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吞酸,證名。胃內酸水上攻口腔、咽溢,不及吐出而下咽。見《諸病源候論·脾胃病諸候》。又稱咽酸。《醫林繩墨·吞酸吐酸》:“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於上,以致咽溢之間,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狀也。”《壽世保元·吞酸》:“飲食入胃,被濕熱鬱遏,食不得化,故作吞酸。”《證治匯補·吞酸章》:“吞酸為中氣不舒,痰涎鬱滯,須先用開發疏暢之品。”治同吐酸,參見該條。 |
|
病證名。見明·趙獻可《邯鄲遺稿》。多因孕婦脾虛或肝鬱,復傷於飲食所致。脾虛者,由於脾虛不運,傷食太過,癥見胃脘填塞,不得傳化而致吞酸。治宜溫養脾胃,方用六君子湯加吳萸;肝鬱者,由於肝氣鬱滯,化熱犯胃,癥見噯腐吞酸、脘悶脅脹等。宜瀉肝清熱,用左金丸。 |
|
病證名。莊復嚴《婦科百辨》:“婦人産後吞酸者何?曰此胃中積痰滯火所致。宜七氣合二陳湯。”亦有産後胃弱,過食肥甘,胃不能腐熟水𠔌而致噯腐吞酸、納呆腹脹等癥,宜消食導滯,用異功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