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廠鎮姓名 > 吳傑
目錄
航天員
  我國首批14名航天員之一的大校軍官吳傑,河南人,他的父母現都住在開封市軍分區幹休所傢屬院。
  40歲的吳傑是我國首批14名航天員之一,也是第一位遨遊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的兩名教練之一。10月16日,“神舟”五號完成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之後安全着陸,全國人民為之歡呼雀躍。
  吳傑的家乡在滎陽市,他的父母在開封市工作了20多年,如今都已退休。吳傑自小隨父母生活在軍營,少年時代的他就嚮往翺翔在藍天。1980年,他如願以償考上了西安空軍工程學院,畢業後,又到錦州市一航空院校學習了兩年,取得了雙學位。之後他實現了少年時的夢想,在廣州軍區某空軍部隊當上了飛行員,由於技術過硬、成績突出,曾兩次榮立三等功。
  1996年,一個更廣阔的飛行天地展現在他的面前。他以過硬的軍事素質、優秀的身體條件和一流的飛行技能被選拔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進行訓練。1998年,吳傑和另一名航天員李慶竜完成了在俄羅斯的兩年學習後,和新選拔出的12名航天員開始了長達5年的學習和訓練。這5年中,吳傑、李慶竜充當的角色既是航天員,也是教練員。
  “神舟”五號歸來後,中央電視臺的《新聞會客廳》欄目曾將首飛航天員楊利偉、第一梯隊航天員聶海勝、翟志剛以及他們的教練員吳傑、李慶竜請到節目現場,接受主持人白岩鬆的專訪,讓全國觀衆領略了航天英雄的風采。
  籍貫:河南省鄭州市滎陽縣
  生日:1963年10月
  等級:中國航天員大隊教練員兼航天員;空軍一級飛行員;副師職;大校軍銜
  成就值:曾任空軍某訓練基地領航主任,1996年通過選拔成為我國航天員教練員,是第一位遨遊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的兩名教練之一。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航天載人飛行乘組梯隊成員。
  語錄:“神七如果擦肩而過,還是往後等,神七、神八、神九,衹要我沒有脫離航天員隊伍,我就有這麽一種希望,我就會去盡我百倍的努力。”
清朝官吏
  吳傑(?—1836)字梅梁,浙江會稽人。少能文,為阮元所知。以拔貢生應天津召試,二等,充文穎館謄錄,書成,授昌化教諭。嘉慶十九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御史。
  道光二年,督四川學政,疏請以唐陸贄從祀文廟,下部議行。遷給事中,出為湖南嶽常澧道,歷貴州按察使、順天府丞。十三年,川南叛夷犯邊,師久無功,傑疏言:“川夷作亂,提督桂涵連戰剋捷,生擒首逆,清溪近邊遂無夷蹤。楊芳繼任,用兵之區僅峨邊一處,夷寇不過數部落,當易獲勝。惟夷巢跬步皆山,夏令河水盛漲,徒涉尤難。楊芳自抵峨邊,頓兵三月。臣思其故,必逆夷退伏老巢,水潦既降,不易深入。楊芳不敢以軍情入告,但稱督兵進剿,實皆遊移觀望之辭。曠日持久,邊事所關非細,請敕總督鄂山體察確奏,毋得徇隱。”
  又疏言:“馭夷長策,當先剿後撫。未剿遽撫,良莠不分。兵至,相率歸誠;兵退,復出焚掠。層巒疊嶂,我師轉運為艱。夷族因利伺隙,倏起倏伏,使我猝不及防。國傢既厚集兵力,自當掃穴犁庭,除惡務盡,使諸夷望風震懾,一勞永逸。自古馭夷之法,討伐易而安撫難。善後之舉,至要者二:一曰除內姦。遊手無業之徒,潛居夷地,為之謀主,教以掠人勒贖,聚衆焚殺,及避火器敵官軍之策。夷悍而愚,得之乃如虎傅翼,必應名捕,盡法懲治。良民亦驅使回籍,毋任逗留異域;宣諭土司,不得容留漢民;營伍邏詰,絶其潛入之路,則姦人無繇搆煽矣。一曰分疆界。夷族愚惰,不諳農事,漢民租地,耕作有年,既漸闢磽鹵為膏腴,群夷涎其收穫,復思奪歸,構釁之原,不外於此。今當勘丈清釐,凡漢民屯種夷地,強占者勒令退還,佃種者悉令贖歸。無主之田,墾荒已久,聚成村落,未便遷移,畫為漢界,禁其再行侵占,庶爭端永息。”又奏:“越巂廳設撫民通判,止治漢民,而熟夷皆受治土司,通判無專責,且營伍非其所轄,呼應不靈,每以細故釀為大釁。請改為撫夷通判,千把總以下皆受節制。”疏上,下鄂山議行。
  遷內閣學士。十五年,擢工部侍郎,連典順天鄉試及會試。十六年,卒。
清末將領
  吳傑(1834-1910)字吉人,安徽歙縣人,幼隨父遷浙江竜遊縣。13歲喪父,為富豪薑某收養。1878年鎮海口設炮臺,吳任鎮海營炮臺守備。
  
  1885年3月1日,法海軍中將孤拔率艦隊進犯鎮海口,被擊退。3日,法一裝甲艦闖入,吳傑親手操炮,擊中敵艦煙囪,再擊中其船桅,擊傷敵艦指揮官孤拔。數日後又擊退法艦第三次進犯,取得鎮海口之役勝利。吳傑論功升為候補參將。後被誤參,受革待處。之後浙江撫臣劉秉璋等竭力為其奏功申述,遂以補用遊擊調去江蘇。1894年甲午戰爭前調返鎮海舉傢定居。縣人尊稱“吳大佬”。
  
  吳傑 (1837~1910) 字吉人,清安徽歙縣人,幼隨父遷居浙江竜遊。及長,投左宗棠部攻擊太平軍,後任常山千總。1878年(光緒四年)鎮海口設炮臺,調任鎮海營炮兵守備,統領招寶山、金雞山威遠、靖遠、鎮遠、定遠等甬江南北岸炮臺,繼晉參將。1885年3月1日,中法戰爭鎮海之役爆發,他統領炮臺,擊退來犯法軍“紐回利”等4艦。3日,法軍復來犯,他親開炮還擊,中敵艦煙囪,又擊斷敵艦頭桅,桅墜傷敵指揮官(有說傷者即孤拔),法軍復退。10日,擊退法軍第三次進攻,鎮海口之役告捷。浙江提督歐陽利見欲以擅自開炮處分他,寧紹臺道臺薛福成等奏功以救。未幾以補用遊擊調至江蘇。中日甲午戰爭前,調回鎮海,遂舉傢定居。後三次署理總兵,一次代理浙江提督,追殲海盜,保護商船漁民,縣民稱他吳大佬。卒葬鎮海東崗禊村後山。在他百歲誕辰時,鎮海建“吳公紀功碑亭”於縣城梓蔭山,1984年在招寶山仿原樣復建。故居在鎮海區城關鎮。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吳傑(1914—1997)湖北省大悟縣人。一九三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四川巴山獨立營政治教導員,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團政治處主任,師政治部主任,紅四方面軍總參謀部科長,四局局長和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徵。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科長,河北民軍冀西遊擊區副司令員,太嶽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部長,第三軍分區獨立旅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邢臺市公安局局長,中共河南省周口市委書記兼市長,開封市公安局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武昌市公安局局長,武漢市人民法院院長,公安部隊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院務部副部長、院務部政治委員。一九六三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臨高縣紀委書記(1963-)
  吳傑,女,漢族,安徽潁上人,1963年6月出生,研究生法學碩士學歷,1987年7月參加工作,198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産黨。現任臨高縣委常委,紀委書記(正處級)。
  1981.09 - 1985.09 中國政法大學刑訴法專業學習
  1985.09 - 1987.07 中國政法大學刑訴法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7.07 - 1991.06 中國政法大學刑訴法教研室助教
  1991.06 - 1994.05 中國政法大學刑訴法教研室講師
  1994.05 - 1997.05 海南中級人民法院刑一庭助審員、審判員
  1997.05 - 1998.07 海南中級人民法院刑二庭審判員、審判長
  1998.07 - 2001.03 海南中級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
  2001.03 - 2003.02 海南中級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
  2003.02 - 2003.03 文昌市人民法院代院長、黨組書記(正處級)
  2003.03 - 2006.12 文昌市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正處級)
  2006.12 - 臨高縣委常委,紀委書記(正處級)。
彭澤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男,江西九江人,1962年11月出生,2003年12月加入民進促進會。
  主要簡歷:
  1978年9月至1981年8月在九江師範學校學習(化學專業);
  1981年9月至1990年2月在九江國棉四廠任教;1990年3月至1992年10月任九江市政收費所辦公室負責人;
  1993年11月至1994年9月任九江市外商投訴服務公司項目副經理;
  1994年10月至1997年9月在九江市四中任教;1997年10至2002年9月任九江市人民政府利用外交辦公室經濟師;
  2003年8月至2006年6年任九江市投資促進中心主任(期間:2005年8月至2006年2月在美國進修);
  2006年6月至今任彭澤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長江大學教授
  女,教授,博士,副院長,1987年畢業於山西財經大學會計係並獲學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學院會計審計係並獲碩士學位,後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並獲博士學位,1997年通過中國註册會計師(CPA)考試,並成為CICPA非執業會員,2000年被聘為碩士生導師,2002年破格晉升為教授,現為管理學院副院長,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主講《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學》、《高級財務會計學》、《審計學》、《會計理論》、《審計理論》、《石油天然氣會計學》等7門課程,多次榮獲“教學質量優秀奬”,被評為學校“第六屆優秀中青年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礦産資源會計理論與實務,在《會計研究》、《經濟管理》等權威或核心期刊發表相關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會計》、《礦産資源會計研究》、《中級財務會計學》、《高級財務會計學》等專著、教材6部,先後主持或參與《石油天然氣會計問題研究》、《CNPC資金管理模式研究》、《礦産資源會計準則研究》、《天然氣財稅政策研究》等省部級科研課題和教學研究項目10餘項,參與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現為中國會計學會會員、中國註册會計師協會會員、湖北省會計學會會員、湖北省內部審計師協會理事、荊州市內部審計師協會和會計學會副會長。
湖北省鐘祥市紅旗中學教師(書法傢)
  男,1949年10月生,湖北省鐘祥人。字紅楓。湖北省鐘祥市柴湖鎮紅旗中 學。1967年3月參加教育工作,先後在斷山口小學、紅英中學、曹寨中心小學及現在的紅旗中學工作。1968年7月開始書畫練筆、文學創作。有詩和小說在報刊雜志上發 表,書法作品先後兩次榮獲國際及世界華人書畫藝術大奬賽金銀奬。在國內書畫藝術大賽 中先後榮獲石林杯、五臺山杯、老子杯、金馬杯、二、三等奬。作品參賽、參展並被收藏 。誠聘為華夏藝術人才研究會、南辛文學研究會、新長徵書畫學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 歷屆藝研代表,中外書畫名人研究院名譽教授等職。並兼任北京藝強文化藝術研究中心招 生員、信息業務員及大潮雜志社記者。個人知名度收集在“國際書法傢”、“文學新人 ”、中國硬筆書法藝術傢及“藝術傢精品”、“東方之子”、“藝術傢大辭典”等書籍。 他經歷了31年書畫藝術生涯,但願自己的藝魂發揚光大,更好地為改革開放、四化建設, 提高文明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