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吕植
目录
No. 1
  吕植,甘肃兰州人,1965年出生,1981年开始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学专业,师从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潘文石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在美国国家健康中心(nh)作博士后研究。1995年任北大生命科学院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系副教授,兼任美国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e)noahs中心兼职科学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物种保护区负责人。
  吕植:体味生命的美丽
  1981年,十六岁的吕植从甘肃来到北京求学,从此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
  回忆自己的大学时代,吕植用两个字来概括——“健康”。十多岁到二十多岁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定型的时候,她庆幸自己遇到了当时最好的环境。同学们以天下为己任,心无旁骛,课上课下谈论的是读书心得,是国家大事,或耐心探讨,或激烈争论,这一切都使吕植受益匪浅。我问吕植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她笑着说不,她钟爱自己的事业,她喜欢在空气清新的山野同纯真的野生动物打交道。
  1985年春,吕植开始系统的野外研究工作。也许与时时面临的危险相比,长年生活的艰辛更令人难以承受。炎炎夏日中数不清的蚊虫,漫漫冬夜里驱不散的寒冷,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吕植一呆就是八年,这需要怎样的坚毅与恒心。收获不仅仅是一项项来之不易的科研成果,还有熊猫的“友情”。一只年老的熊猫牙齿发炎,无法进食,有人把它送到吕植面前。治好了牙齿的大熊猫真的缠上了吕植,赖着不走,放归山林没有几天又自己跑了回来。她可以随意出入大熊猫娇娇的洞穴,对于疑心很重的大熊猫而言,吕植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如此亲近它们的人。
  从1985年开始从事大熊猫的生态学研究,吕植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她所参加撰写的《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获1990年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她所参加撰写的《秦岭大熊猫生态学研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吕植到美国国家健康中心作博士后研究,主要作保护遗传学方面的课题,其中之一就是大熊猫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1995年,当她结束课题研究时,美国地理学会等很多机构看中了她。吕植还是谢绝了,回到中国投身动物保护事业。
  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林业部合作,作为wwf的中国物种保护区项目负责人,吕植在四川平武县主持一个项目,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将环境保护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了“鱼和熊掌”兼而得之的目的。吕植认为科学家固然可以摆脱俗务,但目睹种种现状,她不得不担当起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吕植在野生大熊猫的研究工作中成绩斐然,先后两次获原国家科委、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被中国科协评为杰出青年科学家,获第九界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称号,并于1999年当选海淀区人大代表。说到成功,她说那是别人的标准。她打算以后多做一些实实在在保护自然的事情,包括教书、培训和政策研究方面的工作,更多地充当一个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吕植说保护大熊猫并不是仅为了一个物种,大熊猫是一种生存能力很强的动物,人们又这么喜爱它,如果连它都保护不下来的话,更别奢谈别的动物了;而如果成功了,则可以为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一个范例。
  吕植现在过着一种忙碌的生活,比起单纯的野外考察,整天与人打交道有时也会使她觉得疲倦,令她感到艰难的往往并非是山林中的“饥寒交迫”,而是保护工作的举步维艰。说服一两个人也许不难,可这样的点滴努力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成效。成名之后新闻媒体的围追堵截也耗费了吕植不少宝贵的时间,她感叹中国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人太少了,以至于一有这方面的节目便只有潘老师或她披挂上阵。我一直认为吕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至少她是一个热爱自由的人,因为热爱自由的生命,她远离都市,走入密林,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累累硕果;为了维护自由的生命,她义不容辞,四处奔波,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充任先锋。正如潘文石老师在“实话实说”中所说的,“人生最美的东西不在于你最终是不是能得到一个奖杯,而最美的东西是在你追求的过程。”这也就是生命的美丽吧。
北京大学教授 Professor of Peking University
  吕植,女,甘肃兰州人,1965年出生,1981年开始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师从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潘文石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在美国国家健康中心(NH)作博士后研究。1995年任北大生命科学院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系副教授,兼任美国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e)NOAHS中心兼职科学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物种保护区负责人。先后两次获国家科委、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被中国科协评为杰出青年科学家,获第九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称号。
  社会兼职:
  全国青联委员(1998至今);IUCN 物种生存委员会熊类组熊猫专家组组长(2003至今);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 (2000至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保护地(生物多样性)课题组成员(2002 至今);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兼职教授;保护国际中国项目主任。
  研究方向:
  1.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生态学研究,分析大熊猫作为旗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作用
  2. 对中国西南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大型兽类及其它生物多样性类群的恢复生态学及其保护策略的系统的、多学科野外研究
  3. 西南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的建立和分享以及保护成效的监测系统的建立完善
  4. 中国西南森林生态系统变化及其成因的遥感分析和监测
  5. 藏区神山圣湖的生物多样性评价及其保护价值
  6. 青藏高原进行野生动物-草原生态系统-牧区发展的动态研究
  7. 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对策
  吕植:体味生命的美丽
  1981年,十六岁的吕植从甘肃来到北京求学,从此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
  回忆自己的大学时代,吕植用两个字来概括——“健康”。十多岁到二十多岁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定型的时候,她庆幸自己遇到了当时最好的环境。同学们以天下为己任,心无旁骛,课上课下谈论的是读书心得,是国家大事,或耐心探讨,或激烈争论,这一切都使吕植受益匪浅。我问吕植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她笑着说不,她钟爱自己的事业,她喜欢在空气清新的山野同纯真的野生动物打交道。
  1985年春,吕植开始系统的野外研究工作。也许与时时面临的危险相比,长年生活的艰辛更令人难以承受。炎炎夏日中数不清的蚊虫,漫漫冬夜里驱不散的寒冷,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吕植一呆就是八年,这需要怎样的坚毅与恒心。收获不仅仅是一项项来之不易的科研成果,还有熊猫的“友情”。一只年老的熊猫牙齿发炎,无法进食,有人把它送到吕植面前。治好了牙齿的大熊猫真的缠上了吕植,赖着不走,放归山林没有几天又自己跑了回来。她可以随意出入大熊猫娇娇的洞穴,对于疑心很重的大熊猫而言,吕植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如此亲近它们的人。
  从1985年开始从事大熊猫的生态学研究,吕植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她所参加撰写的《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获1990年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她所参加撰写的《秦岭大熊猫生态学研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吕植到美国国家健康中心作博士后研究,主要作保护遗传学方面的课题,其中之一就是大熊猫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1995年,当她结束课题研究时,美国地理学会等很多机构看中了她。吕植还是谢绝了,回到中国投身动物保护事业。
  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林业部合作,作为WWF的中国物种保护区项目负责人,吕植在四川平武县主持一个项目,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将环境保护和荣获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了“鱼和熊掌”兼而得之的目的。吕植认为科学家固然可以摆脱俗务,但目睹种种现状,她不得不担当起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吕植在野生大熊猫的研究工作中成绩斐然,先后两次获原国家科委、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被中国科协评为杰出青年科学家,获第九界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称号,并于1999年当选海淀区人大代表。说到成功,她说那是别人的标准。她打算以后多做一些实实在在保护自然的事情,包括教书、培训和政策研究方面的工作,更多地充当一个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吕植说保护大熊猫并不是仅为了一个物种,大熊猫是一种生存能力很强的动物,人们又这么喜爱它,如果连它都保护不下来的话,更别奢谈别的动物了;而如果成功了,则可以为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一个范例。
  吕植现在过着一种忙碌的生活,比起单纯的野外考察,整天与人打交道有时也会使她觉得疲倦,令她感到艰难的往往并非是山林中的“饥寒交迫”,而是保护工作的举步维艰。说服一两个人也许不难,可这样的点滴努力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成效。成名之后新闻媒体的围追堵截也耗费了吕植不少宝贵的时间,她感叹中国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人太少了,以至于一有这方面的节目便只有潘老师或她披挂上阵。我一直认为吕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至少她是一个热爱自由的人,因为热爱自由的生命,她远离都市,走入密林,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累累硕果;为了维护自由的生命,她义不容辞,四处奔波,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充任先锋。正如潘文石老师在“实话实说”中所说的,“人生最美的东西不在于你最终是不是能得到一个奖杯,而最美的东西是在你追求的过程。”这也就是生命的美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