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 (sts columbia ov-102)是美國國傢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甘乃迪太空中心旗下擁有的太空梭之一。哥倫比亞號是美國的太空梭機隊中第一架正式服役的,它在1981年4月12日首次執行代號sts-1的任務,正式開啓了nasa的太空運輸係統計劃(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rogram,sts)之序章。然而很不幸的,哥倫比亞號在2003年2月1日,在代號sts-107的第28次任務重返大氣層的階段中與控製中心失去聯繫,並且在不久後被發現在德剋薩斯州上空爆炸解體,機上7名太空人全數罹難。哥倫比亞號的命名由來,是紀念第一艘環繞世界一周航行的美國籍船衹,也是哥倫比亞河命名由來的18世紀帆船哥倫比亞號。 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1981年4月12日首次發射,是美國最老的航天飛機。2003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進行了它的第28次飛行,這也是美國航天飛機22年來的第113次飛行。“哥倫比亞”號機艙長18米,能裝運36噸重的貨物。航天飛機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飛機,機尾裝有三個主發動機,和一個巨大的推進劑外貯箱,裏面裝着幾百噸重的液氧、液氫燃料。它附在機身腹部,供給航天飛機燃料進入太空軌道;外貯箱兩邊各有一枚固體燃料助推火箭。整個組合裝置重約2000噸。在返航時,它能藉助於氣動升力的作用,滑行上萬公裏的距離,然後在跑道上水平降落。與此同時,在滑行中,它還能嚮兩側方向作2000公裏的機動飛行,以選擇合適的着陸場地。據宇航局的官員介紹,一架航天飛機可以反復使用75到100次,在美宇航局42年的載人飛行史上,航天飛機在返航時還未出現過事故。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升空不久後曾發生爆炸,造成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1月16號發射升空的“哥倫比亞”號上的7名宇航員包括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員拉蒙,6名美國宇航員中有兩位是女性。“哥倫比亞”號原定2001年升空,但由於技術故障和航天飛機調配等原因,發射日期一直被推遲到了2003年1月16號。“哥倫比亞”號本次飛行總共搭載了6個國傢的學生設計的實驗項目,其中包括中國學生設計的“蠶在太空吐絲結繭”實驗。 美國宇航局13日進一步確認,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裝過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禍首。“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事故調查委員會去年公佈的調查報告稱,外部燃料箱表面脫落的一塊泡沫材料擊中航天飛機熱保護係統,是導致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
事故發生後,由於無法迅速找回事發時的泡沫材料和燃料箱進行檢驗,宇航局和事故調查委員會一直沒對事故原因作出最終定論。目前,“哥倫比亞”號外部燃料箱約50萬塊碎片已被找到並重新拼在一起。宇航局負責“哥倫比亞”號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師尼爾·奧特說,宇航局經多次試驗確定,泡沫材料安裝過程有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奧特說,泡沫材料本身的化學成分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用噴槍在燃料箱外敷設泡沫材料的過程。試驗表明,目前的敷設工藝會在各塊泡沫材料之間留下縫隙,液態氫能夠滲入其間。航天飛機起飛後,氫氣受熱膨脹,最終導致大塊泡沫材料脫落。撞擊“哥倫比亞”號的泡沫材料有手提箱大小,重約0.75公斤。它幾乎是被整塊“撕下”後,高速撞擊到航天飛機左翼前緣的熱保護係統,並形成裂隙。航天飛機重返大氣層時,超高溫氣體得以從裂隙處進入“哥倫比亞”號機體,造成航天飛機解體。
奧特說,根據新標準對燃料箱進行檢測是目前擺在美國宇航局面前的最大障礙。新標準要求,不允許有0.5盎司(14.17剋)以上的燃料箱外泡沫材料脫落。美國宇航局目前準備對所有航天飛機的11個燃料箱進行檢測,檢查每個燃料箱需要4千萬美元。 2006年1月28日美國東岸時間早上十時,美國佛羅裏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舉行活動紀念三次美國航天災難,並嚮罹難的17名太空人致敬。三次美國航天災難均集中在1月27日(阿波羅)、1月28日(挑戰者號)及2月1日(哥倫比亞號)。 機長裏剋·哈茲班德,男,45歲,昔日空軍中校,得剋薩斯人。1994成為宇航員。
威廉姆·麥庫,男,41歲,昔日海軍司令員,三個孩子的父親。1996年成為宇航員。
麥剋爾·安德森,男,43歲,出生於軍事家庭,1994年成為少數黑人宇航員之一。
卡爾帕納·楚拉,女,41歲,上世紀80年代從印度移民到美國,於1994年成為宇航員。
大衛·布朗,男,46歲,1996年成為宇航員。
勞瑞爾·剋拉剋,女,41歲,昔日海軍軍醫,1996成為宇航員。
伊蘭·拉蒙,男,48歲,以色列空軍中校。1997年成為以色列首位宇航員。 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1981年4月12日首次發射,是美國最老的航天飛機。2003年1月16日,
“哥倫比亞”號進行了它的第28次飛行,這也是美國航天飛機22年來的第113次飛行。“哥倫比亞”號機艙長18米,能裝運36噸重的貨物。航天飛機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飛機,機尾裝有三個主發動機,和一個巨大的推進劑外貯箱,裏面裝着幾百噸重的液氧、液氫燃料。它附在機身腹部,供給航天飛機燃料進入太空軌道;外貯箱兩邊各有一枚固體燃料助推火箭。整個組合裝置重約2000噸。在返航時,它能藉助於氣動升力的作用,滑行上萬公裏的距離,然後在跑道上水平降落。與此同時,在滑行中,它還能嚮兩側方向作2000公裏的機動飛行,以選擇合適的着陸場地。據宇航局的官員介紹,一架航天飛機可以反復使用75到100次,在美宇航局42年的載人飛行史上,航天飛機在返航時還未出現過事故。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升空不久後曾發生爆炸,造成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1月16號發射升空的“哥倫比亞”號上的7名宇航員包括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員拉蒙,6名美國宇航員中有兩位是女性。“哥倫比亞”號原定2001年升空,但由於技術故障和航天飛機調配等原因,發射日期一直被推遲到了2003年1月16號。“哥倫比亞”號本次飛行總共搭載了6個國傢的學生設計
的實驗項目,其中包括中國學生設計的“蠶在太空吐絲結繭”實驗。
美國國傢航空和航天局(NASA)前日公佈“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的最終調查報告,細述了“哥倫比亞”號解體前艙內的最後情況。
報告還重點關註宇航員安全問題,提出多項改進意見。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2003年返航時失事,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美國宇航局隨後展開深入調查。
和5年前的調查相比,這份長400頁的最終報告還原了更多“哥倫比亞”號解體前艙內宇航員的活動細節。
報告說,從“哥倫比亞”號艙內警報響起,到宇航員生命結束衹有約1分鐘時間。航天飛機翻滾着失去控製,宇航員威廉·麥庫爾按下數個按鍵,試圖控製航天飛機。其他大多數宇航員也按NASA既定程序操作。
此時,他們並不知道,噩運就要降臨,沒有花時間給自己做準備。3名宇航員沒有戴防護手套,1人沒在自己坐椅上,1人沒戴頭盔。
數秒鐘後,“哥倫比亞”號乘員艙失壓。報告認為,壓力下降造成的缺氧讓宇航員死亡或昏迷,昏迷者隨後在飛機劇烈翻滾搖晃中受到致命撞擊致死。
報告認為,宇航員即便有時間穿上防護衣物,在飛機失壓後給自己增壓,也衹能多活一段時間,依舊不可能生還。 美國宇航局13日進一步確認,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裝過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禍首。“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事故調查委員會去年公佈的調查報告稱,外部燃料箱表面脫落的一塊泡沫材料擊中航天飛機左翼前緣的名為“增強碳碳”(即增強碳-碳隔熱板)的材料。當航天飛機返回時,經過大氣層,産生劇烈摩擦使溫度高達攝氏1400度的空氣在衝入左機翼後融化了內部結構,致使機翼和機體融化,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事故發生後,由於無法迅速找回事發時的泡沫材料和燃料箱進行檢驗,宇航局和事故調查委員會一直沒對事故原因作出最終定論。目前,“哥倫比亞”號外部燃料箱約50萬塊碎片已被找到並重新拼在一起。宇航局負責“哥倫比亞”號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師尼爾·奧特說,宇航局經多次試驗確定,泡沫材料安裝過程有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奧特說,泡沫材料本身的化學成分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用噴槍在燃料箱外敷設泡沫材料的過程。試驗表明,目前的敷設工藝會在各塊泡沫材料之間留下縫隙,液態氫能夠滲入其間。航天飛機起飛後,氫氣受熱膨脹,最終導致大塊泡沫材料脫落。撞擊“哥倫比亞”號的泡沫材料有手提箱大小,重約0.75公斤。它幾乎是被整塊“撕下”後,高速撞擊到航天飛機左翼前緣的名為“增強碳碳”(即增強碳-碳隔熱板)的材料,並形成裂隙。航天飛機重返大氣層時,超高溫氣體得以從裂隙處進入“哥倫比亞”號機體,造成航天飛機解體。
奧特說,根據新標準對燃料箱進行檢測是目前擺在美國宇航局面前的最大障礙。新標準要求,不允許有0.5盎司(14.17剋)以上的燃料箱外泡沫材料脫落。美國宇航局目前準備對所有航天飛機的11個燃料箱進行檢測,檢查每個燃料箱需要4千萬美元。 2006年1月28日美國東岸時間早上十時,美國佛羅裏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舉行活動紀念三次美國航天災難,並嚮罹難的17名太空人致敬。三次美國航天災難均集中在1月27日(阿波羅)、1月28日(挑戰者號)及2月1日(哥倫比亞號)。
“哥倫比亞”號上七名宇航員(任務編號:STS-107)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 的機組人員裏剋·哈茲班德(Rick Husband),男,45歲,昔日空軍中校,徳剋薩斯人。1994成為宇航員,機長。
威廉姆·麥庫(William McCool),男,41歲,昔日海軍司令員,三個孩子的父親。1996年成為宇航員,機組成員。
麥剋爾·安德森(Michael P. Anderson),男,43歲,出生於軍事家庭,1994年成為少數黑人宇航員之一,有效載荷指令長。
卡爾帕納·楚拉(Kalpana Chawla),女,41歲,上世紀80年代從印度移民到美國,於1994年成為宇航員,任務專傢。
大衛·布朗(David Brown),男,46歲,1996年成為宇航員,任務專傢。
勞瑞爾·剋拉剋(Laurel Clark),女,41歲,昔日海軍軍醫,1996成為宇航員,任務專傢。
伊蘭·拉蒙(Ilan Ramon),男,48歲,以色列空軍中校。1997年成為以色列首位宇航員,有效載荷專傢 。 宇航員問候地球 宇航員走嚮航天飛機宇航員走嚮航天飛機宇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