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詠春拳是中國拳術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於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於福建詠春縣,為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為拳名,故明“詠春拳”,亦有以嚴氏名詠春,稱之為“詠春拳”者。
此拳主要手型為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傢拳法和近打於一身的拳術。它立足於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為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摸蕩捋,審勢記牢,麯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標、膀、腕指、黏、摸、熨蕩、偷、漏和“二字鉗陽馬”的身形步法為標志。憑藉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傢拳法。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竜曾跟隨葉問係統地學習過詠春拳,可以說,李小竜創立的截拳道與詠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葉問的十大弟子分別是張學健、何金鉻、招允、盧文錦、黃淳梁、王喬、倫佳、梁挺、李小竜、徐尚田。現分佈於世界各地。 |
|
大閃側,小俯仰,小閃側,大俯仰,審勢牢記(審勢指眼法來講,它是剋敵製勝的前提。審勢有兩個含義,對自己來說是蓄勢,對對方來說是乘勢。)二橋上勢,裏簾必爭。明動靜,知有無,知進退。一拳一掌,一馬一步,步要穩;(打擊有三停,一停於肩窩,二停於肘拐,三停於掌根指尖,必須常練“小念頭”並要持之以恆,便可水到渠成,氣隨意發。)腰胯動,橋不動,橋動腰胯不動。
步法----鈎、針、彈、踢。
腳法--寸、拐、撩、殺、踩。 |
|
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關於詠春拳的起源,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我們在這裏需要額外說明的是:下文中及本欄目中所列的“泳春”‘詠春拳““永春拳”,都為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
為不使讀者誤解,本文統一用“詠”。
第一種說法是始創於福建嚴詠春,詠春拳因此得名。嚴詠春拳是清中葉少林俗傢弟子嚴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鶴相爭,受啓發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礎上,創編了詠春拳術。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創始於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詠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為了避禍,隱居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便傳於嚴詠春。
第三種說法是,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瞭解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傢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這個嚴二就是前面據說的嚴四。
第四種說法是: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拳均無關係,更沒有什麽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詠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鬥爭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一隻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後鹹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詠春拳”的“泳”字改為“永”、“詠”。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五種說法,又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夥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梁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本站收集到的一種最詳細說法是: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詠春二字乃是為了記念詠春拳之創始人嚴詠春師祖。祖師嚴詠春原籍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於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詠春則自小跟隨五枚大師習技。及後更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其師父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並要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大師則答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祖師及後下嫁梁博仇,其後更隨其夫返粵並將其武技傳與博仇,因此其夫盡得詠春之所傳。此為詠春拳之第二傳,時在嘉慶未年。博仇因與紅船中人友好,並常與其友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飲酒論技,博仇更將詠春拳與華寶等人交換紅船之名技六點半棍。及後更與華寶等人隨紅船漂流,在此期間,他們更日夕鑽研,苦心練習,不兩年己盡得其秘奧了。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可稱之為詠春拳派之第三傳。少林六點半棍更為習詠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華寶六十歲後退休,稅居於佛山快子市,青雲街。快子市有名醫梁贊行醫於杏濟堂,頗富盛名,佛山人之稱之為贊先生。而華寶與贊先生友善,且退休後長日多暇,乃到杏濟堂與贊先生飲酒論技,並將詠春拳術,盡傳於贊先生,時為遜清道光年間。
梁贊,原籍山縣古勞,衹是世居佛山而矣。贊先生醫術精湛,經營草藥店杏濟堂於快子市清雲街。他交遊廣阔,故人緣甚佳。贊先生性好武技,涉獵甚廣,但並未令其滿意,自隨華寶習詠春以後,他即感到詠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再憑其天資聰穎,苦心鑽研,使詠春拳能在晚清期間,在嶺南一帶聲名大著。然而,贊先生因店務纏身,未能廣授徒衆,所以並未令詠春拳盛極一時。但能得其真傳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僅陳華順公一人而矣。
華公本藉順德陳村人仕,他亦世居佛山,並以找錢為業,混號找錢華。因華公之找錢事業,常經杏濟堂,故有緣師事贊先生。技成後,更於贊先生前技服豬肉貴,聲名大振。及後,贊先生去世,華公設館於蓮花地大街,正式教授詠春拳術。然而詠春授拳之法,與一般少林拳術不同,因它需要通過長期□手之練習,而□手之最佳練法,需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華公收費頗昂,遂未為一般人仕所能負擔,而能學者,多為貴傢公子而矣,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故在華公時期未能廣泛流傳。
能得華公之技者,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葉問及其子陳汝錦。但能將詠春拳術一派推廣者,首推葉問。葉問本為佛山名門望族之子,因年幼體弱,七歲便投入陳華順公門下學習詠春拳術,而華公以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手,將詠春拳奧妙逐一指點,葉問因而武技大進。可惜華公染病不起,彌留之際,囑咐吳仲素繼續教導葉問及其子汝錦。葉問隨吳仲素苦練三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十五。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在此其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碧,並隨梁碧修練詠春拳術,盡得其學,且技更大進,而性情亦變為謙厚和靄。三年後,葉問返回佛山,廣識佛山拳豪,更有義助溫大牛比武事件,轟動佛山。於光復後,他投身軍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績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樓勇擒劇盜羅竈為人樂道。直至佛山變色後,葉問便離開佛山,避居香江,約為一九四九年。此時葉問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紹,在九竜深水大南街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授詠春拳,也開始了葉問授拳的生涯。當時門下弟子有梁相、駱耀、徐尚田、招允、盧文錦...等人,後而在海壇街、利達街、李鄭屋、大道東大王廟、青山道興業大廈...等多處地方授徒,廿年來,葉問對詠春之改善及推廣,使詠春一派能在香港、臺灣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 |
|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拳術。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註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
詠春拳就其理論、心法、手法等創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更配合黏手練習以訓練及敵橋手雙接後的感覺和反應。詠春拳用一種叫做“寸勁”之發力方法來攻擊和防守。理論和心法方面註重中綫、埋zheng、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以最短距離和時間去進攻和防守。
以下是詠春拳特點之逐項陳述:
(一)理論和心法:
(1)中綫理論:中綫者由人體頭頂至尾閭(尾竜骨)之綫。若將敵我之中綫連接便成一個中綫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們在進攻和防守方面是絶對的有利。在進攻方面我們沿着中綫配合(朝面追形)嚮敵方中綫攻擊,這是敵我最短之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當然較快擊中。再者我們若問敵方左或右攻擊,對方很容易卸去我們之力。但若我們嚮敵方中綫攻擊,對方則甚難卸力,而且受力較重。在防守方面我們守中綫,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綫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軌。
(2)朝面追形:與對方朝正面對面者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對方面嚮其他方向)我們之面沿着中綫平面追望對方中綫之形者是為“追形”。
詠春對敵時盡可能是正面朝敵的。不論敵方環繞着我走嚮任何方向我們必定朝面追形嚮着敵方。其好處如下:
①防守方面:簡化敵人嚮我們進攻的來嚮。因為正面之攻擊,敵人嚮我們進攻之來嚮衹限於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們對敵人來勢較易捉摸。
②進攻方面:配合中綫理論,我們較易擊中目標及敵人受力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雙手能同時到達敵人,所以出手時不用轉動膊頭,因此出手之影(先兆)會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顧。
(3)埋zheng理論:詠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數是手zheng緊貼着中綫平面的。好處如下:
①巧方面:可搶中綫以達最短距離和最重之攻擊。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zheng本身已保護身體若幹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綫以達最短距離之防守。
(4) 收zheng理論:詠春出手後(不論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zheng屈麯是為收zheng。這樣除了有利自己同一雙手能立刻再作攻擊外,在防守方面使敵方難以取我們之關節並守位方面亦會較緊密。
(5)”來留去送”心法:“來留”者對方向我擊來之手法,我們除了消外最好盡可能將其留住,以便利用詠春橋手相接之感覺將其控製。“去送”者,當敵方強力嚮我們擊來,我們利用手法,把擊來之方向改變,令其攻擊不能擊中我們,若可能我們應當再加力順其勢嚮改變後的方向送去,令敵方失勢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衝”心法:“甩手”者是當對方突然將與我相接之橋手撤去(不論嚮任何方面)。每當對方“甩手”,我們應以第一時間發招衝出直攻敵方為之“直衝”。“來留去送”和“甩手直衝”心法,是從黏手練習鍛練出來的。
(7)守攻同期:當我們消對方之攻擊時,在可能範圍內我們應同一時期發招攻嚮對手,這樣將會由被動變主動而達到後發製人。
(8)其他輔助心法:
①不消“過籠”:詠春消手以能消對方來手而不超過防守所需範圍為原則。對方來手若不可能擊中我們,我們則不需要運用任何消法。不消“過籠”可以減少氣力和時間的消耗。消後反擊敵當會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離開防守所需範圍來追着去接觸對方橋手也。詠春拳長於橋手相接後之感覺和反應。所以初學詠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識地犯“追手”的錯誤。若敵橋手不在我之防守範圍內,我們不要追着去接觸其他橋手,反之應該趁機嚮敵攻擊以求擊敵。若對方用橋手消我們之攻擊,我們便達到接觸對方橋手之目的;這是“尋橋”方法之一。
③不“衝身”:詠春出手(攻或防)、馬步上落和轉變都要以維持重心為原則。盡量減少被對方藉力機會而至“失形”。“失形”者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對敵之平衡狀態也。
④不需藉助位置而發力:詠春拳的“攻”與“守”皆以能鍛練到從任何位置都可以發力為原則。換句話說,無論手在何處皆能發力不從心消對方來手或嚮對方攻擊而不需要將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來幫助發力。
(二)“寸勁”乃詠春拳用作攻防之勁力,亦稱“彈勁”或“短勁”:這是一種短暫而有爆發性和能於短距離(約兩寸)內發出殺傷力擊敵之勁力。“寸勁”是從小念頭,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鍛練。
(三)黏手練習:其目的是:
(1)鍛練與敵方橋手接觸後之感覺和反應。
(2)鍛練製造和尋找敵方之空隙。
(3)鍛練雙手之左右兼顧和一心二用。
(4)鍛練詠春拳心法如“來留去送”、“甩手直衝”、“不消過籠”、“不追手”等等。
(5)練習攻,防手法與組合。
(6)練習手法與馬步之配合。
感覺者乃是當雙方橋手相接後,對方有沒有破綻和空隙,對方力度之方向和轉變如何,以及對方之攻擊和防守中有沒有破綻等所有“資料”的體會。詠春拳特別註重感覺和反應。我們認為用眼吸收後而發出之反應是較橋手相接後感覺之反應慢。因為從眼看到要經神經綫傳上大腦,然後大腦纔下命令去作適當反應。然而橋手相接之感覺反應乃是走捷徑的經由脊骨神經而發出的,所以反應較快。經過適當鍛練後橋手相接之感覺和反應當會達到。 |
|
馬步,是練功夫最重要的基礎,各種拳術對馬步的動作要求有所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短打拳術的馬步有:外鉗陽馬、內鉗陽馬、二趾鉗陽,三角(藏三腳)鉗陽馬、吊提馬、單蝶馬、雙蝶馬等。
外鉗陽馬:左腳在前,右腳在從,站成不丁不八;左膝關節嚮外互相扭旋,使髖關節骨頭嚮後移靠,右膝關節嚮外扭旋,使髖骨嚮前移靠,兩膝關節的力相互拉開,兩髖關節成相夾,右腳占三分力,左腳占七分力(三七馬);身形偏嚮後龜背,田雞肚(即含胸拔背、收腹)。外鉗陽馬能使兩腳的力由則旋嚮外則,使外則肌肉膨脹有力。
內鉗陽馬:兩腳站好不丁不八後關節嚮內扭鉗,髖關節嚮外旋開右膝關節嚮內鉗靠,形成兩膝相夾相合的力,髖關節的力相反成相互拉開,左腳占七分力,右腳占三分力。身體前撲,吞腰鬆胯。
二趾鉗陽馬:兩腳左右分開,距離比兩肩略寬,兩腳第二趾筋用力嚮內嚮後拉,髖關節內則也同時互相對拉,力嚮骨內收斂。
三角鉗陽馬:兩腳站在身體中綫兩邊,然後從腳趾開始收縮關節繼而收疊跟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節節鎖緊。
外鉗陽馬主練外則肌肉和筋膜,內鉗陽馬主練內則肌肉,二趾鉗陽馬主練筋,三角鉗陽馬主練骨。各馬互為轉變即為“步”,步是筋、骨、肌肉易變所産生出來的動態。
鉗陽:“動則生陽”,“陽”指人體的陽經、氣,腎陽、心陽、肝陽;督脈,陽蹺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有凡帶鉗陽的都要用些力,含蓄陽經脈緊些,使陰經暢通,練以達陰陽平衡,故名鉗陽馬。
持之以恆,細心體會。馬步運動自如時,三盤也就形成,初級套路多用以上馬步。以上淺見供愛好者查考,並作拋磚引玉之用。 |
|
詠春拳為南拳中實用性、技擊性較強的拳法之一,在我國香港、廣東、福建等地流傳廣泛。為使初習者明了築基功夫,現將詠春拳中基本手腳致用法簡示如下,以供習者參考。(穿白衣者為甲方,黑衣者為乙方。)
手法
詠春拳中用“有手無腳”來形容手法之快。
1.拍手直衝:甲以右箭馬與乙相對,乙進步直綫拳攻甲頭部,甲嚮左側圈步進馬,同時左手拍手、右手日字拳直擊其肋部,前膝拐打乙膝窩處
要點:圈步拍手與直衝要做到同時到位。
2.枕手直衝:乙進步直綫拳攻甲面部,甲攤手攤其來拳,同時進馬,左手攤手變枕手、右手護手日字拳直擊其頭部(圖4~圖5)。
要點:枕手進馬、日字拳同時到位,不能脫節。
3.膀手抱拍掌:乙上步直攻甲面部,甲右膀膀其來拳,同時前腳左圈,右手膀手與左手成抱拍掌,拍擊對方(圖6~圖8)。
要點:膀手成抱拍時,要充分藉助圈步進馬的力量。
4.日字拳砍頸掌:甲進步右拳直擊乙頭部,乙搖頭閃躲,同時前拳欲攻甲中綫,甲右拳不回收成掌,直砍其頸部(圖9~圖10)。 |
|
古勞詠春拳伏虎手是一種取力點之技法,與太極拳之□、□、擠、按一樣,在實作中靈變而用。下面僅介紹本門掌法的正面直出直入伏虎直攻對拆法。
掌法的伏虎直攻,本門多以長橋長手而用,有攤、攝、閘、拖(扣)、勾、擒等法,發力進攻有撐勁和寸勁。實作對拆中,雙方各守中綫,把橋手盡量伸出,意、氣、神,手、身、步合一,“迎面追中”,雙掌始終對着對方中綫發撐、寸之勁。四手(掌)不空,以掌伏纏對方來手,一旦得勢,即以連環掌擊之,此為以長製短之直取法,是一種高級的戰術。以我之長勁緊追其中綫,發撐、寸之力,可令對方失重受挫。能攻其失重就無需回手伏製,衹需窮追猛打便是,故使對方失重是目的、是戰機,至於用掌、用指、用肘,可視情況而定。而對拆中的伏虎是確保撐、寸勁使對方失重的關鍵。其一,無論以何種打法而使其失重再擊之,必須要有上、中、下三路的嚴密控製,不管是實作中的接手和甩手都能控伏之。其二,控伏之手不是簡單的擋格,而是通過伏虎對拆,在極近的距離內以皮膚意感阻纏,知其力點,順勢發起進攻,靈變而用,其目的也是先使對方有失重感再擊之或放之,或藉我順人背之機進擊。一句話:非簡單直出直入之伏擊,應根據對方實力而定。其三,伏虎本身是一種取力點變化打法,能知其力點變化則是反攻最好的時機,功深者,衹要能觸對方的皮膚或衣物,則可知對方力點變化,而有感皆應。其四,經過伏虎對拆法,可以練就伏虎技法的勁力和橋、掌之內勁,使內實外鬆,全身內氣連綿不斷,能軟能硬,無物可施。伏虎技法是一種意感靈變技法,用力如太極之隨機應變。其五,經過不懈的伏虎對拆,能使身步重心篤實,氣順而不喘,在瞬息萬變的實戰中,光靠表面的伏虎動作是不夠的,必須要具備阻纏接手之“伏 ”之勁,才能靈變而動。伏 之勁來自手橋手掌之篤實內勁和身步重心的篤實,這種功力可從伏虎直攻“實鬥”對拆中求得,是功技合練的妙法。伏虎長橋長手的直攻以功力為帥、技法為母,兩者合一方能作用。
何祥耀先生所學的詠春拳師承於其祖師郭寶全(郭寶全與梁贊是同代異師兄弟),與筆者分屬第四、第五代傳人。何是我所遇到的功力最深的詠春拳高手,他的橋手勁力在圈纏作用下,做到壓不動、拖不着,長橋手的寸、撐之勁足以管製住對方的來勢而令對方失重受擊。與他較技時,我衹有防纏之勢,卻無變化之力,原因是他的功底太深了,他雖不能製我,但令我十分被動(我衹是斷續地拜師學習了五年時間,其餘時間則迷於研究和教徒)。他對我說,師傅衹教他小念頭和長橋長手直攻對拆,自己八九年來不停對練,並四處尋高手較技幾十次,從未輸過。後來他成了我的知己,有空便來找我研究拳術、醫術,還送了他那一門詠春拳的拳譜給我。我認真研閱後發現,這本拳譜中的技法、理法、練法與本門十分相似,整本拳譜有二十餘個散手動作、小念頭對拆法及高級長橋黏手對拆法,主練直出直入之正面長橋手“搶攻”。這種以橋代掌的留製,微動於一出一入的千變萬化之中,充分發揮“長能製短”作用,與本門各種長橋長手的直攻伏虎打法是一樣的,不同的可能是古勞詠春拳擅走勢和擅發左右橫力。我問何祥耀先生:“身材高大或手掌寬大肉厚者多天生力大,而你的手掌如女子般光滑尖細,你現在的功力一定是後天所練。”他點頭笑着說:“的確是通過黏橋對拆練出來的內勁,是用整整八九年拆練浸泡出來的。”故古勞詠春拳之伏虎對拆法是小念頭拆法的延伸,是技與力的反復修煉而成,是從“留”至“送”的直接過渡,是由跟製發展到搶攻的演變,也是令敵失重、以快攻取力點的高級打法。所以本門小念頭的對拆是此法的根基,其主練“來留去送”的手法,通過嚴密控製對方上、中、下三路來勢,才能知其力點、方向變化,以伏虎攻勢藉力藉勢擊(放)之。功深者以失重快打更為直接了當,舉手可敗敵(佛山詠春之長橋長手正面直出直入多用此法)。本門也有這種長橋手直攻的手法,但主張以巧力而勝,視具體情況而用,做到保中用中、占據主動、避實擊虛、藉勢攻勢、藉力打力、引進落空、招招在前。所以對拆時間較長,約三年後纔知其用,七八年功技始有大成。
20世紀80年代初,我隨趙赴繼師傅到廣州陳兆全師叔處練拆小念頭(當時我剛學完小念頭拆法)。兆全師叔以右手搭上我右手掌背,即對我說:“你還沒有黏隨之內勁。”我心中不解,欲把手嚮後縮,左手速製其手橋中節,不料兆全叔攝手變閘手,微轉身以閘手斜嚮後下方一壓,左手輕拍我左肩。我衹覺重心忽失,身體前衝,他又乍變攝手,把我拉回原地,其動作之快,我衹感到他的攝掌如磁石一樣控製着我,動也不是,不動也不是。兆全叔對我說:“伏虎之手在於意勁,粘着你的手如控製着你的心,使你不戰自寒。完全是你自己撞擊過來的力,我衹順勢微發力,你就跌了。若我真發力,你一定跌得更重!”可見兆全師叔通過二十餘年對拆,技力已達爐火純青!兆全師叔要我練功時循序漸進,萬萬不能急,先專心習練小念頭拆法,思想要投入,從中體會意控能力,功到自然成。從此,我靜心苦練,終悟得伏虎靈變的心法。
筆者認為,小念頭拆法之來留去送,是詠春拳習者必經之路,且適應個矮體弱的人運用。當小念頭之勁力、技法有實作能力後,則應轉入本門“你上我下,你下我上”的對拆法,即長橋長手的顧打合一之法(小念頭來留去送是間接打法,也是中橋短手打法)。兩者功成後,纔可進入直接進攻的長橋長手失重伏虎打法(高接低攀打法)。故小念頭對拆與伏虎直攻是習練對拆的必經之路,望習者領悟。
伏虎手可用於掌、橋、膀、肘等法上。手掌伏虎直出直入進攻的正面打法,必須要具備渾圓的內勁和外抗能力。實戰中,即使是有伏虎手嚴密管製和以長取中的捨遠求近打法,亦難免百密一疏,且不一定很快適應對方的路數,故應在伏虎對拆中加入它法而練,以適應各種打法。 |
|
1:頭頂天,腳立地,面部放鬆,雙手自然下垂。
2: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內旋成手心嚮後,大拇指頂住食指中節,其餘三指彎麯貼手心,手腕盡量回勾。
3:直臂上舉至極限。自然呼吸。
要領:手腕必須盡量勾緊,自我感覺小臂陰陽面均有緊綳拉伸感為合度,大筋才能強行挑起,增加整體勁力。同時加速氣血運行,為以後排打打下堅實基礎。初練時動作到位後,停留十次呼吸方可進行下一個動作,中間不可放鬆,以後每天增加一次呼吸,直至36次為至,以下各式除特別說明,均適用此原則。
4:接上式,雙手成勾狀不放鬆邊外旋邊下降至略低於肩。
5:盡力交*,此時肩關節應有強力拉伸之感,交*至極限後不動,自然呼吸。
6:側面圖。
7:接上式,雙手邊打開邊變為嚮反方向勾緊,至雙臂左右平伸,手掌根外推,掌指回坳,自然呼吸。
8:手指伸直成立掌,掌根外推掌指回坳,自然呼吸。
9:接上式,雙手立掌變為指嚮左右兩邊,盡力嚮兩側拉伸,自然呼吸。
10:接上式,雙肩膊極力內旋,帶動雙臂翻轉至極限,手心變為嚮後上方(練習一段時間後將完全嚮上)自然呼吸。
11:接上式,雙手再變為嚮兩側前拉伸,手心嚮下,自然呼吸。
12:接上式,雙手變為手心嚮前,仍嚮兩側極力拉伸,自然呼吸。
13:接上式,雙手放鬆內合,內外勞宮相對。
14:雙手下按至胯前,緊接下動。
15:左手下勾,右手上勾,左臂嚮右後方,右臂嚮左上方扭轉,帶動腰胯嚮左右旋轉至極限,此時右肋應有拉伸感,自然呼吸。要點:雙腿不可彎麯,雙眼盡量看到右踝關節外側。
16:動作同上式,方向相反。
17:接上式,回到正面後,手直臂上舉如圖2。
18:雙手變掌前伸,應感覺脊椎有拉伸感(初練時不可用力過度,須循序漸進,切記)。自然呼吸。
19:接上式,上身緩慢直立,雙手回收(同時腳跟離地)。
20:發聲吐氣,雙掌前推。雙腳跟震地,反復三次。要點:雙掌前推應鬆沉有力,雙腳震地不可過分用力,切記。
21:雙手回收放鬆下按。
22:雙臂外旋打開至兩側,手心嚮裏。
23:雙手後伸,勾緊,上身後仰至極限(註意自我保護,量力而行,不可貪功,以免受傷)。自然呼吸。
24:上身回正,三推掌。
25:收式,雙手回收,下按後置於身體兩側。
訓練指南:
本功法為秘傳功法,某些傳人亦稱為“五指枚”或“八方展”。其機理類似少林真傳易筋經,伸筋拔骨強化勁力之效極其明顯,每日衹須練兩次,每次15—20分鐘,2月可收奇效。有腎虧諸癥者,練習時加上實腹提肛的練法,可收不藥而愈之效。欲強化攻擊力者,每次練完,放鬆全身後可加入甩手輔助練習,熟練後可産生如鏈子錘般的重拳殺傷力。欲增加抗擊力者,練習至每式可堅持20式呼吸時,可用拳掌拍打身體,拍打時,身體綳緊發聲抗擊,可練出活性抗擊功力。前後左右四方向伸展脊椎,可使錯位的部位復位,消除傷患舊疾。 |
|
詠春拳給人最大的印象恐怕就是“招法快如閃電”及“手法之防護風雨而不透”了。那麽如何才能做到手法的密集而有效地防護呢?這就需要來研究詠春拳“擋四門”原理了,在這裏且簡稱為“四門”原理。
所謂的“四門”,也就是在身體的正面劃出一個四方形的面積,然後再在此四方形面積內劃分為4塊面積均等的方形區域作為對方攻來時各種格擋法的依據(如右圖所示/本圖為李小竜早年所繪)。此“四門”之標準是高不過眉、寬不過兩肩、低不過腿。
具體施用標準如下:
一、前手上半側為“高外側門”:該處主要用來防禦攻嚮已方頭部右側的打擊動作,而且無論對方用何種動作(包括拳或掌)嚮此處攻來時,我方都可用前手迅速將之擋至外側。
二、後手的上半側為“高內側門”:該處主要用來防禦敵方攻嚮已方頭部左側的打擊動作,而且無論對方用何種動作嚮此處攻來,我方都可用後手迅速將之擋至外,或擋嚮右側。記住,此時須一手防禦另一手迅即攻擊,亦即做到“攻守合一”,在手部格擋的同時,身體盡量不要有左右的擺動動作,以免影響自己的重心平衡。
三、前手的下半側為“低外側門”:主要用前手之外腕部來做短促快速的格擋動作,也就是用來防禦對方攻嚮已方右肋、右腰等右側要害處的打擊動作,例如可用來防禦對方的低位拳法或快速踢擊動作。
四、後手的下半側為“低內側門”:主要用來防禦對方攻嚮已方身體左側要害處的攻擊,例如用來格擋其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擋觸的部位仍然是外腕部(亦即腕骨之下鋒處),在實戰中運用本動作時應做“雙手同步動作”,也就是左手擋出的同時,右手亦果斷出擊並準確擊中了對手。 |
|
提起氣功練習,人們馬上就想起意守丹田及打通大小周天諸法度。氣功與神秘、未知息息息相關。然而詠春氣功是簡單而實效的。
腎氣歸元功法,是詠春的養生氣功。它由當代詠春拳拳門宗師岑能先生根據“達 摩易筋經”的基本原理,結合練功實踐而獨創。
氣功鍛煉,是練功者利用特殊的形體和鬆靜方法作用於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和經脈穴位,藉助空間的物質元素,通過“吐納”或“導引”的方法強化人體機能,促進氣血循環、保持氣血興旺的一種方法,是經過幾千年的長期實踐,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健身方法。
腎氣歸元氣功崇尚自然。在功法上是自然呼吸,不別傢氣功那樣把呼吸壓抑為腹式的慢、細、悠、長,也無須固守丹田。此功法能疏通各個經絡髒腑,發功快,見效速,使神、體、氣三者即人的精神、形體和氣息有效地結合起來,經過回圈漸進,持之以恆地認真鍛煉,從而使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得到充分的調理,進而達到保健強身、防病治病、抵禦早衰、延年益壽的目的。
據岑能先生介紹,腎氣歸元功法是詠春拳的收功法。在練習完詠春的各套拳法(如小念頭、尋橋、標指等)和功法(木人樁、臥虎功、紅砂手等)後,均須練習腎氣歸元功,意在將所練功法的功力納入體內,為己所藏,所謂功法是也。故我詠春同門中人不可不察、不可不練。
註意事項
一、練功時間:腎氣歸元功法練習時間宜是申時至亥時(即下午5時至晚上11時)。這段時間練習可以活躍腎納內氣,促進心腎相交,滋養五臟六腑,起到練氣化精、練精化氣、益補精腎的作用。當然,在早晨或其餘時間練功亦可以,無任何負作用,不會走火入魔。
二、練功環境:最宜空氣清新、人少寂靜的地方,避免日照射和冷風吹襲。
三、在此功鍛煉中要節制性生活。
四、飲酒不要過量,要少飲,酒醉可使氣亂,少飲也能助氣。
五、不要動怒,怒火傷肝,發生氣逆,有害身體。
六、在練功中不要講話。
七、一般三個月內腰後命門有溫熱感覺,由點及面遍及全身,但切不可盲目追求、要聽其自然,聽之任之。此快感屬練功入門之啓示,但不要刻意追求。
現將腎氣歸元的練習法,共14式介紹如下:
第一式:預備式
兩腿自然分開站立,略與肩寬。肩平,全身肌肉和大小關節放鬆。兩手自然下垂,掌心相對,手指並攏,尤其是中指與無名指並緊(溝通中指手厥陰心包經與無名指之手少陽三焦經),鼻呼鼻吸,不故意壓抑。全身入靜,無須意守丹田,順其自然。嘴唇輕輕合攏,舌尖自然輕頂上鄂(溝通任督二脈),兩目微閉平視(高視則氣上,下視則氣下)。
第二式:深呼吸
在預備式的基礎上,兩手掌四指並攏,拇指翹起,麯前臂緩慢地自體側運至體前貼身提起,掌心朝天拇指翹立,升至胸前。自然翻掌,掌心朝地,把大拇指扣嚮掌心,緩慢放下至還原。自然呼吸,還原後再做第二次,如此回圈,可連續做6。此式功能:可使手三陰、三陽經脈的氣機同時運行,促進髒腑氣血運行。由於大拇指嚮上翹起,可使手太陰肺經的氣機從少商穴移動至中府穴,促進肺循環,加速肺內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促進吐故納新的作用。
第三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深呼吸的基礎上,雙手垂直成勾手,緊貼股骨,用手腕嚮後屈上提。同時兩腳跟嚮上提起,用前腳掌支撐全身重量。自然呼吸。隨後,慢慢還原成預備式。連續回圈做3次(此式在五式、七式、九式、十一式、十三式後都要做一次,即在每式後都要重複做一次)。此式功能:使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厥肝經,使足三陰三陽經脈氣機運行。
第四式:體側左右
在上式的基礎上,雙手平提胸前,手心嚮下微握拳。自然呼吸。以腰為軸嚮左側 轉體,右手彎麯置於左肩前,左手伸直外展。自然呼吸。再轉回正面。雙手放下 還原。完成左轉體後,接著做右轉體,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此式可以調理肝氣,主治肝氣鬱逆,胸肋疼痛。
第五式:提腕納氣
同第三式。
第六式:左右體屈
緊接上式,兩臂在兩側成一字平肩舉,掌心朝天,呼吸自然。然後以腰為軸,軀體緩慢嚮左側斜側傾,同時左臂下垂左身旁,右臂隨體側連續上舉過頭。呼吸自然。身體緩慢恢復成雙臂在兩側平肩舉,呼吸自然。雙臂下放還原。然後作側體右側傾,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側3次,右側3次。此次功能可以調理脾胃,中散氣。主治:脘腹脹滯,消化不良。
第七式:提腕納氣
緊接上式,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八式:轉腰雲手
在上式的基礎上,雙手上提,自然呼吸。身體傾前,伸左手掌,掌心朝天,從右側嚮左劃弧。呼吸自然。接著,身體嚮後仰,左手隨身體後仰劃弧從背後繞後上頭頂過百會穴,軀體轉回正面,左手隨身體回原劃弧回到腰部,掌心自始至終朝天。呼吸自然,左手回到腰部後,即出右手劃弧回攬腰際,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交叉進行,一式完成後掌心纔慢慢嚮下,雙臂慢慢下垂至體側還原,呼吸自然。此式可扶陽生氣;舒筋活絡,主治氣滯血瘀,經絡壅塞(尤其是腰部損傷)。
第九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的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式:擴胸納氣
在上式基礎上,兩臂上提,掌心朝天,經腹前上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時,手掌背相對,指尖嚮上,呼吸自然。雙手掌沿耳旁嚮上伸臂,過頭頂。呼吸自然。手臂伸直後,手掌轉嚮正面,半握拳,從正面慢慢下降至與肩平。雙拳化掌,掌心朝地,雙肘分別嚮背擴胸一下即恢復原狀,然後從胸前慢慢下按至腹部,呼吸自然。接著雙手從腹部下垂到身側還原。接著再做第二次,反復做6次。此調理肺氣,舒胸解鬱。主治氣緊、氣喘。
第十一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的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二式:升降樁法
在上式的基礎上,兩臂上提,掌心嚮上,經腹前上提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時,手掌背相對,指尖朝天,雙掌沿耳旁嚮上伸臂,過頭頂,呼吸自然。兩臂伸直嚮左右外側劃弧下降,同時雙腿蹲下,雙手掌劃大弧到膝前合攏,掌心朝天。呼吸自然。隨即慢慢站立起身,雙掌掌心嚮下,慢慢下放,自然呼吸。兩臂亦慢慢垂直還原。然後再做第二次,反復回圈做6次。此式可養陰活血。主治氣血虧虛。
第十三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四式:收功
兩手掌心互搓10次,雙手以指為梳,梳頭5次。功畢,休息10分鐘,可再練第遍。
上述功法所介紹次數僅作常規考慮。根據中醫子午流註圖,次數可根據身體情況 决定。9和6為補;7和8為瀉;9補陽,7補陽;6補陰,8補陰。1與6共宗,與7為朋,3與8同道;4與9為友。以上數字可作練功時參考。 |
|
詠春拳藤圈手為大多詠春門人所忽略的基本功法。它基本包含了詠春拳上三路的主要手法,身法和心法。通過藤圈有限的空間來規範練習者出手的角度,方位和力量。增加肩,肘,腕三個關節和韌帶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加強雙手配合使用的流暢協調性別。並可通過藤圈和橋手間的相互作用提高橋手的聽勁能力。並可快速,準確,自然地表達詠春拳的守中用中,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的要求。從而使詠春拳手能潛意識應用子午綫攻防技巧的習慣。為以後練習小念頭,沉橋,標指,木人樁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掌握了藤圈手,就基本領會了詠春拳的主要思想。就可在近身搏擊中發揮強大的作用。望諸君珍之,惜之,習之。
總式
代表了整個藤圈手的主要思想,詠春拳術的手法的主要難度都包含在內,衹要練號總式,基本解决詠春拳術的招式的定型問題。
鬆肩
主要練習肩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
裏練陰陽掌
練習歸錚的原理,更易表達詠春拳的中綫原理。
圈手
練習腕部的柔韌性和靈活性,詠春拳的招式變化大多表現在腕部。
枕手
練習嚮下切橋的發勁方法。
外廉
為詠春拳的主要手法之一,練習在中綫直出直入的攻防技法之一。有裏練陰陽掌為基礎,就較易解决此式。
耕手
為詠春拳的代表手法之一,特點在於中綫切面轉換手橋,難度不大,但常用,建議多練。
撲翼掌
兩手腕挂在藤圈,限製兩手橋的變化空間。主要學會左右轉腰化勁和發勁。
三品掌
為詠春拳非常有代表性的手法。主要表達拍打、耕打和攤打。練好此手法,就更易在運作中變換手法。
半攤膀
和耕手為姐妹手法,方向相反。
內廉
和外廉手為姐妹手法,外廉手是一手橋由中綫嚮外遮攔發勁,一手配合衝拳發勁的攻防手法。
三星捶
以藤圈挂在手腕上,利用藤圈的限位和圓的原理連續衝拳,産生的離心力,自然地增加出拳的頻率,同時增加手橋的力量。 |
|
詠春拳據傳起源於滿清中期年代,由對南少林武功非常瞭解之武術大師五枚師太所創立的
五枚師太
主條目:少林五老
主條目:南拳
屬傳說人物,沒有佐證。
由嚴二及嚴詠春父女起,詠春授與其夫梁慱儔。慱儔傳與梁蘭桂,慱儔因記念其妻,故命名「詠春拳」。蘭桂在佛山紅船(廣東大戲班)傳於當時之武生黃華寶及船工梁二娣。
其父嚴二,清乾隆(1735-1795)時期人士,廣東人,善南拳,因事為清官員追捕,逃亡至四川大涼山腳,以賣豆腐為生。嚴二學得德昂族之「五枚竹樁拳法」(未有佐證)。並將其改良,授予嚴詠春先祖。廣東商人梁博儔先生在雲貴收集茶葉,路經大涼山腳時,認識了賣豆腐的嚴二。嚴將女兒詠春許配與博儔。並授與拳術。
可查歷史
始武生黃華寶及船工梁二娣開始,時值太平天國及洪兵起義反清期間,當時(1854年)紅船中人李文茂(?-1858)率衆反清,導致粵劇全面被禁達15年之久。華寶,二娣從此公開授武。二娣曾習欽州洪兵拳術 (蛇形洪拳、瓊花會館被焚毀後,改稱少林拳),孰練六點半棍法,二公傳與跌打兼中醫師梁贊、梁贊整理後傳出。
有兩種說法其一是
詠春拳是中國拳術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於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於福建永春縣,為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為拳名,故明“詠春拳”,亦有以嚴氏名詠春,稱之為“詠春拳”者。 這現代最流行的中國武術門派,在歐洲得到快速發展。詠春拳術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完全脫離了傳統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學虛幻、非科學邏輯性的近似哲學解釋。
此拳主要手型為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傢拳法和近打於一身的拳術。它立足於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為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摸蕩捋,審勢記牢,麯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標、膀、腕指、黏、摸、熨蕩、偷、漏和“二字鉗陽馬”的身形步法為標志。憑藉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傢拳法。
其二是
據《詠春白鶴拳譜》記載,白鶴拳是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2年)由福建福寧州(現霞浦縣)北門外少林舉師方種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
方七娘—日在白練(蓮)寺內織布時,見一隻白鶴飛落在梁間,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銜毛,做伸頸覓食之狀,後又纏膀歇息,姿態奇妙。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鶴閃跳避過;又以緯尺擊之,復被白鶴展翼彈出。俄而白鶴展翅凌空,衝人霄漢。於是七娘感悟之餘,精研不輟,乃揉合白鶴種種舞姿於少林拳法中,經數年揣摩衍化,創出別具一格的拳法。
後永春等地學習白鶴拳的人數最多,範鬧最廣,影響最大,使白鶴拳在理論和練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點的技術體係,因為這些人的籍貫都在永春,故將此拳稱為“永春白鶴拳”。近來在中國福建南安又有以永春白鶴拳,詠春拳與截拳道為基礎發展成為自成體係的[鶴拳道]。
詠春拳宗於白鶴拳,而方七娘的白鶴拳經過三代人才傳到五枚師太,故嚴詠春沒理由生活在1644至1662年間,也與古勞詠春派流傳的說法不一致。
據葉問宗師撰寫的《詠春拳源流》所述,五枚師太是永春白鶴高手。自從火燒少林寺後,南少林派五老亦各奔東西。至善禪師傳說逃到廣州,因此成為廣東永春派武術(非詠春派)之祖師遁跡於紅船內為“煲頭”,遂傳說出一段與其愛徒梁二娣“以拳換棍”的故事。因此,近代廣東歷史完全證實,詠春拳及絶大部分“南少林”武術,如“南少林”武術之代表洪拳、蔡李佛拳、劉傢、莫傢等拳術,其真正發祥地在於廣東佛山。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竜曾跟隨葉問宗師係統地學習過詠春拳,可以說,李小竜創立的截拳道與詠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葉問的弟子分別是周光耀(葉問的兒子葉準稱,葉問原先是不收徒弟的,原因是“怕麻煩”。抗戰期間,葉問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於是在周清泉的紗廠內首次開班授徒,周清泉的兒子周光耀則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葉問的大弟子。)、粱相、張學健、何金鉻、招允、盧文錦、黃淳梁、王喬、倫佳、梁挺、李小竜、徐尚田。現分佈於世界各地。
其三是:
詠春拳是中國拳術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於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於福建永春縣,為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為拳名,故明“詠春拳”,亦有以嚴氏名詠春,稱之為“詠春拳”者。 這現代最流行的中國武術門派,在歐洲得到快速發展。詠春拳術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完全脫離了傳統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學虛幻、非科學邏輯性的近似哲學解釋。此拳主要手型為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 |
|
截拳道源於詠春拳 (詠春拳來自永春白鶴拳)永春白鶴拳,
詠春拳源流:
據《詠春白鶴拳譜》記載,白鶴拳是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2年)由福建福寧州(現霞浦縣)北門外少林舉師方鐘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
方七娘—日在白練(蓮)寺內織布時,見一隻白鶴飛落在梁間,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銜毛,做伸頸覓食之狀,後又纏膀歇息,姿態奇妙。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鶴閃跳避過;又以緯尺擊之,復被白鶴展翼彈出。俄而白鶴展翅凌空,衝人霄漢。於是七娘感悟之餘,精研不輟,乃揉合白鶴種種舞姿於少林拳法中,經數年揣摩衍化,創出別具一格的拳法。
後永春等地學習白鶴拳的人數最多,範鬧最廣,影響最大,使白鶴拳在理論和練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點的技術體係,因為這些人的籍貫都在永春,故將此拳稱為“永春白鶴拳”。
詠春拳宗於白鶴拳,而方七娘的白鶴拳經過三代人才傳到五枚師太,故嚴詠春沒理由生活在1644至1662年間,也與古勞詠春派流傳的說法不一致。
據葉問宗師撰寫的《詠春拳源流》所述,五枚師太是福建少林白鶴拳高手。自從火燒少林寺後,南少林派五老亦各奔東西。至善禪帥逃到廣州,遁跡於紅船內為“煲頭”,遂引出一段“以拳換棍”的故事。 |
|
關於詠春拳之起源未可考證,據葉問述梁博儔先生在雲貴邊界娶妻嚴詠春,得詠春拳。後傳拳與族侄梁蘭桂。蘭桂後傳拳與紅船黃華寶。自黃華寶開始有文字記載可考證。
五枚 -> 嚴詠春 -> 梁博儔 -> 梁蘭桂 -> 黃華寶(開始有文字記載) -> 梁二娣 -> 梁贊 -> 陳華順 -> 葉問 -> 香港傳人及 佛山傳人 |
|
葉問和李小竜師徒合照
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關於詠春拳的起源,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我們在這裏需要額外說明的是:下文中及本欄目中所列的“泳春”‘詠春拳““永春拳”,都為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
為不使讀者誤解,本文統一用“詠”。
第一種說法是始創於福建永春縣,為該縣嚴三娘所創白鶴拳轉化而成,此地名為拳名。故名“永春拳”。亦有以嚴氏名詠春,稱之為“泳春拳”者。此拳傳至廣州,稱為詠春拳。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創始於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詠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為了避禍,隱居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便傳於嚴詠春。
第三種說法是,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了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傢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這個嚴二就是前面據說的嚴四。
第四種說法是: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拳均無關係,更沒有什麽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詠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鬥爭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一隻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後鹹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詠春拳”的“泳”字改為“永”、“詠”。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五種說法,又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夥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梁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第六種說法(最正確說法)是:詠春拳源於福建泉州少林寺(於現在的蒲田, 以前屬於泉州府)的鶴拳。鶴拳是南少林嫡傳武技之一。嚴三娘的父親乃南少林俗傢第子。嚴三娘從學於父親, 得一身南少林鶴拳真傳。後嚴三娘下嫁廣東並授拳於當地。因三娘來自福建永春縣,固稱呼其為嚴永春,稱其拳為永春拳。永春和詠春其實是閩南話和廣東話的混淆與及書寫的錯誤引起的。詠春拳和現在福建流傳甚廣的鶴拳同出一宗,一看便知。當然詠春拳也經過各代拳師的豐富和修改。鶴拳在南少林寺中也非一人所創,而是經過各代少林寺僧的豐富與改進。
本站收集到的一種最詳細說法是: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詠春二字乃是為了記念詠春拳之創始人嚴詠春師祖。祖師嚴詠春原籍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於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詠春則自小跟隨五枚大師習技。及後更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其師父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並要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大師則答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祖師及後下嫁梁博仇,其後更隨其夫返粵並將其武技傳與博仇,因此其夫盡得詠春之所傳。此為詠春拳之第二傳,時在嘉慶未年。博仇因與紅船中人友好,並常與其友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飲酒論技,博仇更將詠春拳與華寶等人交換紅船之名技六點半棍。及後更與華寶等人隨紅船漂流,在此期間,他們更日夕鑽研,苦心練習,不兩年己盡得其秘奧了。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可稱之為詠春拳派之第三傳。少林六點半棍更為習詠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華寶六十歲後退休,稅居於佛山快子市,青雲街。快子市有名醫梁贊行醫於杏濟堂,頗富盛名,佛山人之稱之為贊先生。而華寶與贊先生友善,且退休後長日多暇,乃到杏濟堂與贊先生飲酒論技,並將詠春拳術,盡傳於贊先生,時為遜清道光年間。
梁贊,原籍山縣古勞,衹是世居佛山而矣。贊先生醫術精湛,經營草藥店杏濟堂於快子市清雲街。他交遊廣阔,故人緣甚佳。贊先生性好武技,涉獵甚廣,但並未令其滿意,自隨華寶習詠春以後,他即感到詠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再憑其天資聰穎,苦心鑽研,使詠春拳能在晚清期間,在嶺南一帶聲名大著。然而,贊先生因店務纏身,未能廣授徒衆,所以並未令詠春拳盛極一時。但能得其真傳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僅陳華順公一人而矣。
華公本藉順德陳村人仕,他亦世居佛山,並以找錢為業,混號找錢華。因華公之找錢事業,常經杏濟堂,故有緣師事贊先生。技成後,更於贊先生前技服豬肉貴,聲名大振。及後,贊先生去世,華公設館於蓮花地大街,正式教授詠春拳術。然而詠春授拳之法,與一般少林拳術不同,因它需要通過長期□手之練習,而□手之最佳練法,需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華公收費頗昂,遂未為一般人仕所能負擔,而能學者,多為貴傢公子而矣,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故在華公時期未能廣泛流傳。
能得華公之技者,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葉問及其子陳汝錦。但能將詠春拳術一派推廣者,首推葉問。葉問本為佛山名門望族之子,因年幼體弱,七歲便投入陳華順公門下學習詠春拳術,而華公以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手,將詠春拳奧妙逐一指點,葉問因而武技大進。可惜華公染病不起,彌留之際,囑咐吳仲素繼續教導葉問及其子汝錦。葉問隨吳仲素苦練三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十五。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在此其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碧,並隨梁碧修練詠春拳術,盡得其學,且技更大進,而性情亦變為謙厚和靄。三年後,葉問返回佛山,廣識佛山拳豪,更有義助溫大牛比武事件,轟動佛山。於光復後,他投身軍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績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樓勇擒劇盜羅竈為人樂道。直至佛山變色後,葉問便離開佛山,避居香江,約為一九四九年。此時葉問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紹,在九竜深水大南街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授詠春拳,也開始了葉問授拳的生涯。當時門下弟子有梁相、駱耀、徐尚田、招允、盧文錦...等人,後而在海壇街、利達街、李鄭屋、大道東大王廟、青山道興業大廈...等多處地方授徒,廿年來,葉問對詠春之改善及推廣,使詠春一派能在香港、臺灣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
以上諸種說法雖然都是各有所本,且盡皆言之鑿鑿。各自以為真實可信,但都不能盡善盡美、無懈可擊、可作權威立論。若從時間、地點、人物、歷史背景等各方面作仔細推敲,則上述諸說,均讓人有可覺疑惑之處。有些言之過簡,難以辯真偽。如一塵庵主,說者就衹有這麽一句話,“泳春拳乃嵩山少林寺弟子一塵庵主所傳”,連性別都沒有講清。“嵩山少林弟子”則似乎出身於嵩山少林寺應是個女尼。再者,一塵庵主若果真是一個女尼,而五枚師太也是一個女尼,兩者是否就是同一個人物,也頗有思考餘地。可惜材料缺乏,無以考證。
有些則與歷史背景不符,失去存在的依據。如五枚師太、至善禪師,都說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但據當代歷史學家及武林界人士,依據清官檔案材料的考證,在清朝,南北少林皆倍受朝廷恩寵禮遇。不管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直至光緒、宣統,都從來沒有發生過朝廷焚燒少林之事。火燒少林一說,是當時的反清組織“天地會”,為了煽動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緒而編造出來的。既然歷史真實並非如此,則五枚、至善逃亡避禍之說就難以成立,他們因此而創編了詠春拳,並將少林永春殿的詠春拳傳播出去之種種說法,其可信性自然也很值得懷疑。
有些則與現實有出入,難以自圓其說。如說攤手五或是至善禪師,在紅船所傳的本是叫永春拳,後因鹹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起義,遭受清政府鎮壓,連及“瓊花官”諸弟子。為了掩人耳目,門人乃將所習之永春拳改名為詠春拳或泳春拳。
即就是說,永春拳與詠春拳、泳春拳應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但據考證當時的事實是,泳、詠春拳流傳之時,永春拳依舊公開流傳於世,兩者並行不悖。難道一部分因避禍而易名,而另一部分則無需避禍?這似乎是說不過去。且今天的永春拳與泳、詠春拳,雖然其音相近,但卻各自不同的武學內容與訓練係統,實乃兩個不同的拳派,不能相混。所以上述說法,似與事實不符,難以彌縫其說。
其他如嚴詠春其人,關於她的種種傳聞,實也頗有斟酌的餘地。若真有其人,則其生存的年限就很有考究。若說她是五枚師太的傳人,則她起碼是雍正、乾隆年代的人。有一說梁贊曾遵其黃華寶之命,往福建尋嚴詠春繼續學藝深造,若說嚴詠春既學藝五枚,又傳藝於梁贊,她便跨越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等六個朝代,起碼活150至200歲,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嚴詠春是否確有其人,她生活於哪個朝代,就很有必要弄個清楚。總之,上述種種說法,衹能給人留下一個有待揭開的謎底。
詠春拳的起源所以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人們對詠春拳的崇拜、敬仰,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出於崇拜心理,人們往往不滿足於一般平凡的說法,總喜歡把所崇拜的東西找一個不平凡的出處,把它傳奇化、神話化。再加上口頭傳說中的不斷加工、創造,於是越說越多、越說越玄,與歷史真實距離越來越遠,終至面目全非,各持已說。人是如此,物是如此,古今先賢、帝王將相,總有不平凡的出處。所謂“不凡之子,當異其生”,這是咱們中國很有趣的一種歷史現象。有關詠春拳起源的種種不同的說法,大概也是屬於這種現象,歷史就是這樣活在人們的口中。詠春拳起源之謎,恐怕將永遠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歷史紐結。讓諸種說法並存,讓它們一代一代流傳下去,給人們留下一定的神秘感,讓人們去思考、去想象,也未必不是沒有積極意義的。
詠春拳術從一套女兒傢的自衛術發展到實戰技擊之上,並在數十年間急速發展,將詠春拳從佛山發展到世界每個角落,成為國際間享負盛名的中國武術,亦是現今最多外國人研習的中國武術。詠春拳的起源與發展一致被認定為:『起於嚴詠春,衍於梁贊,盛於葉問!』
現在,更有一種說法是一位叫May的外國人創造了"Witch"這種拳,傳給第一位門人梁博儔,後更名叫"詠春".(來自貼吧) |
|
馬步,是練功夫最重要的基礎,各種拳術對馬步的動作要求有所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短打拳術的馬步有:外鉗陽馬、內鉗陽馬、二趾鉗陽,三角(藏三腳)鉗陽馬、吊提馬、單蝶馬、雙蝶馬等。
外鉗陽馬:左腳在前,右腳在從,站成不丁不八;左膝關節嚮外互相扭旋,使髖關節骨頭嚮後移靠,右膝關節嚮外扭旋,使髖骨嚮前移靠,兩膝關節的力相互拉開,兩髖關節成相夾,右腳占三分力,左腳占七分力(三七馬);身形偏嚮後龜背,田雞肚(即含胸拔背、收腹)。外鉗陽馬能使兩腳的力由則旋嚮外則,使外則肌肉膨脹有力。
內鉗陽馬:兩腳站好不丁不八後關節嚮內扭鉗,髖關節嚮外旋開右膝關節嚮內鉗靠,形成兩膝相夾相合的力,髖關節的力相反成相互拉開,左腳占七分力,右腳占三分力。身體前撲,吞腰鬆胯。
二趾鉗陽馬:兩腳左右分開,距離比兩肩略寬,兩腳第二趾筋用力嚮內嚮後拉,髖關節內則也同時互相對拉,力嚮骨內收斂。
三角鉗陽馬:兩腳站在身體中綫兩邊,然後從腳趾開始收縮關節繼而收疊跟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節節鎖緊。
外鉗陽馬主練外則肌肉和筋膜,內鉗陽馬主練內則肌肉,二趾鉗陽馬主練筋,三角鉗陽馬主練骨。各馬互為轉變即為“步”,步是筋、骨、肌肉易變所産生出來的動態。
鉗陽:“動則生陽”,“陽”指人體的陽經、氣,腎陽、心陽、肝陽;督脈,陽蹺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有凡帶鉗陽的都要用些力,含蓄陽經脈緊些,使陰經暢通,練以達陰陽平衡,故名鉗陽馬。
持之以恆,細心體會。馬步運動自如時,三盤也就形成,初級套路多用以上馬步。以上淺見供愛好者查考,並作拋磚引玉之用。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拳術。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註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 |
|
目前,詠春拳經典套路集中有幾種形式:
1、三套拳——小念頭、尋橋、標指。
2、一套拳——一百零八式。(實際包含小念頭、尋橋、標指內容)
3、十二套拳——十二種基本訓練方法。 |
|
詠春絶技 源自少林 招無虎鶴 法無五行
衹談綫位 力與角度 同門技力 四位三度
以弱勝強 始是功夫 內外相消 並無絶招
蓄勁似蛇 發勁似貓 朝形似雞 陰陽發力
不行心意 衹用精神 來留去送 甩手直衝
梅花五點 手腳互通 門分內外 手有生死
勁發六合 力從地起 發勁在腰 出招在膊
力未還原 切忌出手 寸內發勁 力有對錯
發盡散盡 散盡發盡 力有八種 當知分間
真假虛實 蓄𠔌鬆散 綫有安危 主分內外
頂位定位 得不追手 拳入三關 任我行走
馬有五敗 十者九壞 演挾跪撐 攤身最慣
敵手行橋 必須落馬 蹬腰作勢 為搶內門
上不過膊 中不過爭 下三路手 以腳消腳
擺放有威 打須有勢 三角朝形 綫守分明
橋行中綫 指尾垂地 正身子午 側身爭底
兩點之間 直綫最短 轉馬朝形 以圓化直
敵壓三關 以橫打直 拳有三尖 掌有三角
有身打身 無身打頸 怕打終打 貪打防空
以攻為守 以守為攻 追形接打 變化無窮
三樁三拳 步手身全 地腳梅花 木人紅船
念頭主守 尋橋打手 追形之始 求諸標指
旁邊輔助 箭槌八種 走馬斜角 幡竜跳躍
固定標步 半全起腳 練力之法 階段五重
鬆沉穩勁 清脆玲瓏 先鬆後緊 再緊後鬆
鬆鬆緊緊 循環不窮 邪行仇念 正用精神
假想有敵 不可用心 意投於外 一點精神
反覆練習 配合由勤 手腳屬我 控製隨心
升肩聳膊 氣提不利 意沉身穩 高低無忌
發力出招 必第一下 手腳發力 與身無關
力無定位 喉嚨爭膊 嘴不閉氣 力發無形
動靜無礙 語出如寧 拳爭掌膊 也可傷人
中路邊欄 拋橋窒手 詠春八手 皆可攻守
標圈伏綁 睏颳耕攤 可從中破 睏手橫攔
綁有正錯 錯非真錯 按頭屹尾 按尾屹頭
中間綁起 有影無形 武欲精通 唯從苦練
先成後化 先化後成 刀切雖齊 墨守成規
藝能巧變 將形補位 因緣各就 殊途同歸
詠春拳是中國武術門派之一,五十年代由葉問帶來香港、從七十年代開始,由梁挺首先帶往德國,從此在歐洲快速發展,為多國特警所采用的拳術。詠春拳術以一套實際拳術戰鬥理論為主,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完全脫離了傳統的五行八卦及象形神意等玄學虛幻、非科學邏輯性的近似哲學解釋。
前輩們進而設計了一套由淺入深的訓練係統,由單純的靜態氣功及手部動作開始,直至意念反應全身總體運動為止。除了真正可以用於攻防之用,及至其訓練「黐手」階段,由於是練習自然反應,不要硬套次序招式,更加使人感到興趣。所以兇猛的詠春拳術訓練可以上擂臺比賽,而一般訓練亦可視作長期強身運動。 |
|
| 健身 | 拳術 | 武術 | 體育競技 | 中國功夫 | 搏擊 | 體育 | 寸勁 | | 中國武術 | 詠春 | 器械 | 人物 | 武術傢 | 廣州 | 組織機構 | 傳統武術 | | 李小竜 | 截拳道 | 五祖拳 | 永春白鶴拳 | 更多結果... |
|
|
| 詠春拳學 | 黎式詠春拳 | 古勞詠春拳 | | 赤竜詠春拳 | 偏身詠春拳 | 姚氏詠春拳 | | 詠春拳技巧 | 詠春拳拳譜 | 詠春拳簡介 | | 詠春拳木人樁 | 廣州詠春拳會 | 詠春拳的特點 | | 詠春拳入門必讀 | 詠春拳尋橋標指 | 詠春拳格鬥精華 | | 詠春拳散打技術 | 佛山詠春拳黎葉篪 | 北京詠春拳學總會 | | 詠春拳小念頭拳譜 | 詠春拳黏手與散打 | 詠春拳格鬥必殺技 | | 詠春拳的十二式藤圈手 | 詠春拳散打技術右圖 | 詠春拳起源的幾種說法 | | 詠春拳拳譜: | 詠春拳散打技術(右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