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赛人
目录
民族起源
  罗姆人,为起源于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罗姆人与跟他们有密切关系的辛提人又合称为吉卜赛人或吉普赛人。不过,大多数罗姆人都认为“吉卜赛人”这个名称有歧视意义,所以不使用。欧洲亦有许多国家称罗姆人为茨冈人。
  罗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称,历史上多从事占卜、歌舞等职业。但罗姆人在历史上也遭受了歧视和迫害,纳粹德国曾将罗姆人和犹太人一样关进集中营进行屠杀,至今有许多人对罗姆人仍保有极其反面的印象,认为罗姆人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
  几百年来,国际民族学界热衷于研究浪迹天涯的吉卜赛人,特别是有关这个与众不同的民族的起源,迁徙路线更作为一种专门学问进行探讨。然而,对于吉卜赛人的发源地、迁徙时间、流浪路线等的研究,由于历史资料十分贫乏,各国学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往往沉溺在各种彼此争议的设想或口头传说上,而不是面对历史的现实。在研究中,他们以其各自掌握的不十分充足的资料为依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而难免有不足之处或带有片面性。他仍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却不能用充分的历史证据来得出一个统一的、正确的结论,有人甚至得出许多错误的结论。最普遍的一种错误看法是把他们当作埃及人,这种说法流传了好几百年,甚至连部分吉卜赛人自己也用这种以讹传讹的理论去妄谈他们的祖先,如公元1427年冬到达巴黎的一批吉卜赛人就说他们的原籍是埃及。
迁徙
  罗姆人约于公元1000年离开印度,经阿富汗、波斯、亚美尼亚、土耳其等地,到达欧洲。(至今仍有罗姆人散居伊朗等地。)14世纪时罗姆人已到达巴尔干半岛,16世纪时已遍布欧洲各地,包括苏格兰、瑞典等地。另有罗姆人经叙利亚到达北非,再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班牙。同时印度北部至今仍有和罗姆人相似的民族居住。
  罗姆人长途迁徙的原因至今仍是历史界之谜。有学者称,罗姆人的祖先是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应征入雇佣兵军队后,升为刹帝利(即战士)种姓,同时被派往西面以抵制伊斯兰教国家的扩张。另有学者称,穆斯林征服印度北部后,其俘虏沦为奴隶并发展出自身独特的文化,成为罗姆人的前身。但罗姆人到达中东后,为何不折返印度,反而继续前进,进入欧洲,则是一个不解之谜。
  罗姆人后来也大量迁入美洲。
人口分布
  全世界约有五百万至一千万罗姆人,其中大多数居住在欧洲。罗姆人主要聚居地有:巴尔干半岛、中欧、美国、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西欧、中东、北非也有罗姆人居住。
  罗姆人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美国的人口超过五十万。斯洛伐克的罗姆人占总人口的约5%-6%,其比例在世界各国当中排名第一。
生活方式
  由于罗姆人和所属国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非罗姆人对罗姆人普遍存在较坏的印象,认为罗姆人不能融入社会主流,都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罗姆人的迫害达到高潮,当时纳粹德国将罗姆人和犹太人一样关进集中营进行种族屠杀,约有四十万罗姆人遇难。
  在今天,有一部分罗姆人试图保持其传统生活方式,居无定所。但在东欧许多地区,罗姆人定居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棚户区内,和其他民族居民仍然时有冲突。但在其他地区,罗姆人则依靠其传统文化(如罗马尼亚罗姆人的传统铜匠工艺)成功致富。
  茨冈人的足迹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北非和澳洲各国,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尔干成为全世界茨冈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在巴尔干各国的大小城市,茨冈人无所不在,在南斯拉夫,甚至有“没有茨冈人就不能称作城镇”的谚语。
  据最新的考证,茨冈人的祖先是祖居印度旁遮普一带的部落,大约公元10世纪以后,迫于战乱和饥荒,茨冈人开始离开印度向外迁徙,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而是以大篷车为家和交通工具,以卖艺为生,在一个个城市间游荡,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流浪民族。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今天的南斯拉夫,那种典型的茨冈人大篷车已经很难一见,大多数茨冈人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但他们多数没有稳定的工作,主要靠给人擦车、算卦看手相和偷卖走私香烟以及买卖外汇过活。
  从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卡门》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个民族的一些特性:热情、奔放、洒脱、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流浪。终年流浪、不愿受拘于任何其他法律的吉卜赛人,自远古的十一世纪以来,都成规范。即使今日,仍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吉卜赛人,定居在石砌的房子里,却依然谨守祖先的传统,共同而紧密地生活在以地毡装饰的狭小空间,就如同过去的敞篷马车里生活一样。
  在他们的日常习俗里,有两种重要的概念——纯净与不洁,例如,一个女人的裙角不小心扫过一个男人的碗周,那么这碗食物势必要倒掉;在他们终年流浪的敞篷车里,永远备有三桶水,其一为濯洗食物之用,其二为洗脸用,其三为洗脚用。如果有人不小心搞错,就会受到惩罚。自有其法庭。当一个人或者一家族有纠葛诉讼,一个审判监狱是不存在的。刑罚可以将一个人赐死,却不能剥夺一个人的自由。严重的被定为“不洁”的罪犯,将会被排逐于部族之外。一个被孤立的吉卜赛人,生存的价值几乎等于零。
  算命占卜是吉卜赛人,尤其是吉卜赛妇女的一项传统行业。如今,那种传统的、拿着神秘的水晶球算命的吉卜赛人已非常少见了,大多数算命者是用特殊的吉卜赛算命扑克牌来给人占卜。吉卜赛算命者大都能玩一手“好牌”:她们将一副纸牌在手中转来转去,挥手拍出一沓,反手又甩出一摞,然后叫你从中抽出几张。
  几世纪以来,吉卜赛人的传统职业,一直是“弄熊的人”。他们向一些专事偷猎的人购买幼熊,然后拔掉熊的牙齿及锐爪,再加以训练,做各式表演。但今日,仍操这个旧行业的人所剩不多,大多数人宁可拿“政府庇护”当职业——向社会局领取救济补助。这对他们而言,并不当成行乞一样的羞辱,反而认为是老天爷赏赐的饭碗。
  吉卜赛人的语文及文化,在欧洲已经超过五百年历史。尽管如此,在法国的大不列颠省,吉卜赛人仍然被视为化外之民,随时可能被警察拘留。而相关风俗及耕地的法令,也对他们产生越来越不利的限制。欧洲人总希望吉卜赛人继续在营火边弹着吉他歌舞,同时却又希望他们定居下来,有正常的职业、定期缴所得税,把小孩子送进学校受教育等。
  然而,吉卜赛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要继续活得像个吉卜赛人——到处流浪。
  多姆人在历史上往往同冶炼和制造金属器皿联系在一起,这一技艺传给了他们的后裔吉卜赛人。的确,无论是多姆人还是吉卜赛人,都从这种行业中得到了相当多的收益。古印度虽不能说是制造铁器的发源地,但在冶炼、制铁方面却享有盛誉,在公元1世纪时即已相当发达。古罗马政治家普尼里认为,印度的铁质量最佳,相传建于公元 4—5世纪的印度中部地区高17英尺的达尔铁塔,就是选用了质量极好的铁并以高超的技木建成的。同今天的吉卜赛人一样,吉尔吉特多姆人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当小炉匠,他们带着简陋的工具四出活功,替人修理农具,焊盆补锅。使人感兴趣的是,他们在修理铁器时所使用的风箱不是木制的,而是两个皮革做成的口袋。鼓风的方法也十分奇特,不是用手拉,而是用脚踏;这种风箱在印度德干高原阿尔斯族中也使用过,而阿尔斯族在印度兴都王朝共起之前曾经受过多姆族的统治.同样在欧洲吉卜赛人当中也曾使用过这种工具。通过对多姆族习俗、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代多姆人是吉卜赛人的祖先。
罗姆人和塔罗牌
  罗姆人以占卜为生,塔罗牌就是他们的其中一种占卜方法。在罗马教廷势力最为强大的时期,正是罗姆人的保护才使塔罗牌能够流传到今天。在很长的时间里塔罗牌只有罗姆人才能看得懂,许多塔罗牌的牌意都是以罗姆人的解释作为基础的。同时罗姆人还发展了塔罗牌的占卜方法,仿佛又为塔罗牌起源于罗姆人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罗姆人是一个四处流浪的游牧民族,没有太大的可能发展出极有系统的塔罗牌哲学,他们的塔罗牌知识是从其他文明学习来的。
现状
  在东欧社会主义时期,东欧各国由于实行计划经济,罗姆人在就业方面障碍较少,但后来东欧转为市场经济以后,罗姆人失业问题愈显严重。现在在一部分国家有大量的罗姆人靠社会福利为生,但这造成了针对罗姆人的歧视的加深,同时也创造了社会隐患,如斯洛伐克在进行社会福利改革时曾有罗姆人聚居点发生骚乱。
  2004年6月,匈牙利选出了欧洲议会的第一名罗姆议员,Lívia Járóka女士。同时东欧七国于2005年发起“Decade of Roma Inclusion”(容纳罗姆人年代),旨在改善罗姆人的生活。
  罗姆人结婚较早,女性不少在未满20岁时就已成婚。
  罗姆音乐着重使用高音符以及音符之间大跨度的滑动,歌唱以其情感丰富而著称,罗姆人也是西班牙盛行的弗拉明戈舞的主要源头之一。
总结
  吉普赛作为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内心有着很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其他文化与变化,保守着内心关于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特质。他们用流浪抒写着一代一代的历史,出生时是起点,死亡时是终点。他们中很多人在唾骂声中生活,过着只有自己民族才能理解的日子。这种特殊的民族气质造就了天性异禀的音乐。吉他,并不是一个人的自弹自唱;Bass,并不是用来演绎南欧阳光的爵士;手风琴,不是倾诉雪原的孤独;歌声不会表达更多的无奈与苦难;你听到的永远是一个整体演奏出来的音乐,不能缺少任何部分,每一个人都在用他们的热情与疯狂抒写着他们的精神,一种属于吉普赛民族的,特别的气质。
  补充:
  全世界一共有大约1200万吉普赛人,其中1000万左右分布在 欧洲。吉普赛人有独特的传统,他们不与外族通婚(结婚年龄在 12~13岁)。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吉普赛人“部落”。尽管吉普赛人的人口不少,但是他们居住的比较分散,如同历史上犹太人的遭遇一样,他们受到了很多苦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把50万吉普赛人送进了集中营加以杀害。1979年,联合国正式承认罗姆人(即吉普赛人)为一个民族。冷战结束之后,中欧和东欧的吉普赛人又受到了严重的排挤,他们的身份得不到承认,生存受到威胁。
  吉普赛人得不到承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身份问题。 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在吉普赛人是否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确定吉普赛人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不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将有助于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近来,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 他们选取来自14个不同的吉普赛“部落”的275个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人相互没有血缘关系。研究者检查了他们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线粒体只能遗传自母亲,因此可以有效的判断人群祖先的相关性)。它们含有被称为“单倍组”(haplogroups)的突变类型。结果,科学家发现来自所有14个地区的样本Y染色体都含有单倍组VI-68,其数量占所有样本的44.8%。对于线粒体 DNA有类似的发现:26.5%的男性都携带有单倍组M。这些人在单 倍组上表现出的差异性非常小。
  这一结论说明,尽管吉普赛人有不同的部落,他们仍然是一 个单一的民族。而且,单倍组VI-68和单倍组M都是亚洲人特有的, 这就支持了语言学上的证据。科学家把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了 2001年12月的《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
  Edith Cowan大学的研究者表示将继续研究吉普赛民族的单一性,这将促使一些国家正视吉普赛人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这一事实。同时,由于吉普赛民族非常单一(不与外族通婚),科学家研究这种“封闭”民族的基因可以确定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 吉普赛人不是不祥的象征,而是非常珍贵的样本。
百科辞典
  jipusairen
  吉普赛人
  Gypsies
    遍及世界各地的流荡民族。亦译“吉卜赛人”。自称“罗姆”(Rom), 意为“人”。“吉普赛”一词系由“埃及人”(Egyptian)一词讹传而成,西欧人误认为其发祥地为埃及,而称其为“埃及人”;东欧人和意大利人则称其为“茨冈人”(Atzigan)。 由Athinganoi(意为“不可接触者”)一词演变而成。约900万人(1975),其中约500万分布在欧洲,三分之二集中在东欧。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肤色黝黑,发黑而卷曲,牙齿洁白,动作灵活,面部富于表情。宗教信仰受各所在国周围民族的影响,但却保留许多古代迷信成分。使用吉普赛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吸取了不少希腊语、埃及语、土耳其语词汇。吉普赛人可分为3大群体:罗姆群,使用罗曼尼语(Romany);马努斯群(Manus),使用辛托语(Sinto);卡洛群(Kalo),使用卡洛语。据考证,吉普赛人的发祥地在印度北部。有的研究者认为,他们由于遭到突厥人的入侵,可能于10世纪自印度迁出。迁移路线大致有两条:一条经波斯、土耳其进入南欧;另一条经亚美尼亚、俄罗斯到达东欧。他们出现于西欧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4世纪。吉普赛人自流浪以来,备受歧视和压迫,处于社会底层。从15世纪后半叶起,有关国家开始对他们采取限制措施,迫害他们的法令和条例层出不穷,仅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就有68条之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吉普赛人约有十分之一死于纳粹集中营。从20世纪60年代起,吉普赛人的组织相继出现,影响较大的是1965年成立的“罗姆人国际委员会”和芬兰的“罗姆人文化中心”。吉普赛人通过这些组织开展斗争,迫使所在国政府承认其政治经济权利,生活状况逐渐有所改善。
    吉普赛人的传统社会以血缘为纽带,长期保持部落组织。部落由类似氏族组织的“克里斯”组成,有立法、司法、仲裁、祭祀等职能,由酋长掌握司法大权。酋长之上有大酋长,负责同所在国政府联系。吉普赛人有其固有的婚丧习俗,禁忌甚多。一般禁止与外族通婚。妇女从事占卜和巫术,能歌善舞。男子职业多为铁匠、马贩子、乐手等。现有一部分人定居务农。据估计,定居者已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定居后大多受当地文化影响,社会、经济、语言均已发生变化,通用所在国语言,有的甚至已与异族通婚。尚在流浪的吉普赛人虽然力图保持传统生活方式,但也在发生变化,如有的已用汽车代替大篷车。
     (李培茱)
    
英文解释
  1. n.:  bohemian,  gippy,  a gentleman of the road,  a gentleman of the pad,  gypsy
  2. adj.:  romany
包含词
非吉普赛人象吉普赛人的与吉普赛人结伙
沉睡的吉普赛人吉普赛人的灵魂愉快的吉普赛人
吉普赛人之风俗习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