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中國臺灣省首府。位於臺灣島北端,面積272平方公裏,人口 233萬。臺灣省最大的工商業城市   臺北 最佳旅遊時間:臺北 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2.4℃,年降雨量為2100多毫米。每年7-9月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五分之二。
臺北 民俗節慶活動: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臺北 市
臺北 燈會活動包括花燈展覽,民間傳統技藝介紹及民俗藝術表演等。寺廟以花燈展,猜燈謎活動為主。
臺北 市
臺北 美食:士林夜市集合大江南北小吃,應有盡有,著名的有刀削面、豬肝湯、蚵仔煎、高雄肉丸、大餅包小餅、士林大香腸、蕃茄沾薑汁、東山鴨頭、炒花枝、紅油抄手、青蛙下蛋等。
臺北 的深坑廟口豆腐、魚丸、臺北 圓球夜市的“圓環蚵仔煎”和湯圓等等,都是令人愛不釋手的美食。
臺北 夜市列表:
臺北 民俗小吃代表的鼎泰豐,以小籠包、小籠湯包、蟹黃包遠近馳名。和附近永康街的江浙小吃連成一氣,吸引着大批食客流連於此。
臺北 購物:臺北 市有許多吸引遊人欣賞和購買的特産,比如鶯歌陶瓷、勝大莊毛筆、士林名刀、面塑等,都是頗受遊客們喜愛的紀念品。如果想去購物,西門町——是購物的首選之地。此外,還可以去臺北 的地下街走一遭,那裏匯集了服飾、百貨、電子、美食、日用品及食品商場,還備有大型停車場。
臺北 市紙箔公會,販售香、燭、金紙等禮儀用品,以手工精緻、價格公道、品質上乘,贏得了顧客。
臺北 市著名的日文書店,農、工、理學等專業科目書籍的專業書店。
臺北 交通:外部交通
臺北 鬆山機場是臺灣第二大國際機場。從高雄小港、臺中、嘉義、臺南、屏東、花蓮、臺東、馬公、金門、馬祖等地的機場,均有航班直飛臺北 鬆山機場。
臺北 市為抒解各平交道路段交通瓶頸,將鐵路予以地下化。車種分普通車、平快車、電車、復興號、莒光號及自強號,搭車地點可在萬華站、臺北 站及鬆山站。縱貫綫經過臺北 市,市中心的臺北 車站、東區的鬆山站是兩大驛站,各級列車均停靠,班次密集,相當方便。
臺北 市的道路網以高速公路及快速道路為骨幹,中山高速公路橫貫市區北端,設有環河北路、重慶北路、圓山、濱江街、堤頂、內湖、東湖等交流道。第二高速公路通過本市東南部山區,設有木柵交流道,並有臺北 連絡道連接信義及大安兩區。快速道路係統以南北嚮之建國高架道路及東西嚮之市民大道最為重要,兩條道路均貫穿臺北 市最精華的地區。
臺北 、淡水、新店、指南、福和等各傢客運公司,來往鄰近的基隆、臺北 縣。
臺北 市最重要、最普遍的交通工具,綿密的路綫網絡基本上可以到達全市任一地區。公車的路綫多達300多條,行車間隔分成四種等級,並實施棋盤式便捷公車路綫網,方便轉車及搭車。另外還有11條假日公車行駛路綫(假日行駛)及18路的小型公車路綫。山區還有小型公車,一段票價為15元,學生軍警為12元。讓遊客搭車更為方便。
臺北 車站周邊是市內交通的中心,忠孝西路、公園路、館前路、重慶南路上各綫公車密集。而南區的公館、北區的士林、東區的忠孝東路四段、西區的中華路一段,都是重要的公車轉運站。來臺北 市旅遊,最好購買一本公車手册以便隨時查閱。
臺北 市最快速便捷的大衆交通工具,目前除內湖區外,其它各區均有捷運經過。票價僅比公車稍高,如臺北 車站至臺北 市立動物園單程票為35元,臺北 車站至圓山僅20元。木柵綫貫穿臺北 市東、南區;淡水綫前往北區,中和、新店綫經南區;板南綫橫貫東西,十分便捷。木柵綫全程票價nt$35元,淡水綫全程票價nt$80元。行駛於高架的車廂中,可以瀏覽臺北 市繁華的街景。
臺北 市的出租車亦相當便利,除了上下班時間或夜間外,市區內幾乎隨時召得到車。計程車車身為黃色,起步費為nt$80元或100元,每超過350公尺加跳nt$5元。5公裏約120元,10公裏約180元,夜間時段另加費用。
臺北 市的停車較為不便,尤其以市區最為嚴重。路邊停車費每小時20至50元間,路外停車場以公有停車場較為便宜,多為20或30元,私人停車場則高達50元以上。因此建議遊客盡量搭乘大衆運輸係統,以節省旅費並避免浪費時間尋找車位。
臺北 住宿:fareasternhotel(遠東酒店)
臺北 市的東部商圈,是一傢五星級飯店,可俯視全臺北 景色。鄰近全臺北 最大的購物商場─「themall」及臺北 世界會議展覽中心。一流的設施及服務,被公認為臺北 最佳飯店。
臺北 娛樂:錢櫃
臺北 中華路一段150號
臺北 木柵路一段260巷1號
臺北 健身院
臺北 健身院有着一張連高級俱樂部也難得一見的古銅色床,衹需一個半月,賓客就可以擁有一身如小麥般均勻的古銅膚色。
臺北 新生南路3段58號b1
臺北 市位於臺北 盆地中央、淡水河右岸,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為臺灣第一大城市
臺北 市位於臺北 盆地中央、淡水河右岸,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為臺灣第一大城市。公元1875年(清光緒元年),欽差大臣沉葆楨在此建立了臺北 府,統管臺灣行政,從此有“臺北 ”之名。現今全市共劃分中正、大同、中山、鬆山、大安、萬華、信義、士林、北投、內湖、南港及文山等12個行政區。
臺北 市初名大加蚋,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活動區域,又稱艋舺、莽甲、莽葛、文甲等。
臺北 市是臺灣北部的遊覽中心,除陽明山、北投風景區外,還有本省最大、建成最早占地8.9萬平方米的臺北 公園和本省規模最大的木柵運物園。此外,由私人經營的榮星花園規模也相當可觀。劍潭、北安、福壽、雙溪等公園,也都是遊覽的好地方。臺北 市名勝古跡頗多,其中臺北 城門、竜山寺、保安宮、孔廟、指南宮、圓山文化遺址等處,均為風景幽美,適宜遊覽的地方。
臺北 市有許多吸引遊人欣賞、購買和品嚐的特色風物,如勝大莊毛筆、士林名刀、面塑、藝術陶瓷、臺北 圓球夜市的“圓環蚵仔煎”和湯圓等等。   箴言 健康城市 陽光臺北 
臺北 、北市
   根據記載,臺北 最早為原住民中凱達格蘭人(屬於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開始有漢人來到此地。從17世紀初西班牙人占領臺灣北海岸開始,歷經荷治時期與鄭氏王朝,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蕪而未有大規模開拓,被統治者視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嚮臺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地方,成為臺北 盆地開墾活動的開端。“大佳臘”之後多寫作“大加蚋堡”,源自平埔族語“tagal”。
臺北 府城作為行政中心。公元1875年(清光緒元年),欽差大臣瀋葆楨在此建立了臺北 府,統管臺灣行政,從此就有“臺北 ”之名。1884年,臺北 府城城墻及5個城門正式落成。1885年臺灣建省,劉銘傳擔任臺灣省首任巡撫,開始建設大稻埕至基隆與新竹的鐵路,加強郵電、道路等基礎建設,並將臺灣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設置於城內(現址為中山堂),臺北 市的雛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繼任巡撫邵友濂正式將省會由橋孜圖(今臺中市)移至臺北 ,從此逐漸成為臺灣的政治中心。
臺北 府城城墻及西門,以原臺北 城範圍內的區域(日本人稱為“城內”)作為官方廳捨集中地,以及來臺日人的商業活動地帶。並利用拆除後的城墻原址闢築4條3綫道路,興建自來水及下水道係統,並分階段進行“市街改正”計劃,街道的建築風貌略為西化;另外也新設公園緑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築,臺北 市逐漸具有現代都市的形態。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中華民國政府在當時的臺北 公會堂舉行受降儀式,日本殖民時代劃下句點,現在為臺灣省(已虛級化)的省會城市和“中華民國政府”的臨時首都。
臺北 市的人口快速增加。過去在美援的挹註下,道路、住宅社區、學校等公共設施的新建工程也開始逐步進行;城市的已開發區域原先集中於舊市區西側,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開始嚮東邊的大片田野地拓展。1970年代與1980年代為臺北 市的高度發展期,城市的商業重心也從此時開始逐漸嚮東移至東區,西區相對顯現出發展衰退的態勢;伴隨高度發展而來的是交通量的激增,最終造成嚴重的交通問題。1990年代之後,市區鐵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運、公車專用道等交通建設陸續完成,相當程度地緩解了交通上的壓力;信義計劃區開始快速發展,市政府與市議會亦遷至該地;原本漸趨沒落的西區,西門町、大稻埕等地帶也開始進行局部改造、更新計劃。不過,如何兼顧傳統社區或商圈的整建,與原有特色的保留,仍是一大課題。   臺北 設府,始於1875年,當時臺北 盆地屬於臺北 府淡水縣,但並未明文設置臺北 市。進入日治時期後,1920年的行政區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內三市街為基礎,設立臺北 市,隸屬於臺北 州;1938年進一步將鬆山並入臺北 市。
臺北 市行政區重劃,將原來16區調整為今日的12區:中正區、萬華區、大同區、中山區、鬆山區、大安區、信義區、內湖區、南港區、士林區、北投區、文山區。
臺北 市共有68個次分區。   地形
臺北 市中心區域位於臺北 盆地底部,大屯火山群(休眠火山)位於市區北邊與臺北 縣接壤處,整個山係於市區內大致嚮南延伸並趨緩,直抵圓山、大直與內湖等地,是臺北 市境內最大的山係;最高的七星山為1,120公尺,次高的大屯山為1,092公尺,山係中心地帶與北投側的外緣地帶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區東邊的內湖、南港與南邊的木柵多為丘陵地形;標高約300多公尺的南港山係(拇指山係)則橫亙於信義、南港兩區之間。
臺北 市境內的河流屬於淡水河流域。淡水河主河道以及自淡水河分出的新店溪流經臺北 市大同區(大竜峒、大稻埕)、萬華、公館、景美等地的市區邊界(淡水河主河道往西南續接大漢溪)。基隆河於關渡一帶自淡水河分出,流經社子、士林、大直、內湖、鬆山、南港後出臺北 市境續流經臺北 縣汐止、基隆市暖暖等地。過去因河道極為彎麯,每遇大雨常有水患,因此士林段、內湖段和一小段南港段的河道皆進行過截彎取直工程。景美溪於景美一帶自新店溪分出,流經景美、木柵至臺北 縣深坑。雙溪於士林、北投交界一帶自基隆河分出,磺溪再由雙溪分出,雙溪流經芝山岩、外雙溪等地,磺溪則流經石牌、天母等地,上溯大屯山係的紗帽山、大屯山。
臺北 市位於北緯25度綫附近,又因為是在海島上,地處東亞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深受幹冷的蒙古高壓與暖濕的太平洋高壓交互影響,形成了副熱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通常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次年2月為鼕季。有時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的氣候變化影響,也會出現較暖的鼕天,或是較冷的春天(如2005年2~3月蒙古高壓帶來的強烈冷氣團,使得臺北 的溫度少見地降至攝氏5.6度,鄰近臺北 的淡水更出現攝氏3.9度的低溫)。由於位在東亞季風帶內,因此氣候也受東北季風(鼕季由東北方吹來含有許多水氣的季風,此風也是在鼕季帶給臺灣北部降水的主要來源)影響。也因為有東北季風的影響,纔不致使淡水河有因水量不足而斷流的問題。
臺北 盆地中,氣候也深受盆地地形影響。夏季由於盆地周圍的高山而不易使熱氣排出,使得市內的氣溫通常較周圍的地區高出攝氏1~2度。進入鼕季後,市區周圍的山地與丘陵地較容易形成地形雨。每年5月前後,由於蒙古高壓與太平洋高壓交會形成鋒面,使得臺灣進入梅雨季節,此時臺北 的降雨天數也會增加。夏季也經常會因為上升氣流旺盛,形成午後雷陣雨。
臺北 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2.4℃,年降雨量為2100多毫米。每年7-9月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五分之二。 5月底至9月為夏季,氣溫炎熱潮濕,溫度約為25.2℃-28.6℃。10月至11月為秋季,溫度約為22.2℃-24.2℃。12月至2月為鼕季,氣候較冷,溫度約為15.3℃-18.5℃。鼕季受東北季風影響而寒冷多雨,但很少有低於零度的氣溫出現。   臺北 市與位於臺北 縣內的周邊衛星城市,如:雙和、板橋、三重、新莊、新店等,形成大型都會區,因此市區的交通流量十分龐大。每逢尖峰時段或假日,經常會有大量人潮、車潮流動於市區內或縣、市之間,經常導致市區內各重要幹道出現交通阻塞的情形。為求盡可能在短時間內疏散人潮、車潮,並減少塞車情形,因此除了一般道路外,亦興建多條快速道路與聯外橋梁。
臺北 都會區大衆捷運係統
臺北 市亦為臺灣大衆運輸最發達的都市,至2007年為止,整個大臺北 地區的營運中的公車路綫共有421條,平均每日載客161萬人次,並有8成以上的中短程路綫加入了聯營公車係統。捷運係統方面,臺北 捷運營運路綫總長度74.4公裏,平均每日運量已達121萬人次。此外,目前亦有可以共通使用於捷運、市區聯營公車、短程客運與公營停車場的非接觸式IC智慧卡—悠遊卡;並實施公車與捷運間的悠遊卡雙嚮轉乘優惠制度。相同的,鐵路也一樣旺盛,臺北 接近一天200列火車北下南上。
臺北 鬆山機場。
臺北 市,市中心的臺北 車站、東區的南港站以及西區的板橋站是三大驛站,各級列車均停靠,班次密集,相當方便。   臺北 市在臺灣經濟體係中,扮演金融、媒體、電信營運中心的關鍵性的角色。産業方面,隨着經濟快速發展、隨着高所得而來的高消費能力及産業結構變遷,統稱為服務業的第三級産業占臺北 市整體産業比重近達九成。當中包含批發、零售、貿易、餐飲、金融服務、運輸倉儲、通信、工商服務等。服務業的盛行,讓臺北 市成為一座生活必需品相當容易取得的城市。某大型超商總經理曾說:“臺北 市有一個世界級的特色,就是便利商店密度世界第一名。”
臺北 市科技接受度相當高,以資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為目標的臺北 ,有綫上網率、無綫上網率等指標,都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對新事物的嘗試和一窩蜂的特性並不限於科技方面,歷年來出現的像是葡式蛋塔(1999年)、HELLO KITTY娃娃(2002年)、樂透(2003年)、動畫角色磁鐵(2005年)、甜甜圈(2005年)等“鬱金香式”熱潮即為一例。
臺北 市,形成了臺灣最大的工業生産區和商業區。
臺北 市有49,251名外國專業人員(所謂的白領外勞),數量是全臺灣最多的;而所謂的藍領外勞則有36,778人,也是全臺灣第三多。   臺北 市是臺灣北部的遊覽中心,除陽明山、北投風景區外,還有省內最大、建成最早占地8.9萬平方米的臺北 公園和規模最大的木柵動物園。此外,由私人經營的榮星花園規模也相當可觀。劍潭、北安、福壽、雙溪等公園,也都是遊覽的好地方。臺北 市名勝古跡頗多,其中臺北 城門、竜山寺、保安宮、孔廟、指南宮、圓山文化遺址等處,均為風景優美,適宜遊覽的好地方。
臺北 市位於臺北 盆地中央,以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與臺北 縣為界。若由空中鳥瞰臺北 市,棋盤式的道路係統、交錯聳立的參天高樓、星點狀的公園緑帶,以及終日川流不息的車水馬竜,確是讓人辨識這座城市的絶佳指標。
臺北 的後花園,四季各有不同風情韻緻;坐落在臺北 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大安森林公園,則堪為典型的城市緑洲,加上周遭人文、藝術活動頻繁,是都市人紓解身心的好去處。南區的木柵山區,登山健行之外,還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閑情。
臺北 市,也擁有為數可觀的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廟宇、古跡等。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是島內外首屈一指的藝術寶庫,對街而立的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展現原住民文化樣貌;圓山周邊的臺北 市立美術館、兒童育樂中心、大竜峒保安宮、臺北 孔廟、行天宮,刻劃着濃厚的人文活動軌跡。大稻埕和艋甲是彙聚臺北 移民血汗的歷史街區,其中迪化街、霞海城隍廟、竜山寺、華西街,是想要瞭解老臺北 不可不到之處。
臺北 都會,西門町、東區、天母、士林、公館等商圈林立,傢具街、書店街、電腦街、婚紗街、花市、玉市……等各種專賣街、市集,也是大都會細緻分工下的産物。而街頭巷尾一傢傢咖啡廳、泡沫紅茶店、KTV、卡拉OK、PUB,華燈初上後,閃爍的霓虹妝點出不夜城的景象,讓臺北 的夜晚展現另種風情。
臺北 故宮博物院
臺北 市與大稻埕齊名開發最早的地方,清中期與臺南、鹿港並稱為 “一府、二鹿、三艋舺”。而竜山寺創建於艋舺開拓之初,主祀觀世音菩薩,是臺北 市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
臺北 盆地的東北方,公園主要以大屯和七星火山群為中心,因此各種特殊火山地形景觀及地質構造便成為一大特色。因崁腳斷層造就很多溫泉如:馬糟溫泉、北投溫泉、行義路溫泉等。每逢春季,園內各山植物開花遍野,蔚為奇觀,吸引不少客人特意去欣賞遊覽。
臺北 市政府收回官邸用地,開放給市民參觀。官邸內公館為蔣中正及其夫人居住、辦公、宴客地方,他倆在此共住了26年。官邸旁遍植各式園藝,是一個休憩賞玩之處。
臺北 市另類次流行文化的代表。
臺北 最有名的老夜市,主要消費對象以學生為主,除各式風味小吃外,還有很多最流行之服飾、精品等各式店鋪。時髦追新族到此,絶不空手而回。
臺北 觀音山:是臺北 近郊名山,山形猶如橫臥的觀音像,莊嚴地矗立在淡水河南岸八裏地區,與北岸的淡水市鎮、大屯火山群相望,為淡水河口的著名地標。 觀音山的海拔不高,卻相連着18座小山峰,最高的硬漢嶺也不過612公尺,山區步道密佈穿梭,為臺北 市西郊最熱門的登山去處之一。山上坐落着不少名剎古寺,並可溯溪觀瀑、觀鷹賞鳥、眺望半個臺北 和壯麗的大屯山列,是一處豐富的自然觀賞去處。 台北 文化教育 臺北 市的教育資源與臺灣的其他縣市相比較為豐厚、優渥。1900年代,臺灣第一座西式小學就成立於芝山岩一帶(即今日的士林國小)。隨後普設於臺北 各地的國語傳習所、公學校、小學校更奠下了臺北 的教育根基。
臺北 市,投入龐大教育經費的國中、高中與大學,更成為臺灣北部甚至全臺灣的“明星學校”,在高中或大學聯合招生制度盛行時,尤其明顯。特別是明星高中的第一志願、前三志願或“國立”大學的熱門科係,每年都有相當激烈的入學競爭。即使在聯招幾近廢止的今日,這種情形仍舊延續着。
臺北 市轄下所有的大學有2所,分別是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和臺北 市立體育學院,及一百六十餘所的公私立中小學,此外還有兒童育樂中心、社會教育館及動物園,並在各區設立運動健身中心、社區大學、圖書館等,提供市民休閑育樂與學習進修的機會。  由於具有移民社會的屬性,以及臺灣最大都市的地位,宗教上呈現蓬勃而多元的發展。雖以佛教與道教為主,但也有全臺灣最多的基督教人口與穆斯林。
臺北 佛教廟宇登記有案者為107間,道教為154間。寺廟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隨閩、粵移民由故鄉迎來的神佛,1950年代之後,許多臺灣中南部居民移居至臺北 ,亦將其神靈請至臺北 設分靈,所以祭祀以媽祖、王爺、菩薩居多。臺北 地區的佛道教寺廟數量之多,冠於北臺灣,其教派之廣,幾乎涵蓋各神佛,堪稱臺灣宗教的總匯。 台北 体育事业 臺北 小巨蛋臺北 市曾舉辦許多國際性大型競賽,例如:2001年世界杯棒球賽、2004年世界杯五人製足球賽、威廉瓊斯杯國際籃球邀請賽、臺北 101國際登高賽、2004年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臺北 國際馬拉鬆比賽(包含國道馬拉鬆)、IAU世界杯超級馬拉鬆比賽…等;2009年聽障奧運亦由臺北 市取得主辦權。另外還有許多國內性競賽,例如:“健康活力·運動臺北 ”十二行政區路跑賽、新光摩天大樓登高大賽、三商巧福杯路跑賽、舒跑杯路跑賽、中正杯錦標賽(範圍涵蓋各類運動)…等;超級籃球聯賽則固定於臺北 市立體育學院體育館(俗稱“白館”)進行例行賽。
臺北 小巨蛋;主要供棒球比賽使用的大巨蛋已初步動工;市立體育場亦在聽障奧運前翻修完畢。除此之外,各行政區的區級休閑、運動中心也漸次啓用或着手興建;每年並由各區的體育會舉辦不同規模的路跑競賽,以利於提升運動風氣。  美國
   李昌鈺
   臺北 一名始見於清藍鼎元所撰“紀竹塹埔”,略曰:“竹塹埔寬長百裏,行竟日無人煙。野番出沒,行人過此,視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經之地,其地平坦,極膏腴,闢田疇,可得良田數千頃。臺北 民生之大利,又無以加於此。”此文所指之臺北 ,係指竹塹以北之臺灣北部地區而言。光緒元年,清廷允許建臺北 府,光緒八年臺北 府城興工,乃有專稱臺北 城內為臺北 。
臺北 市,隸屬於臺北 州。1938年,進一步將鬆山並入臺北 市。
臺北 市成為省轄市,隸屬於臺灣省。臺北 市政府於194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設於建成區長安西路。管轄區域:東為臺北 市鬆山區中坡,位於東經121°35′16″;西為雙園區加蚊子(西園町),位於東經121°28′43″;南為大安區六張犁,位於北緯25°0′19″;北為中山區大直;位於北緯25°5′25″。本市四境均為臺北 縣的各鄉鎮毗鄰。東與內湖鄉接壤,西以淡水河為界,與鷺洲鄉相隔,東南與深坑鄉為鄰,西南隔新店溪與中和鄉板橋鎮相望,北隔大直山與士林鎮相接。面積為66.9872平方千米,人口328591人。管轄大同、延平、中山、建成、古亭、竜山、鬆山、城中、雙園、大安等10區。
臺北 市行政區域照舊。臺北 市管轄鬆山、大安、古亭、雙園、竜山、城中、建成、延平、大同、中山等10區,人口155133人,面積為66.9872平方千米。管轄區域:東為臺北 市鬆山區中坡,位於東經121°35′17″;西為雙園區路二段底,位於東經121°29′5″;南為古亭區羅斯福路四段底,位於北緯25°0′46″;北為中山區大直;位於北緯25°5′46″。中心位置為城中區臺灣省政府大廈,位於東經121°31′,北緯25°3′。本市東與臺北 縣內湖鄉、南港鎮接壤,西以淡水河為界與三重鎮相隔,東南與景美鎮、木柵鄉為鄰,西南隔新店溪與永和鎮、中和鄉及板橋鎮相望,北隔大直山與士林鎮相接。市政府設於建成區長安西路39號。
臺北 市升格為臺灣當局的直轄市。次年,依地形自然形勢及水源需要,以淡水河、新店溪為界,將臺北 市原有轄區及臺北 縣的南港鎮、內湖鄉、木柵鄉、景美鎮,以及陽明山管理局所轄的士林、北投兩鎮一並劃歸臺北 市,分別改製為南港區、內湖區、木柵區、景美區、士林區、北投區。(註:1968年7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臺北 市除了直轄其他十四區外,士林北投兩區是透過陽明山管理局管轄的。北高兩市的區一樣是屬於鄉鎮級,但陽明山管理局是屬於縣級,且非派出機構,真正算派出機構的是市區。)
臺北 市行政區重劃,將原來16區調整為12區,合併竜山區、雙園區及古亭區西側為萬華區,合併城中區、古亭區為中正區,合併景美區、木柵區為文山區,將建成區、延平區並入大同區,將鬆山區南半分割為新設置的信義區。   郝竜斌(1952年8月22日-),臺灣政治人物,身高169釐米,體重78公斤,生於臺灣省臺北 市,籍貫江蘇????城。他是臺灣當局前“行政院長”、參謀總長郝柏村之子。在2006年12月8日的臺北 市長選舉中,以較大優勢(約15萬張選票)擊敗包括謝長廷,宋楚瑜,李敖在內的多為候選人成為新任的臺北 市長,任期至2010年。   2006年,非政府組織世界通訊端協會(World Teleport Association)旗下的組織智慧社區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選出臺北 市為2006年“年度智慧城市”(Intelligent Community Awards 2006)首奬。同年並獲得美國無綫因特網協會(Wireless Internet Institute,W2i)頒贈第二屆無綫社群“最佳政府應用奬”。
   臺北 
臺北 (TaiPei)中國臺灣省第一大城
臺北 縣為鄰。轄
臺北 市竜山區)縣承衙門。1875
臺北 府,始名。1895年日本侵占臺灣,
臺北 縣。1920年設臺北 市。1945年臺灣
臺北 盆地中央。北部為大屯火山
臺北 屏障
臺北 是臺灣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
臺北 、桃園兩縣和基隆、新竹兩市構成了
臺北 歷為戍守要地。清道光四年
臺北 ,作為進攻全島的指揮中樞和重要
  n.:  Taibei City,  Taipei (capital of Taiwan)  n.  Taipei 臺北 市臺北 街道旅遊 臺灣 地名 行政區域 中國 動物園 景點 航空 機場 桃園縣 醫院 人物 名人 歌手 明星 更多結果... 
公館 信義 陽明山 忠烈祠 木柵 士林 南港 竜溪 大湖 臺北 市七星山 赤嵌樓 青草湖 國父紀念館 北投溫泉 中正紀念堂 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北 海洋生活館臺北 市立美術館臺北 觀音山臺北 竜山寺碧潭風景區 迪化街 臺北 孔廟行天宮 祀典武廟 通霄海水浴場 明德水庫 馬那邦山 火炎山 飛牛牧場 獅子博物館 鼕山河親水樂園 福山植物園 翠峰湖 大溪漁港 龜山島 豆腐岬 礁溪溫泉 金鳥海族樂園 五峰渡假村 慈湖 東眼山森林遊樂區 石門水庫 香山母聖宮 迎曦門 二寮千年樟樹 更多結果... 
臺北 故宮博物院青年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 大湖公園 安平古堡 北關海濱公園 礁溪公園 虎頭山公園 大溪中正公園 角板山公園 小烏來瀑布 風力活動公園 漁港環保公園 劍潭公園 雙溪公園 二二八和平公園 和平公園 臺北 公園北安公園 福壽公園 陽明山公園 竜門公園 新老梅公園 華中橋河濱公園 南港公園 新生公園 
臺灣大學 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