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山西 > 運城 >夏縣 > 司馬光墓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司馬光墓聯繫方式地址:運城市夏縣城西12公裏處。
  郵編:044000司馬光墓投訴電話運城旅遊投訴電話:0359-2085615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司馬光墓景區榮譽國傢保護文物單位司馬光墓節慶活動運城也和山西的其他地方一樣,有着豐富的節慶活動,永濟市的“正月十五”非常的熱鬧,每個鎮區代表團都要表演節目,有首陽的背冰最為著名,表演者光這身子在正月十五背着冰塊遊街,其場面可謂精彩,每年都有三天,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還有關公文化節等等。司馬光墓最佳旅遊時間5月——10月司馬光墓美食運城風味小吃著名的有聞喜煮餅、燒麥、豆沙糕、老勁子麻花、稷山麻花、解州羊肉泡饃、晉南醪糟、“三倒手”硬面饃等等。司馬光墓住宿運城市住宿比較方便,自助旅行的遊客可下榻於紅旗西路的張傢北巷兩側,這一帶小旅館與網吧較多。其它情況請看運城賓館飯店
  司馬光墓購物運城土特産十分豐富,最著名的有北相羊肉鬍卜,距今有一百多年歷史,久負盛名,製作方法是:把烙熟的白麵薄餅切成絲條,加鮮羊肉湯煮成,再加香油、蔥花、紅辣椒面等調料。味道清爽,油而不膩,滋補身體,為當地群衆性的名吃佳品。運城市北相鎮人做的最好,故名。
  司馬光墓玩法參觀、學習、旅遊、
  司馬光墓位於夏縣城西12公裏處,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90米。墓地坐北嚮南,分為陵園、祠塋和餘慶禪院三部分。大門外有一座碑樓,建於明嘉靖年間,內有著名的“司馬溫公神道碑”,碑文為蘇東坡所車,記載了司馬光一生的功績。在溫公祠堂的司馬光大殿內懸挂有幾十幅畫像,描繪了司馬光的一生。
  
  一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的墓地地位於夏縣城西12.5公裏的水頭鎮小晁村北側,東西長302米,南北寬190米門占地面積近百畝,這裏背依鳴條崗,前臨故都安邑(禹王城),地勢開闊平坦,阡陌交錯。北望稷山,南眺中條,可謂詳瑞寶地。
  參觀塋地時,大致應瞭解墓主人的生平。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因祖籍夏縣涑水,故世稱涑水先生。他出生於河南省光縣,取名叫光,以紀念出生地,,司馬光的父親叫司馬池,宋天章閣待製,清直仁厚,為一代名臣。司馬光自幼聰明過人,與兒童遊玩時,一孩童不慎落人甕中,衆童嚇得不知所措,惟司馬光急中生智,以石塊猛擊大甕,甕破水流,落水孩童獲救。於是,天下流傳着“司馬光打破缸’’的故事,當時京洛一帶畫有《小兒擊甕圖》,爭相傳看,從此以神童著稱。司馬光從小養成看書習慣,7歲時已手不釋捲,20歲考中進士第6名。司馬光的成功,完全依靠勤奮,他睡的枕頭叫“警枕”。“警枕”的來歷是這樣,據說司馬光睡覺用的枕頭,不是普通那種睡覺可以舒適的枕頭,而是一段圓木頭。頭枕的上面,難以睡安穩,衹要稍稍一動,他就被驚醒,遂立即起來,挑燈夜讀,刻苦用功,所以有“警枕”的來歷。
  司馬光年輕時,在學業上取得了成功,後踏上了仕途之路,在仁二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均任過官職。司馬光政治上主張“取士之道當以德行為賢”的考核制度,反對王安石變法,神宗時曾退出朝廷,專心編寫《資治通鑒》。哲宗即位,司馬光復職任相,政治上的聲望達到高峰。司馬光病逝後,哲宗贈他為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京師人罷市吊唁,四方來會葬的人有好幾萬,各地畫像祭祀他為政剛直,為國竭誠的人格。哲宗皇帝親書“忠清粹德之碑”六字,並命翰林學士蘇軾為其撰寫碑文。同時,徵調各地的能工巧匠,歷時兩月,為司馬光營建了這座墓地。
  司馬光墓地及祖塋,坐北嚮南,分為陵園、祠塋和餘慶禪院三部分,規模宏大。正北為溫公祠,東則是餘慶禪院,南有司馬光墓地及祖塋。
  大門外東南方面的碑樓。碑樓高聳,裏面藏放巨碑一通。碑樓是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西監察御史朱實昌瞻仰司馬光陵墓時修建的。碑樓檐柱上刻有清代楹聯一幅:“粹德輝煌流涑水,精忠發越秀峨眉”。碑身厚碩高大、螭首、龜趺,三者相加高達9米,堪稱“華夏巨碑”。碑文的全稱是“司馬溫公神道碑”,額上鎸刻宋哲宗趙煦禦篆的“忠清粹德之碑”六個大字,碑文為蘇東坡撰寫,共2146字。記述了司馬光一生的功績和傢世。
  關於“司馬溫公神道碑”的歷史,還有一段復雜的歷史故事。司馬光逝世後的數年間,與司馬光政見不同的蔡京之弟蔡汴和章悼等人重新上臺執政,對過去與他們執不同政見的官員,肆意罷免或降職。他們首先發難司馬光,彈劾他“誣謗先帝,盡廢其法,當以罪及”,逼迫宋哲宗追究司馬光的罪過。他們要求以司馬光陵掘墓、破棺、暴屍,以泄私憤。宋哲宗對他們請求,沒有采納。但是,卻下令追回對司馬光的贈謚,毀掉“忠清粹德之碑”。當時,碑身被打為四段,碑文也用鐵錘毀壞,而後挖坑掩埋。約50年後,埋碑處生長杏樹一株,形狀奇特。時間已到南宋與金對峙時期,河東一帶屬金人統治範圍。金皇統八年(公元1148年),夏縣縣令王庭直拜謁司馬光墓時,發現杏樹旁有碑座龜趺,便命人掘地尋找當年殘破的斷碑。果然,人們在杏樹旁發現宋哲宗禦篆碑額,以及殘碑的碑文。以後,在司馬光族人的幫助下,將殘碑磨製為大小相等,並依照尋訪到的原碑拓片文字,予以縮小摹刻,鑲嵌在碑堂內。殘碑共為五段,其中四段依蘇軾手跡摹刻,一段則為王庭直關於碑石的來歷記載。由於碑石源於杏樹,故名“杏花碑”o碑樓內的巨碑,是明代嘉靖年間朱實昌,依照宋碑規製進行復製的,碑文是朱實昌依蘇軾文而撰寫。
  進入陵國大門,正面建築是溫公祠堂。祠堂內有碑亭,著名的“杏花碑”就完好地保存在這裏。祠堂正面是司馬光大殿,面闊5間,裏面原有溫公四代塑像,可惜毀於50年代。現在的祠殿內,四壁懸挂幾十幅反映司馬光一生功績的人物畫,書架上放置綫裝的《資治通鑒》、《涑水紀聞》等書籍。殿內中央有司馬光石刻畫像,並且刻有司馬光自題詩:“黃面霜髭細瘦身,從來未識漫相親;居然不肯市朝住,骨相天生林野人”。
  司馬光墓及祖塋鬆柏成蔭,古塚交錯,石刻遍地,一派肅穆古樸氣氛。墓地前翁仲分列,石羊石虎雄臥於神道兩側。正中墓地安放着司馬光父子,中間為司馬光父司馬池之墓,左側為司馬光兄司馬旦之墓,右側為司馬光之墓。其餘墓葬為司馬光曾祖、祖父,以及族人的墳塚。基地上保存有宋碑4通,明碑2通,其中以上安石為司馬光叔父司馬沂撰寫的墓表最為著名,文辭流暢,筆力工健,屬北宋時期珍貴文物。
  餘慶禪院是北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敕建的香火寺,亦稱“餘慶寺”。院內建正殿5間,兩側為僧捨廊廡。大殿內供金妝大佛坐像3尊,高達3米有餘。佛壇中央坐毗盧佛,左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像前配有護法、韋陀、侍童。兩側原有十六羅漢,現存12尊。整個造像神態端座,氣宇軒昂,手法精湛,頗具宋代風格。院內東廊房陳列的內容,主要是有關司馬光的碑銘拓片,司馬光像刻石是明代嘉靖年間依據宋代畫像摹刻而成,這裏還有近現代著名書畫傢的詩贊和書畫。
No. 2
  司馬光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夏縣城北15公裏的鳴條岡。
  在我國浩瀚的歷史著作中,《資治通鑒》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主編是夏縣人司馬光,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字君實,山西夏縣人,為宋代宰相,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傢和史學家,著有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偉大著作《資治通鑒》,死後贈封為溫國公。
  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我國一部重要的編年體通史。這部宏偉的歷史巨著,由編輯到成書,歷時十九年。
  司馬光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傢和大歷史學家,曾在宋哲宗時期任宰相。司馬光也是傢喻戶曉的人物。民間傳說的“小兒擊甕”的故事,就是說他的事,傳說司馬光小時候曾和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一個孩子失足掉進水甕中,其他的孩子嚇得逃走,而司馬光卻用石頭把甕擊破,水流出來,孩子纔得救。司馬光墓,位於夏縣水頭鄉,墳墓占地近3萬平方米。司馬光墓地分為塋地、碑樓、碑亭、餘慶禪寺等幾個部分。塋地位於右翼,禪院列於左翼,碑樓在最前方。
  碑樓高大,壯觀,內有“司馬溫國公神道碑”一通。碑身厚碩高大,碑文介紹了司馬光一生的成就。碑額“忠靖粹德”由宋王哲宗親筆;碑文為蘇東坡書。是司馬光墓的重要標志,對外很有影響。
  餘慶禪院是宋代為保護司馬光墓而建立的一處寺院。寺內,現存有一座明代的大佛殿。殿內有3尊造型優美的大佛像。在大殿後部,還有宋碑五通,明清碑10多通。這些碑文,詳細記載了餘慶禪寺的歷史,是研究司馬光墓的重要史料。
  司馬光(1O19——1086),字君實,夏縣涑水鄉人。北宋寶元元年進士,世稱涑水先生,宋哲宗時名相,謚溫國公。寶元進士,著有《資治通鑒》、《涑水紀聞》等。
  墳塋位於今夏縣水頭鎮小晁村北側一華裏,背依鳴條崗,前臨故都安邑,方圓平曠疏闊,阡陌交錯。北望稷峰,高峻挺拔,南眺中條,瑤臺獻瑞。塋地現存司馬光及父兄親屬墓塚封土堆十三座,呈有序排列。塋地東側有溫公祠堂,主殿五楹。殿內原有司馬光及先祖四代塑像,現已無存。
  元祐三年,宋哲宗為了表彰司馬光的大節元勳,敕令翰林學士蘇軾撰寫神道碑文,並御書“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額。碑文詳述了司馬光的傢世與生平。紹聖初,御史周秩首論“溫公誣謗先帝。盡廢其法,當以罪及”,宋哲宗令將原碑推倒。金皇統年間,夏縣縣令王廷直重新鎸刻原碑文嵌於壁間,僧人圓珍出錢財建神道碑堂加以保護。遂名杏花碑,惜已剝蝕難辨。明嘉靖三年,御史朱實昌復鎸蘇文於碑上,立於舊龜趺,冠以舊額。現矗立在司馬光墓前的《忠清粹德之碑》高大絶倫,堪稱三晉第一碑。另塋地還保存宋至民國碑記三十餘通。
百科大全
  Sima Guang Mu
  司馬光墓
  Tomb of Sima Guang
  在山西夏縣城北12.5公裏的小晁村西鳴條崗上。司馬光(1019~1086)著名史學家、政治傢。字君實,夏縣人。宋哲宗時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著有《資治通鑒》、《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涑水紀聞》等。元□元年卒,贈太師溫國公,歸葬故裏祖塋內。陵園東西長約 290米,南北寬約190米,占地約5.4萬餘平方米。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守墳祠在陵園中部,現存建築僅有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梁架、 檁椽、 柱頭、鬥□等均係明代特點。塋地在陵園西部,有大小墓□13座。正中 3座高大,成品字形排列,為司馬光及其父兄的墓。墓前兩側原侍立石人、石羊、石豬、石馬、石虎等27件。塋內有司馬光、蘇軾和王安石撰文的墓碑 4通。墓南有明嘉靖年間所建碑亭 1座,方形,基座每邊長14.9米,重檐十字歇山頂,內竪 “忠清粹德之碑” 1 通,碑額為宋哲宗趙煦禦篆,碑文原為蘇軾撰並書,已剝蝕難辨。現碑為明嘉靖間仿宋碑復製。
  餘慶禪院在陵園東部,現存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原為北宋元豐八年(1085)□建,後經歷代修繕,梁架、柱頭、鬥□等仍保存了金代建築的特點。殿內 3尊大佛,塑工細膩,有宋塑風格,兩側有脅侍、金剛,塑造甚精。祠和寺內有宋以後歷代碑石26通,記載司馬光父子身世及陵園沿革。
  1981年對宋墳祠和餘慶禪院進行修繕,復建了已塌毀廄房,周圍建築圍墻,並設專人管理。
  (鄧林秀)
包含詞
司馬光墓及祖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