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著作 : 百科書名 : 文學寫作 : 中國倫理學 > 周易
目錄
《周易》的解釋
  “周”,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衹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所以,就文獻而言,“周”應該是後來加上去。若以《周禮》的係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比較能夠相應。然而夏代是否有《連山》、商代是否有《歸藏》也都還是問題。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纍說”所言的現象。所以比較肯定的是,《易經》或《周易》原來衹稱為《易》。
  “易”,也有幾種解釋:
  1.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竜”,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2.必須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禮指從容之節,易即雅樂,都是統治階級駕馭黎民百姓,維護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鐘鼓“交響樂”的框架規製,鐘鳴鼎食在西周的底層社會是難以想象的。
  3.日月為易,象徵陰陽。
  4.日出為易。陳鼓應認為這個意思,也是“幹”的本義。
  5.易是占卜之名。
  6.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7.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
  8、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着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係辭傳》:“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義似“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體會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禮》“太卜”的記載中,亦有《三易》的說法;《三易》是指《連山》、《歸藏》和《周易》,三個不同朝代的占筮書。據說“連山”是夏朝的占筮書,“歸藏”是殷商的占筮書,“周易”是周朝的占筮書。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恆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1)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2)時時在變易之中;3)又保持一種恆常。如《詩經》所說“日就月將”或“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而《易經》的“經”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傢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如同前文所說,“經”是後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衹稱為《易》、《詩》、《書》、《禮》、《春秋》。
出處及原理
  在《簡易道德經》裏,周是周到圓滿,易是運動變化無不果的意思。太昊伏羲創作簡易圖時,把簡易符(即現在八卦圖的陰陽符)排列成一個圓形即一周的形式,闡明了周和易是簡的主要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並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簡易道德經》裏的這個完美的“周”字。無疑周易的周字,替代了簡易的簡字。大自然萬物的變化,是易的根本現象。恆之無休而無不果,說明了易,就是物的變化而成事,物每一點變化都有一定的結果,這就是易象。“簡之周”和“周之易”說明了周是簡的,易是周的。以父子的排列方式,就是成了:“簡周易”。“求千太萬後之果,明千思萬緒之象”,說明了“簡易圖”是判斷推理的一種測探工具。
  <<周易>>簡單概述
  據傳,《周易》的誕生地就是現在的世界遺産城市安陽市。羑裏城位於安陽市區南10公裏處。易卦係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衹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可以用“X,O,--,-,”四種符號分別代表之。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種陰陽狀態,於是全部易卦係統就共有4096種不同的卦。如果將陰陽性質構成相同的各個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種分係統,可以稱為某某卦係。《周易》經部文字說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係中部分易卦的象徵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兇判定(稱為占斷)。其中每一卦係的第一條內容是相應的全靜卦的占斷,其後的六條(乾坤卦係有七條)內容是順次排列的對相應卦係一爻動的卦的占斷。秦漢以後的易學對此都存在錯誤或者說模糊的認識。
  占筮及《周易》一書起源於甲骨卜的實踐,或許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係的卦辭。後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現,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術占卜書而幸免於難。
  《周易》中運用八卦預測信息的方法的發明,正是我國人民具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真實寫照,他們在實踐和好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不斷的嚮前發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個儲存量很大的信息庫。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衆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是與我們民族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難之事,不是求助於偶像,而是運用通過八卦今昔信息預測的科學方法,預測自然和人事吉兇方面的有關信息,對一切做到心中有數,有備無患,從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决策國傢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然而這衹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學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種手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雖然有些理解與科學相符,那是因為這個理解正好有科學合理性,但就不能因為說它是科學的。衹能當它是一種文化。
  目前,我國的易學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無重大進展,理論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亂,實際應用容易趨嚮神秘主義。上述狀況嚴重歪麯了易學的學術地位,阻礙了中華易學良性化發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學的真正價值。
  《周易》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經典,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周易·係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周易》研究的對象是天、地、人三纔,而以人為根本。三纔又各具陰陽,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纔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為純陽之卦,坤為純陰之卦,乾坤是陰陽的總代表,也是陰陽的根本,孔子在《係辭》中說“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其易之藴邪”。《易緯·乾鑿度》中說:“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經排序以《序卦》的次序為基礎,而以乾、坤兩卦為首。《係辭》開篇即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文言》是專門論述乾坤之卦德的傳文,並將乾坤之德性引申發揮至人文道德範疇。說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兩卦,也是《周易》陰陽哲學的基礎。
《周易》的由來
  對於《周易》的成書,《漢書•藝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此說最為漢儒接受,《周易乾鑿度》有雲:“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聖”、“三古”之說簡而言之,即:上古時代,通天之黃河現神獸“竜馬”,背上布滿神奇的圖案,聖人伏羲將其臨摹下來,並仰觀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時代,姬昌被紂囚禁於羑裏,遂體察天道人倫陰陽消息之理,重八卦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時代,孔子喜“易”,感嘆禮崩樂壞,故撰寫《易傳》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對於重卦者多有疑義,一者王弼認為伏羲畫八卦之後自重為六十四卦,二者鄭玄認為神農氏重卦,三者孫盛認為夏禹重卦。
  直至北宋歐陽修撰《易童子問》,認為《易傳》七種之間有互相抵牾之處,並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說雖多,要其旨歸,止於繋辭明吉兇爾,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數說者,其略也。其餘辭雖小異而大旨則同者,不可以勝舉也。謂其說出於諸傢,而昔之人雜取以釋經,故擇之不精,則不足怪也。謂其說出於一人,則是繁衍叢脞之言也。其遂以為聖人之作,則又大繆矣。”(猶見《易童子問•捲三》)。至於後世,疑古之風漸起,清代姚際恆所著《易傳通論》與康有為《新學偽經考》都認為《易傳》並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錢玄同先生、馮友蘭先生、顧頡剛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學者皆認為《易傳》非孔子所作,顧頡剛先生則將《易傳》成書年代推斷為戰國末期至西漢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堅持認為《易傳》乃孔子所作。
  時至今日,長沙馬王堆墓穴中發現的“帛書”中,已有不少記載間接證明《易傳》的作者或相關作者大致是孔子,有待進一步考證,不過也當為盲目疑古者戒。
  另一個方面,《周易》一書名字的由來也頗多爭議。
  “周”字的含義,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為“周代”,二為“周普”。前者的寓意在於認為《周易》為西周時代的書。理由便是《周禮》有雲:“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一曰《歸藏》,一曰《周易》”,而此說認為《連山》為神農時代的筮書,神農也稱“連山氏”,《歸藏》為黃帝時代的筮書,黃帝也稱“歸藏氏”,後夏用《連山》,商用《歸藏》,西周所用之書則冠以“周”字,名為《周易》。後者則取鄭玄《易贊》,“‘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絶。‘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故而《周易》的“周”字,義為“周普”。
  “易”字的含義主要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一、“易”字的篆文為“(見右圖片一)小篆:易”,《說文》訓為“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即“易”為蜥蜴之類,主取“變”之義。
  二、《說文》又引秘書說“日月為易”,象徵陰陽。
  三、《周易乾鑿度》雲“‘易’一字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即簡易、變化、不變三層含義。
  四、“易”字的殷墟甲骨文為“(見圖片二)”,取日出之時陰陽交變之義。也主於“變易”。
  甲骨文:易 《周易》在古代文獻中常被簡稱為《易》,至西漢初年被列為“經”書之一,世人遂尊稱為《易經》。可見《周易》當以“易”為大義,而諸說紛繁,也莫過變易消息之理。
《周易》的內容
  今本《周易》的內容主要包括“經”和“傳”兩部分。
   “經”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號與卦爻辭。
  所謂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兩兩相重而得,“八卦”則是由“陰”、“陽”二爻三疊而成。
  《周易》的“陰”、“陽”,分別呈中斷的與相連的綫條形狀,即“––”與“—”。古人用陰陽範疇來表現寒暑、日月、男女、晝夜、奇偶等衆多概念,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在“陰”與“陽”的基礎上,聖人將其符號三疊而成八種不同形狀,分別命名為不同的卦名並擬取相應的象徵,稱為“八卦”(也稱“經卦”),具體如下:
  卦象 卦名 象徵物 象徵意義
   乾 天 健
   坤 地 順
   震 雷 動
   巽 風 入
   坎 水 陷
   離 火 麗
   艮 山 止
   兌 澤 悅
  接着,聖人再將“八卦”兩兩相疊,構成六十四個不同的六劃組合體,即“六十四卦”(也稱“別卦”),每卦中的兩個“八卦”符號,居下者稱為“下卦”(也稱“內卦”,《左傳》稱“貞卦”),居上者稱為“上卦”(也稱“外卦”,《左傳》稱“悔卦”)。“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條綫條,稱為“爻”。《說文解字》雲:“爻,交也”;王弼雲:“夫爻者何也?言乎變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陰陽之交變。因此“––”稱為“陰爻”,以“六”表示;“—”稱為“陽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稱為“爻位”,自下而上分別為“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
   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別稱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所謂的卦爻辭,即係於卦形符號下的文辭,其中卦辭每卦一則,總括全卦大意,爻辭每爻一則,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應的也有六十四則卦辭和三百八十四則爻辭(由於《乾》《坤》兩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辭,故將其並入爻辭之中,即總計三百八十六則爻辭)。
  “傳”實際上是闡釋《周易》經文的專著,即《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係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計七種十篇。因其闡發經文大義,如本經之羽翼,故漢人稱之“十翼”,後世統稱《易傳》。
  《彖傳》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共六十四節,分釋六十四卦卦名、卦辭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傳》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闡釋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釋卦象者稱為《大象傳》,釋爻象者稱為《小象傳》。
  《文言》共兩節,分別解說《乾》、《坤》兩卦的意旨,故也稱《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礎上作出進一步闡發與拓展。
  《係辭傳》分為上下兩篇,主要申說經文要領,貫徹卦爻辭的基本義理。文中對《周易》經文作了全面的辨析與闡發,一者抒發《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讀《易》之要例。
  《說卦傳》是闡述八卦取象大例的專論,也是探討《易》象産生於推展的重要依據。
  《序卦傳》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綱要,揭示各卦之間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經《乾》至《離》共三十卦,主說天道;後半段自《鹹》至《未濟》三十四卦,主說人倫。
  《雜卦傳》猶言“雜糅衆卦,錯綜其義”。將六十四卦重新編為三十二對“錯綜卦”,旨在闡發事物的發展在正反相對因素中體現的變化規律。
周易八卦的立體結構
  《乾坤譜》插圖在《乾坤譜》中,周易八卦的立體結構如圖:
  乾:x=1,y=1,z=1
  巽:x=1,y=1,z=0
  離:x=1,y=0,z=1
  兌:x=0,y=1,z=1
  震:x=0,y=0,z=1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周易樸素的管理思想
  乾泉先生認為,《周易》的核心講“三易”,即“簡易”、“不易”、“變易”。而這三者也正好是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基本方向,又是中國管理哲學的核心。因此,值得重視和研究。
  一、簡易
  簡單管理是管理發展的方向。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普及化,是“簡易”的路徑。衹有瞭解企業組織的基因密碼結構、基因代謝規律、基因進化規律,纔有可能實現“簡單化”。而《易經》為此提供了豐富的數學模型和理論模型,可供藉鑒,乾泉教授的《全息係統管理理論模型》就是“管理簡單化”成功的探索。
  二、不易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産生、發展、變化都是有規律可尋的,構成其有機生命的基因密碼DNA基本規律是相對不變的。也就是說探索社會基本成員,包括城市、政黨、政府、企業、團隊、産業、市場等所有組織係統,構成其生命係統的基因密碼、DNA結構和基本代謝規律,是當代管理學面臨的主要課題。而易學的“陰陽、太極、五行、八卦、河圖、洛書、64卦”等準數學模型,為研究係統組織基因的DNA密碼、結構和代謝規律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乾泉教授的《全息組織係統DNA模型理論》就是在《易經》“不易”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世界分子生物學基礎上的《生命科學》、《係統科學》等最新成果,探索社會組織係統的全息DNA密碼及結構排列規律,是可廣泛應用於所有社會科學領域的普適性規律。
  三、變易
  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絶對的,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變化就是變易,“變易”是易經研究的主要內容,《易經》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彖傳”、“象傳”、“文言”等,核心思想講述的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易經》以“全息”、“係統”、“變易”的哲學觀和獨特的符號係統,為我們提供了“變易”的類數學模型;為我們研究企業、團隊等組織係統的生命周期,組織DNA代謝、遺傳變易和生存競爭,如何更好地把握變革管理,提供了科學的路徑。乾泉教授的《全息組織變革理論》就是在《易經》“變易”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生命科學》、《係統科學》、《人類學》、《社會學》、《管理學》、《信息學》、《哲學》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探索社會組織係統的全息變革管理規律。
周易》是誰寫的,是怎樣一部書?
  乾泉先生認為,易經是一部集體性著作,周易體例內容本身不成於一時一地一人之手。占筮是中國古代文明中的一個重要側面,夏商兩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觀念與人鬼溝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溝通的行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動本身也有多樣性,例如有燒龜殼或燒牛骨,而從其燒裂的紋路中見啓示的方法,占者將所欲占之事與對紋路的解釋又刻到甲骨上,流傳至今,使今人得以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甲骨文)這種占筮活動傳至周文化傳統中時,經過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觀念與符號係統,(卦爻辭與卦爻象)一方面將當時所占之事及其解釋以文字記錄下來,(卦爻辭)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則,(大衍之數)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蓍草)而完成周易這部著作,亦即我們今日所見的易經之書的經的部份。經過歷代哲學家的闡釋,發展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著作。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一部關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經典。
  《周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産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無不和《易經》有着密切的聯繫。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簡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戰國時代得到進一步完善,是我國先人的集體創作,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易經》裏的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孔子就說過人們“日用而不知”。今天,我們誰不曾說過某某人陰陽怪氣,某某人又變卦了,或者扭轉乾坤,否極泰來之類的口語和成語,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這些詞彙都是直接從《易經》裏來的。
  《周易》在西漢時期就被列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之首。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書時亦不敢毀傷它。
  《周易經》研究被稱為《易經》或“易學”,早就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緯編三絶,而為之傳。”上下五千年,《易經》代代相傳,釋傢林立。許多學者皓首窮經,考證訓詁,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為大觀。
  《周易》研究流派紛呈。他們互相爭鳴,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長補短。春秋時期,筮法上出現過變卦說,取象說,取義說,吉兇由人、天道無常說。戰國時期出現過陰陽變易說。漢代有象數之學(卦氣說,五行說,納甲說),魏晉唐時期稱玄學。宋明時期,又出現五大學派:理學派,數學派,氣學派,心學派和功利學派。又有人籠統地分為兩派:一派是儒傢,一派是道傢。儒傢重乾卦,重陽剛。講“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強調修身以有用於社會。道傢則重坤卦,重陰柔。講“大道若水,弱能勝強。”強調精神自由,以無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兩傢都從《易經》發展而來,猶如長江黃河之水皆發源於青藏高原。
  《易經》的科學內涵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承認和尊敬。易學研究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範圍內的顯學。儘管如此,《易經》裏仍然有許多不解之謎,連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闕如。
周易》對現代企業管理的作用
  易經》誕生於三千年前,從伏羲八卦算起,易學的起源最少也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可企業管理是近代和現代的問題;他們之間有何關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法歸宗。易乃中國文化之源,誕生於甲骨文之前,是我們的祖先對待天文、地理、歷史和生活環境的經驗寫照。因易而成道、儒、釋,道學崇尚自然,儒傢崇尚倫理,釋佛崇尚覺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係辭雲:“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天人合一”,“內聖外王”,“內外兼修”…… 因易而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一脈相傳,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形成了穩定的社會結構,使華夏兒女得以休生養息、安居樂業薪火相傳,塑造了富於創造和頑強的民族精神,哺育了一代代英雄兒女......
  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化的市場競爭,企業的競爭實際上是核心競爭力的競爭,是國際化的競爭。企業競爭的背後已經是文化的碰撞、交融、融合。中國的企業衹有依靠得天獨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纔有可能吸收外來文化,才能塑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不難理解,為何近幾年來,國內外企業界興起對《易經》、《老子》、《論語》、《孫子兵語》等中國古代典籍的研究熱,這時管理發展趨勢要求的反映。很多管理專傢已經認識到《易經》本質上是一種哲學,是以易經及易學思想為核心的管理哲學,從管理的自身發展歷程上來看,21世紀將由科學管理走嚮哲學管理,這種發展趨勢必然要求管理哲學的興起和文化的回歸。《易經》PK現代企業管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乾泉先生認為,有人說中國沒有自己的管理,而乾泉教授認為中國幾千年前不但有管理,而且還有自己的管理哲學。中國有着博大精深的管理文化。但是文化也是要進化的,文化衹有在交流、重組、融合中才能夠創新。但是,沒有自己的文化母體,談何交流,拿什麽來與西方文化重組。中國管理的現代化,應當是有自己特色的中國化。企業管理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它應該是民族文化在企業行為中的表現。忽視民族文化、片面模仿西方管理的必然結果就是:邯鄲學步,不僅學不好西方的管理科學,最後連自傢的珍寶也會丟失,給企業造成難以輓回的損失。易學思想當可為中國化的企業管理提供崇高的價值理念和指導。《易經》原理貫穿天、地、人三纔之道,凝聚着中國文化在漫長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對自然、人生和社會規律規律探索的經驗成果。易道的核心就是把對世界的認知和自身的價值,在實踐操作的基礎上密切結合的一種决策管理模式,包含着許多具體的經營策略。
  乾泉先生認為,“中國式管理”這個詞這幾年比較熱,乾泉的主張是多談“中國管理哲學”,少談“中國式管理”。《易經》與中國管理哲學的關係嗎?對中國現代企業管理有怎樣的價值呢?
  易學的實質就是管理哲學,易學的自然法則、結構决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結構模型,在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應用價值。不但包含了豐富的人文科學精神和價值倫理原則,還包含了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法則,藴涵着豐富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模型。易學思想對現代管理學研究的領導、計劃、預測、决策、組織、平衡、溝通、變革、控製等管理元素和企業資源,具有係統分析、科學診斷、統籌優化和戰略架構的功能。我們堅信並預言,易學將會從歷史的失憶中醒來,以其豐富的自然哲學和辯證哲學的元素和宇宙全息屬性,能夠為中國和諧哲學的建構提供戰略平臺,也將對中國文化的傳承、重塑和崛起提供精神理念和價值指導。
周易傳承與發展
  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後,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於《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晔的《後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係統。但自詔、宋以後,我們所讀的《周易》,關於《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係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於我們現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並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現在對於研究《周易》來計,這點應當註意及之。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傢。子傢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此其一。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於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於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後的傳承,並夫太準確的資料。唯所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後世已散佚。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係,再傳楊何,字元敬。無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係,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於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後,又另有一係。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啓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東漢與後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後漢的易學,傳承的係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傢,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後人採集當時的九傢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後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傢易”或“荀九傢”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後來纔捨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纔有青年纔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莊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後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着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東方古文化”是以中國為發源地,流傳及盛行於東南亞國傢,至今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它是經久不衰的一種古文化,已經歷3—5千年,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體係,不但是哲學思想體係,也包含科學體係。
  “東方古文化”體係有四種:
  (1)以陰陽統一對立的《易經》文化。
  (2)孔子為主體的儒傢文化。
  (3)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教文化。
  (4)以印度為發源地的佛教文化。
  這四種古文化稱為“東方文化”核心,從它創造形成至今,是中國文化遺産。但至今,大部份在東南亞國傢弘揚和應用更為廣泛,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促進了歷代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李瑞環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大會上講過: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傢,教育傢,他所創建的儒傢學說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經濟、哲學、倫理、教育、藝術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張。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穩定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做了極其重要貢獻,有着超越時代,超越國界的深遠影響。儒學的許多重要論著,特別是做人、處事、立國的至理名言,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引用。
  道教源於中國,佛教源於印度,在東南亞一代流傳不息,它們教義宗旨,都是以勸善為主,解除人生私欲心,且能超脫凡人,解脫人生痛苦,面對世間復雜矛盾,並提出“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文明理論,它更有科學一面,特別道教中科學含量之高。可以用哲學和倫理道義去解决它,把人類引嚮文明豁然的前景,是人生文明的標志,它發放出世界人民信仰的不可磨滅的光環。如《老子》學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理論,為世界破譯生物遺傳密碼起了作用,DNA的鹼基由三聯體組成纔64個排列順序,形成八卦三聯體規律性。
  《易經》是四書五經中的首經,素稱“群經之首,百科之源”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一生好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資治通鑒》、《二十五史》、《四書五經》特別有造詣,藉古鑒今,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易經》這門古文化,不但是一種哲學文化,也是一門科學知識,毛主席經常藉鑒它,為决策國事起到了豐功偉績的作用。《易經》的陰陽對立統一,它包羅萬象,把宇宙間一切事物盡在其中,中醫理論依據是根據《易經》中五行生剋原理而來:現代最尖端的科學發明—計算機、應用中國《易經》陰陽對主統一原理,把數理變成二進製,用0代表陰,1代表陽,把計算機信息數字化纔誕生了計算機。不但中國傳統重視八卦風水,現今韓國人更重視八卦風水,連國旗都采用八卦圖。中國人運用《易經》中八卦原理來優選氣勢,符合人類生存優選優方式,不管是地理位置,建築物凡采用八卦風水氣勢優選組合,能使氣、氣流、光、水、微粒子勢與人體相吻合,使人類的生活和工作都能得到最佳效應,我國古代和現代大型建築物無不離開八卦風水法,如首都的國際飯店,復興門的中國人民銀行等等。孟凱韜教授創立了“陰陽五行數學”,它是當代數學中提出的一種新型數學理論,建立了反映以《易經》的規律性推演出數學模型。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認為《易經》的太極圖顯示了宇宙力場正極和負極作用,美國高能物理學家F.卡普拉認為太極圖的運動變化原理與動力學術類型一致.科學易經派還創立“一元數理論”,“分形分進理論”,“模糊群子論”,地球經絡穴位說等,為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周易與科學的差別
  周易與科學的差別可以用一句經典的話來定義和解釋:行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周易討論的是道,現代科學研究的是器。
  那道和器又有什麽差別呢?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看病。西醫看病很程式化:開了處方之後,驗血,驗尿等等然後開方抓藥,過程中離不開各種儀器。而中醫看病,主要是“望聞問切”,不用儀器分析。而中西醫診斷病人之後得出的結論也不大一樣,西醫得出各種含量、指標參數。而中醫得出的結論是相對比較模糊的概念,比如中醫上有個“陰虛濕腎”的結論,什麽叫陰,什麽叫虛,陰和虛到什麽程度?各占百分之多少?對這些中醫是不會去定量的。
  對自再然科學有瞭解的人都知道,任何一門科學都有其前提假設。比如歐幾裏德的幾何學就是建立在幾條公理之上進行推理的,這些公理是不需要證明的,如果你不相信這些公理,那你就根本沒法去利用這麽學科。
  中國道的公理或者說假設是什麽呢?我認為,天人合一算是其中一個公理。看看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方面,幾乎都滲透着天人合一這一思想。從古代黃帝明堂天圓地方的結構,到風水裏面法天象地的思想,到梅花易以心合天的思路,再到八字命理方面的天地人三才理論,都講求人與天的融合。
  算卦與科學實驗的一個最大區別就在於算卦的結論具有不可重複性。梅花易等算卦方法尤其如此。科學實驗衹要嚴格遵循的相應的實驗條件和操作規程,無論誰來操作試驗都能得出相同的結果(除非試驗者操作失誤等人為失誤),而算卦,除了考慮排演出來的卦象,還得考慮算卦的時間和環境,甚至是算卦者的感受。
  周易描述的世界是靈動的,普遍聯繫的,天、地、人三才高度融合,息息相關。我想到一個近似的比喻,地球上萬事萬物好比一個個有一定波長的超級敏感波源,大傢都在一定範圍內波動着,每個波有各自的波長,互相幹擾和衍射着,整個世界就是各種波綜合作用後的效果。改變了其中的一波,必然就會對其他波産生影響,這影響會互相傳遞。
  有人說,算卦占卜時,讓人抽簽、出字、報數來預測吉兇,這樣豈不是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偶然性?我想,假設“自然”也是一個人的話,它聽到偶然性這個詞語肯定會笑出聲來的。試試想看,什麽地方不存在偶然性呢?我們每個人對照自己的親身經歷想想看,你認識並選擇自己的婚姻伴侶,或是成就自己的事業,或者遭遇某種不幸,其實很多都是偶然的因素導致的。如果把我們當初的各種抉擇打散重新組合,完全可以構成各種各樣絢麗多彩的人生圖景,但是我們最終卻衹能是現在這個樣子,其中必然錯過很多,有得到很多。
  算卦也是如此,算卦是不講如果的(除非你是個作傢,在寫穿越類小說),一旦人起心動念,數理就會存在於其中。人一旦有所抉擇有所行動,必然會伴隨着吉兇悔吝。偶然之中藴含着必然,
  比如有朋友出字算卦應驗了,他會說如果我當時不出這個字,那結果豈非不一樣了?但是,既然你有很多選擇,為什麽偏偏你讓測的是這個字而不是別的字?你拿出這個字,也是一種機緣。同樣的,如果你拿同一個字去找幾個人算卦,結果也不可能一樣,因為根本上你因為一件事情多次去占問本來就不符合周易占筮的原則(初筮告,再則瀆,瀆則不告)。
  說到算卦,尤其是用梅花易算卦,非常講求外應。就是說,一個卦算出來之後,並不是僅僅根據卦象來斷吉兇,還要根據算卦時外在的環境條件來綜合判斷,所以即便是問同樣的問題,因為算卦時的時間、地點等外應不同,結論自然也不同。比方說問求財,算卦時算卦者正好看到一個人打碎一隻碗,這種情況下,就算卦吉,事情最後可能也不吉,碗的破碎是一個很不好的徵兆(關於徵兆請看本人博客中的小文《江南易林談周易-關於預兆的故事》鏈接:http://www.tianyablog.com/newblog/post_show.asp?idWriter=10348460&Key=514326887&PostID=8485200&BlogID=843055)。
  有些人可能會奇怪了,我隨意出個字居然還真測對了應驗了呢?這是什麽道理?這個很難說清楚,目前我們衹知道按照一定的方法操作的確可以很大程度上得到準確的預測答案。如果非要解釋,又得回到天人合一、全息論之類理論。如果你還要繼續追問,我衹能無語。
  就好比你去問牛頓,為什麽會有萬有引力?牛頓可能會回答:萬有引力到處都有呀,其大小和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和他們的距離成反比。你接着問,為什麽引力偏偏與質量成正比而不是與質量的平方或立方成正比?我估計牛頓衹能聳聳肩膀說:事實上觀測結果就是這樣的。如果你再問:為什麽測量出來就是這樣的結果?這規律誰製定的?我估計老牛先生衹能幽默地說,這是上帝的安排。這種終極追問並非故意刁難,但是就目前研究水平恐怕很難找到合理的解釋。 我想當年屈原寫《天問》之時,一定有與我們現代人有同樣的睏惑:宇宙的真相究竟如何?有沒有種力量在冥冥中决定一切?
  再看一個例子,讓我們來理解算卦等術數所需要的靈性。
  看看下面這個方程:y = 2x + c(c為常量)
  稍微學過數學的人都知道,衹要固定c,給定一個x值,必然會得到一個y值。而中國的“道”所列出的方程卻是這樣的:y = 2x + c(c為在某範圍內取值的常量)
  “c為在某範圍內取值的常量”,這是問題的關鍵,因為對這個適度可變的c的把握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有些人可能不夠敏感而註定不能學好周易卜卦。算卦者務必使自己的心寂寂然,這樣才能去感受周遭世界的各個波源(沿用上面的比喻)發射的能量和影響,才能感應到事物的吉兇。周易不可能像數學那樣給定一個公式任何人可以用來精確的得到計算結果,算卦如果這樣刻板,則謬以千裏了。
  關於y = 2x + c(c為常量)這個方程會遇到一種情況,有求卦者想考驗算卦者說:大師,你幫我看看我什麽時候生孩子合適?大師很認真的給他算過之後告訴他:今年下半年生孩子會大吉大利。這時此人鄙夷的說道:你什麽破水平呀,我告訴你吧,我連女朋友都沒有婚也沒結,今年下半年怎麽可能生孩子?這個例子很顯然,你開始告訴人傢c這個常量等於1,然後算卦者根據觀察發現特定與你的這個x應該等於2,計算之後告訴你結果y=5。現在你突然告訴人傢說,我這c其實不等於1,而是等於0,還說對方算錯了。這不是在搞笑麽?你給出的函數的輸入參數都不對,怎麽可能指望得到正確的輸出?
  有句話這樣說的,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人的命運就好比一個多元方程,一個方程幾個未知數。八字並不决定命運的全部,風水也不是,各人的後天努力也很重要,所以我認為人的命運應該是定數中有變數:好比上面的方程,有常量(比如有的人家庭富裕,有的窮,這是生來就固定的),有變數(個人後天努力、機遇、貴人等)。正是因為各種變數,預測難免存在誤差,預測能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準確率已經很了不得了。
  中國的老祖宗給我們後輩人留下了豐富的寶貴財富,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往往是精華與糟粕共存。對於術數學習者而言,最睏惑與煩惱的並非手頭缺乏學習資料,而是恰恰相反,老祖宗留給我們太多資料了,讓人無所適從,不知道哪些正確哪些錯誤。如果選擇不對,可能浪費很多年寶貴光陰都難入門.周易作為一門學問能夠留傳千百年,必然有其精華和其吸引人的地方,我們沒有必要死死抓住古人某理論中的糟粕來進行無限放大而全盤否定之。不可否認,極少數在街頭巷尾招搖撞騙之流敗壞了易學的名譽,正如偽科學者敗壞了科學的名譽一樣,這也是周易被一些人詬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陰一陽之謂道。對於周易,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燦爛的傳統文化,可謂任重而道遠!
數術對當今世界文明的貢獻
  聶文濤老師說,《易傳•係辭上》第九章是對《易》最重要的講解,通過這裏的講解可以瞭解《易》對世界文明所作的貢獻。聶文濤老師認為,《易》對當今世界文明的重要作用沒有被充分認識,是因為對這一章內容的解讀不夠。本章的譯文和解說是至關重要的。
  1、《易》確立了二進製和十進製數。
  離開了十進製和二進製,今日世界的科學技術就沒有了根基。可以參見聶文濤老師的網文《走出加法的世界》,全文短小精練,描述了從加法運算到高等數學的數字計算規律。天數和地數是二進製,由此確立十進製數。
  2、《易》確立了數學的任務。
  數學是用了描述世界和預見世界發展的。因此,纔有數字對方位、對季節、對變化的計算。
  3、《易》開始了對除法和餘數的研究。
  用四個四個數,然後觀測餘數,這種對數字規律的研究是從多久遠的上古開始的啊!
  4、《易》啓蒙了中國古代生命哲學。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黃帝內經》把這裏的數字清晰的表達為萬物的生成描述。由此出現了被無數中國人視為最神秘的河圖。
  [原文]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為二以象兩,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故再扐而後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二篇之策,萬有一 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譯文](數一下)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奇數)五個,地數(偶數)五個,五個方位擁有這些數字並且與特定的數字吻合(構成河圖)。天數纍加起來是二十五,地數纍加起來是三十,天地之數總和是五十五,據此形成的變動和轉化可以施展鬼神莫測的運算。
  計算大衍的數字用(蓍草)五十,用其中的四十九,分成兩份憑此取象兩儀,再挂出一個取象三纔,把這兩部分四個四個的數取象四季,如果有不夠四個的剩餘用手指夾起來取象閏月,所以要重新用手挂起來。(這樣兩部分如有剩餘,在手指所夾的和就是四)。
  計算乾卦的數字用二百一十六,坤卦的數字用百四十四,兩項一共三百六十,正是一年的日子。
  計算《易》上下兩篇的數字用一萬一千五百二十,正是天地萬物的數字。
  因此,用四來衡量就形成易數,天地之數(十)的存在和八個方位的變化就形成了卦象,八卦成為天地之道的縮小版。把八卦用以拓展,遇到類似的問題就延伸八卦的作用,天下具有生機活力的事情都可以推算了。
  (八卦)彰顯道的神妙和德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來應對一切,可以用來保佑自己如同神靈一樣。孔子說:“瞭解變動和轉化規律的人,難道瞭解神靈的所作作為嗎?”
周易、周公解夢、易經的關係
  周易是一部描述事物變化規律的工具書。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原作者周文王姓姬名昌。
  我國先祖認為:世上一切均有陰陽二氣,孕育而成,金、水、木、火、土五行,生、死、衰、亡决定事物的未來。
  周, 中國商末周初的一個歷史時期。易,變化。周易預測:是基本按先祖五行變化規律而對事物進行預先推測估算。
  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傢、思想傢。因以周太王所居地為其采邑,故稱周公。
  周公自幼篤行仁孝,多才多藝。文王在時,他以孝仁而異於群子;武王即位,則以忠誠輔翼武王,一次,武王有疾,群臣憂懼,卜求先王救助。“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於太王、王季、文王。”願以自身替武王之身,且稱曰:“旦巧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
  及武王死,成王在襁褓中,周公毅然挑起了“攝行政當國”的重擔,並且教誨開導成王。
  周公就是以其終生輔國安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正是周公式的事業。
  周公“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是儒傢政治思想的直接來源。儒傢思想學說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禮”,也源於周公。
  自東漢以來,人們常以“周、孔”並稱。唐韓愈則把周公列入儒傢道統的關鍵人物之一。
  周公解夢是我們古代文化遺産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雖難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間卻流傳甚廣。每個人都要做夢,夢之與人猶靈魂之與人,與之俱來,隨之而去,伴隨人之一生。衹要人的大腦之思維能力還在,夢就會長久不衰。做夢不分貴賤、不分長幼、不分尊卑、不分男女、不分中外,衹是夢的內容有所不同而已。
  夢如同人的身影一般,既司空見慣,又神秘莫測,既虛無飄渺,又真實可見。若說夢是幻覺,然夢中之人物事件,醒後皆歷歷在目;若說夢是真實之表現,然醒後難找與夢中人物事件完全一致者。有時日有所思,夜即夢之;有時夢中所見,日即遇之。夢之神秘至此,我們的祖先亦早知之,即産生夢文化。
  夢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雖難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間卻流傳甚廣,《周公解夢》即流傳在民間的解夢之書。在術數史上,很難發現解夢之術,列於此,衹因夢文化在民間甚為流傳,並能從夢中預測吉兇。
周易的貢獻
  1930年一月美國天文學家湯保發現了太陽係的第九顆行星棗冥王星。旋即有人提出,太陽係有沒有第十顆行星呢?由於冥王星發現不久,觀測數據還不精確,預測第十顆行星的努力接連遭到了失敗。當時在法國勤工儉學的衹有二十七歲的中國人劉子華,下定决心要別開生面,不依靠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去預測太陽係的第十顆行星。劉子華並不是憑空設想,他發現太陽係的各星體與八卦的卦位,存在着對應關係。他依據這個關係,利用天文參數進行計算,證明出每一對應卦位所屬星體的平均軌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別為一個密值。經過反復運算,劉子華終於第一個算出了這第十顆行星的平均軌道運行速度為每秒二公裏,密度為每立方釐米0.424剋,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74億公裏,按照希臘神話命名原則,在冥王星後面的叫做“木王星”。劉子華把自己的預測,寫成了題為“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的論文,交給了法國巴黎大學,作為考取博士學位的論文。論文獲得了一致的贊賞,1938年正式授予劉子華法國國傢博士學位。這是中國科學家在現代運用太極八卦圖,做出的震動世界的偉大貢獻。中國古老的太極八卦圖,對現代科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是現代電子計算機二進製的創始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正是在中國的古老的太極八卦圖的啓發和幫助下,纔觸動靈機,一舉成功的。
  1667年萊布尼茨在法國巴黎參觀博物館,看到了帕斯卡爾的一臺加法機,引起他要創造一臺乘法機的興趣。1701年秋末,正當五十四歲的萊布尼茲為創造乘法機冥思苦索、無路可走的時候,突然間收到了他的法國傳教士朋友從北京寄給他的“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萊布尼茲從這兩張圖中,受到了很大啓發,他居然發現,八卦是象形文字的雛形,由坤卦經艮、坎、巽、震、離、兌到乾卦,正是由零數到七,這樣八個自然數所組成的完整的二進位製層數形。八卦中的“一”叫做陽爻,相當於二進製中的“1”,而八卦中的“棗”叫做陰爻,相當於二進製中的“0”。六四十卦正是從0到63這六十四個自然數的完整的二進製數形。在數學中八卦屬於八階矩陣。可見,中國古老的太極八卦圖對電子計算機這門現代科學,是有其歷史性的貢獻的。
  1973年戈德伯格提出了生物控製的“陰陽假說”,在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領域裏,占有了一定的地位。他恰恰就是受了太極八卦圖的啓發,纔提出這一假說的。原來,1957年蘇特蘭德發現了環腺一磷,1963年普賴斯發現了環鳥一磷,二者在生命活動及疾病過程的發生發展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當時戈德伯格從一本朝鮮出版的漢醫學中看到太極八卦圖,從中得到了很大啓發,認為環腺一磷和環鳥一磷,就是體內兩種對立的調節係統,與東方醫學中的“陰陽”相似,很可能是“陰陽”的物質基礎,從而提出了著名的“陰陽假說”。1981年戈德伯格來華訪問講學,對他的假說,又做了進一步的闡述。
  中國獨有的古老的太極八卦圖確實有着很宏奧的哲理,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古老的太極八卦圖對今天的人說來,仍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謎:太極八卦圖究竟是受了什麽啓發怎麽創造出來的?太極八卦圖有那些作用?創造出它來究竟是為了什麽目的?……好多問題,至今衹有傳說和不確切的猜想,而無確鑿之實證。古老的太極八卦圖,正在叩擊現代科學殿堂的大門。
周易的發展方向
  《周易》包含着象數和義理兩方面,但實際上象與數,義與理還可細分。《周易》易卦反映事物運行規律的分類,爻反映各類的不同發展階段,這相對應宇宙信息發生使天、地、人、事的演變和發展規律。《周易》的發展方向應該從預測學、認識學和行為學三個方面進行研究運用:
  1、預測學
  “義”反映了倫的意義,64卦六親關係,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差別。“理”是對事物規律和道理的探討,是易理、易道的分析,應用《周易》提出的道理對事物如何形成和發展進行解釋。
  2、認識學
  現代思維科學把人類大腦的思維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理性認識思維,也就是邏輯思維,一類是感性認識思維,也就是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從認識學角度研究《周易》,我們應該從感性思維上認識她。《周易》以最簡單的陰爻、陽爻兩上符號來概括和演繹萬事萬物,充分體現了萬事萬物辨正統一和矛盾統一的現代哲學思想。“一陰一陽謂之道” 《周易》的發展離不開對易學哲學體係研究,真正結合“學”與“術”兩方面一起進行研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3、行為學
  《周易》歷代是人們修身、齊傢、平天下的哲學之書,這也是我們研究和應用《周易》的最終目的——指導學習、工作、處世等日常行為。根據《易傳 係辭上》所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我們就應該肯定:《周易》的象數理義在結構上是一個一氣呵成的,具有連續性和完整性。應用和發展《周易》的占筮性質和哲學性質,發展《周易》成為一部行為學經典。《周易》64卦、384爻解說其實就是一部行為學經典,如易卦《乾為天》初爻:初(註:初指初爻)九(註:九為陽爻,六為陰爻),潛竜勿用。講明事物正處在一個將要發生而沒有發生的時期,如竜在潛伏之中,不能動也不宜動。人們處在這一時期的時候,需要晦養、需要等待時機,不宜輕舉妄動,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周易》中的軍事思想
  《周易》中的軍事思想
  Zhouyi (Book of Changes),military thought in
    Zhouyi zhong de junshi sixiang
  《周易》中的軍事思想[Zhouyi(Book∥
  Changes),military thought in]rIlⅢ先秦
  承嬰腆籍《川易》lIl欠nI戊印·和。群隊問題的
  邢·陀隊i_}{。《川易》 ·稱《易》,包括Ⅸ經》
  《四部叢刊》本“周易*
  和《傳》兩郎分。《經》有64卦、384爻,
  一般認為初步形成於股術周初。({傳》是對
  卦辭和爻辭的蛻叫,兆1 0篇,統稱《十
  翼》,一般認為成協於戰陶或秦漢之際,非
  H門:一人之下,當為研究((易經》的儒傢作
  品。《周易》㈦彳丁鄭玄註本,已失傳。今存
  魏壬粥、腎韓康伯註本及府乍鼎作《周易
  解》等。
  《劇易》lfl的軍事思想}要反映在
  《師》、《同人》、《謙》、《晉》等卦ffl。主要
  觀點是:①戰爺起源]:訟印·,“訟必有衆
  起,故受之以師”;tF.義的下隊,高尚的統
  帥,可以成就王“k,“IJlli『J{,史人,古,無
  {c{:”,“能以衆止,·,r以t矣”。②t-:張防禦
  外鄭入侵,反塒塒外他擾,“吖:利為寇,利
  禦寇”;但對1:構成禍害的鄰敵,則應攻
  :11”;
  i不忘
  “,幣出
  三藝,
  巨作戰
  }後戰
  lJ用地
  中還
  玉、得
  二統一
  對於
  鼕有重
  巨,其
  中)
  伐,“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不
  要居安思危,“君子安而不忘危,存幣
  亡,治而不忘亂”。③軍隊要有紀律,
  以律,否減兇”;要有高強的軍事擬
  否則,如同技窮晰鼠,必然危殆。④石
  中要善用智謀,應先試敵人虛實而
  鬥,“晉其角,維用伐邑”;要善於禾
  形,“伏戎於莽,升其高陵”。《周易)}
  反映了較為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對進廷
  失、陰陽、剛柔、平限、往復等的對丈
  關係已有初步認識.
  《周易》中的軍事思想是樸素的,
  中國古代軍事活動及軍事思想的發廂
  要影響.然其內容缺乏連貫性和係統膽
  中又有明顯的玄秘色彩。(房立
    
英文解釋
  1. :  Book
近義詞
周易參同契註捲上, 無名氏註
相關詞
古籍八字風水免費算命小說易經網絡文學
人文社科文化百科常識歷法百科辭典六十四卦網絡小說
圖案八卦知識物象歷史宗教經典道教
百科大全成語文學國學成語詞典人物學者上海人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