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人: 鲍照 Bao Zhao
五都矜财雄。 三川养声利。 百金不市死。 明经有高位。 京城十二衢。 飞甍各鳞次。 仕子彯华缨。 游客竦轻辔。 明星晨未稀。 轩盖已云至。 宾御纷飒沓。 鞍马光照地。 寒暑在一时。 繁华及春媚。 君平独寂寞。 身世两相弃。 |
|
诗人: 左思 Zuo Si
梁习持魏郎。秦兵不敢出。 李牧为赵将。疆场得清谧。 |
|
诗人: 王粲 Wang Can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 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 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 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 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 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
|
诗体名。以史事为题材的诗。以东汉班固咏缇萦救父的一首诗(或题为《咏史》)为最早。其后王粲、左思、鲍照等均有以《咏史》为题的诗作。唐代胡曾的诗集,即以《咏史诗》为名。 |
|
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诗经》《离骚》中就有这种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
关于咏史诗
“以史为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它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悠悠五千年,泱泱廿四史,实为世界稀有,历史遗迹,人物风流,一直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绘画、雕塑、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乃至今天的影视作品,到处都有历史的素材。艺术家们直面现实人生,或从对历史事实的思考中生发出许多感喟许多讽慨,或从对历史事实的研究中生发出许多联想许多假设。诗人的感情是最丰富的,诗人对历史的研究思考有更多的情感,有更鲜明的形象,这就是怀古咏史诗比那些精辟的史论文章更富有魅力,更能广泛流传的原因吧。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说,“咏史起于班固,但只咏史事,不联系自己。”魏晋时期的左思有《咏史》八首。《世说新语"文学》记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月夜闻客船上有人咏诗,遣人讯问,乃是袁宏在吟咏自作的《咏史》诗。到了唐代,怀古咏史诗的创作蔚然成风,出现了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怀古咏史诗首先是诗中有历史,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因为是诗歌,是文学作品,所以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如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提到赤壁之战,可后人对苏东坡是否到过历史上的赤壁古战场颇多争论,其实,就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而言,这种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苏东坡是在咏怀历史,而不是在记述历史。
这当然不是说怀古咏史诗可以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诗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叙述历史,表情达意,就需要创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环境、形象。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原因就在于此。如《汉宫词》: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这是一首富有社会意义的咏史诗,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飘渺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织在一起,首两句是神仙传说,入木三分地揭露汉武帝迷恋神仙的痴心妄想;三四句是历史故事,刻画汉武帝一心求仙而无心求贤的思想行径。诗人不加评议,完全用形象说话。再如《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这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杰作之一,仅用二十八个字,借六朝纷纷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说它是史实,因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确实是六朝故都,而“一片降旗百尺竿”显然不是某一个有史可据的场面,更不可能六个朝代王运之终都用百尺长竿挑着降旗出降,但作者这样写,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是从“百尺”的高度来说,透过形象来看历史,六朝末代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咏史诗中的历史,是艺术化了的历史。所以在鉴赏怀古咏史诗时,既要注意了解相关的历史,又不必过分拘泥于史实,更重要的是要体味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诗人创作怀古咏史的诗篇,往往不是为发古人之幽思,他们常常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论社会时政。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金陵这座古城,东吴、西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
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诗歌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提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暗示当时统治者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声色之中,正步六朝灭亡的后尘,可谓意味深长。再如温庭筠的《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首咏怀古迹的诗,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曾事袁绍,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后归曹操,曹不记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的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咏史怀古,寄托遥深。
另有一类咏史诗,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耻”;三四句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怀古咏史诗的构思是不尽相同的。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也有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却以议论为主的。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昂的笔触颂扬诸葛孔明的胸才大略,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
还有一种则全诗只叙史实(当然不是历史书中的“史实”),不着一字评论,甚至对自家身世也不发一语。这种构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清人李子德评这首诗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人间”、“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悲剧形象,却在读者心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的深刻印象。
另有一种景中寓有史实,以景衬情的构思。如杜牧的《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青。
如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是西晋巨富石崇的别墅,其华丽极一时之盛,唐时已成废园,成了供人凭吊的古迹。诗歌首两句写昔日繁华今成荒芜,深含“事如春梦了无痕”(东坡语)之叹。三四句写暮日啼鸟、东风落花,从而联想到石崇宠妓绿珠效死石崇跳楼自尽的史实,对绿珠如同落花般不能自主的命运深表同情和惋惜。全诗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刘禹锡的《金陵五题》都采用这种构思方式。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怀古咏史诗取材常是一人、一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取材于与京口(现在的镇江市)有关的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其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与京口无关,属于诗中用典。元曲中一些以“怀古”为题的小令,又常常组合几个典故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作者选取了楚汉之战、赤壁之战、汉时边关之战三则史料,有自刎乌江的虞姬这一无辜者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用以揭示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这一反战主题,表达作者忧国忧民而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
|
|
|
咏史诗石城 | 咏史诗沙苑 | 咏史诗乌江 | 咏史诗阳台 | 咏史诗荆山 | 咏史诗商郊 | 咏史诗涂山 | 咏史诗嶓冢 | 咏史诗洞庭 | 咏史诗涿鹿 | 咏史诗召陵 | 咏史诗邓城 | 咏史诗流沙 | 咏史诗孟津 | 咏史诗钜桥 | 咏史诗傅岩 | 咏史诗赤壁 | 咏史诗长城 | 咏史诗荥阳 | 咏史诗岘山 | 咏史诗渑池 | 咏史诗大泽 | 咏史诗谷口 | 咏史诗朝歌 | 咏史诗青门 | 咏史诗彭泽 | 咏史诗汨罗 | 咏史诗番禺 | 咏史诗金陵 | 咏史诗褒城 | 咏史诗鸿沟 | 咏史诗武昌 | 咏史诗上蔡 | 咏史诗息城 | 咏史诗绵山 | 咏史诗二首 | 咏史诗官渡 | 咏史诗江夏 | 咏史诗颍川 | 咏史诗昆阳 | 咏史诗东门 | 咏史诗回中 | 咏史诗霸陵 | 咏史诗八首 | 咏史诗下第 | 咏史诗豫州 | 咏史诗灞岸 | 咏史诗高阳 | 咏史诗沙丘 | 咏史诗柏举 | 咏史诗濮水 | 咏史诗房陵 | 咏史诗吴宫 | 咏史诗夹谷 | 咏史诗咸阳 | 咏史诗云梦 | 咏史诗泜水 | 咏史诗汉中 | 咏史诗鸿门 | 咏史诗长安 | 咏史诗鲁城 | 咏史诗成都 | 咏史诗易水 | 咏史诗五湖 | 咏史诗渭滨 | 咏史诗长平 | 咏史诗西园 | 咏史诗东海 | 咏史诗郴县 | 咏史诗垓下 | 咏史诗武关 | 咏史诗吴江 | 咏史诗东晋 | 咏史诗圯桥 | 咏史诗长沙 | 咏史诗即墨 | 咏史诗居延 | 咏史诗沛宫 | 咏史诗湘川 | 咏史诗南阳 | 咏史诗陈宫 | 咏史诗苍梧 | 咏史诗汉江 | 咏史诗夷陵 | 咏史诗夷门 | 咏史诗檀溪 | 咏史诗杜邮 | 咏史诗叶县 | 咏史诗泸水 | 咏史诗关西 | 咏史诗牛渚 | 咏史诗陇西 | 咏史诗葛陂 | 咏史诗柯亭 | 咏史诗铜柱 | 咏史诗马陵 | 咏史诗东山 | 咏史诗华亭 | 咏史诗汉宫 | 咏史诗轵道 | 咏史诗河梁 | 咏史诗青冢 | 咏史诗黄河 | 咏史诗瑶池 | 咏史诗秦庭 | 咏史诗虞坂 | 咏史诗箕山 | 咏史诗邯郸 | 咏史诗汴水 | 咏史诗平城 | 咏史诗八首一 | 咏史诗广武山 | 咏史诗废丘山 | 咏史诗阿房宫 | 咏史诗四皓庙 | 咏史诗八公山 | 咏史诗濡须桥 | 咏史诗七里滩 | 咏史诗射熊馆 | 咏史诗昆明池 | 咏史诗云云亭 | 咏史诗金义岭 | 咏史诗望夫山 | 咏史诗姑苏台 | 咏史诗田横墓 | 咏史诗首阳山 | 咏史诗摩笄山 | 咏史诗骕骦陂 | 咏史诗武陵溪 | 咏史诗八首二 | 咏史诗二首二 | 咏史诗二首一 | 咏史诗八首八 | 咏史诗八首七 | 咏史诗八首六 | 咏史诗八首五 | 咏史诗八首四 | 咏史诗八首三 | 咏史诗白帝城 | 咏史诗细腰宫 | 咏史诗章华台 | 咏史诗金谷园 | 咏史诗博浪沙 | 咏史诗会稽山 | 咏史诗望思台 | 咏史诗金牛驿 | 咏史诗兰台宫 | 咏史诗五丈原 | 咏史诗凤凰台 | 咏史诗滹沱河 | 咏史诗不周山 | 咏史诗延平津 | 咏史诗细柳营 | 咏史诗高阳池 | 咏史诗玉门关 | 咏史诗杀子谷 | 咏史诗黄金台 | 咏史诗豫让桥 | 咏史诗李陵台 | 咏史诗故宜城 | 咏史诗函谷关 | 咏史诗铜雀台 | 咏史诗·夷陵 | 咏史诗·汉江 | 咏史诗·即墨 | 咏史诗·渭滨 | 咏史诗·五湖 | 咏史诗·易水 | 咏史诗·苍梧 | 咏史诗·陈宫 | 咏史诗·南阳 | 咏史诗·湘川 | 咏史诗·夷门 | 咏史诗·黄金台 | 咏史诗·乌江 | 咏史诗·章华台 | 咏史诗·细腰宫 | 咏史诗·沙苑 | 咏史诗·石城 | 咏史诗·荆山 | 咏史诗·阳台 | 咏史诗·居延 | 咏史诗·沛宫 | 咏史诗·金谷园 | 咏史诗·东海 | 咏史诗·故宜城 | 咏史诗·成都 | 咏史诗·檀溪 | 咏史诗·青冢 | 咏史诗·李陵台 | 咏史诗·长平 | 咏史诗·西园 | 咏史诗·长沙 | 咏史诗·圯桥 | 咏史诗·铜雀台 | 咏史诗·东晋 | 咏史诗·垓下 | 咏史诗·郴县 | 咏史诗·武关 | 咏史诗·吴江 | | 更多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