 |
|
嗜酸性粒細胞
〖HT5”SS〗eosinsphie
圓形,直徑13~15μm,略大於中性粒細胞,胞核常分為二葉,形為眼鏡,胞漿內充滿粒大、整齊、均勻的嗜酸性顆粒。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以及某些傳染病和某些腫瘤(如霍奇金病、鼻咽癌等),減少見於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某些疾病的早期。 |
|
大嗜酸性粒細胞 |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 嗜酸性粒細胞計數 | 嗜酸性粒細胞肺部浸潤癥 | 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 | 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癥 |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皮炎 |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癥 | 慢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 | 熱帶型肺嗜酸性粒細胞肺炎 | 嗜酸性粒細胞性膀胱炎 | 嗜酸性粒細胞性胃腸炎 | 嗜酸性粒細胞性腦膜炎 | 嗜酸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 熱帶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 |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 | 嗜酸性粒細胞(E,EOS) | 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 |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癥 | 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徵 |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徵 | 過敏反應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 | 單純性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癥 | 小兒熱帶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 | 單純性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 | 遷延性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癥 | 非變應性鼻炎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 |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彌漫性筋膜炎 | 復發性肉芽腫性皮炎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