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它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 | 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纤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声源--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使声波通过)--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神经(传递冲动)--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声波经外耳道到达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振动又通过听小骨而传达到前庭窗(卵圆窗),使前庭窗膜内移,引起前庭阶中外淋巴振动,从而蜗管中的内淋巴、基底膜、螺旋器等也发生相反的振动。封闭的蜗窗膜也随着上述振动而振动,其方向与前庭膜方向相反,起着缓冲压力的作用(图12-10)。基底膜的振动使螺旋器与盖膜相连的毛细胞发生弯曲变形,产生与声波相应频率的电位变化(称为微音器效应),进而引起听神经产生冲动,经听觉传导道传到中枢引起听觉。听觉传导道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耳蜗的螺旋神经节,其树突分布于耳蜗的毛细胞上,其轴突组成耳蜗神经,入桥脑止于延髓和脑桥
交界处的耳蜗核,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后,发出纤维横行到对侧组成斜方体,向上行经中脑下丘交换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后上行止于丘脑后部的内侧膝状体,换神经元(第四级神经元)后发出纤维经内囊到达大脑皮层颞叶听觉中枢。当冲动传至听觉中枢则产生听觉(图12-11)。另外,耳蜗核发出的一部分纤维经中脑下丘,下行终止于脑干与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是听觉反射的反射弧。
此外,声音传导除通过声波振动经外耳、中耳的气传导外,尚可通过颅骨的振动,引起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发生振动,引起听觉,称为骨传导。骨传导极不敏感,正常人对声音的感受主要靠气传导。
外耳和中耳担负传导声波的作用,这些部位发生病变引起的听力减退,称为传导性耳聋,如慢性中耳炎所引起的听力减退。内耳及听神经部位发生病变所引起的听力减退。称为神经性耳聋。某些药物如链霉素可损伤听神经而引起耳鸣、耳聋,故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慎重。
在一般情况下,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次/秒(赫)的声波,也叫可听声。不过,不同年龄的人,其听觉范围也不相同。例如:小孩子能听到30000——40000赫的声波,50岁以上的人只能听到13000赫兹的声波。一般人对16赫一下和20000赫以上的声波,是难以听到的。当声强超过140分贝时,声波引起的不再是听觉,而是压痛觉。 | | 通过听觉系统的感受和分析引起的感觉。人耳能感受的声波频率范围是16~20000赫兹,以1000~3000赫兹是最为敏感。由声源振动产生的声波,经两条途径传入内耳:一是通过外耳道、鼓膜和由三块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传递至内耳,即声波的空气传导(气导),此为正常听觉的主要传导途径。二是直接通过颅骨传递至内耳(骨导),此在生理状态下作用甚微,只是当气导发生严惩障碍时,骨导才显重要。声波传入内耳,刺激耳蜗螺旋器,使耳蜗毛细胞兴奋,并以神经冲动形式经听神经传向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内耳不仅具有感受声音刺激的功能,而且能对声音的音强与音调进行初步分析。听觉具有容易适应和疲劳的特点。人处在嘈杂的强音环境中,听力会有所减退,若离开环境10~15秒后听力恢复正常,则为听力的适应;若听力恢复需要数月或更长的时间,甚至不能完全恢复则属于听觉的疲劳。中耳的鼓膜、听小骨受损伤或发生障碍,能引起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也能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产生神经性耳聋。 | | tingjue
听觉
hearing
人体通过听器官接受外界声波刺激产生的感觉。声波经外耳收集、中耳传导到达内耳,引起听觉感受器的兴奋,经耳蜗神经传至听中枢,经过中枢的分析而产生完整的听知觉。
任何介质受外界机械力影响产生一疏一密的振动并向四周扩散即是声波。声波在介质中的传导与阻抗有关,阻抗越小,传导越好。人们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一般在16~24000Hz之间,语言一般在300~5000Hz之间。计算声音的物理量是声压和声强。声压系指声波传播时在单位面积上引起的压力改变。声强系单位时间内穿过垂直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声强必须超过某一最小值才能引起听觉,这个值称听阈。在临床上声强量度(□)是采用某一声强 (□)与标准声强(□0)的比值来表示,人的听觉区域其声强级为0~120dB(分贝)。零分贝表示正常成年人的听阈。响度是听觉器官对声音强度的感觉。声音的位相是质点在周期运动中某一瞬间所处的位置。位相对判断声源位置有重大作用。在许多单纯音合成的复音中位相也有重大意义。
一个振动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的各质点都先后以同样频率振动,当介质中有两组振动波同时作用在某一质点时,则该质点按两组波合成后的振动波形而振动,当频率相同、位相相反时(相差180°),则两波相互抵消或消弱。
两组以上频率不同的波,可以合成为复合波。相反,任何一复合波都可以分解为多组不同频率的正弦波。
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声音大多数是复合音而非纯音,各种乐器所产生的声音是由若干频率和振幅不同的纯音所组成,其中频率最低的音称基音,其他称泛音。乐器基音频率决定它的音调,泛音频率与强度决定它的音色,每个人说话声音不同就是泛音不同之故。
听生理学 感音主要在内耳。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二:一为空气传导,二为骨传导。空气中的声波必须传至内耳外、内淋巴液中才能刺激到科尔蒂氏器。内、外耳淋巴的声阻抗比空气大3800倍,故当声波由空气传到液体时接收的声能约衰减30dB,抵消这种衰减要靠外耳及中耳的传音功能。
耳廓对声源的判断起一定作用。外耳道可传导声波,有共振作用,根据声学原理,圆柱形管长度等于共振波波长的1/4,一般外耳道长2.5cm,其共振频率约3440Hz,由于外耳道终端是有弹性的鼓膜,加上外耳道又是弯曲的,故外耳道按其长度计算的共振频率需进行修正,由于外耳道的共振效应,鼓膜可增益10~17dB左右。
中耳的生理 中耳分鼓膜、鼓室、听骨、咽鼓管等。鼓膜各部位振动不同,中心振动大而周围振动小,声波通过鼓膜及听骨链的作用传至前庭窗时,其振动压力增大,压力增大的原因是因为鼓膜与镫骨底板面积有差别。
中耳肌肉的声反射,给一侧耳声音刺激后,可以诱发出双耳中耳肌收缩,鼓膜张肌收缩时牵拉鼓膜向内,镫骨肌收缩时牵扯镫骨,与镫骨底板的内外往反运动方向呈垂直关系,产生微弱的内向运动,故此二肌收缩增加了中耳僵直度,减低低频传音效能,起保护内耳作用。
咽鼓管平时处于闭合状态,吞咽、哈欠、咀嚼时瞬时开放,以维持鼓室内外气压平衡,使鼓膜保持在正常位置,保持听骨链适宜劲度,还可对自己体内发出的声音有阻声作用,以及净化鼓室减少感染作用。
圆窗位于耳蜗外淋巴腔的另一端,正常时外界空气的声波不直接作用于圆窗,它对外淋巴有减压作用,利于外淋巴液的流动,若鼓膜穿孔,听骨链中断,则圆窗可能成为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声波另一个传入内耳的途径是骨传导。声波从颅骨传入耳蜗,其主要作用是使耳蜗壁发生振动来刺激内耳感受器,它的振动形式有两种:①挤压式骨导。振动通过颅骨传到耳 | | - : audio, hearing, auditory sensation, hearing, audition
- n.: audition, ear, imagination, sense of hearing, anditory sensation, acouesthesia,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sounds, esp in music and language
| | - n. ouïe
| | 听力 触觉, 知觉, 视觉, 嗅觉, 味觉, 感觉官能 品味的能力 | | 物理 | 科学 | 解剖 | 生理 | 百科辞典 | 医用物理 | 词语 | 词汇 | 汉语 | 声音 | 普通心理学 | 心理学 | 记忆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