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川端康成 Kawabata Yasunari 第一章 春花 第二章 尼姑庵與格子門 第三章 和服街 第四章 北山杉
第五章 祗園節 第六章 秋色 第七章 鬆林的翠緑 第八章 深秋的姐妹
第九章 鼕天的花 |
|
古代的都城~洛陽。 |
|
古時的都城 |
|
古都新貌 |
|
古代的都城。 魯迅 《花邊文學·“京派”與“海派”》:“但 北平 究竟還有古物,且有古書,且有古都的人民。” 白樺 《洛陽燈火》:“ 洛陽 是有名的古都。” |
|
猶咕嘟。撅着。 元 李愛山 《集賢賓·春日傷別》套麯:“嘴古都釵頭玉燕,面波羅鏡裏青鸞。” |
|
中國歷史上統一國傢或地方政權的首都。又稱都、都城、國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設置應該比較穩定。但隨着國傢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及嚮外拓張形勢的需要,京都常常從舊都遷往更為合適的新地。在中國歷史上,不僅許多政權在自身發展中經歷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轉移,而且從整體看,歷代京都還呈現出先以東西嚮遷移為主,後以南北嚮交替的位置變換。
京都的遷移還必須考慮各種地理因素:①京都應建立在經濟發達、富饒的地區,以維持統治集團的物質需要;②京都應選擇全國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以利政令四達,製內禦外;③京都應選擇憑險可守的自然條件,以使其不為外力摧毀,國傢長治久安。歷史上任何政權都城位置的選擇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條件,而衹能根據當時的主要矛盾,選擇相對有利的地點,所以都城的選定往往反映該時期總的形勢。反之,都城一旦確定,也對整個國傢政治、軍事、經濟的發展産生一定影響。 |
|
一、洛陽:十三朝古都(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
二、西安:十三朝古都古都(西周、秦,西漢、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
三、安陽:七朝古都:(商朝、後趙、前燕、冉魏、南燕、東魏、北齊)
四、開封:七朝古都(魏、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朝)
五、北京:六朝古都(後燕、遼、金、元、明、清)
六、南京:六朝古都(孫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
七、杭州:五代十國中的吳越與南宋在此建都
八、鄭州:五朝古都(黃帝、夏、商、鄭、韓)
(以上為八大古都)
九、鹹陽:(秦國、秦)
十、廣州(南粵王、南漢)
十一、成都(蜀漢, 前蜀,後蜀)
十二、大理(大理國)
十三、銀川(西夏)
十四、瀋陽(後金,清朝) |
|
先秦都城
夏代是中國國傢形成的標志,也是中國都城出現的開端。傳說中的夏都有: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縣東北)、斟(今河南登封西北)、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原(今河南濟源西北)、老丘(今河南開封東北)、西河(今河南湯陰東北)等地。分佈在豫西潁河上遊、伊洛盆地、豫北和晉南汾河下遊、涑水地區,遷移不定。1959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縣二裏頭髮現兩個工程量很大的宮殿建築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遺址、作坊遺址、窖穴和墓葬群,與夏文化時代相當,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公元前16世紀商湯(即湯)滅夏,始建都於亳(今山東曹縣東南)。其先,商人都城已有過八次遷徙,此後又有六遷,為囂(今河南滎陽東北)、相(今河南內黃東南)、邢(今河南溫縣東北)、庇(今山東鄆城)、奄(今山東麯阜)、殷(今河南安陽)。盤庚遷殷之後,凡二百七十三年,商都未再遷移,直至晚商帝乙二十年(前1065)移處離宮朝歌(今河南淇縣)。殷是商代鼎盛時期的國都,為研究中國奴隸社會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較為完整的實例。
五朝古都
早在3500年前,商城就是商王朝的都邑。那時的青銅冶煉技術和陶瓷業已相當發達。鄭州出土的青釉瓷罐是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西周時期,周王將其弟管叔封於此,稱管國。春秋時期,這裏又是鄭國大夫子産的封地。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這裏纔開始稱鄭州。由於鄭州地處黃河中遊,歷史上常受到黃河水災的威脅,致使鄭州經濟發展緩慢。到十七世紀,城墻也衹有4.5公裏長。二十世紀初,由於隴海鐵路和京廣鐵路的建成,鄭州成為中國東西、南北大動脈的紐帶,它的經濟地位纔逐步開始上升。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在這裏發起。1948年,鄭州解放。1953年撤銷鄭縣建製,將鄭縣並為鄭州市。1954年,河南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
周代的都城也經歷了數次遷移,從黃土高原一步步移到渭河𠔌地,"作邑於豐" (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武王繼位,以豐京地狹,遷都於灃河東岸的鎬(今西安市鬥門鎮),惟留宗廟於豐京,通稱豐鎬,"周王居之,諸侯宗之",故鎬京又稱宗周。西周王朝以鎬京為中心,分封諸侯,發佈政令,集各地工匠於此製作,三百年間,是周王朝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經濟都會。武王剋商之際,曾"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管、蔡、武庚謀亂,周公東徵,為加強對東方諸侯的控製,成王五年營建新邑於洛水北岸,作為東都,稱作"洛邑"(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並於城東營建軍事城堡,監控"頑民",史稱"成周"(今洛陽市東漢魏故城)。洛邑成周因居天下之中,道裏均衡,便於四方諸侯入貢。成王自鎬京移居此城,遷九鼎以示國傢社稷,使洛邑逐漸成為全國經濟和禮儀祭祀中心,儼然為西周王朝的陪都。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為犬戎所俘,次年,平王東遷,都於洛邑,稱"王城",改原成周為下都,二城交替為都。周代推行二都製是中國歷代建都史上的一大創舉,多為後世所效法。
東周列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帶來農業、手工業生産的發展,商業的分離,以及人口繁聚,從而促進城市的興起。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爭霸,列國紛紛築城設防,營造都邑,形成一批大大小小諸侯國君居處的列國都城。國都的命運同各諸侯國傢的命運緊緊相係,所謂"城破國亡"即此含義。列國都城也有一個選址和遷徙的過程,是各諸侯勢力消長,爭奪更有利於自身發展,欲與外界交往,不安於局促一隅的反映(列國都城見附表)。
早期中國都城大多選擇平原內的崗丘或兩種地貌景觀(山地、平原) 的接觸地帶,而且依附於一條河流。夏、商、周三代相繼,又皆屢次遷都,地望雖難確指,卻未曾脫離黃河流域河𠔌平原地區,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選擇重視肥沃富庶區域之所致。商代後期長期都殷,兩周分別以關中、洛陽盆地為政權中心,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建都史前期以黃河為軸綫東西遷擺的格局。
秦至北宋的主要都城 自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國傢,直至12世紀初趙宋政權南渡的一千三百多年間,統一政權和統治中國北方較大地區的政權,皆以長安、洛陽、開封或鄴作為都城;建康衹在南北分治對立時期作為中國南方政權的都城;而十六國和五代十國割據政權的都城存在的相對時間均不長。這一時期國都的遷移,主要是在中原地區的長安、洛陽、開封、鄴間做東西軸嚮的擺動。這種局面的形成是上述地區自然環境和全國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8世紀以前中原地區沃野千裏,是全國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能為都城提供可靠的經濟倚托。一個政權若能有效地掌握這片地區,就足以控製全國。
關中盆地,被山帶河,四塞為固,阻三面而守,東出足以製內,有扼拊亢背之勢;當來自西北方面的匈奴、突厥和吐蕃先後構成主要威脅時,擇都關中還便於抵禦外侮,嚮西北開拓疆土,故西漢、隋唐皆定都長安,於製內禦外都屢有建樹。關中之不足,在於脫離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黃河下遊平原地區,土地有限,物産所出難以滿足京師及西北邊防用度,惟藉運河轉漕,勞費不止。唐朝安史之亂以後,河朔聯兵,拒不納賦,京師所需衹得取自千裏之外的江淮地區,加之長安屢遭兵燹,破敗不堪,作為國都的地位就難維持了。
洛陽,曾為13朝古都。伊洛盆地有關河之固,具備憑險以守的建都條件,土地雖不如關中廣袤,卻靠近物産豐富、經濟發達的黃河下遊平原地區,兼有水陸轉輸之便,少有乏糧之憂。隋唐兩代營建洛陽為東都,以居洛為常,被時人戲作"逐糧天子",正是看重洛陽地理適中,便於集聚貢賦。伊洛盆地的優勢還不止於形勝、居中,更主要的是有利於南進,凡有南窺江漢,欲吞諸夏之勢者(如曹氏、拓跋魏),必都洛陽,近代考古發現,夏,商也曾在洛陽建都,偃師二裏頭遺址被稱為華夏第一都,偃師商城是商湯滅夏後建立的最早的都城西亳,被譽為夏商斷代的坐標。
鄴, 地處公元8世紀以前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山東"——太行山以東黃河下遊平原地區的中心,雖然無險可守,卻得利於兼備經濟優勢和水陸交通之便,而為那些控製山東地區卻不能掩有整個中國的政權看重,選作首都。自曹操攻滅袁紹、平定北方,離開經營多年的兗州、許昌而都鄴,至公元 580年鄴城被隋文帝楊堅焚毀,鄴作過近一百年北方較大地區政權的首都。若把殷商包括在內,則有三百七十年國都的歷史。鄴亦曾是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南下的跳板,並與洛都腹背相倚,關係頗為特殊。倚鄴助洛易圖南進,但據鄴也能製洛,以洛製鄴則難矣。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多有反映。
開封為都始於五代。中晚唐以來,全國經濟重心逐漸由黃河下遊移嚮江南,東北契丹的興起使中原政權的主要邊患不再來自西北,依靠江南物資支撐而又漕運不濟的關中屢遭戰火摧殘,日趨衰落,已喪失擇都條件。於是,以北控燕趙、南通江淮、舟車輻輳、人庶浩繁為優勢的開封遂取代長安、洛陽,成為五代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首都。如果包括金朝末年躲避蒙古壓力從中都(今北京市)遷都於此,開封建都歷時二百二十一年。開封之興起主要得利於水陸交通之便,城市盛衰與運河通塞息息相關。開封四野平疇萬裏,無險可守,除加強城垣防禦性建設之外,衹好悉舉天下之兵宿於畿甸。北宋一代,冗費俱增,國傢始終處於積貧積弱之勢,與定都開封,不得不依賴"強幹弱枝"、"守內虛外"的政策是分不開的。 這一時期,分據一方的地方政權大多以所在州(郡)的治所為國都。如十六國時成漢立國益州,以成都為都城;前涼據有涼州,以姑臧為都。各割據政權一般衹設國都而無陪都之製。
南宋至清的主要都城 公元12世紀,金兵南下,開封失守,趙宋政權倉惶南遷。幾經奔波,落腳於杭州,升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正式以臨安府為南宋都城,但以"行在" 稱之(見北宋四京與南宋行在)。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自上京會寧府(今黑竜江阿城南白城子)遷都原遼南京析津府所在地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大興府。宋金南北對峙,開始了中國歷代建都史以都城位置偏於東部近海地區、南北相互演替的時期。
杭州,自吳越錢氏立國定都至南宋滅亡,先後作過兩朝二百餘年的都城。其建都條件既不因位置居中,也無險要地勢可以憑藉,而是由於地處"蘇湖熟、天下足"的全國經濟重心,不愁供給;江南運河的疏鑿使杭州襟江帶河成為東南交通的樞紐,"駢檣二十裏,開肆三萬室";加上將臺、鳳凰、吳山、萬鬆嶺等一連串岡阜,居高臨下,提供了營造宮室的理想地址。正是雄厚的經濟力量,竟然使擇都杭州的南宋偏安了一百多年。
元、明、清三個統一王朝皆定都北京,歷時六百年之久。至於南京,雖然鄰近富庶的江南地區,又有大江之險為其屏障,足以建都而守其國,然而長江巨防畢竟衹能"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適於保東南半壁江山。東晉南朝擇都建康故能多延歲月,若圖南北一統,則顯得難於駕馭。而北京,南撫中原,北連朔漠,地處華北平原同東北地區和蒙古草原交通聯繫的門戶,依山帶海,形勝可恃。當統一王朝由北方民族建立或外界威脅主要來自東北方向時,定都北京具有維係祖庭、關係國運的重要意義。因而北京能夠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維持時間最長的京都。但是北京也有不利的一面,其遠離富庶的江南經濟區,使元、明、清三代始終為解决都城的供給問題而費盡心力,並因此而産生諸多政治問題。
民國都城
1912 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定都南京,4月遷都北京。1927年4月國民政府成立,又定都南京。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一度遷都洛陽,至同年 11月遷回。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1月遷都重慶,並定重慶為陪都。抗戰勝利後,1946年5月還都南京,至1949年 4月23日南京解放(見民國都城)。
陪都制度
設輔京、陪都是中國歷代建都史上的重要特點之一。西周於鎬京之外營建東都洛邑,以後歷代繼踵相襲。歷代設立輔京陪都,原因大致有:①作為京都職能的補充,如西周鎬京與洛邑、隋唐長安與洛陽、明代南北二京。②示尊崇興王發祥之基,如唐北都太原府(今太原西南晉源鎮)、北宋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③南狩避難之地,如唐南京成都府。④中興駐蹕之所,如唐西京鳳翔府。⑤祖陵故裏之區,如明中都鳳陽府(今安徽鳳陽)、清留都盛京(今遼寧瀋陽)。⑥僅僅作為一種形式,如按方位設東西南北四京四輔,並不都起陪都的作用,其選擇亦隨首都位置的轉移而變換,如後唐同光元年 (923)都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建東京興唐府,以東原府為西京,升鎮州(今河北正定)為真定府,建北都;後又以太原為北都,以洛陽為西京;遷都洛陽以後,又改東京為鄴都。北宋都開封,則以應天府為南京,河南府(今洛陽)為西京,大名府為北京,與東京開封府合稱四京。遼代以臨潢府為上京(今遼寧巴林左旗南)、遼陽府為東京(今遼寧遼陽)、析津府為南京(今北京市西南)、大同府為西京(今山西大同),又建中京大定府(今遼寧寧城西),號稱遼五京。金朝遷中都大興府(今北京)以後,改遼中京為北京,原北宋都城開封為南京,加上京會寧府亦稱五京。
中國歷史上陪都位置的分佈變化受首都位置遷移的影響,京都位置作東西軸嚮擺動時,陪都亦呈東西對應分佈;京都東移近海時,京都同陪都位置常常南北互置,以有所照應。輔京則多環置首都四圍以示拱衛。輔京陪都的出現對所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地方行政區劃的設置與廢離産生一定的影響。
京都的形製
早期的中國都城多由祭祀中心發展而來,宮殿、宗廟、祭祀地等王室起居和禮儀建築占城市很大比重,與普通民居、手工作坊錯落有別。宮城有垣,但整個都城並不以有無城垣為標志。西周開始有都城事先經過規劃設計而後建的記載。成於春秋戰國之際的《周禮·考工記》代表了早期中國都城規劃的設計思想,其中方形城垣,以坐北朝南為宮殿主體,突出中軸綫,左右對稱佈局,是崇拜天神地母、祭祀祖先的禮製原則與中原地區季風氣候環境相結合的産物,從而框定了中國歷代都城建築形製的主導方向和原則。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都城軍事防禦色彩突出,普遍夯築近方形的城垣,整個城市內選擇較高地理位置的宮城和郭城兩部分組成。宮城內為國君所居,建有高大的建築群;官署、民居和手工作坊分佈在宮城之外的郭城內。 秦漢以後,中國都城建築形製逐漸規範化,並嚮封閉的裏坊製方向發展,唐朝前期達到頂峰。這是這一時期社會等級制度森嚴,人身依附關係加強,城市商業發展緩慢的結果。兩漢都城以宮殿占據城市主體,並用圍墻將宮殿、閭裏、衙署、武庫、作坊、市場等城市功能區隔離,使整個城市趨於密封,體現了既遵守禮製,又適應帝王政治和生活上的需要。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都城的宮苑偏於城市北部或西北隅,分建宮城、皇城和外郭三重城垣,以加強防衛;民居、官衙、寺觀被局限在皇城以外的郭城內,用高大的坊墻圍成若幹封閉的長方形或方形坊區,以助於強化對市民的控製。市肆集中在一二個坊內,由官府統一管理,定時啓閉。整個城市呈現棋盤格狀封閉式的格局。
晚唐五代,隨着廣泛實行租佃,人身依附關係鬆弛,城市人口激增。城市民營商業、手工業發展,物資交流頻繁,臨街開店,夜市盛行,新的買賣區出現在官府限定的"市場"以外,這些城市商業活動的加強,開始突破城垣和城墻的限製,從根本上動搖了封閉的坊市制度。北宋都城開封城市平面佈局以開放的縱街長巷一改盛行數百年之久的封閉的裏坊製,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都城佈局形製變革的先聲。開封的宮城位於全城中央,使縱貫全城的中軸綫愈加突出。
元代大都城的規劃設計雖然第一次實現了《周禮·考工記》"面朝後市,左祖右社"營建國都的部分原則,但是城市整體佈局仍然是北宋以來逐漸出現的開放式街巷製變革的發展與繼續。明清二代都城北京的建築規劃更進一步突出了宮城在整個城市中的中心地位,南北中軸綫與宮城前的橫街形成一個"T"字形宮廷廣場,中央官署依次集中在宮城前的中軸綫兩側,是王朝時代皇權至上主題思想在都城規劃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現。而北京城街道和市場的分佈,卻又標志着中國都城由封閉式嚮開放式轉變的最終完成。
參考書目 譚其驤:《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歷史教學問題》1982年第1、2期。 史念海:《我國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中國古都研究》第2輯,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6。 侯仁之:《論北京舊城的改造》,《城市規劃》1984年第3期。 葉驍軍、朱士光:《試論我國歷史上陪都製的形成與作用》,《中國古都研究》第3輯,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7。 |
|
* 早期有 四大古都 的說法,四大古都指 洛陽 、西安 、 南京 、 北京 。
*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 開封 和洛陽、西安、南京、北京一起並稱為 五大古都 。
*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起, 杭州 和洛陽、西安、南京、北京、開封一起並稱為 六大古都 。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 安陽 和洛陽、西安、南京、北京、開封、杭州一起並稱為 七大古都 。
* 二十一世紀初鄭州倡議申報中國第八大古都,安陽 和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鄭州一起並稱為 八大古都。
東南西北中國京都
* 西都(西安、長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區的古都 鹹陽 )
* 東都(洛陽,成周,另有附近同一地區的汴京 開封 )
* 南京(金陵、江寧)
* 北京(北平、燕京)
各大古都
由於中原地區是 中華文化 的發祥地,鄭州和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八大古都中,有四個位於今 河南 。 占八大古都的一半,足以見中原文化的深厚與繁榮。
安陽
上古 三皇五帝 時代,顓頊、帝嚳兩位帝王在 安陽 境內建都。 殷商時期 為商都殷墟。漢末以後,以鄴城為中心的安陽先後成為 曹魏 、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王朝的都城。
北京
北京 為五朝帝都(遼、金、元、明、清):
* 春秋 戰國時期 為燕國國都,當時稱為 薊 。
* 遼代 為陪都,稱 燕京 。
* 金朝 (1115年 - 1234年)自金世宗起至1217年為 中都 。
* 元朝 為 大都 。
* 明朝 自 永樂帝 起為首都,稱為 京師 。
* 清朝 入主中原後亦把北京作國都。
* 中華民國 北洋政府 時期,當時稱 北平 。
* 現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首都。
西安
西安 ,古稱 長安 ,又曾稱 西都 、 西京 、 大興城 、 京兆城 、 奉元城 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城市。先後有 西周 、 秦 、 西漢 、 新 、 東漢 ( 獻帝 初)、 西晉 (愍帝)、 前趙 、 前秦 、後秦、西魏、北周、 隋 、 唐 等13個王朝在這裏建都達1100餘年之久。又曾為赤眉、緑林、大齊(黃巢)、大順( 李自成 )等農民起義政權的都城。因此西安位居中國六大古都之首,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都 之一。
詳見 長安 條目。
杭州
杭州 在 五代十國時期 為吳越之首都。金朝滅 北宋 後,皇族 趙構 逃往南方,令當時稱為 臨安 的杭州成為 南宋 都城。
開封
開封 是五代十國時期四個中原地區政權——後梁、後晉、後漢及後周的國都,時稱 大梁 。 趙匡胤陳橋兵變代後周稱帝、建立 宋朝 後,仍以開封為首都。
洛陽
夏 、 商 、 西周 、 東周 、 東漢 、 三國時期 魏 、 西晉 、 北魏 (493年纔自 大同 遷都至此)、隋、 唐 、後梁、後晉、後唐均以 洛陽 作國都。是中國建都時間最早,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 建都王朝最多的古都。司馬遷曾說:“欲問古今興廢事,請君衹看洛陽城”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祥見 洛陽 條目
南京
南京 三國時稱為 建鄴 ,是 吳國 的首都。 西晉 避司馬業諱,改名為 建康 。接續的 東晉 、及 南北朝 的宋朝、齊朝、梁朝、陳朝皆以此城為都,所以南京亦稱 六朝古都 。
明成祖 遷都北京前南京是明朝國都。 太平天國 時期改為天京,為太平天國都。
中華民國 政府在北伐後至 日本 於 1937年 發動 侵華戰爭 前(期間 重慶 為臨時首都-陪都),以及戰後以 蔣介石 所領導的 國民政府 在 1949年 撤退到 臺灣 前的首都均位於南京。(理論上南京至今還是中華民國的正式首都,不過這種說法在中華民國境內被人提起的次數已漸漸減少。) |
|
「古都」說的是日本的京都,或者是臺北──我無法肯定。應該就是臺北吧!雖然走在裏面的人們,經常感到懷疑、惶恐,即使手上拿着一張殖民地時代的地圖,終於也因為歲久年荒、時序錯亂,再也認不出記憶的影子,於是迷失方向、獨自在城市的角落放聲痛哭。
朱天心-古都
走在「古都」裏的人們,有些蒼老、又有點天真。他們在現實世界與你熱情道別,轉身走進小巷卻停下了腳步、茫然怔忡。他們在咖啡館聽鄰桌交談、在嶄新的街道上看到荒涼的光影、在辦公室中辨認二十年前香水的氣味;甚至為了提防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死亡,他們夙夜匪懈地整飭儀容、註意自己每天穿着的內衣褲。這是一群年輕而古老的人,他們帶着揮之不去的歷史與莫名所以的淡淡感傷、在此城之中如幽靈一般遊蕩。
這時我終於確定,「古都」是虛幻的臺北城、是你看不見的臺北城。千萬不要以為世界上衹有一個臺北──漢人的臺北、殖民地的臺北、小資産階級的臺北、繁華的臺北與荒蕪的臺北、陳水扁或馬英九的臺北...。你看過人體彩繪吧?高興的話,你可以盡情把炫麗的顔料通通敷上溫熱的肌膚,直到目眩神疑,然後任她獨坐鏡下、細細辨認自己的容顔。
延續了貫穿《想我眷村的兄弟們》中關於記憶與死亡的主題,是近年完成的最精彩作品,1997年出版時引發讀者與學界的熱烈討論,並由日本北海道大學國際傳播媒體研究科及語言文化部助教授清水賢一郎翻譯,於2000年發行日文本。
書中包含5個中、短篇小說作品。〈威尼斯之死〉以反諷中帶有嬉謔的語氣描寫作傢充滿偶然、虛實掩映的創作情境;〈拉曼查志士〉像是〈預知死亡紀事〉的續篇,虔敬地銘刻一生一次的死亡儀式;〈第凡內早餐〉大張旗鼓地鋪陳一個簡單的消費行為,凸顯高度資本化社會中一名上班族女性卑微的自我滿足(或者說被催眠)欲望;〈匈牙利之水〉藉氣味與記憶的結合,抒情地紀錄對死亡充滿焦慮、兩個相濡以沫的老靈魂;〈古都〉則以空間、時間、人物上相互對照的敘事手法,探討共同記憶的荒謬,可說是城市書寫的經典之作。
書中散布的典故與學院知識目的並不在令讀者汗顔,那些其實是老靈魂不被理解的焦慮,是希臘神話中特洛伊公主卡珊德拉不被相信的預言,朱天心的書寫既非想要消去也非置換所有人的記憶,而是像清水賢一郎所形容:「模擬式」的儲存方式,留下重迭的塗改痕跡。以背對讀者的寫作方式展現對讀者的尊重,朱天心執着面嚮過去,堅持選擇眼中所見的差異為題材,以文學捕捉人生中最真實的片段。她正站在邊緣,用最孤單但有力的筆嚮群衆發聲。 |
|
《古都》為日本作傢川端康成在晚年於1962年發表的一部中篇小說。書名“古都”指的是日本京都。
《古都》基本上表現出日本傳統的美學思想,藉由京都在戰後的人事內外在的情事糾葛、失散姐妹的離合情懷、男女的愛戀、傳統的媒妁婚姻。並配以日本傳統祭典所表現的內在拘謹心理意識之外顯,而透露出日本文化中的物哀、風雅、與幽玄的獨特美感。
《古都》是川端康成末年之作,討論川端康成一貫關心的主題,包括:兩性之間的鴻溝、兩性差異的焦慮、單純無邪的嚮往、人間和自然的結合、環境和個性的結合--古都同時探討居住戰後古都京都的藝術傢對現代與傳統的愛憎情理,現代很吸引人,又使人迷惘,社會在變,大衆的文學品味也在變,如何在現代化過程中站得住腳而保留傳統性質是個大問號。
小說的一大特色是描述了京都的多個節日,包括平安神宮的時代祭、葵祭、鞍馬寺的伐竹會、祇園祭、“大字”篝火儀式等。小說中還以京都的各處名勝為背景,演繹人物的故事。
佐田千重子是佐田太吉郎與佐野阿繁夫婦的女兒,這對夫婦在京都開了一間店經營和服批發生意。千重子現在20歲了,好多年來都已經知道她是太吉郎與阿繁所認養的棄嬰。在八坂神社的一次偶然遭逢,使千重子知道她有一位雙胞胎姐妹苗子,並知道苗子住在京都背面北山的杉村,而且工作在北山之北的杉林區。千重子和苗子十分相似的外貌把手織機店“大友”的長男大野秀男給搞糊塗了。秀男是一位日本傳統的編織工,也是千重子的暗中追求者。秀男由於地位差距而不敢嚮千重子表達愛意,轉而追求苗子,被苗子婉拒,因為苗子知道秀男心中愛慕的是千重子。
最後千重子依據日本傳統的媒妁之言相親,招贅同業大店“水木商店”的長子水木竜助進門,希望藉由竜助的商業經營能力來幫助扶持太吉郎與阿繁夫婦早已經營不善的和服批發生意,而竜助的弟弟真一是千重子兒時的玩伴。不管人情事故如何的變化,有古都之稱的京都,還是一如往常底隨春夏秋鼕的變化在歷史中流轉。 |
|
編劇:Toshihide Gondo / 川端康成 (Yasunari Kawabata)
導演:中村登 (Noboru Nakamura)
主演:岩下志麻
製片國傢/地區:日本
語言:日語
上映日期:1963-01-13
《古都》 - Drama Special (日本版)
根據川端康成榮獲諾貝爾文學奬的同名小說改編 |
|
外文名稱 Koto
更多外文片名:
Ancient City
Koto the Ancient City
導演: 市川昆 Kon Ichikawa
編劇:
日高真也 Shinya Hidaka
市川昆 Kon Ichikawa
川端康成 Yasunari Kawabata ....novel
主演:
山口百惠 Momoe Yamaguchi
三浦友和 Tomokazu Miura
岸惠子 Keiko Kishi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125 min
國傢/地區: 日本
對白語言: 日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係統
混音: 單聲道
攝影機: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攝製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劇情
佐田千重子是京都一傢綢緞店老闆的女兒,從小過着優越的生活,直到中學時纔知道自己是一名棄嬰。千重子非常喜歡父親店裏賣的那些偏於保守的衣料花樣,父親便讓織布作坊的年輕人秀男為她織了一條華美的腰帶。一天千重子和朋友一起到北山杉玩,竟在那裏碰到一個長得與自己非常相似的農村女孩。那女孩叫苗子,和千重子是雙胞胎的姐妹,當年父母由於生活窮睏不得不將千重子拋棄。現在父母已死,苗子也成了孤女,幸為北山杉一名業主收養...
幕後花絮
影片根據日本著名作傢川端康成同名小說改編,描寫了一對雙胞胎姐妹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由於生活道路的完全不同所帶來的思想和觀念上的根本差異。影片富於戲劇性,同時有着深厚的生活氣息。這是山口百惠告別影壇的最後一部電影,她一人扮演兩個角色,雖然二人面容一樣但性格截然不同,表演難度相當大,卻讓山口百惠認真細膩的表演做到了恰到好處。影片被評為1980年日本十大佳片之一。 |
|
導演:豬崎宣昭
主演:上戶彩 Aya Ueto / 渡部篤郎 Atsuro Watabe / 小慄旬 Shun Oguri
製片國傢/地區:日本
上映日期:2005-02-05
又名: Koto
為紀念山口百惠而拍攝的2005年新版
《百人斬少女》主角上戶彩擔綱主演
簡介:《古都》的原作者是日本曾獲諾貝爾文學奬的川端康成,講述兩個同胞姐妹從小被分開撫養,長大之後的兩姐妹重逢的故事。同時扮演兩個不同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女性,無論裝扮還是聲音都要隨時改變,讓上戶彩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長期以來上戶彩都被公認和山口百惠很像,但朝日電視臺的製作人桑田潔解釋說,他們並非僅僅因為外貌纔起用上戶彩,而是因為上戶彩並非一個很開朗的人,有一種“潮濕”的特質,很像當年的山口百惠,所以這次纔决定起用她。這次再次拍攝《古都》,是為了紀念當年山口百惠退出演藝圈。
小說在綫閱讀: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c/chuanduankangcheng/index.html |
|
- n.: old capital
|
|
古都村 |
|
中國 | 歷史 | 城市 | 首都 | 浙江 | 地理 | 省會 | 百科辭典 | 旅遊 | 中國歷史 | 日本 | 府 | 小說 | 地名 | 河南 | 歷史名城 | 北京 | 馬來西亞 | 港口 | 東南亞 | 百科大全 | 鏡 | 文明 | 世界史 | 更多結果... |
|