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吐血。食管、胃、腸等消化器官出血經口腔排出 |
|
| 吐血。《左傳·哀公二年》:“吾伏弢嘔血,鼓音不衰。”《後漢書·孔融傳》:“ 日磾 ( 馬日磾 )深自恨,遂嘔血而斃。”《醒世恆言·徐老僕義憤成傢》:“那 蕭穎士 見他嘔血,情知是打上來的,心下十分懊悔。” 洪深 《歌女紅牡丹》:“ 紅牡丹 登場見之,悲憤交集,嘔血倒地。” |
|
嘔血(hematemesis)是指患者嘔吐血液,由於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腸、胃空腸吻合術後的空腸、胰腺、膽道)急性出血所致。但也可見於某些全身性疾病。在確定嘔血之前,必須排除口腔、鼻、咽喉等部位的出血以及咯血。
[發病原因]
1.消化係疾病
(1)食管疾病:食管靜脈麯張破裂、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異物、食管裂孔疝、食管外傷等。食管靜脈麯張破裂出血常最嚴重。食管異物(如魚骨)刺穿主動脈可引起致命的出血。
(2)胃十二指腸疾病 :消化性潰瘍、急性糜爛性胃炎、應激性潰瘍、胃癌、胃粘膜脫垂癥、胃動脈硬化等。出血常以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較重,應激性潰瘍、胃癌與胃動脈硬化的出血也較嚴重。
(3)肝膽道疾病 :如肝硬化、食管與胃底靜脈麯張破裂、急性出血性膽管炎、壺腹癌等。
(4)胰腺疾病 :胰腺癌。
2.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何傑金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等。
3.急性傳染病 :鈎端蠃旋體病、出血性麻疹、暴發型肝炎等。
4.其他原因 :尿毒癥、結節性多動脈炎、血管瘤、抗凝劑治療過量等。
嘔血的病因雖多,但主要的三大病因是:
①消化性潰瘍;
②食管或胃底靜脈麯張破裂出血;
③急性胃粘膜出血。
[臨床表現]
患者多先有惡心,然後嘔血,繼而排出黑便。食管或胃出血多有嘔血及黑便,而十二指腸出血多無嘔血而僅有黑便。嘔出血液的性狀主要取决於血量及其在胃內的停留時間。如出血量較少而在胃內停留時間較長,由於血紅蛋白受胃酸的作用,轉化為酸化正鐵血紅素(hematin),嘔吐物呈咖啡殘渣樣棕黑色,但如出血量大而在胃內停留時間短,則嘔吐物呈鮮紅色或暗紅色。
上消化道出血失血量不大(少於800~1000ml)時,患者可僅有嘔血與黑便、皮膚蒼白厥冷、頭暈、乏力、出汗、脈快、心悸等急性失血性貧血癥狀 。如出血量大,除上述癥狀之外還出現脈搏細弱、呼吸加快、血壓下降與休剋等急性周圍循環功能不全癥狀。
嘔血伴隨下列癥狀,有提示診斷的意義:
1.伴黃疸者,可見於肝硬化、出血性膽管炎、鈎端蠃旋體病、重型肝炎、壺腹癌等。
2.伴蜘蛛痣、肝掌、腹壁靜脈怒張者提示肝硬化食管或胃底靜脈麯張破裂出血。
3.伴皮膚粘膜血管瘤或毛細血管擴張者提示可能為上消化道血管瘤或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所致出血。
4.伴皮膚粘膜出血者須註意血液病、敗血癥、鈎端蠃旋體病、重型肝炎、尿毒癥等。
5.伴左鎖骨上窩淋巴結腫大者須考慮胃癌與胰腺癌。
6.伴寒戰高熱者須註意急性膽管炎、鈎端蠃旋體病、敗血癥等。
7.在休剋、腦血管意外、大面積燒傷、敗血癥、顱腦外傷等之後發生嘔血,須考慮應激性潰瘍。
[家庭應急處理]
1.絶對臥床休息,取平臥位,或將雙下肢擡高30度。
2.如有劇烈惡心、嘔吐時,應進流質飲食;頻繁嘔吐或食道靜脈麯張破裂出血者,可暫禁食。
3.病人煩躁不安、情緒緊張時,,可給予鎮靜劑如安定5~10mg肌註或口服對止血有效。
4.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嘔血時吸入氣管內發生窒息。
5.止血藥物應用如雲南白藥0.3~0.6g,每日3次口服。
中醫論述:嘔血 ,病證名。血因嘔吐而出,量多時可超過數百毫升。出《素問·厥論》。因惱怒、過勞及傷於酒色或臌脹等病所致。因暴怒傷肝,氣火上逆者,兼見胸脅疼痛,心煩不寧,少寐多夢,甚至可見驚狂駡詈,不辨親疏。舌質紅,脈多弦數。治宜瀉肝清胃,用丹梔逍遙散、伐肝煎等方。偏火旺者,宜涼血止血,用犀角地黃湯。因肝木侮土,脾胃受傷,緻營血失守者,其癥無脹無火而神疲脈虛,宜五陰煎、五福飲、理陰煎等方。過勞所傷者,兼見遍身疼痛,時或發熱,用犀角地黃湯加當歸、肉桂、桃仁泥。因飲酒過度,積熱動血者,用葛黃丸。因房勞過度損傷肝腎者,兼見面赤足冷,煩躁口渴。偏真陰虧損者,宜生脈散合加減八味丸,或左歸飲、小營煎之類;偏氣虛陽衰者,宜異功散合八味丸,或五福飲、大補元煎之類。凡嘔血量多者,可用花蕊石散。本證見於食管及胃底靜脈麯張破裂、消化性潰瘍、胃炎、胃動脈硬化、肝硬化及某些血液病。參見吐血條。 |
|
嘔血(hematemesis)是指患者嘔吐血液,由於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腸、胃空腸吻合術後的空腸、胰腺、膽道)急性出血所致。但也可見於某些全身性疾病。在確定嘔血之前,必須排除口腔、鼻、咽喉等部位的出血以及咯血。
[發病原因]
1.消化係疾病
(1)食管疾病:食管靜脈麯張破裂、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異物、食管裂孔疝、食管外傷等。食管靜脈麯張破裂出血常最嚴重。食管異物(如魚骨)刺穿主動脈可引起致命的出血。
(2)胃十二指腸疾病 :消化性潰瘍、急性糜爛性胃炎、應激性潰瘍、胃癌、胃粘膜脫垂癥、胃動脈硬化等。出血常以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較重,應激性潰瘍、胃癌與胃動脈硬化的出血也較嚴重。
(3)肝膽道疾病 :如肝硬化、食管與胃底靜脈麯張破裂、急性出血性膽管炎、壺腹癌等。
(4)胰腺疾病 :胰腺癌。
2.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何傑金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等。
3.急性傳染病 :鈎端蠃旋體病、出血性麻疹、暴發型肝炎等。
4.其他原因 :尿毒癥、結節性多動脈炎、血管瘤、抗凝劑治療過量等。
嘔血的病因雖多,但主要的三大病因是:
①消化性潰瘍;
②食管或胃底靜脈麯張破裂出血;
③急性胃粘膜出血。
[臨床表現]
患者多先有惡心,然後嘔血,繼而排出黑便。食管或胃出血多有嘔血及黑便,而十二指腸出血多無嘔血而僅有黑便。嘔出血液的性狀主要取决於血量及其在胃內的停留時間。如出血量較少而在胃內停留時間較長,由於血紅蛋白受胃酸的作用,轉化為酸化正鐵血紅素(hematin),嘔吐物呈咖啡殘渣樣棕黑色,但如出血量大而在胃內停留時間短,則嘔吐物呈鮮紅色或暗紅色。
上消化道出血失血量不大(少於800~1000ml)時,患者可僅有嘔血與黑便、皮膚蒼白厥冷、頭暈、乏力、出汗、脈快、心悸等急性失血性貧血癥狀 。如出血量大,除上述癥狀之外還出現脈搏細弱、呼吸加快、血壓下降與休剋等急性周圍循環功能不全癥狀。
嘔血伴隨下列癥狀,有提示診斷的意義:
1.伴黃疸者,可見於肝硬化、出血性膽管炎、鈎端蠃旋體病、重型肝炎、壺腹癌等。
2.伴蜘蛛痣、肝掌、腹壁靜脈怒張者提示肝硬化食管或胃底靜脈麯張破裂出血。
3.伴皮膚粘膜血管瘤或毛細血管擴張者提示可能為上消化道血管瘤或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所致出血。
4.伴皮膚粘膜出血者須註意血液病、敗血癥、鈎端蠃旋體病、重型肝炎、尿毒癥等。
5.伴左鎖骨上窩淋巴結腫大者須考慮胃癌與胰腺癌。
6.伴寒戰高熱者須註意急性膽管炎、鈎端蠃旋體病、敗血癥等。
7.在休剋、腦血管意外、大面積燒傷、敗血癥、顱腦外傷等之後發生嘔血,須考慮應激性潰瘍。
[家庭應急處理]
1.絶對臥床休息,取平臥位,或將雙下肢擡高30度。
2.如有劇烈惡心、嘔吐時,應進流質飲食;頻繁嘔吐或食道靜脈麯張破裂出血者,可暫禁食。
3.病人煩躁不安、情緒緊張時,,可給予鎮靜劑如安定5~10mg肌註或口服對止血有效。
4.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嘔血時吸入氣管內發生窒息。
5.止血藥物應用如雲南白藥0.3~0.6g,每日3次口服。
嘔血提示哪些疾病:
[病因及鑒別要點:
(—)胃與十二指腸潰瘍
由於潰瘍緻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嘔血色澤暗紅。患者有潰瘍病 史,並伴有黑色糞便。
(二)慢性胃炎
出血量少,並有食後上腹部疼痛及消化不良等癥狀。
(三)肝硬化
由於食道靜脈及胃底靜脈麯張破裂而出血,嘔血量較多,色澤鮮紅。
(四)癌腫
1.食道癌:多為小量持續性出血,患者多為老年男性,還伴有吞咽睏難、返食、呃逆、消瘦等癥狀。
2.胃癌:嘔血為咖啡渣樣,嘔血後疼痛緩解不顯著,發病多在40歲以上。
(五)尿毒癥
有慢性腎髒病史,呼氣有氨味。
(六)膽道疾病
有膽囊腫大、膽絞痛、黃疸,嘔血後絞痛緩解。
中醫論述:嘔血 ,病證名。血因嘔吐而出,量多時可超過數百毫升。出《素問·厥論》。因惱怒、過勞及傷於酒色或臌脹等病所致。因暴怒傷肝,氣火上逆者,兼見胸脅疼痛,心煩不寧,少寐多夢,甚至可見驚狂駡詈,不辨親疏。舌質紅,脈多弦數。治宜瀉肝清胃,用丹梔逍遙散、伐肝煎等方。偏火旺者,宜涼血止血,用犀角地黃湯。因肝木侮土,脾胃受傷,緻營血失守者,其癥無脹無火而神疲脈虛,宜五陰煎、五福飲、理陰煎等方。過勞所傷者,兼見遍身疼痛,時或發熱,用犀角地黃湯加當歸、肉桂、桃仁泥。因飲酒過度,積熱動血者,用葛黃丸。因房勞過度損傷肝腎者,兼見面赤足冷,煩躁口渴。偏真陰虧損者,宜生脈散合加減八味丸,或左歸飲、小營煎之類;偏氣虛陽衰者,宜異功散合八味丸,或五福飲、大補元煎之類。凡嘔血量多者,可用花蕊石散。本證見於食管及胃底靜脈麯張破裂、消化性潰瘍、胃炎、胃動脈硬化、肝硬化及某些血液病。參見吐血條。 |
|
嘔血
hematemesis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後血液從胃內吐出。
|
|
- : melanemesis
- n.: haematemesis, spit blood, throw up blood, hemateme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