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文學名mamenchisaurushochuanensis
世稱:"東方巨竜"
體長 22米
體重 (30-40噸)
體高 3.5米(頭部擡起時可達8米)
食性 植食
生存時代 晚侏羅世紀
分佈 中國 重慶
分類 蜥臀目 蜥腳類 蜥腳型類 原始蜥腳型類 盤足竜科
1957年,四川省石油石油勘探隊和四川省博物館在合川縣太和鎮的馬門溪進行地質考察時,在半山腰發現了一具十分奇特的恐竜化石,他們立即進行了採集。該恐竜化石經世界著名恐竜專傢、我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中國恐竜研究的拓荒者與開創人楊鐘健及我國另一位著名的恐竜專傢趙喜進共同研究,確定它為為生活於1.3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的一種蜥腳類恐竜,並且根據它的發現地點來命名了它的學名。
合川馬門溪竜可以說是中國恐竜的驕傲。它的體形十分高大而雄偉,從頭頂到尾尖全長達22米,身高為3.5米,估計它活着的時候體重可達26噸。合川馬門溪竜的最大特點就是頸部特別長,達9米,是現生的長頸鹿的頸部長度的3倍!現生的哺乳動物,包括長頸鹿在內,都僅有7個頸椎,而馬門溪竜卻有19個頸椎,而與其同屬蜥腳類的梁竜僅有十五個頸椎,難免會相形見絀。到目前為止,它仍然是人們發現的頸部最長的蜥腳類恐竜。如果它在地上行走時把脖子伸直,能輕而易舉地把頭伸進普通三層樓房的窗戶。因此,當它用後腿站立時,可以夠到高處的食物。它的頸部還特別生有肋骨,稱為頸肋,也特別長,最長的可達3米,能與後面的第三個脊椎相連。這些頸肋互相連結,增強了頸部的力量,但頸部顯得十分僵硬,連轉動一下也很費力。
更有趣的是,這個恐竜王國中的"巨人"的頭上竟然衹有一個不足60釐米長的小腦袋。那麽,它是如何依靠這個小腦袋和小嘴巴來維持生命的呢?人們推測,如果它要維持一天的活動,至少也得吃上300千克的食物,也就是說,每天24小時中,有20個小時它的小嘴巴都必須一刻不停地取食纔行。難道這個生活在1億多年前的"怪物"會另有人所未知的"絶招"嗎?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裏,人們一直認為蜥腳類恐竜都生活在不大深的湖泊中,以逃避肉食性恐竜的襲擊。但是近年來,國外專傢經過深入的研究後,認為蜥腳類恐竜跟大象一樣,是生活在陸地上的。這主要是根據對蜥腳類恐竜骨胳的力學分析而得出的結論。例如它們的肩帶(包括肩胛骨和烏喙骨)發育很完全,上臂的肱骨挺直而有力,關節面粗壯,兩者通過附着的肌肉而相互關聯。這種肱骨與肩帶的關聯方式正是陸生哺乳動物的特徵,而發達的肩帶是陸生脊推動物的標志。這種肩帶不但能有效地連結前肢與軀幹,而且能減少前肢落地時的震動。蜥腳類恐竜的腰帶(即骨盆)比較牢固,它們的股骨(大腿骨)與脛骨、腓骨的關節也類似陸生動物。馬門溪竜等蜥腳類恐竜都用四足行走,它們的蹠骨與趾骨粗短,腳部骨胳的組合與構造也適應在陸地生活,而不適合水中生活,所以過去說蜥腳類恐竜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裏,是不恰當的。
馬門溪竜是陸生動物。它生活的四川盆地,當時氣候較為溫暖,曾生長着大量的蕨類植物以及鬆柏類、銀杏類等裸子植物。馬門溪竜成群結隊地漫遊在這緑色世界中,用釘狀的小牙咀嚼植物為生,盡情享用着大自然賜予的美味。還有的科學家人為,它也可能用牙齒咬破湖邊淤泥中的蛤蜊,以其鮮美的嫩肉為食。當它們遇到肉食性恐竜的襲擊時,便群起而攻之,紛紛用尾巴上的尾錘來打擊敵害。這種用尾錘來自衛的方式,也可以說是它們在陸上生活的又一例證。有人估計,在交配季節這個尾錘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幫助雄性在爭奪雌性的戰鬥中抽打競爭者。
由於過去沒有發現過以原始狀態保存的馬門溪竜的腳部化石,所以人們以為它的腳為五趾叉開的樣子,呈扇面形。直到近幾年,我國科學家找到了以原始狀態保存的馬門溪竜腳化石。根據這一發現,人們纔明白馬門溪竜等蜥腳類恐竜的腳果然與大象一樣,蹠骨呈垂直狀,趾骨粗短,完全是適合陸地生活的形狀。
目前這條合川馬門溪竜的骨架標本就陳列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內。我國的許多自然博物館內也都有它的復製品。它站在博物館裏的樣子很像是一座拱起的橋梁,四條柱子一樣的巨腿則像四個橋墩,而長長的頸部和尾部就像橋墩上面的引橋。産於重慶市的合川馬門溪竜是目前亞洲發現的最完整的蜥腳類恐竜。合川馬門溪竜屬於大型蜥腳類恐竜,體長22米,肩高3.5米,頭小,頸長達9米,頸幾乎占了體長的一半。合川馬門溪竜是中國恐竜群中最閃亮耀眼的明星,它所挖掘出土的是上沙仙廟組地層,原來堆積在河流的紫紅色砂岩、泥岩。這條巨竜出土時除了腦袋和前肢外,完整保存碩長的頸子有17到19節的頸椎,它利用長頸采食樹稍頂端的枝葉,就像長頸鹿一般。在頸椎下方具有顯着的柱狀突出,彼此交纏疊置增加頸子的穩固,免於折損。頸椎與背脊椎都具有後凹型椎體。而椎骨是由四到六塊椎體構成,神經棘愈合在一起。尾椎的前16節椎體是前凹型,神經棘低平,並且尾椎前後分叉。楊鍾健建成一個馬門溪竜科,楊鍾健認為它與梁竜科有親緣關係。但是,最近由重慶博物館在raxian發掘一具合川馬門溪竜部份骨架與一個極為完整的頭骨。與龐大身軀相比,這個頭骨極小;有趣的是它的齒列不像梁竜類鉛筆狀的牙齒而是呈勺狀的。所以,馬門溪竜屬於盤足竜科。
《合川馬門溪竜》作者:楊鐘健
出版社或刊物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甲種專
出版時間或發表時間:1972-00-00
內容簡要:個體大,身長約22米。各部脊椎較少,尾椎更少,但頸椎多於任何已知種(頸椎19、背椎12、薦椎4、尾椎35+)。頸椎幾占體長的之半,頸部脊椎為微弱後凹型,腰部脊椎為明顯的後凹型,前部16個尾椎為前凹型,後部尾椎為雙平型。頸椎的神經棘低,前4個背椎的神經棘分叉,第5個以後的神經棘簡單,末端粗壯;前三個薦椎的神經棘愈合,第4個薦椎和前部尾椎的神經棘呈勺狀(前面突出,後面凹入)。尾椎脈弧第9個開始前後分叉。腸骨粗壯,其恥骨突位於腸骨中央,坐骨纖細。脛腓骨扁平,脛骨近端很發育,兩者幾乎等長。距骨較發育,其上脛腓骨關節面深凹,故中央突起很高。蹠骨較短小,第一足趾的爪特別發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