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名人 > 史迪威
目录
史迪威 Joseph Warren Stilwell (1883~1946) 
  史迪威(1883.3.19 ~1946.10.12)
  英文:Joseph Warren Stilwell
  绰号:醋性子乔
  生卒年份:1883.3.19~1946.10.12
  出身:绅士
  学历:大学(西点军校)
  职务:第3军军长、中印缅战区司令兼战区最高司令的参谋长、陆军地面部队司令、第10集团军司令等。
  军衔:四星上将
  夫人:弗雷德·史密斯
  参战经历: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年4~5月,在缅甸曼德勒以东地区指挥中国军队聚集日军:1943年10月指挥中美联军和云南远征军进行缅北战役:1944年8月指挥部队攻占北缅重镇密支那。
  著作:《史迪威文件》;《中缅印战区史》
  名言:一个人只要不辜负国家的期望,不虚度一生,也就心安理得了。
  美国陆军上将。生于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1904年毕业于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0~1923年赴华工作,帮助修建了一条从汾阳到军渡的公路。1926~1929年在中国天津任驻华美军营长、代理参谋长,曾对北伐军进行考察,评价较高,但同时认为由于运输问题将于徐州停止(后被事实验证),同时为《卫兵》攥写《当代中国名人》,曾有一篇写道蒋介石,并且评价不错,同时大量描写了中国下层人民的苦难与艰辛。1935~1939年任驻华武官,并且开始对蒋介石产生蔑视,他认为在日本进攻的情况下不进行抗争而号召新生活运动是愚蠢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指挥盟军抗击日军入侵缅甸。1943年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司令,在缅北反攻战役中指挥盟军与侵缅日军作战。因同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事业,并且对蒋介石极为不满,称其为“花生米”(因蒋介石为光头),与蒋介石发生矛盾。曾因蒋对其发出的诸如:我们有六个团,如果一起被歼灭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务必分散开来,这样损失一两个团仍有数个团可用这类命令而大为愤怒,同时为诸如国民政府在桂林已经陷落的情况下贵州桂林以西的山洞中储存的用语华东地区的弹药武器仍不使用而感到无法理解。他认为只有集中兵力主动出击才有获胜的可能,退而防守完全没有获胜的可能。随后蒋坚持要求撤换史迪威,在多年间提出数次强烈要求,均被马歇尔等人抗议而被迫放弃,后因美国所发出的要求蒋交出军队指挥权电文导致了双方矛盾极度激化,1944年10月19日,罗斯福颁发了召回史迪威的命令。次年1月任国内陆军地面部队司令,6月任驻冲绳美第10集团军司令, 8月接受琉球群岛日军投降。 1946年3 月任第6集团军司令。1946年10月13日病逝。周恩来赞扬他是“最优秀的战士”。遗著被后人汇编为《史迪威文件》。
  史迪威是支持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战争的,他在中国期间制定的东方战略成为美国在太平洋战区战略计划构想的基础,史迪威制定了分五路作战计划,包括一路从印度东进、两路从中国南下收复东南亚的部署,从中太平洋方向攻击、从澳大利亚方向攻击的计划,与美国政府总体战略思想相符,除了从中国向越南方向攻击的计划没有实施,其他四路都被美国和中国实施了,这个战略部署是有远见的。而对同期蒋所崇尚的五百架战机和一百架运输机赢得抗战嗤之以鼻。对日本人非常鄙视,史迪威曾罗列日本人的长处和短处,认为日本人有六个长处:勤劳、勇敢、有毅力、有组织、有纪律、热爱祖国,短处多达二十六个:傲慢、玩世不恭、野蛮、残忍、没有人性、愚蠢、不讲信用、说谎、寡廉鲜耻、没有道德、精神不正常、歇斯底里等等。但对中国军队的士兵评价很高,认为只要有适当的人来引路,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军队相媲美,对大多数军官们评价却很低(但对商震等他认同的评价较好。他制定了帮助中国建立现代化军队的计划,第一期训练、装备十七个师,第二期训练装备三十个师的计划,可是实际完全由他负责训练、装备的只有三个师的驻印军,后来成为国民党主力新一军、新六军,另外十多个师的部队组成了滇西远征军,也由他的副职部分训练和装备了,而随着抗战胜利和史迪威回国第二期三十个师的计划没有进行。中国内战爆发后,美国帮助装备了比三个师更多的国民党军队,但是战斗力都比不上史迪威训练的驻印军,可见武器不是制胜的关键。他领导取得了缅北战役的胜利,是美国优秀的战略家、军事家,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政治家。
  尽管宋子文在华盛顿努力积极游说,然而史迪威事件却对中美之间的军事同盟关系,产生了极不良的影响。许多著作将此说成蒋史之争。最近解密的宋子文档案不仅记载了许多这一事件的细节,而且揭露出一个过去其他人都未曾提及的历史景观。
  1942年初,为了能有效地协调作战力量,盟军最高领袖们达成了一个联合指挥的方案,其中英国将军威斐尔(Archibald Wavell)将成为远东的“美英荷澳联合海上力量”(简称ABDA)成员国在远东前线的最高指挥官。蒋介石将是盟军在独立的中国战区里的最高指挥官,以对盟军“目前和将来有可能在中国战场运作”的陆、空军力量,行使最高指挥权。
  宋子文当时已看到了这个新的指挥系统将是如何演变的。美国当时的决定,是任命史迪威将军为中国战场上蒋的新伙伴。根据宋所取得的讯息,史迪威将监督并控制所有美国派往中国的军事力量,同时成为蒋的参谋长。此外,史迪威还将在中国境内任何军事会议上代表美国发言,并且控制和主持滇缅公路的物资运送。
  史迪威在1942年3月首次抵达重庆,受到蒋介石夫妇的热情欢迎。宋的档案显示,就在1942年6月,也就是在缅甸战败的一个月后,蒋宋两人即已开始讨论是否要以一位更乐意支持国民政府战略、更积极领导盟军在东南亚和中国战场抵抗日军的美方人士,来取代史迪威
  蒋当时把他手中最精锐的两个师拨给史迪威用来保卫缅甸,结果却是一场灾难。1942年5月缅甸的陷落,意味着中国成了孤岛,与外界阻绝。蒋和他的军事顾问们都认定缅甸战败的主要原因是史迪威太傲慢,无视蒋的建议,从而白白牺牲了蒋的两个师。
  1942年6月和1943年10月之间,蒋和宋数次考虑撤换史迪威。起初,宋敦促蒋表现出他不喜欢史迪威但仍然试图同他合作的态度,但是当宋后来坚持撤换史迪威的时候,蒋却拒绝了。为什么即使极度不喜欢他,蒋和宋对于撤换史迪威仍感到如此犹豫?
  史抱怨中国将领“二流”
  刚开始之际,当蒋觉得很难同这个傲慢的美国将军合作的时候,他曾向宋抱怨,宋因而提议对白宫做工作,以便撤换史迪威,蒋却犹豫了。在一份1942年6月12日的电报中,宋对蒋的优柔寡断感到疑惑,他催促蒋说出对史迪威的真实感受,否则,宋在华府的处境将极为艰难。
  宋是这样说的:“文追随钧座二十年,必知其素性憨直,绝非意存推诿,更不愿敷衍因循,事实如此,不得不一再晓渎,即请钧座明白示之。钧座对史迪威感想如何,文各电所列问题,是否已与其商洽,有何困难,美方认定接济中国必须史迪威商承钧座之后,来电证实始克有济,是以文必须明了钧座对史之感想及史对我之态度,始可设法相机应付也。”
  四天后,在另一封发给蒋的电报中,宋报告说他已经从美国高层得到保证,要蒋提出要求,他们会召回史迪威。但是宋同时提醒蒋,他确认史迪威在帮助中国取得美方军事援助时仍将产生作用。宋因而建议蒋对史迪威施加压力:“美陆军部长史汀生(Henry Stimson)已表示他愿意召回史迪威,罗斯福总统的最高官员亦同意史迪威应该服从于你,你尽可以把他当成你的部属,而不必把他奉为贵客。但是你应该充分利用史迪威在美国军方的人脉关系,促使美方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
  蒋同意把撤换史迪威的想法暂时搁在一旁,然而他和史迪威之间的分歧并没有就此结束。美国将军和中国领袖对于处理问题的不同看法,仍然继续存在,两者关系越来越紧张,导致1944年两人彻底翻脸。他们之间的不同理念,主要归咎于四个因素:
  首先,近代中国领导人始终认为中国是西方帝国主义下的牺牲者,他们欢迎像美国这样的盟军来对抗日本,夺回中国失去的领土,并且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新中国,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国家交往。史迪威对于中国现状与对日抗战却有完全不同的认知与看法。他看到中国内部持续战乱,他熟知软弱、腐败的国民政府,他先前在中国担任驻华武官的经历,使他对中国的民主化和改革几乎不抱希望。尽管如此,他还是欣赏中国老百姓的才能和创造力,他认定这些良好的特质被旧传统保守的国民政府所制约,难以被中国的领导人所采纳并加以利用。
  第二,史迪威的首要任务在于阻挡日军进入缅甸。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缅甸,催促蒋提供更多的军事与人力资源。然而蒋身为国民政府的领导人,需要保卫整个中国,而不能只单独考虑缅甸。
  第三,两人对于对抗日军的战略也不相同。对于中国来说,抗战的首要任务是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美方的主要看法却是支持国民政府在战争中挺住,以牵制日本大军。盟军仅体认到,一旦中国对日本投降,那么日军将会把其兵力从中国战场转移到其他地方,威胁盟军。
  第四,蒋介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在应付史迪威的过程中深感挫折。史迪威多次催促宋子文要求蒋介石 “任命一真正有能力的指挥官,给予他真正的威信,并对战果负责”。史迪威看不起蒋手下的众多将军。他向蒋抱怨中国军官的素质太差,认为中国将领能力乃“二流”,并告诫蒋如果他依然把大量军务交给这样的将军,“那将是白费力气”,且将会“在美英诸盟国之间,产生极为不良的印象”。
  有如上因素,吾人也就不足为奇为什么史迪威和国民政府领导层的关系是如此恶劣,而且越来越糟糕。在史迪威和蒋、宋的多次交手中,史迪威反复表示他对国民党将军的强烈不满,以及和他们之间的恶劣相处关系。宋的私档中处处可显示蒋和宋是如何忍受史迪威喋喋不休的抱怨的。
  早在1943年之前,蒋和史迪威之间的矛盾就已经加剧了,同时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样加剧。当蒋得知史迪威设法联系延安的共产党,并想邀请他们加入国军以对抗日军,蒋尤为恼火。蒋认为这个建议“太过分”,触碰到了他与国民党官员的禁忌,也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加强共产党的军事实力。1943年,在讨论到使用美国空军于中国战区和利用更多军力为盟军收复缅甸这两个议题时,双方矛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蒋极力争辩空军用于缅甸也用于中国,而史迪威在美国国防部长马歇尔(George Marshall)将军的大力支持下,强烈反对蒋的看法。
  史迪威生平年表
  1883年3月19日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后随家人定居纽约州扬克斯市。
  1900年7月 考入西点军校,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学员之一。
  1904年6月 从西点军校毕业,授予少尉军衔;随后赴菲律宾在步兵第12团服役。
  1906年2月 调回西点军校,在现代语言系任教官,先后教授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历史、战术等课程。
  1910年10月 与威妮弗雷德·A·史密斯结为伉俪,相爱终生。
  1911年1月 再次赴菲律宾步兵第12团服役,3月晋升为中尉。
  1911年11月 第一次来华,游历上海、厦门、广州、梧州、香港等地。1913年9月 重返西点军校任教。
  1916年夏 在纽约州普拉茨堡后备役军官训练营地任教官,9月晋升上尉。
  1917年8月 在弗吉尼亚州李营第80师任旅长副官,晋升临时少校。
  1918年1月 赴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远征军总司令部和第4军担任情报工作,先后晋升为临时中校、上校,并荣获优秀服役勋章。
  翌年7月回到美国后,临时军衔全部取消,重新成为上尉。
  1919年8月 被任命为首任驻华语言军官,赴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汉语。
  1920年8月 第二次来华,正式就任驻华语言军官,在北京华北协和语言学校继续学习汉语。
  1921年至1922年 被国际赈灾委员会借用,先后担任修筑山西汾阳至军渡、陕西潼关至西安公路的总工程师,接触了各种社会情况,结交了各界人物,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
  1922年至1923年6月 作为美国驻华武官处工作人员,视察和游历了中国东北、外蒙古、浙江、江西、湖南和苏联西伯利亚、朝鲜、日本。
  1923年7月 回美国赴本宁堡步兵学校学习;翌年毕业任校长韦尔斯将军的助理执行官。
  1925年9月 入利文沃思指挥和参谋学院深造。
  1926年9月 第三次来华,出任美军驻天津步兵第15团营长。
  1927年5月 受美国驻华公使馆派遣,到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考察军情,尔后所写的报告受到嘉奖。
  1928年1月 代理步兵第15团参谋长;5月晋升中校。
  1929年6月 回到美国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战术系主任,在此获得“醋性子乔”(亦称“尖刻的乔”)这一使他引为骄傲的绰号。
  1935年7月 第四次来华,在北平任美国驻华武官,已晋升上校。
  1936年 先后考察广州、桂林、梧州、南宁、汉口、徐州、开封、洛阳等地。
  1937年7月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组织一个情报组,及时向美国报告战争进展情况;年底迁至汉口,翌年曾在兰州、台儿庄、长沙、重庆等地考察战况。
  1939年8月 回到美国出任步兵第2师第3旅旅长。1940年7月 出任第7师师长兼蒙特雷市奥德兵营司令;9月晋升少将。
  1941年6月 出任第3军军长。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奉调赴华盛顿,负责制定在北非登陆的“体育家”作战计划,并准备出任美国远征军司令。
  1942年3月 第五次来华,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已于2月晋升中将;随后赴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5月,缅甸战役失败,率110多人徒步走出缅北丛林。
  1942年6月 向蒋介石递交关于中**事制度改革的建议:(1)对部队进行精简整编;(2)撤换无能的高级军官;(3)授予前线指挥官全权。
  1942年7月 向蒋介石递交收复缅甸的作战计划;蒋介石美国总统私人代表劳克林·柯里来华之机,第一次要求撤换史迪威,未果。
  1942年8月出 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在印度兰姆加尔整训和装备中**队。
  1943年1月 因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亲临东枝前线指挥作战,荣获优秀服役十字勋章。
  1943年3月 在云南组建昆明训练中心,4月1日正式开训,执行整训和装备30个中国陆军师的计划。
  1943年5月 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三叉戟”会议。
  1943年8月 魁北克会议决定成立盟军东南亚战区,史迪威任该战区副最高统帅。
  1943年9月 向蒋介石建议使用共产党第18集团军等部队向华北日军侧翼进攻,并建议给西北部队以充分的供应。
  1943年 10月 蒋介石第二次提出撤换史迪威,未果。
  1943年11月 出席中美英开罗会议。
  1943年12月 指挥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缅北;翌年8月占领密支那,取得战役基本胜利,给日军精锐第18师团以歼灭性打击。
  1944年1月 同意政治顾问戴维斯关于向延安派遣美军观察组的报告;7、8月间,美军观察组分两批抵达延安。
  1944年7月 罗斯福建议蒋介石授予史迪威指挥中国战区所有军队的全权;蒋介石复电表示“原则同意”。
  1944年8月 晋升四星上将。
  1944年9月 蒋介石第三次要求美国总统召回史迪威
  1944年10月 罗斯福同意召回史迪威史迪威于21日离开重庆回国;31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批评美国政府召回史迪威,是“消极地支持了一个在中国日益不得人心和不为人民所信任的政权”。
  1945年1月 出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由印度利多、经缅北密支那、至中国云南的中印公路通车,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1945年2月 荣获荣誉军团勋章和橡叶勋章。
  1945年6月 出任第10集团军司令,参加冲绳战役。
  1945年9出席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并主持琉球岛的受降仪式;回国前通过马歇尔要求去北平看望老朋友,被蒋介石拒绝。
  1945年10月 出任军需装备委员会主席。
  1946年1月 被任命为第6集团军司令,并负责西部防御司令部的工作。
  1946年10月12日 因患胃癌并转移到肝部,在旧金山莱特曼陆军医院逝世,终年63岁。去世前一天,根据他的请求授予他一枚步兵战斗纪念章。这是一种极普通的奖章,但只有在第一线战斗的步兵才能获得。
史迪威 Stilwell
作者: 张文苑 Zhang Wenyuan等
史迪威
史迪威
  作者:张文苑、张星星
  作者前言
  第一章 扬城少年
  第二章 西点学子
  第三章 菲岛服役
  第四章 归国执教
  第五章 欧战情报官
  第六章 家居京华
  第七章 晋陕筑路
  第八章 驻军津门
  第九章 徐州受困
  第十章 蹉跎岁月
  第十一章 烽烟万里
  第十二章 厉兵秣马
  第十三章 临危受命
  第十四章 兵败缅甸
  第十五章 闯出绝地
  第十六章 纠纷迭起
  第十七章 印度练兵
  第十八章 云南整训
  第十九章 卧薪尝胆
  第二十章 鏖战缅北
  第二十一章 滇西反攻
  第二十二章 壮志难酬
  第二十三章 悲愤辞世
  史迪威生平年表
No. 3
  史迪威(1883.3.19 ~1946.10.12)
  英文:Joseph Warren Stilwell
  绰号:醋性子乔
  生卒年份:1883.3.19~1946.10.12
  出身:绅士
  学历:大学(西点军校)
  职务:第3军军长、中印缅战区司令兼战区最高司令的参谋长、陆军地面部队司令、第10集团军司令等。
  军衔:四星上将
  夫人:弗雷德·史密斯
  参战经历: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年4~5月,在缅甸曼德勒以东地区指挥中国军队聚集日军:1943年10月指挥中美联军和云南远征军进行缅北战役:1944年8月指挥部队攻占北缅重镇密支那。
  著作:《史迪威文件》;《中缅印战区史》
  名言:一个人只要不辜负国家的期望,不虚度一生,也就心安理得了。
  美国陆军上将。生于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1904年毕业于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1923年赴华工作,帮助修建了一条从汾阳到军渡的公路。1926~1929年在中国天津任驻华美军营长、代理参谋长,曾对北伐军进行考察,评价较高,但同时认为由于运输问题将于徐州停止(后被事实验证),同时为《卫兵》攥写《当代中国名人》,曾有一篇写道蒋介石,并且评价不错,同时大量描写了中国下层人民的 苦难与艰辛。1935~1939年任驻华武官,并且开始对蒋介石产生蔑视,他认为在日本进攻的情况下不进行抗争而号召新生活运动是愚蠢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指挥盟军抗击日军入侵缅甸。1943年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司令,在缅北反攻战役中指挥盟军与侵缅日军作战。因同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事业,并且对蒋介石极为不满,称其为“花生米”(因蒋介石为光头),与蒋介石发生矛盾。曾因蒋对其发出的诸如:我们有六个团,如果一起被歼灭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务必分散开来,这样损失一两个团仍有数个团可用 这类命令而大为愤怒,同时为诸如国民政府在桂林已经陷落的情况下贵州桂林以西的山洞中储存的用语华东地区的弹药武器仍不使用而感到无法理解。他认为只有集中兵力主动出击才有获胜的可能,退而防守完全没有获胜的可能。随后蒋坚持要求撤换史迪威,在多年间提出数次强烈要求,均被马歇尔等人抗议而被迫放弃,后因美国所发出的要求蒋交出军队指挥权电文导致了双方矛盾极度激化,1944年10月19日,罗斯福颁发了召回史迪威的命令。次年1月任国内陆军地面部队司令,6月任驻冲绳美第10集团军司令, 8月接受琉球群岛日军投降。 1946年3 月任第6集团军司令。1946年10月13日病逝。周恩来赞扬他是“最优秀的战士”。遗著被后人汇编为《史迪威文件》。
  史迪威是支持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战争的,他在中国期间制定的东方战略成为美国在太平洋战区战略计划构想的基础,史迪威制定了分五路作战计划,包括一路从印度东进、两路从中国南下收复东南亚的部署,从中太平洋方向攻击、从澳大利亚方向攻击的计划,与美国政府总体战略思想相符,除了从中国向越南方向攻击的计划没有实施,其他四路都被美国和中国实施了,这个战略部署是有远见的。而对同期蒋所崇尚的五百架战机和一百架运输机赢得抗战嗤之以鼻。对日本人非常鄙视,史迪威曾罗列日本人的长处和短处,认为日本人有六个长处:勤劳、勇敢、有毅力、有组织、有纪律、热爱祖国,短处多达二十六个:傲慢、玩世不恭、野蛮、残忍、没有人性、愚蠢、不讲信用、说谎、寡廉鲜耻、没有道德、精神不正常、歇斯底里等等。但对中国军队的士兵评价很高,认为只要有适当的人来引路,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军队相媲美,对大多数军官们评价却很低(但对商震等他认同的评价较好。他制定了帮助中国建立现代化军队的计划,第一期训练、装备十七个师,第二期训练装备三十个师的计划,可是实际完全由他负责训练、装备的只有三个师的驻印军,后来成为国民党主力新一军、新六军,另外十多个师的部队组成了滇西远征军,也由他的副职部分训练和装备了,而随着抗战胜利和史迪威回国第二期三十个师的计划没有进行。中国内战爆发后,美国帮助装备了比三个师更多的国民党军队,但是战斗力都比不上史迪威训练的驻印军,可见武器不是制胜的关键。他领导取得了缅北战役的胜利,是美国优秀的战略家、军事家,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政治家。
  尽管宋子文在华盛顿努力积极游说,然而史迪威事件却对中美之间的军事同盟关系,产生了极不良的影响。许多著作将此说成蒋史之争。最近解密的宋子文档案不仅记载了许多这一事件的细节,而且揭露出一个过去其他人都未曾提及的历史景观。
  1942年初,为了能有效地协调作战力量,盟军最高领袖们达成了一个联合指挥的方案,其中英国将军威斐尔(Archibald Wavell)将成为远东的“美英荷澳联合海上力量”(简称ABDA)成员国在远东前线的最高指挥官。蒋介石将是盟军在独立的中国战区里的最高指挥官,以对盟军“目前和将来有可能在中国战场运作”的陆、空军力量,行使最高指挥权。
  宋子文当时已看到了这个新的指挥系统将是如何演变的。美国当时的决定,是任命史迪威将军为中国战场上蒋的新伙伴。根据宋所取得的讯息,史迪威将监督并控制所有美国派往中国的军事力量,同时成为蒋的参谋长。此外,史迪威还将在中国境内任何军事会议上代表美国发言,并且控制和主持滇缅公路的物资运送。
  史迪威在1942年3月首次抵达重庆,受到蒋介石夫妇的热情欢迎。宋的档案显示,就在1942年6月,也就是在缅甸战败的一个月后,蒋宋两人即已开始讨论是否要以一位更乐意支持国民政府战略、更积极领导盟军在东南亚和中国战场抵抗日军的美方人士,来取代史迪威
  蒋当时把他手中最精锐的两个师拨给史迪威用来保卫缅甸,结果却是一场灾难。1942年5月缅甸的陷落,意味着中国成了孤岛,与外界阻绝。蒋和他的军事顾问们都认定缅甸战败的主要原因是史迪威太傲慢,无视蒋的建议,从而白白牺牲了蒋的两个师。
  1942年6月和1943年10月之间,蒋和宋数次考虑撤换史迪威。起初,宋敦促蒋表现出他不喜欢史迪威但仍然试图同他合作的态度,但是当宋后来坚持撤换史迪威的时候,蒋却拒绝了。为什么即使极度不喜欢他,蒋和宋对于撤换史迪威仍感到如此犹豫?
  史抱怨中国将领“二流”
  刚开始之际,当蒋觉得很难同这个傲慢的美国将军合作的时候,他曾向宋抱怨,宋因而提议对白宫做工作,以便撤换史迪威,蒋却犹豫了。在一份1942年6月12日的电报中,宋对蒋的优柔寡断感到疑惑,他催促蒋说出对史迪威的真实感受,否则,宋在华府的处境将极为艰难。
  宋是这样说的:“文追随钧座二十年,必知其素性憨直,绝非意存推诿,更不愿敷衍因循,事实如此,不得不一再晓渎,即请钧座明白示之。钧座对史迪威感想如何,文各电所列问题,是否已与其商洽,有何困难,美方认定接济中国必须史迪威商承钧座之后,来电证实始克有济,是以文必须明了钧座对史之感想及史对我之态度,始可设法相机应付也。”
  四天后,在另一封发给蒋的电报中,宋报告说他已经从美国高层得到保证,要蒋提出要求,他们会召回史迪威。但是宋同时提醒蒋,他确认史迪威在帮助中国取得美方军事援助时仍将产生作用。宋因而建议蒋对史迪威施加压力:“美陆军部长史汀生(Henry Stimson)已表示他愿意召回史迪威,罗斯福总统的最高官员亦同意史迪威应该服从于你,你尽可以把他当成你的部属,而不必把他奉为贵客。但是你应该充分利用史迪威在美国军方的人脉关系,促使美方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
  蒋同意把撤换史迪威的想法暂时搁在一旁,然而他和史迪威之间的分歧并没有就此结束。美国将军和中国领袖对于处理问题的不同看法,仍然继续存在,两者关系越来越紧张,导致1944年两人彻底翻脸。他们之间的不同理念,主要归咎于四个因素:
  首先,近代中国领导人始终认为中国是西方帝国主义下的牺牲者,他们欢迎像美国这样的盟军来对抗日本,夺回中国失去的领土,并且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新中国,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国家交往。史迪威对于中国现状与对日抗战却有完全不同的认知与看法。他看到中国内部持续战乱,他熟知软弱、腐败的国民政府,他先前在中国担任驻华武官的经历,使他对中国的民主化和改革几乎不抱希望。尽管如此,他还是欣赏中国老百姓的才能和创造力,他认定这些良好的特质被旧传统保守的国民政府所制约,难以被中国的领导人所采纳并加以利用。
  第二,史迪威的首要任务在于阻挡日军进入缅甸。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缅甸,催促蒋提供更多的军事与人力资源。然而蒋身为国民政府的领导人,需要保卫整个中国,而不能只单独考虑缅甸。
  第三,两人对于对抗日军的战略也不相同。对于中国来说,抗战的首要任务是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美方的主要看法却是支持国民政府在战争中挺住,以牵制日本大军。盟军仅体认到,一旦中国对日本投降,那么日军将会把其兵力从中国战场转移到其他地方,威胁盟军。
  第四,蒋介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在应付史迪威的过程中深感挫折。史迪威多次催促宋子文要求蒋介石“任命一真正有能力的指挥官,给予他真正的威信,并对战果负责”。史迪威看不起蒋手下的众多将军。他向蒋抱怨中国军官的素质太差,认为中国将领能力乃“二流”,并告诫蒋如果他依然把大量军务交给这样的将军,“那将是白费力气”,且将会“在美英诸盟国之间,产生极为不良的印象”。
  有如上因素,吾人也就不足为奇为什么史迪威和国民政府领导层的关系是如此恶劣,而且越来越糟糕。在史迪威和蒋、宋的多次交手中,史迪威反复表示他对国民党将军的强烈不满,以及和他们之间的恶劣相处关系。宋的私档中处处可显示蒋和宋是如何忍受史迪威喋喋不休的抱怨的。
  早在1943年之前,蒋和史迪威之间的矛盾就已经加剧了,同时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样加剧。当蒋得知史迪威设法联系延安的共产党,并想邀请他们加入国军以对抗日军,蒋尤为恼火。蒋认为这个建议“太过分”,触碰到了他与国民党官员的禁忌,也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加强共产党的军事实力。1943年,在讨论到使用美国空军于中国战区和利用更多军力为盟军收复缅甸这两个议题时,双方矛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蒋极力争辩空军用于缅甸也用于中国,而史迪威在美国国防部长马歇尔(George Marshall)将军的大力支持下,强烈反对蒋的看法。
  史迪威生平年表
  1883年3月19日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后随家人定居纽约州扬克斯市。
  1900年7月 考入西点军校,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学员之一。
  1904年6月 从西点军校毕业,授予少尉军衔;随后赴菲律宾在步兵第12团服役。
  1906年2月 调回西点军校,在现代语言系任教官,先后教授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历史、战术等课程。
  1910年10月 与威妮弗雷德·A·史密斯结为伉俪,相爱终生。
  1911年1月 再次赴菲律宾步兵第12团服役,3月晋升为中尉。
  1911年11月 第一次来华,游历上海、厦门、广州、梧州、香港等地。1913年9月 重返西点军校任教。
  1916年夏 在纽约州普拉茨堡后备役军官训练营地任教官,9月晋升上尉。
  1917年8月 在弗吉尼亚州李营第80师任旅长副官,晋升临时少校。
  1918年1月 赴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远征军总司令部和第4军担任情报工作,先后晋升为临时中校、上校,并荣获优秀服役勋章。
  翌年7月回到美国后,临时军衔全部取消,重新成为上尉。
  1919年8月 被任命为首任驻华语言军官,赴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汉语。
  1920年8月 第二次来华,正式就任驻华语言军官,在北京华北协和语言学校继续学习汉语。
  1921年至1922年 被国际赈灾委员会借用,先后担任修筑山西汾阳至军渡、陕西潼关至西安公路的总工程师,接触了各种社会情况,结交了各界人物,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
  1922年至1923年6月 作为美国驻华武官处工作人员,视察和游历了中国东北、外蒙古、浙江、江西、湖南和苏联西伯利亚、朝鲜、日本。
  1923年7月 回美国赴本宁堡步兵学校学习;翌年毕业任校长韦尔斯将军的助理执行官。
  1925年9月 入利文沃思指挥和参谋学院深造。
  1926年9月 第三次来华,出任美军驻天津步兵第15团营长。
  1927年5月 受美国驻华公使馆派遣,到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考察军情,尔后所写的报告受到嘉奖。
  1928年1月 代理步兵第15团参谋长;5月晋升中校。
  1929年6月 回到美国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战术系主任,在此获得“醋性子乔”(亦称“尖刻的乔”)这一使他引为骄傲的绰号。
  1935年7月 第四次来华,在北平任美国驻华武官,已晋升上校。
  1936年 先后考察广州、桂林、梧州、南宁、汉口、徐州、开封、洛阳等地。
  1937年7月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组织一个情报组,及时向美国报告战争进展情况;年底迁至汉口,翌年曾在兰州、台儿庄、长沙、重庆等地考察战况。
  1939年8月 回到美国出任步兵第2师第3旅旅长。1940年7月 出任第7师师长兼蒙特雷市奥德兵营司令;9月晋升少将。
  1941年6月 出任第3军军长。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奉调赴华盛顿,负责制定在北非登陆的“体育家”作战计划,并准备出任美国远征军司令。
  1942年3月 第五次来华,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已于2月晋升中将;随后赴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5月,缅甸战役失败,率110多人徒步走出缅北丛林。
  1942年6月 向蒋介石递交关于中**事制度改革的建议:(1)对部队进行精简整编;(2)撤换无能的高级军官;(3)授予前线指挥官全权。
  1942年7月 向蒋介石递交收复缅甸的作战计划;蒋介石美国总统私人代表劳克林·柯里来华之机,第一次要求撤换史迪威,未果。
  1942年8月出 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在印度兰姆加尔整训和装备中**队。
  1943年1月 因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亲临东枝前线指挥作战,荣获优秀服役十字勋章。
  1943年3月 在云南组建昆明训练中心,4月1日正式开训,执行整训和装备30个中国陆军师的计划。
  1943年5月 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三叉戟”会议。
  1943年8月 魁北克会议决定成立盟军东南亚战区,史迪威任该战区副最高统帅。
  1943年9月 向蒋介石建议使用共产党第18集团军等部队向华北日军侧翼进攻,并建议给西北部队以充分的供应。
  1943年 10月 蒋介石第二次提出撤换史迪威,未果。
  1943年11月 出席中美英开罗会议。
  1943年12月 指挥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缅北;翌年8月占领密支那,取得战役基本胜利,给日军精锐第18师团以歼灭性打击。
  1944年1月 同意政治顾问戴维斯关于向延安派遣美军观察组的报告;7、8月间,美军观察组分两批抵达延安。
  1944年7月 罗斯福建议蒋介石授予史迪威指挥中国战区所有军队的全权;蒋介石复电表示“原则同意”。
  1944年8月 晋升四星上将。
  1944年9月 蒋介石第三次要求美国总统召回史迪威
  1944年10月 罗斯福同意召回史迪威史迪威于21日离开重庆回国;31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批评美国政府召回史迪威,是“消极地支持了一个在中国日益不得人心和不为人民所信任的政权”。
  1945年1月 出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由印度利多、经缅北密支那、至中国云南的中印公路通车,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1945年2月 荣获荣誉军团勋章和橡叶勋章。
  1945年6月 出任第10集团军司令,参加冲绳战役。
  1945年9出席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并主持琉球岛的受降仪式;回国前通过马歇尔要求去北平看望老朋友,被蒋介石拒绝。
  1945年10月 出任军需装备委员会主席。
  1946年1月 被任命为第6集团军司令,并负责西部防御司令部的工作。
  1946年10月12日 因患胃癌并转移到肝部,在旧金山莱特曼陆军医院逝世,终年63岁。去世前一天,根据他的请求授予他一枚步兵战斗纪念章。这是一种极普通的奖章,但只有在第一线战斗的步兵才能获得。
英文解释
  1. n.:  Joseph Warren Stilwell
包含词
名将史迪威史迪威公路史迪威事件
约瑟夫·史迪威史迪威博物馆亚历山大史迪威
约瑟夫·华伦·史迪威亚历山大·史迪威约瑟夫.沃伦.史迪威
西南政法大学史迪威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